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康熙在扳倒鳌拜过程中,为什么要大力重用九门提督铁丐?

康熙继位后,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鳌拜,这个鳌拜如同“眼中钉肉中刺”,不剔除随时都有毙命的危险。

而鳌拜也确实不失时机的在找康熙的麻烦,随时都想要他的命。

不过反过来看,这对康熙的成长很有好处,康熙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优秀帝王,与鳌拜的“培养”不无关系。

在与鳌拜的斗智斗勇中,康熙学会了帝王之术。用人之道,就是关键一项。

时刻关注、关心康熙成长的孝庄,在康熙与鳌拜的对弈中,精心安排着每一步棋,这个已经成精的老太婆还给康熙储备着一个人才库,关键时刻就打出一颗子,让康熙不至于输掉大清这盘棋。

铁丐吴六一就是一颗重要棋子。

铁丐吴六一

为了应对权势显赫的鳌拜,提心吊胆的康熙把奶妈孙氏的儿子魏东亭提升为三品侍卫,当作自己的贴身侍卫,可着远远不够应对鳌拜的,时刻关注康熙的太皇太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她给康熙安排的一个关键人物出场了。

看看《康熙王朝》中是怎么说的:

太皇太后点头叹道:“索额图和熊赐履都还罢了,小魏子也是个有良心的——只是据我看,皇帝你还缺着一个人儿呢!”

康熙心中一动,忙赔笑道:“求老佛爷明示!”太皇太后说:“你怎么就没想到重用九门提督吴六一呢?”

“吴六一!”康熙一听这个名字,心中豁然开朗。在京城,九门提督只是个从三品,秩位并不高,但这个职务,统辖着德胜、安定、正阳、崇文、宣武、朝阳、阜成、东直和西直门的防务,最是紧要不过。吴六一自号“铁丐”,素称京华“怪人”,一般的王公大臣都不敢招惹他——这人如能笼在袖中,擒鳌拜便添了五成把握。康熙不禁说道:“好!”又迟疑道,“只是如今局面如此纷乱,万一他与鳌拜……”

“那不会!”太皇太后收敛了笑容,“这人不会轻易蹚浑水。他恩怨心重得很,鳌拜和他同列入关,只因占了个满籍,名分比他高出了一大截子,他心里能服?讷谟上回犯夜,叫他拿住打了二十板子才放,这件事轰动了北京城,怎么你这做皇帝的竟一点儿也不知道?”

听太皇太后责备下来,康熙忙躬身答道:“老佛爷教训极是,不过——”

“你给他恩典,他自然听你的!”不等康熙说完,太皇太后截住道,“你父亲压他的官秩,就是留着叫你用的!”

“是!”康熙恍然大悟,“明日就下诏,叫他做兵部侍郎。”

太皇太后忍不住笑道:“越发悖谬了!不做九门提督,你要个兵部侍郎排什么用场?”

康熙顿觉为难,茫然道:“那……怎么办呢?”

“我说个方儿,管保中用。”太皇太后换了口气,和颜悦色地说道,“你下个诏儿,从天牢里放了那个查什么来着?”

“查伊璜!”侍立在旁的苏麻喇姑早已喜形于色,脱口而出,“老佛爷真是点石成金!”

“对,查伊璜。”太皇太后笑道,“叫姓查的去说,比圣旨还灵呢!”

“傻孩子,你不明白就里。”见康熙如堕五里雾中,太皇太后又疼又笑,“曼姐儿知道,叫曼姐儿办吧!”

康熙点头道:“成,就叫苏麻喇姑办这个差。”

“奴才领旨!”苏麻喇姑笑盈盈跪下叩了头,道,“明儿就叫小魏子去会查伊璜,人情做给小魏子,好么?”

太皇太后笑道:“这就是了。”停了片刻,又问道:“皇帝近来学业长进了,那个伍先生怎么样?我听宫里人说,皇帝近日口里都换了词儿,连那些个翰林们都服气,都学些什么功课?倒难为了他教!”

“皇祖母挂心,”康熙笑道,“孙儿近日学业是有些长进,除伍先生外,熊赐履也常讲一点书,四书已经讲过读完,每日都是按索额图订的谱儿,孙儿逐条请教,伍先生批讲,又快又得益!”

太皇太后笑道:“这就好,不过四书里头有孟子呢!听人家说,这个人损得很,老说皇帝坏话,可是真的?”康熙正色答道:“孟子所言,是为君之道的正理,都是要紧的。伍先生不知孙儿的身份,讲起来没顾虑,孙儿常听得出汗。孙儿就没听过哪家大臣敢当面说‘民命重于君命’这样的话。”

太皇太后笑道:“你爷爷、你父亲都是教人读《三国》,那书虽好,总瞧着有点调唆着人不安分的味儿,如今也该学点正经学问了。这正是‘可以马上得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天下’的道理了。”

康熙笑道:“老佛爷也是圣人!”太皇太后笑着又絮絮叨叨地安排了好一阵子,才启驾回到了慈宁宫去。

康熙对吴六一的事心里不踏实,笑问苏麻喇姑道:“方才太皇太后说吴六一、查伊璜的事,究竟是怎么回事?”

苏麻喇姑笑道:“姓查的是吴六一的大恩人,万事都听他调遣!”

见康熙半信半疑,苏麻喇姑便对他慢慢地讲了起来:“被关的这个查伊璜是福建海宁人,也是世家出身,在顺治爷时期当过孝廉,年轻时也是个眼高心大的。那年隆冬,海宁下了一场大雪,他带了四五个僮仆挑着酒食野游,到一个破观子里头看雪赏梅。正要差人去请朋友,却见大殿前头有一个两石瓮大的古钟,旁有一行脚印被雪盖了薄薄一层,钟上的雪也似被人撞动过……”

“大雪天,谁到钟跟前做什么?”康熙问道。

“是啊,查伊璜也觉得奇怪,便到跟前俯身瞧钟底下,只见里头有个竹筐子,感到奇怪,就命那几个随从合力去掀。”

“装的什么?”

“不料掀了半天,那钟恰如生根一般,不动分毫。查孝廉心里更觉奇怪,也就不请朋友,索性独自坐在廊下饮酒观雪,候来人取走竹筐。”

苏麻喇姑平静地说着,好像自己也身历其境。康熙也听得入神。“——约莫过了小半个时辰,雪地里来了个讨饭的,不过二十上下年纪,把要来的一堆干粮放在钟旁,一只手掀起钟来;另一手抓着干粮放进筐里,往返五六次才放完,然后扣起钟就走了。

“过了一会儿又来了,旁若无人地坐在钟前雪地里,掀起钟拿块干粮就啃,吃完再掀再拿,像开箱子那么容易。”

“这真是奇人奇事。”康熙惊叹道。

“是啊!”苏麻喇姑道,“查孝廉心下骇然,便亲自来到他的跟前,在背后冷丁一句:‘这等一个好男儿,为何要行乞呢?’”

“那乞丐回头看了一眼查孝廉,边吃边道:‘好男儿不做英雄,宁为乞丐!’”

“说得好!”康熙惊叹道,“后来呢?”

“查孝廉猛然心动,长叹一声道:‘听得人言,海宁城有一乞丐,手不拖杖,口若衔枚,破衣如鹑,三餐不饱而无饥寒之色,人称“铁丐”的,可是你么?’”

康熙此时猛然醒悟道:“原来吴六一号称‘铁丐’,得之于此!”

“那人道:‘是,我就是铁丐!’孝廉又问:‘能饮酒吗?’

“铁丐哈哈大笑道:‘不能饮酒,算什么大丈夫?’

“于是孝廉就邀他到廊下,二人对坐而饮。孝廉一杯,铁丐一瓯,直饮了三十余回合,铁丐面不改色,查孝廉已醺醺然醉倒,说道:‘你真是海量!’便扶醉而归。”

“这查某也真豁达!”康熙赞道,颇有钦羡之意。

“当晚酒醒,查孝廉忽然想道,天气如此严寒,怎么就没有邀铁丐来家避雪?就命人把自己的狐裘和袍子送到观庙里去,那铁丐欣然接受,也不感谢。

“第二天下午查孝廉去拜访铁丐,见他依旧赤足露肘,便惊讶地问:‘我送你的袍子和裘呢?’

“‘换酒吃了。’铁丐淡淡一笑,‘讨饭的要那些物件有甚用处?’

“孝廉愈觉此人不可等闲视之,细询他的出身,才知这铁丐原也是世家子弟,父亲吴道大是前明的观察,死后家道败落沦为乞丐,游遍天下。闲谈中,吴六一谈论起江南山隘河道形胜险阻、用兵布阵,一一合节……

“查孝廉不禁大惊,道:‘吴贤弟,我错看了你!你是海内奇杰,拿你当酒友,是多么的不敬!’”

康熙听至此,觉得周身热血奔涌,兴奋得不知说什么才好。

“后来,查孝廉就把吴六一请到家里,每日上宾相待,说:‘贤弟乃是蛟龙,暂且在我这小池子里待些时。方今天下大乱,不愁英雄无用武之地。’”

“查孝廉也算得上是一位英雄。没有英雄的慧眼哪能识得真正的英才!”康熙道,“后来又怎么样了?”

“我大清兵入关,洪承畴打到浙江,查孝廉资助铁丐盘缠,让他投了洪承畴。他直从福建打到广州,血战百余阵,功劳并不次于鳌拜。先前听说做过循州知府,后来才晋升为九门提督。”

听至此,康熙长舒了一口气又问道:“那姓查的怎的又入了狱呢?”

“吴六一从循州派专差至海宁寻找查孝廉,才知道查伊璜家遭兵灾,穷病潦倒,卖字为生。吴六一当即赠金三千两,帮助查孝廉恢复家业。那查孝廉在铁丐花园游赏时,偶然夸了一句园中的假山,第二天铁丐就命人拆掉,用兵舰直送海宁。万岁爷想想,这是何等的情分!”“他一个知府哪来那么多钱?”康熙惊奇地问道。

苏麻喇姑笑道:“主子偏爱盘根问底儿——羊毛出在羊身上,打仗年头,哪个带兵将军不是金山银海!”

康熙点头道:“你且说说姓查的入狱这件事。”

苏麻喇姑笑道:“也是命里该当,有个叫庄廷[插图]的人,闲着没事弄了一本前明的什么《朱相国史概》的浪书。写序的人想着查孝廉的名气大,不言声地把他的名字也署了进去。顺治爷查究这本书时,就将他抓了起来。”

“哦!”

“吴六一从此慌了手脚,请了一个姓何的先生,是个大手笔,给他写奏折,一个月连上了七折,非要用自己的官职换查孝廉一命不可。瞧着洪老头的面子和这吴某的功劳情分,才免了查伊璜一死。”说至此,苏麻喇姑一笑,“万岁爷您若赦他出狱,吴六一能不感激报恩么?”

听完这个故事,康熙久久没有说话。

吴六一是康熙老爹顺治留给康熙的一个人才,这是一个真英雄,上天总会时不时的给人间送来一些有真本事的人。

铁丐行动

九门提督吴六一这几日正紧张筹备他公子的汤饼大会。吴六一婚媾甚晚,夫人庆氏头二胎生的皆是女孩子,直到四十三岁上,才产下这个麟儿,高兴自不待言。宴客三日,仅请帖就发出二百多份。可怪的是,所请的一个外客也没有,都是他的故旧,或新任将佐。但他一向行事乖张,人们也就见邪不邪了。

下午未牌时分,客人陆续都来拜贺,东西廊下五光十色地摆满各家的礼盒子。吴六一概纳不辞,家下人等无不诧异:老爷平素以廉洁自许,平生除查伊璜之外,并不受任何私礼,今儿怎的一反常态?

客人们也有不少是他昔日的部下,现在都在京华各衙,有的在禁军当差有的品秩早就超过他了,但仍对他十分礼敬。他们来了,只寒暄几句,多是将礼单一呈,便说“有要务在身,晚间不能与席,务请海涵”之类的话告辞而去。

吴六一心知他们还要到鳌拜府去应酬,只是也不揭破,笑容满面地与他们应付,然后一一送走。临到入夜时分,除了魏东亭算是外来客人,其余的全是属下的一群副将、参将、游击、千总,这些人因为未获钧令不敢擅离。

“诸位!”吴六一见大家已安席坐好,便从主席上站立起来举一大觥酒,操一口不南不北的口音,抑扬顿挫地说道:“今日为小儿做汤饼会,承蒙各位赏脸!我瞧着多是十几年来跟着我一起滚爬出来的兄弟,真是不胜欢欣!”

坐在第一桌的刘参将起身将手一拱道:“军门!今日的汤饼大会承蒙魏大人光临。这是魏大人瞧得起咱们提台,没去攀高枝儿。来来来,兄弟先敬你一杯!”说完斟满了一大杯酒双手递了过来。满庭将佐也齐声敦促:“魏大人乃天子近臣,难得光临,就请魏大人先为少公子纳福!”

“好!”魏东亭见吴六一手下将军个个英姿豪爽,甚对自己脾胃,举杯一吸而干,亮了杯底道:“兄弟勉占先杯,各位请!”

于是觥筹交错,吆五喝六。一厅之中惟上首铁丐左一杯右一杯,神气自若地吃酒。何志铭陪着魏东亭坐在席侧,不住地劝酒夹菜。

酒至半酣,吴六一脸上微带酡颜,说声“方便”,便辞了众人。除魏东亭外,谁也不曾留意他的这一举动。何先生见魏东亭发怔,一边起身斟酒,一边低声耳语道:“魏大人,我们军门要先发动了,迟了怕来不及。”魏东亭的心猛地往下一沉,酒涌了上来,心头突突乱跳,强自镇静,点头笑道:“果然是名不虚传,‘铁’得很!”

说话间,吴六一已经返回客厅,只见他头戴红顶簪缨,身穿江牙海水袍子,腰间系一柄长剑,脚蹬一双簇新的黑缎官靴,一摇三摆地走进来。最显眼的是罩在补服外头的黄马褂,在灯光照射下金黄耀眼,吃酒的众将预感到要出什么大事,都停住了杯,呆愣着看他们的主将,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大厅上四五十个将佐呆若木鸡,看着铁丐旁若无人地走至中间。他一言不发,脸上肌肉一抽一颤,目中凶光四射,将手一挥,早有三十多名全副戎装的校尉,“刷”地散布开了,封住大厅所有通道。

“请王命!”

铁丐一声令下,将军们立刻起身退出席位,鹄立两旁。后头护持王命旗牌的几名校尉“喳——”的一声吼叫,慢慢抬出一座用紫檀木雕镌的玲珑龙亭。

中间供一面明镶黄边的宝蓝色令旗,上面用满汉两种文字写着一个黄色“令”字,这便是世祖大行皇帝特赐吴六一的王命旗牌了。龙亭一落,刘参军领衔,高唱一声:“万岁!”扎的一声跪了下去,下余人等也都跟着高呼,行三跪九叩之礼,伏地静听号令。

“李一平、黄克胜、张一非、刘仓四人曲奉奸佞,结党营私,乱军乱政,图谋不轨——左右拿下了!”

“喳——”

四个人未及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几个如狼似虎的校尉恶狠狠地走上来,两个擒一个,熟练地将胳膊向后一拧,一眨眼工夫就被捆得结结实实。

李一平是实缺副将,与吴六一一样的品秩。此时他被吴六一的威势吓住了,等清醒过来,忽地一跃而起,拧着脖子问道:“你说我们曲奉奸佞,图谋不轨,有何凭证?这是在京都,不奉诏你就想杀人,没那么容易!”

“搜他们!”吴六一听而不闻,指着几个被擒的人命令戈什哈。

一搜就明白了。李一平身上除了一柄锋利的匕首外,还有一包散药。魏东亭跟着史龙彪几年,耳濡目染,搭眼一瞧就知是毒。笑了笑坐下,深深舒了一口气。再看张一非和刘仓,也都穿着内甲护身,各窝着一柄短小利刃。不问自明,他们赴宴前已商定好了。惟黄克胜身上没有搜出什么来,呆呆地站着不语。

吴六一顿时勃然大怒,嘿嘿冷笑道:“何先生,拿出名单来念,念一个拿一个!”“是!”何志铭当庭忽地站起,黑豆似的双眼闪着灼灼亮光,从袖中取出名单朗声宣读。一共十一个人,都被校尉们绑得像米棕一般。一搜身,竟有八人带着凶器!

“好!”吴六一狞笑一声问道,“怀里揣着这等东西来赴宴,也算独具贼眼!你们还有何话讲?”

“匕首乃防身之物,毒是用来药兔子的!”李一平大声呼道,“就算是来杀你,难道就是图谋不轨?”

“哼哼!”吴六一冷笑一声,气自丹田而出,更显得凶横无比。他仗剑走至李一平身边道:“本欲取了你的首级,可你死了连个兔子也不如,若留下你的舌头还多少有点用处——来啊!”

“喳!”廊下校尉雷鸣般地应道。

吴六一忽地挺剑,横斜一刺,长剑直贯张一非、刘仓腰胯。二人惨叫一声,噗地翻倒——然后猛地拔出血淋淋的剑来,轻松自如地在靴底上正反一揩,从容插入鞘内,“将尸体收了,明儿给他们的家属送去赙仪三千两。”

厅中众将见他凶横无比,又是王命斩将,无一人敢出来相劝。

“黄将军!”吴六一阴笑着转过脸说道,“你的事体不明,暂回后堂厢房歇着,真的冤了你,铁丐自能负荆请罪!——几位带暗器的游击千总兄弟,请到西边厢房里,我给你们另备一席。没带凶器的都跟着黄将军去!”说着一挥手,拖尸的拖尸,带人的带人,一时收拾干净。

“公事了了,咱们再接着饮酒!”吴六一伸了个懒腰,呵呵笑道,“诸位,来呀来呀,不关你们的事,咱们吃酒么!”

尽管他帐下众将都是些杀人不眨眼的将军,几时见过这种阵仗?一时如同吃了吕太后的筵宴,肉跳心惊,软着腿各自归座。何志铭这个幕后谋士方才也和魏东亭一样,看得目眩神摇,此时镇定下来,忙举杯把盏道:“诸位将军!为少公子长寿,干杯么!”

方说到一句,忽然外头一声递一声传进来:“圣旨到!”吴六一笑对众人道:“我倒不防来得恁快!你们且坐着安心吃酒,我去接旨!”便命:“放炮迎旨!”

这边“咚咚咚”三声号炮响过,泰必图满面笑容捧旨进来,道:“铁公,我今日成了报讯的喜鹊,上午给鳌太师颁发恩诏,晚间又给你来送圣旨,一会儿喜酒是要讨吃一杯的!”

吴六一哈哈大笑道:“这个自然!”说着便吩咐铺摆香案。里头众将军哪里还吃得下酒,一个个停箸住杯,侧耳细听。

泰必图见吴六一和颜悦色,毫无紧张戒备的神色,心早放下一半。只等香案摆停当,便踱至上首,面南而立,缓缓展开诏书读道:

奉上谕:着吴六一实领兵部侍郎缺,并加尚书衔,给双眼花翎。所遗九门提督一缺,暂由李一平署领。钦此!

厅内众将听到此旨无不大惊失色。

只东厢房里被捆着的李一平心中暗喜,无奈口中塞满了麻胡桃,出声不得。

吴六一叩首接旨在手,也不捧读,嘻嘻笑着对泰必图道:“公事了,吃喜酒。来,给泰大人洗尘!”

一个校尉双手捧盘端了酒出来。泰必图立饮一杯,笑道:“请李大人出来,大家共贺一杯。”话犹未完,忽地戛然而止,原来吴六一正在捧读诏旨,脸色愈来愈阴沉。

“泰公!”吴六一单手掂了掂诏书问道,“怎的不是皇上亲笔所书?”

“除了特旨,哪有亲写的?都是翰林拟了,再交上书房皇上过目用印。”泰必图愕然道,“我有几个脑袋,敢用假诏欺君?”

“不对了!”吴六一突然脸色一变,怪目圆睁,连声音也显得格外刺耳,回头招呼厅里吃酒的将官们:“都出来!”将军们被今晚的事弄得糊里糊涂,听到叫声,便都挨次而出,躬身垂首立于廊下。

“我有一言,诸将静听!”吴六一朗声说道,便从怀中取出密诏说:“放炮接旨!”须臾便听石破天惊般三声巨响。火光浓烟起处,西厢房已被炸为一片平地,怀揣凶器前来吃酒的八名游击千总已被崩为灰烬!廊下众将个个吓得面无人色,俯伏在地高声山呼:“万岁!”

吴六一当众宣读了密诏,大喝一声道:“皇上亲笔密旨与我,九门提督一职,不奉亲笔手谕概不奉诏!今日泰必图侍郎前来降旨,却是上书房所草,这就蹊跷了!”说着将两份诏书传给诸将:“你们都瞧瞧!”

泰必图早吓得两腿簌簌发抖,忙堆起笑来道:“下官并不知皇上有此密诏,想必是上书房弄错了。回头查一查就清楚了。吴公今晚便不奉诏也罢。”

“泰公,你难道不知我吴某诨名叫铁丐么?”吴六一笑道,“‘铁’者,其心如铁,‘丐’者,索取无已也。既来了,走就不那么容易了!”

“我是兵部堂官,你再厉害不过是我的属下,待要怎的?”泰必图知不能善了,态度也变得强硬起来。

“也不怎么样,”吴六一笑道,“你与李将军一路,且在敝府东厢房忍耐一时,明儿事体弄清楚了,我自与你赔情好了!”说着手一挥道,“擒下!”

“大胆!”泰必图到底是兵部侍郎,一声大喝,几个校尉面面相觑,僵住了不敢动手。铁丐怒极,刷的一声取下剑横挺在手,大喝道:“擒下!”校尉们再不敢怠慢,上前推着便走。

“慢!”魏东亭格格笑着从厅里走了出来,“请泰侍郎给鳌中堂写张条子。”

“写什么?”泰必图见魏东亭也在此,知大势已去,颤声问道。

“你写,”魏东亭一抬手,厅里一个小厮捧出笔砚就着台阶铺好,“写下‘丐事已谐,按计行事’八个字即可。”泰必图无奈,只好抖着手写了几遍,魏东亭才满意地笑对众将道:“几位兄弟太斯文了,泰侍郎这样进去,岂不叫李将军眼红,也请安置了的好。”

铁丐只一点头,校尉们便也照李一平的榜样,将他捆送到东厢房。

处置完毕,天色将亮,正是五鼓漏尽时分。时间已相当紧迫,魏东亭笑谓吴六一:“将军办事真爽快,不过还有一事,要请将军鼎力相助。”

“什么事?”

“除照咱们前夜议定的办,还要偏劳何先生出一趟险差。”

“我?”何志铭见点到自己,有点莫名其妙,见魏东亭晃了晃手中纸条,立时明白过来。踌蹰之下,嗫嚅道:“我怕力不胜任吧?”

“你的心计十分周密,这件事非你不可。”魏东亭笑道,“诏书一下,你就是兵部主事,赏侍郎衔的了,能空着手儿见主子么?”

何志铭道:“我倒不是不敢去,鳌拜这人疑心最重,只怕三盘两问,误了主上的大事。”

“志铭!”吴六一慨然道,“我已‘点睛’,该你‘杀劫’了,不可心疑,不可手软,大丈夫成败与否在此一举!”

何志铭听了这话,双手高高一拱道:“那兄弟就勉从其命了!”说完,便去换了一身青衣,袖了纸条长揖而别。

擒杀鳌拜的行动开始了

这一夜通宵不眠的人实在多。康熙半躺在养心殿的御榻上,目光炯炯地盯着上头的藻井。苏麻喇姑和太监张万强二人挨次坐在下首脚踏子上,也是沉思不语。殿内数十盏烛火照得通亮,殿外廊下侍立的宫女太监也都一声不响。康熙、苏麻喇姑和张万强都十分清楚,一场急风暴雨即将在这数百年浮沉不定的宫廷里爆发。

“儿皇不能做阿斗,儿皇不能做汉献帝,儿皇不能做后周柴宗训!儿皇要自己主宰天下,做一代令主!”这是在慈宁宫,康熙屏退了所有的太监宫女之后,跪下对太皇太后说的话。“我要诛奸除凶擒拿鳌拜,已定在明日行事。”

“皇帝都准备好了?”太皇太后镇定地说,“这事只在早晚,是一定要办的!”

“祖母,”康熙侃侃而言,“自我列祖列宗开创大清基业以来,从未听说过有这么胆大妄为的臣子。

“鳌拜身受先帝不次之恩,身为托孤重臣,近八年来欺凌同僚,杀害辅臣,践踏朝纲,屡次咆哮金殿,中外臣工无不侧目而视,若容这等乱臣贼子立于朝堂,我大清江山,迟早要落入鳌拜之手!”

见太皇太后频频点头,康熙鼓足勇气又道:“圈地一事,蠹国害民,原是先朝弊政,先帝粗定天下后,就曾有意废止。儿皇秉承遗训,多次下诏停禁。鳌拜胆敢依仗权势,肆行无忌,竟将皇庄土地一并圈入镶黄旗下。上三旗内常常因此屡生事端,下民百姓背井离乡,四处流浪或为盗为贼,或为南明余孽所诱,与我大清为敌。

说到这里,康熙抬头看看太皇太后,太皇太后此时十分激动,满头白发都在微微颤动,扫了一眼康熙,坚定地说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过兹事至大至重,皇帝要谨慎从事,周密安排。”

“是!”康熙道,“儿皇已作安排,没有敢惊动老佛爷。今日事不得已,特预先告知。但胜负未决,恐遭不测。儿皇想请老佛爷暂时起驾奉天,回避几日,待大局稍稳,儿皇再亲迎銮驾归京!”

太皇太后摇了摇头道:“皇帝,这是你的孝意,我很受用。但是我哪里也不去!我已下了懿旨,密令驻热河八旗,星夜入京勤王,两三日内就可到京!”

康熙没想到这位不动声色的老祖母竟已密调军队来京,顿时精神大振:“儿皇谢太皇太后恩!”

太皇太后满眼是泪,激动地说:“我十四岁进宫,服侍你祖父这些年,什么大风大险都经过。”

康熙见老人如此决绝,想到明日一场背水之战,不禁打了个寒战:“老佛爷尊意如此,儿皇也不敢违拗,万一事有不谐,请老人家尽往儿皇身上推便了……”说罢嘤嘤啜泣,苏麻喇姑也五内俱裂,只是不敢哭出声来。

……回想到这里,康熙从榻上一跃而起,吩咐道:“启驾奉先殿!”

后来在铁丐吴六一的帮助下,康熙控制住了京城局势,用计擒住了鳌拜,一个类似董卓、曹操、王莽式的枭雄没有上演相同的历史剧,能够运筹帷幄、忍辱负重,康熙大帝不是盖的。

也是康熙慧眼识珠,两人互相成全,这是天意,有些人注定是来相遇的!若无相欠,怎会相见!

回到题目,康熙为什么要大力重用铁丐,当然是为了用来对付奸雄鳌拜了!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康熙在扳倒鳌拜过程中,为什么要大力重用九门提督铁丐?

二月河小说《康熙大帝》,后来被改编成电视剧《康熙王朝》,铁丐是虚构的人物。

作为汉族人的铁丐,在清朝康熙年间,能够担任九门提督,也是非常不容易,因执法严格,人称“铁丐”。

在康熙平叛鳌拜之乱中,他确实立有大功,此后,他升至两广总督。

据历史记载,康熙年间有“铁丐”之誉的人物是吴六奇,但吴六奇早于康熙四年五月病卒,故与平反鳌拜关系不大。

那么,康熙在扳倒鳌拜的过程中,为什么要大力重用九门提督铁丐呢?

其一、九门提督是中国清朝时期的驻京的重要武官,正式官衔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京城将领

通常情况下,九门提督主要负责北京内城九座城门,也就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内外的守卫和门禁。

事实上,他还负责巡夜、救火、编查保甲、禁令、缉捕、断狱等,实际为清朝皇室禁军的统领,品秩比较高,一般为“从一品”。

历史上的吴六奇曾经官至九门提督,掌管北京城治安,也是康熙的父亲顺治皇帝比较信任的人,他应该就是“铁丐”这个人物的原型,后来死在两广总督任上,据说为尚之信毒死。

其二、康熙决意铲除鳌拜集团。鳌拜党羽已经遍布朝廷内外,行动稍有不慎,可能打草惊蛇,酿成大变,而九门提督铁丐则是康熙重要的依靠力量

后来,康熙决定韬光养晦,不露声色,于是他先挑选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在宫内整日练习布库为戏。

鳌拜见此,还以为是皇帝年少,沉迷游戏而已,不仅不以为意,心中反暗自高兴呢!

此时,鳌拜党羽已经遍布朝廷内外,康熙的行动稍有不慎,可能打草惊蛇,酿成大变,而九门提督铁丐则是康熙重要的依靠力量。

康熙八年,康熙先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让他们都离开京城,又以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的卫戍权,九门提督铁丐为康熙皇帝解除了后顾之忧。

一切准备就绪后,他就召鳌拜入宫觐见。

鳌拜此前常常出入宫廷,当然不以为奇。

因此这次一召,鳌拜就毫无提防地来了。

此前,康熙召集身边练习布库的少年侍卫说:“你们都是朕的股肱亲旧,你们怕朕,还是怕鳌拜?”

侍卫们齐声说:“怕皇帝。”

康熙于是布置逮捕鳌拜事宜。等到鳌拜入宫,康熙一声令下,少年们一拥而上,鳌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

接着,康熙帝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

大臣们审实后,宣布鳌拜30条罪状,应处以革职、立斩。

据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当时鳌拜请求觐见康熙,让康熙看他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

结果,累累伤痕和对上两代皇帝的功绩,终于使他保住了性命。

康熙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遂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其党羽或死或革。不久,鳌拜就在禁所死去了!

其三、鳌拜为辅政大臣,权倾朝野,他与汉官矛盾很多,而铁丐也是汉官,而且手握重兵,因此他成为康熙可以借重的军事砝码

年轻的顺治去世,立下遗诏,指定由皇三子玄烨嗣位,即是康熙帝,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

顺治死后,四位辅政大臣曾经在顺治灵前盟誓,表示同心同德辅佐小皇帝玄烨。

虽然这一盟誓意义重大,但事实证明四大臣并不能抱成一团,而忠心辅主。

位居四辅臣之首的索尼是四朝元老,位望隆重,但已年老多病,畏事避祸,在很多事情上往往疏于过问。

苏克萨哈属正白旗,原本依附多尔衮。多尔衮死后,朝局一变,苏克萨哈出来告发刚刚死去的多尔衮,因此受到顺治重用,在四辅臣中名列第二。

正由于苏克萨哈是从多尔衮那边分化出来的,索尼等人都瞧不起他。

鳌拜与苏克萨哈虽是姻亲,二人却常常因政见不合而发生争论,似如仇敌。

列名第三的遏必隆出自名门,但为人庸懦,遇事无主见,又属镶黄旗,常常附和鳌拜。

鳌拜虽居四辅臣之末位,但由于资格老,军功高,常常气势夺人,却得以擅权自重,日益骄横,因此开始走上专权之路。

费扬古之子倭赫是康熙身边的侍卫,在御前对鳌拜表现得不怎么礼貌,鳌拜对此深为衔恨。

不久,鳌拜就以倭赫等人擅骑御马、取御用弓矢射鹿之罪名,而将其处死。

费扬古对鳌拜痛恨不已,鳌拜又以“怨望”的罪名,将他及其子尼侃、萨哈连一并处死,家产籍没,给予都统穆里玛。

费扬古一门,就这样惨遭家破人亡之祸。

不过,鳌拜这次意图打击苏克萨哈的举动失算了,却直接导致了自己的下台。

鳌拜没有想到居然有三个不怕死的官员敢于违拗自己换地的要求。

他对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三人极为恼怒,分别以苏纳海“藐视上命”、拨地迟误,朱昌祚、王登联“纷更妄奏”的罪名,俱论死罪。

康熙虽然年幼,但心知苏纳海等三人并无大罪,只因惹怒了鳌拜而被妄加罪名而已,于是召集辅政四大臣询问意见。

鳌拜坚持要将三人处以极刑,索尼、遏必隆附和,苏克萨哈知道自己若反对极易惹火烧身,只好沉默不语。

但小皇帝不允鳌拜所奏,只是批准刑部拟定的处罚,即将三人各鞭一百,没收家产。

鳌拜公然无所顾忌,最终竟矫旨将三人处死。然后,鳌拜强行换地。

康熙六年,索尼也病死。索尼虽然在生前未能遏制鳌拜的势力,不过他临死前的一个动作,却在其身后造成解决鳌拜问题的良好转机。

这年,小皇帝玄烨已年满14岁。

索尼上书请小皇帝遵循先帝顺治14岁亲政的先例,开始亲政。

不久,康熙终于亲政了,加恩辅臣,仍命其佐理政务。

皇帝已经亲政,却又无法应对鳌拜的威胁,苏克萨哈便上疏请求解除自己辅臣之任,愿往遵化守护顺治陵寝。

这个举动别有意味,那就是既然苏克萨哈已经卸任,此时他已经排名第一,那么鳌拜、遏必隆两人按理也应辞职。

这一招触及到鳌拜的要害,可鳌拜却不想就这样退出政坛,而急流勇退。

于是,鳌拜就给苏克萨哈罗织了心怀奸诈、久蓄异志、欺藐幼主、不愿归政等24款罪名,他提出应处其凌迟、族诛之刑。

康熙当然深知苏克萨哈并不该杀,虽然自己已经亲政,却仍然无力保全苏克萨哈一命。

此时,权倾朝野的鳌拜气势汹汹,竟在御前“攘臂上前,强奏累日”,最终将苏克萨哈处以绞刑,并诛灭其族,方才罢休。

苏克萨哈的被杀,使鳌拜与康熙之间的矛盾急剧上升,双方已经水火不容,而鳌拜却仍然飞扬跋扈,不把康熙放在眼里。

也可以看出,在满族贵族当中,已经没有人可以制衡鳌拜,这个时候,康熙皇帝只能借助汉官的势力。

况且鳌拜与汉官对立已久,他曾经要求“换地”,大力推广满族风俗,压制汉官的势力,而铁丐就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了!

与此同时,索尼已故,苏克萨哈被杀,四大辅臣只剩下一个无足轻重的遏必隆,鳌拜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虽然康熙已经亲政,但鳌拜并不想归政于他。

当时在康熙宫廷中的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说:“在康熙16岁时,4位摄政大臣中最有势力的宰相鳌拜,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衙门的实权,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权威。因此,朝廷的任何人都没有勇气对他提出异议。”

此时的鳌拜,事实上已经对康熙的皇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康熙为了顺利扳倒鳌拜,他必须争取九门提督铁丐的大力支持。

综上所述,九门提督是中国清朝时期的驻京的重要武官,正式官衔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京城将领。

再则,康熙决意铲除鳌拜集团。鳌拜党羽已经遍布朝廷内外,行动稍有不慎,可能打草惊蛇,酿成大变,而九门提督铁丐则是康熙重要的依靠力量。

事实上,鳌拜为辅政大臣,权倾朝野,他与汉官矛盾很多,而铁丐也是汉官,而且手握重兵,因此他成为康熙可以借重的军事砝码。

所以,康熙皇帝在扳倒鳌拜的过程中,才要大力重用九门提督铁丐。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康熙在扳倒鳌拜过程中,为什么要大力重用九门提督铁丐?

一,把铁丐拉入自己的的阵营,才能保证扳倒鳌拜的胜利。康熙在与鳌拜斗争中,九门提督一职特别重要,它处于保卫皇帝的最核心位置,可以说谁掌控了九门提督,谁就能控制皇帝的自由。为了确保扳倒鳌拜不出一丝一毫问题,康熙就必须给铁丐吴六一吃个定心丸,重用铁丐,给予高官待遇,把铁丐拉入自己的阵营,才能保证在扳倒鳌拜过程中不出问题。

二,铁丐为人忠心,只要是他认定的死理,他都会赴汤蹈火。康熙通过调查,发现铁丐吴六一的恩师尚在牢房里羁押,而且铁丐吴六一对恩师的感情特别深,对恩师视为父母,特别有情有义,所以康熙认定只要解放了他的恩师,就可以把铁丐拉入自己的阵营,他也一定会忠诚于自己。

三,形势所逼,康熙必须确保九门提督属于自己掌控。康熙那时掌控军队的权力还不强,为了确保在扳倒鳌拜过程中,被皇城外围鳌拜掌控的军队攻入,需要对九门严加把守,唯一的办法就是确保九门提督是自己的人,因此自己一定要掌控铁丐。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康熙在扳倒鳌拜过程中,为什么要大力重用九门提督铁丐?

从电视剧的角度来说,康熙不得不拉拢吴六一。吴六一作为九门提督,执法严格,人称“铁丐”。如此关键的位置,京城不可忽视的一股军事力量,康熙岂能不拉拢。因为康熙要灭的是权侵朝野的鳌拜。

鳌拜不仅权势滔天,而且可以说是“手握重兵”。如果单靠几个布库少年就能大功告成,那就再好不过。但是,假如失败了呢,吴六一就是康熙和孝庄可以打的第二张牌,一旦发生变故,至少有军力支持,可以抵抗一番,不至于任人宰割。


其实事实是这样的。九门提督正式官衔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设立于康熙十三年。而康熙帝扳倒权臣鳌拜的时间是康熙八年。很显然,九门提督吴六一是电视剧虚构的人物。因为这个时候,“九门提督”都没“出世”,哪还有叫吴六一的汉人统领呢。


更何况,清初满汉并未真正融为一体,像京师卫戍部队长官,这种重要的职位,是不可能由汉人担任的。电视剧用这种手法,只为了显示康熙与孝庄的果断与大义,却忽略了最简单的逻辑。电视剧未免也太儿戏了。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康熙在扳倒鳌拜过程中,为什么要大力重用九门提督铁丐?

九门提督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卫戍部队中的中央警卫团性质一样的。等于是清朝皇帝的御林近卫军一样,是专门保卫皇室的。是直接听命于皇帝,拱卫京城安全的部队。所以这支部队非常重要。所以九门提督这个官职非常重要!在康熙尚未亲政之前,清朝的军队实际控制权其实在鳌拜手里掌握着。这支部队效忠于谁,直接决定康熙能否扳倒鳌拜的成败。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康熙在扳倒鳌拜过程中,为什么要大力重用九门提督铁丐?

朝廷之中的博弈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群势力之间的斗争,朝廷中的每一个官位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各大势力争夺官位的多少便意味着自己所掌握权利的多少,其中有些位置又显得特别的重要很显然九门提督便是其中之一,九门提督掌管着京城的安全,无论是外界的兵马出入还是内部兵马的调动都需要经过九门提督的同意,在这种不稳定的时刻,九门提督足以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既然机会出现大家都要抓住为了胜算便只能不断去拉拢那些有权利的人,康熙虽然是皇帝但是他在没有完全掌握权利的时候依旧需要妥协与让步,九门提督的作用如此之大容不得他不去慎重对待,既然想要拉拢别人必然要付出更大的成本和代价,同样也要对这样的人给予不一样的待遇和认可度,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让他站在自己的这边从而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