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攻破潼关时没人骑马报信,唐玄宗是如何提前逃跑的?
谢谢邀请!
原创回答!我是今日头条的阿邦61!
说起安史之乱,那真的是大唐之疼。特别是风流皇帝唐明皇对安禄山宠信有加,断然没有想到,安禄山竟然是如此待他!
真正的可悲。可叹!可气!
那么安禄山在攻破潼关时,那时没有通汛工具,又没人骑马报信,唐玄宗是如何得知又提前逃走的呢?!
这得说到秦始皇了。
自从秦始皇修筑了万里长城,这个伟大的壮举也就发挥了他伟大的的作用。为了相互兼顾和报信,不但在长城上修有瞭望口,还有射箭的垛口,更有报信的峰火台!
试想那时没有通讯工具,一旦发现险情和敌情,危机时刻,如何报警和报信呢?!
聪明的人想出了好办法!那就是在峰火台上报警!
这个方法,从修筑好万里长城后一直沿袭!
一旦发现敌情敌况,或是敌人进攻,就在峰火台台上烧烟。就是堆集柴火也包括搜集干了的牛粪马粪一起烧,这样火又大,烟又高,给远方的同僚报警!
这样附近的,远方的一看就知道了军情,或加强防守,或是驰来增援,非常的准时和高效,在那个时候确实是明智之举!
当然,这个烧烟,里面有大有文章,也是含义多多!
烧一堆代表什么?挨着烧三堆又代表什么?都是有规定的,这样利于让同僚看到立即采取措施!
所以安禄山攻破潼关,唐明皇也是通过这样的报信才提前逃走的!
安禄山攻破潼关时没人骑马报信,唐玄宗是如何提前逃跑的?
让大壮来回答吧!
中国古代没有电话,他们通讯联络的方式主要是通过驿站、马匹来实现,常有“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之说。然而“伯乐常有,千里马不常有”,马匹跑的再快,长距离通信也是需要时间的,尽管中间有换乘,有驿站补给,如果此时敌军骑马突袭,等皇帝接到揍报,有所部署,往往已经先丢了N多城池,或者已经被剑指都城。
此时,烽火台作为险一种重要的通讯补充方式就应运而生。通过提前在沿线每隔几十里建造一系列烽火台,用士兵驻守,事先放置柴薪,一旦有外敌来犯,迅速点燃,可以起到及时报警的作用(当时没有雾霾,不像现在,可以看清)!也可以一定程度依据烽火台构筑的防御工事延阻敌军进程!
当然,烽火台的烽火是不能随意点燃的,周幽王就曾经为博美人褒姒一笑,上演“烽火戏诸侯”的古代版狼来了的故事,结果搭上了性命,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随地乱放烟火是不行的。
到了唐代,烽火报警制度延续下来,史料记载:唐中宗、唐高宗都支持烽火台的修建,唐朝境内和边境一度达到1万座烽火台,当时也叫峰燧。每座烽火台间隔30里,置帅一人,副一人,还有兵卒若干人。烽燧官吏主要掌管烽燧的保护、修缮和报警。其放烽有1炬、2炬、3炬、4炬的规定,烽炬的多少应根据入侵敌军的多少决定。
唐朝规定,设在关内的烽燧,还须在每日初夜,放烽一炬,报告平安,称“平安火”。
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八日,安禄山攻破潼关,烽燧吏卒皆溃,“无人复举火”,更无人骑马入长安报信,然至夜暮,“平安火不至”,唐玄宗见此,判断潼关失守,立即率领后宫、官员鼠窜,在叛军攻入长安前,已经逃到了咸阳以东的望贤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