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嫁人后,为什么有的女人重视娘家人,而有的则重视丈夫的家人?
前一阵,我们这片街道搞防疫,顺便核实户口。 核实结束时,我先生不乐意了!他郁郁寡欢的样子让我捉急!这位老实的胖子,端坐在窗台前,仰望星空,一言不发。目光暗淡,迷思一片……“你到底怎么了?”我废了半天劲的打听。这个忧伤的胖子托着自己的猪头🐷,才缓目相望,半晌后,他慢悠悠的甩出一句闲话!“这么多年,你的户口一直在娘家!”唉!原来是为了这!也是,人户分离现象在如今极其普遍。但是,一个五十大妈,户口还在娘家,胖子先生觉得这里暗含深意呀!胖子总觉得自己在我心中是第二位的。他对此一直耿耿于怀。“你弟弟才是你最重要的亲人”。这就类似那种问题:“我和你妈同时掉河里,你先救谁?”这样的千年一遇事件,却是被大家时时挂在嘴边,用以来考察自己的伴侣对自己的爱,是不是唯一的!我只能安慰胖子:“咱们家安定团结,可老二家里鸡飞狗跳的。等他安顿下来了,我就省心了……”胖子立刻娇嗔的回嘴:“你弟弟这辈子也安顿不下来!”……………、其实,出嫁女还总是记挂着娘家,为娘家人操心的,无外乎两种情况。第一,有的女孩子真是天生的姐姐。反正我们满族这样的女性挺多的。她们和自己的父母兄弟感情特别深。我当初读红楼梦时,最感慨的就是元春省亲。鲜花着锦,热火烹油的富贵贾府,是自家闺女拿深宫寒影的日子换来的。元春省亲时,一能自由的说话了,她说的第一句就是: “老祖母,母亲”,然后就是一句“宝玉呢?”做为一个长姐,她为娘家会操一辈子的心。好多女孩子没有“出嫁女”的感觉。只是要成立自己的小家庭了。但是,与此同时,自己的原生家庭也不会忘记的。在爱自己的小家庭,和婆家的大家庭的同时,长姐们永远都是娘家的重要成员。永远没有离开过。老舍先生写过一篇散文,介绍自己的家庭。他的家庭就是由一位孀居的大姑姑和自己的一家人组成的。平日里,老舍先生的母亲要照顾那位孀居的姑姑,而姑姑和他们一家人也很亲密。在满族,照相的规矩是,要是婆婆在,婆婆坐着,婆婆不在了,大姑奶奶坐着,其他人都站在她身边,她是家族凝聚力的象征!不过这种情况,也有满族自己的民族特性的。早年间,凡事上三旗老家儿的女子都要进宫看选。一般会做配皇室成员。所以,全家的兴旺荣辱都是由姑奶奶决定的。这样的家庭,对女性的教育,要远高于对男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我听我姥姥说,早年间,一个“精细教引嫫嫫”的薪金要比一个县太爷还高。但是,京城各个家族争相聘请。责任心和担当感在每一位姑奶奶的心里,早早的就种下了。这来自自幼的灌输,她们都是扶弟魔!为了娘家,姑奶奶们殚精竭虑,日夜操劳。但是,其实这不是坏事!往往这样的姑奶奶,会让自己娘家和夫家的利益结合的很好的。这两家不是资源争抢和掠夺的对头。而是共存共荣的连理。她会教育弟弟要在出人头地之后,反过来回馈自己的夫家。回报自己的丈夫。甚至是返哺自己的儿子。已完成资源接力的任务。这就是家族的力量。集合群体中的优势资源,整合重组,推出自己的拳头产品,然后在带动一批,共同进步!这是一种群体思维模式,其实,成功的概率更高。要比单打独斗有效的多!
这样的重视娘家是好事!是大格局的产物!
当然,还有第二种情况,那就是出嫁的媳妇在夫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这种情况就糟糕了!好多女性都抱怨,自己在婆家是外人。他们不拿自己当一家人。我的大学同学苏苏就是这样的情况。她婆婆要把自己的另一个孙子,就是苏苏丈夫的大哥的孩子带回北京念书。就打算住在她们家。这事已经定了。孩子户口都迁过来了,她还蒙在鼓里,啥也不知!最后人家一家人,把她叫了去,通知她一下子。让她准备接待!这个举动,让苏苏一辈子都难以释怀。“他们一家人都拿我当外人。什么事都不和我商量。我给她们生了儿子也没有用呀!”气的苏苏跟我哭诉。苏苏有事没事总往自己娘家跑,寻求妈妈的安慰。说她不想在婆家待了!妈妈老劝她:算了吧!不能离呀!也是,我们那个时候, 是九十年代后期。谁没事敢离婚呀!苏苏又是在体制内的,还是个领导。只能凑合着,就这样,一直凑合到今天……………………但是,还有一种女性。一结婚就“唯夫家论”了!提起娘家就是一肚子气!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好事!我弟媳妇就是这样的人。她一提起娘家,就是一堆委屈。“我妈就是不待见我。看我就来气!我怎么那么不招人喜欢呢?”他们家的重男轻女简直就是明说了。所有东西都是娘家大哥的。她,只有伺候爸妈的义务。没有一丝享受财产的权利。除此之外,还得挨呲的,受嫌弃,供老人出气,听嫂子闲话……她被丈夫骗的离婚之后,第一个跳出来笑话她的,居然是自己的嫂子和亲妈!她们说她废物!“我要是她丈夫也不要她,一个家庭妇女,一点素质没有,带的出去吗?”气的弟媳妇号啕大哭!连她花心的前夫听了,都不答应了!“我的女人,也是我继承人的母亲,轮不到别人说三道四的!”这位霸道总裁把自己的大舅子叫来了。沉着脸告诉他:“管管你们一家人。要是再有闲言碎语议论我们家的私事,你就别上班了,回家去解决这些矛盾吧!”大舅子连忙道歉。还好,大舅子在银行的职位,是她前夫提供的。要不然,我弟媳妇真得让娘家人挤兑死!…………有时候,我真不明白。为什么都是至亲,但是,对女儿的态度真是有天上地下的两种,差距极大。有的,一辈子爱如珍宝。可有的,一经出嫁,就视若路人了。要是这样的倒霉闺女,嫁人之后,在婆家再不受丈夫珍惜,婆婆爱护。那她可怎么办呀!………… “女人一生似飘萍,无根无缘也无家!”这是一个古老的广东调!是我一个朋友唱给我听的。他妹妹在婆家受苦,最后疯了。他想把妹妹接回娘家。但是,父亲居然说,一个疯子不吉利,不打算接她回娘家。就让她在夫家接着过!“这不是要妹妹去死吗?”哥哥心疼的大喊!后来,他毅然决然的和自己的父亲闹翻了。把妹妹接回自己的家里,带她去看病,给她买房子安顿她的后半生。好在她还有哥哥疼她!这个飘萍般的女孩子,自此不再漂流了……但愿天下所有的女孩子,都能有个真正意义的家!有个人真正的疼爱她的人!女人嫁人后,为什么有的女人重视娘家人,而有的则重视丈夫的家人?
女人嫁人了,就要去别人的家里过一辈子,无论自己多不愿意都要强迫自己去适应环境,面对自己不认识的人都要抱以微笑,记住对方家庭的所有亲戚,免得见面不认得,就算不喜欢对方的家庭,但一辈子也逃脱不了了,除非离婚,但是女人不会因为对方的家庭而离婚,只会因为男人本身的原因离婚。
女人嫁人后有的女人重视娘家人,大多是因为婆家的人对她不好,或是发现婆婆永远取代不了亲妈,跟婆婆在一起不能说让婆婆不高兴的话,就算不是哄着婆婆,也要说些好听的让婆婆高兴,因为婆婆不高兴,会影响家庭关系,让你的婚姻变得不安宁。回到娘家,亲妈对你还是那么好,永远把最好的东西都给你,总会为你着想,而不是为你的孩子着你,婆家人永远想的是孙子,亲妈想的是你好,娘家人对你比婆家人对你好,所以你会更加重视娘家人。
而有些女人嫁人后更重视婆家的人,我想除了自己想哄婆家开心,让自己在婆家有地位外,就是婆家的人对你非常的好,把你真的当亲生女儿对待。我见过一些婆婆对媳妇真的好,不仅仅是把媳妇当亲生女儿对待,更像是当公主一样对待,从来不让她做家务就算了,媳妇想吃什么买什么,媳妇生孩子不旦给钱还照顾得非常周到,衣服婆婆洗,饭婆婆煮,孩子婆婆待,婆婆总是对她嘘寒问暖的,从来不对她大声说话,更不用说责骂她什么的,这样的婆婆真的没话说,婆婆对媳妇好,媳妇也不是铁打的心,对于婆家肯定会更加重视些。
有些女人嫁人后,娘家人重男轻女,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一嫁人就把娘家的门钥匙给收走了,不仅这样还把女儿当成了外人,什么都排除在外,需要照顾的时候就想到女儿了,好处全是儿子的,我想这样的话女儿嫁人了,也会更加重视婆家,因为在娘家寒了心。
女人嫁人后,为什么有的女人重视娘家人,而有的则重视丈夫的家人?
重视娘家与婆家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家长的言传身教。
我媳妇就是这种类型的表率之一,向我们家,但要是有一点好东西,用不了半个月时间,马上就从家里清失。
七八年前,大闺女结婚成家,每年一到过年过节,总给我送来些好的礼品,向中华香烟,普耳茶,名贵酒等,但孩子们送来后不久,这些礼品就不在家中了!说实话,真向家中出了个“毛鬼神”,后来,大闺女一看这种情况,干脆就不送礼品了。
昨天晚上,二闺女处了个对象,这个男孩呀,给我拿了二条好烟并礼品,我亲口告诉孩子们,向平常日子,千万不要提礼品了,想提也行,必须的过年过节,而且,一定要与男孩父母同等。
今天早上,二闺女上班时我告诉他,你既不能学你姐,更不能学你妈,平时千万把心态放平,只有这样,才有利与你俩口子婚后的家庭生活。
女人嫁人后,为什么有的女人重视娘家人,而有的则重视丈夫的家人?
一般来说婚姻经营的好的女人重视婆家人。这不奇怪,因为她需要建立一个好的生存环境。经营的婚姻不好重视娘家人也在情理之中,不管婚姻经营的好和坏,娘家人始终都是女人的避风港,这是常识。没有为什么。谢谢。
女人嫁人后,为什么有的女人重视娘家人,而有的则重视丈夫的家人?
我认为这类事情是丈母娘造成的。丈母娘把出嫁的女儿当成一棵摇钱树,以为女婿挣回来的钱跟路上捡回来似的。而对家里的儿子却非常的溺爱。我是深有感触的。
女人嫁人后,为什么有的女人重视娘家人,而有的则重视丈夫的家人?
女人嫁人后,重视娘家人,许多女人有一个特点,心软,即使娘家重男轻女,在家并不受待见,过得不好,但是娘家只要提出要求,不敢也不会反抗抵触,有的嫁得好点,受丈夫疼爱,掌握家庭经济大权,就会偷偷摸摸帮助娘家,许多女人都是想让父母好过,弟弟妹妹扶持,但是很多不管扶得起扶不起,不顾自己家庭,不管丈夫感受,导致家庭最终破裂。孝敬父母帮助家人,不是不行,但是结婚后,不是一个人的事,必须商量着来,不能用丈夫的容忍,爱护当权力。顾婆家的很多都是娘家不受待见,从小吃苦受累,嫁给夫家后,婆婆疼爱,丈夫关心,娘家贪婪,夫家和谐,当然心就好倒向夫家,人心都是肉长的,谁对你好心里有数的,不管娘家婆家都要相互体谅,都要一事同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