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大龄剩女的背后,往往有一个拎不清的家长”你怎么看?

我想说一下自家的例子。

首先我声明我们家的这位大龄剩女不是坚定地不婚主义者。她是有结婚意向的普通姑娘。但是如今40多了,还待字闺中。她有过艰辛的恋爱史,几经失败。其实客观地说,我觉得做为她的家长,还是有一定责任的。

在此我不做批判,只是就事论事。

这位大龄剩女是我大侄女儿,今年40出头了。从上大学时就开始恋爱,但是一直是猴子捞月毫无收获。究其原因我觉得家长应当负责的有以下两点。

一,情商太低。

大侄女儿是一个天资非常出色的姑娘。在我们家同辈人十几个孩子里,她都算是拔得头筹的。但是由于自幼骄养,大侄女儿没有刻苦学习的精神,所以并没有成为一名专业的研究型人才。只是在普通一本就读,后来去美国读研也是一般院校。

除了娇气之外,情商低是大侄女儿一大特点。

这是家长自幼不加以训练的结果。所谓情商,不是油腔滑调能说会道。情商讲的是能有同理心,能抗逆境,能管理自己的情绪,这三点,大侄女儿都做不到。

小时候大侄女儿去爷爷家。爷爷端出来自己兴致勃勃制作的杏仁酥给她吃,大侄女儿上来吃了一口,便扔在一边说:“一点也不好吃。”

当时大侄女的父母就在那儿坐着。他们丝毫不觉得自己五岁的女儿做得有任何不妥。他们觉得这就是童言无忌。

但比他大不了几岁的小叔叔接过杏仁酥小小的吃了一口说:“爷爷做得很好吃。谢谢您,但我吃饱了饭来的,吃不下了。”

这就是情商训练的结果。

小叔叔这样的讲话是经过他的父亲在一边调训的。小叔叔的父亲经常带他去单位和同事们在一起。看看叔叔阿姨并和他们交流,他很注意培养孩子讲礼貌,有同理心,掌握说话的技巧和尺度。在小叔叔的家长看来这很重要。

长大之后,两个差不多背景的孩子在职场上表现截然不同。大侄女儿只是一家外企的技术经理,而小叔叔就成了一名成功的CEO。

情商低,不能够感同身受他人的想法,不能够和他人进行有效的正确的沟通。这件事而害了大侄女儿一辈子。早年她总觉得自己就是说话冲,性格直爽,但慢慢地现在她也明白了,这就是情商低,不知道怎样合适的与人沟通。在亲密关系中也是如此,她说话冲,骄横的形象留在了历任男友的心里。

但大侄女儿也并非一无是处,想当年在婚恋市场上她还是有优势的。

首先家世不错。父母都是干部。再有自己有住房,收入不错没有生活负担。而且大侄女儿年轻时相貌虽不说出众,但也算是秀美,完全可以找到一个自己的如意郎君。像她这样的姑娘在北京千千万,绝大多数人都进入了婚姻的殿堂。但是大侄女儿之所以被婚姻拒之门外,还得源于他父母的第二个失误。

大侄女儿曾交往过一个男朋友。是一个中学老师。我看模样不错,小伙子长得有点像王力宏。大侄女儿也喜欢,他们甚至在一起住了快一年的时间,谈婚论嫁也顺理成章。

但是这时大侄女的母亲出现了。这位大妈非常不看好那个小伙子。认为一个中学老师没出息,收入低。而且她拿出了那一套老旧的思想,鄙视链。觉得小伙子是北京郊区的人,而我们是住在西城二环以里的。小伙的家里是工人出身,而我们是大机关的干部。

其实这样的鄙视链,在婚恋中比比皆是。

城市看不起农村的。大城市看不起小城市的。干部家庭看不起工人家庭,工人家庭看不起农村人……

但是把这些条条框框带入婚姻中,只看对方的缺点,不看对方的长处与自己的不足,不做宏观考虑,有时真会耽误了孩子一生。

中学老师怎么了?

现在好多北京的博士都争着当中学的老师。体制内,稳定又有假期就是炙手可热的行业。至于说郊区市区能差多少。地铁沿线全到了。可当大侄女儿的妈妈把这些想通的时候,小伙子早让家人拽走了。本来人家条件就不错,干嘛在你这受白眼。如今那个中学老师孩子都上小学了,可大侄女儿的还是孑然一身……

对自家闺女错误的评估,导致了大侄女的妈妈经常给她介绍一些所谓的精英人士。其实在北京男士的相亲圈里,实力最优秀的和条件最差的男士都会愿意选择外地女生。

前者条件优厚,他们往往来自各个大院子弟家庭。他们本身就是五湖四海的人,对户籍没有什么概念。所以全国的优秀姑娘都会成为他们的选择目标。而后者家庭条件有限,北京姑娘不愿屈尊,于是也选择外地的。

可就苦了大侄女这样不上不下的北京姑娘了。向优质男进攻,人家根本对她不屑一顾。模样一般,情商更差,工作也不是特别出色,没啥才艺,根本没有竞争优势。在他们那里大侄女儿连连碰壁,灰头土脸。

后者她又看不上,不愿屈尊降贵。大城市里剩女居多,北京的八十万剩女个中原因五花八门,但是像大侄女儿这样的情况大有人在。

青春像小鸟一去不回头!

这句话在有的人就是首歌谣,在大侄女儿就是遭遇!

如今她在积极地练厨艺,学儿歌。准备要给一个二婚的男士的两个孩子当后妈。其实做为长辈,我们都不希望她做这种选择。但是大侄女儿希望结婚,希望有个家庭了。

尤其是在人到中年的时候,看到自己的父亲年老体衰重病在床,母亲又是为之操劳,孤独的大侄女儿也想到了自己的未来。她觉得自己需要有一个家,而她后半生的岁月里,也需要有一个男人的帮助和陪伴。

婚姻能带给女人什么?其实婚姻无论是对于男人,还是女人都有很多价值。尤其是我们这种芸芸众生,普罗大众。我们需要相互支撑,抱团取暖呀!我们需要家庭的护佑,子孙的反哺。

但是进入一个已经成型的三口之家,做两个孩子的继母对侄女来说真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其实现在想来这种考验我们完全可以避免的。当初那对金童玉女般的情侣。他们的样子我还记得。大侄女儿圆圆的脸上弯弯的笑眼,那个长得酷似王力宏似的精神的漂亮小伙,他们才应该是一对呀!

我的青春一去无踪影,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

有人说“大龄剩女的背后,往往有一个拎不清的家长”你怎么看?

典型的“物化”女性的说法。结不结婚是自愿的,谁规定女性一定要结婚?

这种说法虚构了一个前提,默认“女性一定都想结婚”,这是错误的。

法律也明确规定,当事人是否结婚,与谁结婚,是其本人的权利,任何人无权干涉。“自愿”是实现婚姻的前提。

所以,女性结婚不结婚,虽然可以收家长影响,但并不由家长决定。家长的态度,并不能主导女性是否会结婚或是单身。

还有,虽然作为男人,我也很讨厌“大龄剩女”这个词。这个词带有明显的偏见。

什么叫“剩”?找不到心仪的伴侣就叫“剩”吗?

你马马虎虎找了一个天天大嘴巴大嘴巴大嘴巴大嘴巴抽你的老公/老婆,你没“剩”,你就是胜利者了?

还有,也不能叫“大龄”。爱情婚姻面前,没有大龄,全部是“适龄”。所以只要你成年了,不论是22岁结婚还是92岁结婚,爱情婚姻的本质都一样。爱情婚姻是永远都不会过期的。

只有格局低微、器量狭隘的人,才会用这种充满偏见的词。

最后,我不相信问题出在“拎不清”的家长。

如果孩子真的想娶想嫁,再拎不清的家长也拦不住。

但是我没见到几个与家长以命相拼的孩子,没见到几个“不许我娶/嫁我就怎样怎样”的例子。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有人说“大龄剩女的背后,往往有一个拎不清的家长”你怎么看?

女孩婚姻的成败真的与家长有关系。从网上家长关于孩子婚姻的评论就能看出。家长都是过来人,阅历丰富,按理说对儿女婚姻这种大是大非问题,应该冷静、客观、理智,起促迸帮助作用。可是有些家长的三观颠覆人生、啼笑皆非。有人说只要孩子自己觉得幸福,结不结婚无所谓,只要孩子高兴。还有家长认为自己条件优裕,能让女儿幸福一生,女儿能生活的自由自在,为什幺要结婚,替别人生孩子,照顾他人的长辈,不是找苦吃幺。更可笑的是有些人说自已的心肝宝贝呵护养大,嫁人觉得吃亏,总是不舍得,自己愿意养女儿到老,至于后来咋样,自己不在人世了也就不论了。等等。有这样的奇葩家长拉后腿,不给正能量还起反作用,女儿的婚姻能正常吗?剩女能少吗?

有人说“大龄剩女的背后,往往有一个拎不清的家长”你怎么看?

“大龄剩女的背后,往往有一个拎不清的家长”这句话是非常准确的。能剩到一把年纪,她妈的确功不可破。仔细讲来,剩女她亲妈的优良作风有这么三点吧:

1、错过了时机。现在的小朋友,初中的时候就有“想和她好”的想法。当妈的肯定是格杀勿论的,早恋耽误了了学业还成。有点着急的时候是在读大学的时候,读研的时候,就会变得非常着急。天已过晌,季节也已过仲夏。

2、你的女婿和她心里的良人,还是不能划等号的。母女成仇,最后母亲赢了;女儿这边,非常惨淡地收场。被迫结婚,最后离婚,剩女的变种,大龄离异单身女性;

3、“自家的”和“人家的”关系摆不清;你把你自己的女儿看成公主,把人家的小伙看成放牛娃,那指定是走不到一起的。廊坊相会,也不能天天都发生呀。

有人说“大龄剩女的背后,往往有一个拎不清的家长”你怎么看?

的确是这样。

有人说“大龄剩女的背后,往往有一个拎不清的家长”你怎么看?

不一定,有可能是拎不清的家长,更有可能是背后有一个非常明智非常尊重孩子的家长。

大龄剩女感觉在别人眼里好像变成了贬义词,但我个人倒是觉得未必。

那些被动剩下来的女性背后可能是家长的原因,但是主动剩下来的女性就不一定了。

有可能她们的父母在感情中没有给到她们足够的自信,或者由于父母性格不合等原因,导致她们觉得婚姻生活不过如此,也有可能是她们看不惯父母的感情模式和表达方式,总而言之,大龄剩女的家长可能婚姻生活不够幸福美满,但这不代表她们的家长就一定是拎不清的人。

多的是拎得清的两个人因为各种原因组成家庭,但是没办法做一对很好的夫妻,人品性格在婚姻中重要,但合适在婚姻中更重要,不是婚姻失败就代表两个人拎不清。

相对的,大龄剩女不一定都是有问题,只是因为她们自身独立能力足够,只不过她们对爱情对婚姻更苛刻罢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