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农村父母去城市子女家像客人处处小心翼翼?
农村父母去城市的孩子家里做客,处处小心,时时留意,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生怕自己哪里一不小心,碰坏了哥儿姐儿的东西物件,弄脏了公子小姐的闺房卧室。
这种情况在我们这个小区院里就有。不算新鲜!
有个内蒙来的老娘。寡妇失业的靠卖菜为生,苦哈哈的拉巴起了自己读研的儿子。最后呢?她来天津给儿子看孩子,可在家里连个澡都不敢洗。因为会受到儿媳妇的白眼和呲的。
洗澡水她不会调。这个老太太不太认字,儿媳妇也没那个耐烦,教她洗澡水该如何调出使用。只是告诉她,热水器是进口的,别弄坏了!
儿子的态度也是一样,既没有时间,也没那个耐心法。
疫情期间大家得扫码进入小区,老太太不得不被儿媳妇分配了一个智能手机,怎么启动?怎么操作?怎么扫码?老太太弄不清,只能找邻居帮忙,让儿子儿媳妇帮忙,说不清,还得数落她一顿,白眼不少……
在这个家她就是个看孩子的保姆,其实还不如保姆呢!现在好多雇主对保姆可客气了……
其实也不光是农村妇女,有的城市父母,自己劳作了一辈子,刮骨割肉的给儿子买了套新婚房,再娶进媳妇儿,从此就成了外人。
我听过最快的速度是,上午装修好了,中午把钥匙交给儿子,到了晚上是儿媳妇就换了锁。送窗帘的公婆被拒之门外傻了眼!
就算是小两口要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也用不着如此这样神速换锁呀!这伤了父母的心呀!
如今这个社会提倡男女平等。网上老有人教育妇女们不要低自尊,你和丈夫平起平坐。凭什么低眉顺眼!可为什么没人宣传一下。老人们也不能低自尊。你和儿子儿媳妇儿也是平起平坐的。凭什么低眉顺眼小心翼翼的,你不是打秋风的刘姥姥,你是把他们养育成人的贾母!
我自己是个不孕不育患者,所以也没孩子。因为我们的父亲去世的早,比我小10岁的弟弟是我拉扯起来的。所以,如今他就像我的孩子一样。
他因为工作的原因这几年住在上海,每到冬天的时候他就邀我去上海过冬,他觉得那里温润的气候对我有好处,能防止哮喘发作。
老姑奶奶去了弟弟家自然也不客气,我在弟弟家的生活态度,让他们家以前的那位上海籍保姆赵大姐非常惊讶!
大姐姐不上桌吃饭,弟弟和他的小媳妇就不能上桌吃饭,得等着大姐姐下楼来。全家人团团圆圆的坐在一起吃。
姐姐晚上睡觉之前要做晚课,弟弟看晚课结束了,要到姐姐的房间里问安。第二天一早见到姐姐要问:“早安。睡好吗?换了床睡得着吗?”
姐姐是低血糖,低头的时候容易头晕。在弟弟的家里要是换鞋,弟弟会主动递上拖鞋,并把姐姐脱下来的便鞋收好。
姐姐冬天夜里经常犯咳嗽,弟弟就守在她身边。为姐姐拍拍打打,有时一宿起来两次也睡不好。好在在这种犯咳嗽的时间不会持续太长了。
姐姐喝汤药的时候弟弟在一边准备了小零食给姐姐过口,并且沏好了淡茶水,给姐姐送药。
上海籍的保姆赵大姐看了很感叹。她对一直在我们家工作的老保姆说:“你们家的大阿姐排场真大。先生那么照顾她。我们这里可不这样,大阿姐在弟弟家里好多都不能留宿的。”
老保姆听了一撇嘴说:“先生在北京的家就是这样,规矩可大了。”
其实这是一个理念问题。弟弟对我的态度已经养成习惯了。并不是做姐姐的要摆谱,端架子。而是我发自内心的觉得这样做是为了他好!
为什么呢?
我弟弟有两个儿子,如今都不小了。都已上小学了。在这个家庭里尊老爱幼是一种传统,对老人要尊,要敬,要感恩,要恭顺!
因为老人也不是百分之百做得都正确,如果儿女挑老人的不是,那永远都能找得到。但是儿女如果对老人有一份感恩之心,明白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当怀恩矣!那么他们就会发自内心的感恩老人。而且会从这种孝养中,获得属于自己的那份家庭安宁与甘甜幸福。
看看自己的父亲是怎样照顾姑姑和奶奶的,孩子们自然有样学样,耳濡目染。我之所以这样有排场,讲气派,还是因为一点。
我们家老太太得老年痴呆很多时候了。如今她老人家只能呆在自己的房间里,没法过正常人的生活,也没法和别人交流了,所以弟弟对母亲的孝敬规矩也表现不出来了。
而他对于长他10岁的姐姐的恭顺已成习惯。这一点孩子们是看在眼里的。他们也有样学样的照顾自己父亲的起居。比如家里有保姆,但是只要父亲一回到北京,早餐还是由两个儿子起来给他做。
热牛奶煎蛋,榨果汁烤吐司。小哥俩干得有条不紊。还经常发明新花样,比如突然烤个披萨饼给爸爸尝尝。
十来岁的孩子能给家长做早点,这在当下是很多人都无法接受。他们恨不得在孩子这个年龄段的时候,还把早点喂到孩子口中。让孩子早起20分钟,给父母做早点。在他们看来这种想法简直就是自私的奴役孩子们。
但是在我们家不是这样的。孩子们要学会照顾他们的爸爸妈妈,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帮父母解忧。我会经常告诉孩子们,爸爸妈妈在外面工作都很忙。尤其是爸爸没日没夜的在外打拼,就是为了给你们准备一个良好的开端,创造一个高质量的未来,你们要知道心疼他,照顾他。
等我弟弟老了,到那时,他也能够得到孩子们的爱和孝养。弟弟也能够得到我这样的待遇,能够成为孩子们的老太爷。享受着儿子们对他孝敬恭顺,细心照顾!
到那时,那个场景,也许我看不到了。但是我能够想到!
我们中国文化最核心的两个字,就是:孝悌!
孩子孝敬父母,感恩长辈,是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
养育了你的父母你都不感激,那何谈与他人的感情建立。更谈不上家国天下的情怀。
如果人与人之间只是谁强听谁的,谁弱就该着受欺负,那这个世界就是丛林法则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这个丛林法则的受害者,因为强弱是可以转换的。今天你欺负老人,明天你的儿子就可以欺负你,恩怨相报何时了……
那个不许婆婆洗澡的儿媳妇,有一天被一个会看相的大爷在背后议论:“看她那个下巴可不是福相。以后她的晚年,比她婆婆还惨。”
关于这一点我信!
还有一点好多人都不注意,但是我发现了。
那就是许多在职场上取得成功的带头人,大领导,往往都是仁孝之人。因为他们知道如何与其他人相处。如何分享利益,如何感恩他人的帮助,而拥有这些品质,会让他们得到别人的良性资源反馈,就这样,别人助力他们一步一步向上攀行。
而这一切都是从“孝”这个基本点,分枝出去的。
“孝”是大树的树根,而各种成功则是那枝枝杈杈,叶子花果。
所以为了我弟弟的幸福晚年。也为了弟弟孩子们的事业成功,我会选择做一个“尊贵的”老人。把这份仁孝之心传递下去!
当然这份仁孝之心,也是有源头之水的。我自己也是从孝敬老太太父亲妈妈,这样一路走来的。我小的时候能孝敬老太太几年,照顾好她的晚年,这是我这辈子最欣慰的事情之一。通过对他人的付出,也让我自己感受到了“给予”的幸福和欣慰。
而老太太,父亲,他们又有自己的长辈孝养。
几千年来我们中国人就是这样守护着自己的精神家园,思行范典,这样代代传承着自己的人生理念,处事哲学!
“儒”这个字,就是人与需的组合。那么中国人需要什么?
儒家思想告诉我们:需要,孝道!
为啥农村父母去城市子女家像客人处处小心翼翼?
不管农村还是城市,做父母的都一样,其是比客人还小心,对客人出于礼节,他们还会尊重,父母就不一样,长年生活在一起,各自看不惯对方的生活习惯,做父母的只能迁让他们,谁能跟自己的孩子计较,在别人面前他们也不敢,亲身的不理他们就行。
为啥农村父母去城市子女家像客人处处小心翼翼?
你好!很高兴回答“为啥农村父母去城里子女家,像客人一样处处小心翼翼呢?”看到这个问题,让我想起10年前,父亲在世的时候,每次去城里的哥嫂家,只要见到哥嫂在楼下,连上楼都省了。那时,我就在想,为啥子女搬到城里生活后,总感觉父母和子女之间疏远了。客气的就像亲戚呢?
自从哥嫂在漯河买房工作生活后,父亲去过他们家并不多。可以说没事就不去,每次去从不空手,不是带着摘好的时令新鲜蔬菜,就是老家刚蒸的馒头或者烙馍。父亲喜欢骑一辆很破旧的自行车。那时候,漯河到老家的道路还没有这么宽阔平坦,大部分还是土路。父亲去哥嫂家需要绕道而行。一绕道就远了不少,骑车需要五十分钟到一个小时。匆匆的去,看到哥嫂在楼下,直接把东西交给他们,转身骑车就走。嫂子说,上楼喝口茶歇歇脚再走中啊。父亲很倔强,说也没啥事,就事给你送点菜。送到了就回去了。有几次,父亲给他们送菜,正好赶上傍晚,甚至嫂子正在做晚饭,想留他吃过饭再回老家。父亲总是说:“趁天还没有黑,早点回去。到老家你妈就做好饭等我回去吃呢?每次听到这些小时,我总在想,有必要那么赶?可父亲依旧很任性很执着,按照自己的方式办事。
后来,和邻居聊天时,我才知道,为啥父亲去城里的哥嫂家总是匆匆来去啦。父亲虽然没有在城里生活,但他知道,在城里生活的成本很高。一日三餐什么都需要花钱买。家里种的各种蔬菜长成了,给他们送去一些,可以让他们少花钱买菜,给他们送一些馒头,他们也可以不用花钱买了。父亲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在城里的哥嫂省钱呢。他说:“我把东西放下回来吃饭,他们就多吃一顿。家里的粮食自己种的、各种蔬菜,也是自己种的,不花啥钱。所以还是回老家吃饭舒坦。父亲朴素的话语隐含着朴素的道理,总之一句话,心思还是放在子女身上,能为他们节省一点是一点。
很多时候,父母去城里的子女家之所以像客人一样小心翼翼,还是缘于城里的这个家不是自己的家,这个家是儿子的家,这个家不是自己当家。和小区里的一些大妈大爷聊天。他们总是说,虽然你生养他们了,甚至他们结婚的房子还有你出的一部分房款,但是他们成家立业了,就是他们的家了,肯定不会像在自己的家那样自由随便了。这必须要有区别。一个大妈说,去儿子家,肯定要看儿媳妇的脸色啊,去姑娘家,要看姑爷的脸色。作为农村的大爷,也有这样的同感。除非两个老人都需要照顾,或者一个老人先另一个老人去世,自己又不能照顾好自己,需要跟儿子儿媳妇或者女儿女婿生活,或多或少,也会有这种像客人一样小心翼翼的情况。
前一段,老家一个姓王的大妈,回老家了。她曾经感慨的说,城里再好,也不是自己的家。在农村,不管是穷窝还是富窝,总归是自己的窝。还是自己的窝住着方便。这就是一种真实情况的存在吧。或许这种情况会一直存在下去的,一代又一代。除了家庭矛盾除外,这种情况,也不是坏事情。人不管老少,总归要独立成一个个体。孩子大了,有自己的家了,父母就不轻易打扰了。父母总是把心思放在子女身上,作为子女也要多体谅年迈的父母,多回去陪陪他们。如果他们和你生活在一起,相互理解彼此照顾,把日子过得顺当一家人和睦相处就好。
为啥农村父母去城市子女家像客人处处小心翼翼?
父母在乡下待的时间长了,生活习惯给住城里的孩子们都不一样了,不是像大家想的哪里弄不好了孩子们会嫌弃,其实不是那样的,孩子们也能理解父母的难处,尽管这样父母做事还是处处小心,唯恐哪点做的不好会给孩子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为啥农村父母去城市子女家像客人处处小心翼翼?
这样的父母子女家更和睦,你看看有的父母买房的时候装看不见,孩子买房搬进去。立马就说自己养老房子,在里面要住主卧,要当主人,指手画脚的!
为啥农村父母去城市子女家像客人处处小心翼翼?
这确实有普遍性了。不仅是农村父母,城市父母也差不多。在这里我真心奉劝一句各位老父母,咱们不需要太卑微了,还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相信大多数儿女都是懂事的孩子,如果有例外,尽管小心翼翼,也别指望他们就会待见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