金庸的小说好在哪里?文笔,剧情还是人物塑造?

为啥我感觉一切都是为剧情服务?一个内敛的人会为一句话跟人拼命,有的时候反派杀了主角父母师傅还陷害他,主角仍旧救他给自己找麻烦,人物性格分裂,做的的行为决定完全没有一贯性,不符合性格,而且武功高的一定吊打武功低的,文笔描述也觉得不酷,感觉打斗场景描述很啰嗦

金庸的小说好在哪里?文笔,剧情还是人物塑造?

作为新武侠小说三大宗师之一的金庸先生,其作品之多,影响力之大,传播量之广,在目前还没有人与之比肩!那么,金庸先生的小说好在哪里?这个问题太广泛!应该是见仁见智吧!但是个人认为: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以历史线索为文轴,增加真实性,场面壮观;倡导侠之大者精神,可歌可泣;对爱情的追求的唯美,痛且快乐着!而且金庸先生还有一个人显著的特点:不刻意运用华丽的词藻,不刻意制造悬念,但故事发展掌握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下面,从几部代表性的作品看看!

一,《神雕侠侣》堪称侠之大义的经典!

在金庸先生的作品中,有一个典型的特色是:运用历史大事件的背景,展开故事情节!这种效果就是增加小说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在《神雕侠侣》里,面对外寇强敌入侵,为了百姓免遭战乱,郭靖黄蓉率领江湖正义之士抵御抗敌!

在坚守襄阳城时,郭靖几乎置个人生死不顾,身先士卒一次又一次击退了强敌进攻!

这就是侠之大义的最高境界:为国为民!

每次读《神雕侠侣》总是热血沸腾,似乎自已亲临了襄阳城,虽然结局非常悲壮,但过程可歌可泣荡气回肠!

二,《雪山飞狐》,那不仅仅是一场恩怨!

作为金庸先生的忠粉,《雪山飞狐》不会错过!

胡斐仅仅是为了复仇吗?

江湖的恩怨仅仅是打打杀杀吗?

有时候,亲眼所见也不见得是真相!

这部小说里,金庸先生非常用心的打造了一个真正的武林江湖!

有时候,误会就是仇恨滋生的根源。

有时候,复仇成功并不等于自己真的放下了!

有时候,人生的真谛不仅仅是儿女情长那么简单!

在《雪山飞狐》里,金庸先生很好的诠释了这些问题的内涵!

总结:读金庸先生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娱乐!还可以知道江湖其实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知道真正的大侠风范,知道儿女情长的生死缠绵!

金庸的小说好在哪里?文笔,剧情还是人物塑造?

金庸十一部长篇小说写了十一种不同性格的人物作主角,有像郭靖比较侠义的,有像杨过比较偏执叛逆的,有像石破天傻傻的不通人情世故的,有像张无忌容易被人骗分不清有些所谓正义侠义之辈是沽名钓誉的奸邪之人,有些邪派魔道中人倒是人品不错。也有像韦小宝这样流氓无赖色色的小流氓小混混但却很讲义气的。也有像狄云这样傻瓜蛋被人陷害被整得很惨最后涅槃重生的。也有像令狐冲这样正邪都可以交朋友,只要人品可以就是了的,还有像萧峰段誉虚竹不同性格类型人物的等等。十一部小说十一种不同个性,人物性格那么鲜明,仿佛这些人就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作品怎能不打动人心,反观其他的新派武侠小说作者人物性格就没有那么多样鲜明的了。看了这十一部小说我突然理解金庸先生为什么封笔不写了,因为他想不出第十二种人物性格类型的塑造而痛苦,因为无法写出有新意的作品只好封笔,留下经典让人回味吧。

金庸的小说好在哪里?文笔,剧情还是人物塑造?

金庸的小说好在前无古人,没有模仿者,剧情与人物是人民所向往的,祟拜的。

金庸的小说好在哪里?文笔,剧情还是人物塑造?

金庸小说的好其实并非体现在剧情上,而是体现在一个侠字。金庸作为新武侠的开创者之一,他将武侠二字中的侠提到了武前面,而这也是他所有小说中一贯强调的核心。

纵观金庸小说,你会发现它有着明确的历史背景,庞大的江湖门派,以及令人耳目一新的招式武功,而这才是他被人称为武侠宗师的基础。就像盗墓小说中的鼻祖天下霸唱,他创造性的提出了盗墓宇宙里的四大派以及各种暗语,而这直接影响了后来一大批盗墓小说的创作。可以说,金庸为新武侠宇宙的开创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在金庸的绝大部分中长篇小说中,其故事背景,人物关系,武功招式都是有关联的。金庸特别喜欢在书中加入很多细节性的东西,尤其是一些小的门派,细微的角色等。以及埋下一些伏笔和空间供读者联想,关于这一点,可以说也令无数的金迷乐此不疲。比如倚天中的杨逍和侠客行中的谢烟客都会弹指神通,那么这二人是否与黄药师有所关联呢?再比如倚天中的黄衫女子,她会九阴真经,还知道屠龙刀中的秘密,那么她与杨过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凡此种种,细细探究起来,却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最后,金庸的小说之所以喜欢设立明确的历史背景,其实也体现了他本人的家国情怀。最明显的莫过于《碧血剑》中的袁崇焕,透过金庸的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一股文人扼腕叹息,愤懑不平的气息,而这种气息贯穿了金庸绝大多数的小说,比如“射雕三部曲”,比如“天龙八部”。

其实,题主认为金庸的文笔不行,笔者是不赞同的,通读金庸小说,尤其是后期的集大成者《鹿鼎记》,你会对金庸信手拈来的文字甚为叹服的。

金庸的小说好在哪里?文笔,剧情还是人物塑造?

金庸武侠小说,讲述宋朝到清朝历史观基本上每一部小说借鉴与古代政治战争改编而成读历史,看看金庸小说多很大启发,以前读书上历史课时候然后看金庸小说故事情节误差不大,部分历史人物有虚构

金庸的小说好在哪里?文笔,剧情还是人物塑造?

我是你的朋友夜航船!请听听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答:金庸的小说好在哪里?文笔,剧情还是人物塑造?

金庸的小说,融汇了传统讲故事技法之大成。就是说,不扯20世纪乔伊斯、巴塞尔姆、卢尔福那些讲故事不走寻常路的大师们,金庸的传统讲故事技法,已经到极限了。

而且是个中西合璧的融合。

中国传统演义小说,许多全知视角;纵然有主角,并不贴着写;《三国演义》好看,但大家很少有极强的代入感,依然是在看他人演戏;而西方通俗小说,许多都是骑士游历,写出来虽是第三人称,却是第一视角,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有代入感。

金庸的小说有代入感,就在这点:他的小说代入了一个主角视角,而主角并不知道一切,由此而有悬念,由此才引人入胜;《碧血剑》那就是袁承志慢慢探索到温家的秘密、金蛇郎君的一切、满清的谋划,等于是借着袁承志视角带你看明朝最后几年;《射雕英雄传》等于是让你代入郭靖视角,目睹成吉思汗的创业,塞北江南,认识黄蓉,经历东邪西毒南帝北丐,最后华山论剑;《鹿鼎记》更是以韦小宝的视野,带你观赏康熙从平鳌拜到平三藩到平台湾。

这种第一视角的代入感说来容易,其实很难写:既需要精确细腻的动作描写,又需要适当的心理描述;后一点非常难,需要有极好的尺寸感才能把握住不出戏。四个字:沉得住气。

后面还要说到这个。

金庸用了大量西方技巧讲故事,尤其学大仲马最多。《碧血剑》里袁承志替焦公礼解围,是基督山伯爵为莫雷尔解围的翻版;《连城诀》狄云狱中得知真相,也是基督山;《射雕》里洪七公得以不被炸船而死,取法于《二十年后》。

但是像《射雕》里密室疗伤,全是舞台剧手法;《雪山飞狐》全部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借着大家的叙述完成前后二十年故事的描述,更是大仲马都难以操作的高难度技巧。

所以金庸的故事何以顺滑?因为他将各种文体讲故事的技巧融汇到极致了。

然后,是文笔。

王朔以前骂金庸,摘几段:

无一句不是现成的套话,三言两语就开打,用密集的动作性场面使你忽略文字,或者说文字通通作废,只起一个临摹画面的作用。说是白话文,其实等同于文言文。

从王朔骂金庸的话里,嗯:

其一,金庸描摹画面挺棒的,连王朔都无法否认。

其二,金庸用的是白话文。

描摹画面棒?纳博科夫在康奈尔讲课,说福楼拜好,好在哪里?描摹情境如神,简洁明快,一句废话都没有。

海明威后来在他的冰山理论里更强调,讲故事时少抒情,少废话,少点副词,少点心理描写,多用动词。

金庸从来没什么废话,专心讲故事,很少抒情,很少发议论,很少做道德说教,能不流畅吗?

沉得住气;从故事叙述到文笔,金庸都很沉得住气。

然后,金庸用白话文。虽然被王朔吐槽说是文言文,但金庸好在没翻译腔,而且是在汉语读者能接受的情况下,最为简洁通俗的写法。

《水浒》就是白话文,也很流畅干净吧?

金庸对这点是有充分认识的,《飞狐外传》后记里他说:

这部小说的文字风格,比较远离中国旧小说的传统,现在并没有改回来,但有两种情形是改了的:第一,对话中删除了含有现代气息的字眼和观念,人物的内心语言也是如此。第二,改写了太新文艺腔的、类似外国语文法的句子。

我们来看《飞狐外传》最后那段。

田归农转过头来,喝道:“小贼,快埋!咱们不等了!”胡斐道:“好,不等了!”抓起刀柄,只觉眼前青光一闪,寒气逼人,手中已多了一柄青森森的长刀,刀光如水,在冷月下流转不定。田归农和众武士无不大惊。胡斐乘众人心神未定,挥刀杀上。当啷当啷几声响处,三名武士兵刃削断,两人手臂断落。田归农横刀斫至,胡斐举刀一格,铮声清响,声如击磐,良久不绝。两人跃开三步,就月光下看手中刀时,都是丝毫无损。原来两口宝刀,正堪匹敌。胡斐一见手中单刀不怕田归农的宝刀,登时如虎添翼,展开胡家刀法,霎时间又伤了三名武士。田归农的宝刀虽和他各不相下,但刀法却大大不如,他以擅使的长剑和胡斐相斗,尚且不及,何况以己之短,攻敌之长?三四招一过,臂腿接连中刀,若非身旁武士相救退开,已然命丧胡斐刀下。此时身上没带伤的武士已寥寥无几,任何兵刃遇上胡斐手中宝刀,无不立断,尽变空手。胡斐也不赶尽杀绝,叫道:“我看各位也都是好汉子,何必枉自送了性命?”田归农见情势不对,拔足便逃。众武士搭起地下的伤毙同伴,大败而走。

没有心理描写,全是干净漂亮的动作描写,动作密集,画面描摹精细。

仅有的特写镜头是“刀光如水,在冷月下流转不定”。

仅有的旁白是“原来两口宝刀,正堪匹敌”和“田归农的宝刀虽和他各不相下,但刀法却大大不如,他以擅使的长剑和胡斐相斗,尚且不及,何况以己之短,攻敌之长?”

这是很精纯洗练的文笔了。

而描写苗夫人南兰的复杂心理,更是一句话的事,只用一句话和一个动作,就完美描写了一个人的内心。这就是描摹场面的高手:不靠说明,而靠动作和场景动人心。

胡斐握住了刀柄,回头向苗夫人瞧去,只听得她幽幽说道:“要明白别人的心,那是多么难啊!”她长长地叹了口气,缓步远去。田归农叫道:“阿兰,你在客店里等我。待我杀了这小贼,大伙儿喝酒庆功。”苗夫人不答,在荒野中越走越远。

想知道金庸怎么抒情吗?依然是《飞狐外传》。

却原来,程灵素在临死之时,这件事也料到了。她将七心海棠蜡烛换了一枝细身的,毒药份量较轻的,她不要石万嗔当场便死,要胡斐慢慢的去找他报仇。石万嗔眼睛瞎了,胡斐便永远不会再吃他的亏。她临死时对胡斐说道,害死他父母的毒药,多半是石万嗔配制的。那或许是事实,或许只是猜测,但这足够叫他记着父母之仇,使他不致于一时冲动,自杀殉情。她什么都料到了,只是,她有一件事没料到。胡斐还是没遵照她的约法三章,在她危急之际,仍是出手和敌人动武,终致身中剧毒。又或许,这也是在她意料之中。她知道胡斐并没爱她,更没有像自己爱他一般深切的爱着自己,不如就是这样了结。用情郎身上的毒血,毒死了自己,救了情郎的性命。很凄凉,很伤心,可是干净利落,一了百了,那正不愧为“毒手药王”的弟子,不愧为天下第一毒物“七心海棠”的主人。少女的心事本来是极难捉摸的,像程灵素那样的少女,更加永远没人能猜得透到底她心中在想些什么。

这就是金庸自己所谓的,有文艺腔的,有外国小说风格的句子。

他可以写这种句子,可以写得很动人,但他控制着,少写。

平时还是尽量洗练,用不带翻译腔的白话文,来描摹画面,来叙述。

至于读者们体会到什么,是读者们自己的事,金庸不负责做旁白灌输,他只是把故事讲得栩栩如生,如在眼前罢了。偶尔抒情一下,就足以动人心魂了——比如程灵素这段。但他很节制。

有十分力,使一分;不煽情不废话,只顾描写动作与场景。

于是举重若轻,于是行云流水,于是场景自然动人。

这种精确而节制,才是金庸流畅的真正秘密。

欢迎关注-你的朋友夜航船,和你共同在文史的海洋里流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