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仁、义、礼、智、信”?我们现代应该怎样理解?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说提倡的“五常”,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一直贯穿着中国历史的发展。

儒家经典《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儒家相对佛教和道教来说是讲“出世法”,就是通过世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丈夫”行为来实现人生目标和理想。

而“五常”就是在这个世间的一种行为准则,对于国家、家庭和个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出。仁之为体如天,天无不覆;如海,海无不容;如雨露,雨露无不润。慈惠恻隐,所以用仁。非亲于天下,而天下自亲之。仁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行恩惠,人自相亲。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能行义让,必无所争。仁者 ,恤孤念寡,周急济困,是恻隐之心;怜悯别人的苦楚,替别人分忧。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理之所在,谓之义;顺理决断,所以行义。赏善罚恶,义之理也;立功立事,义之断也。

《中庸》上说:“义者,宜也。”真、善、美的,才能引申出道义、正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是最早把义和利对立起来的看法。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更进一步,赋予义至高无上的地位,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他甚至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礼,事君、奉亲,必当进退;承应内外,尊卑谦让。中国是礼仪的国度,礼是儒家重要的一部分,孔子就比较热衷于礼,礼在封建社会确立和维护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构建起一套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

智者,知也。能通晓事理,自知者智,知人者慧。古今成败,无才智,不能通晓今时得失,不聪明,难以分辨是非。

天运日月,照耀于昼夜之中,无所不明;人聪耳目,听鉴于声色之势,无所不辨。

智明可以鉴察自己之善恶,智可以详决他人的嫌疑。

智能够辨是非、知善恶、明得失、通情理,解疑难。

信,诚也。诚信,君子之本;守信,养德之源。特别是现在这个社会,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桥梁。人无信不立,没有诚信的人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食粮,是我们做人行事的标准。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是经过几千年提炼的精髓。我们要不断传承、发扬。

何为“仁、义、礼、智、信”?我们现代应该怎样理解?

以“仁、义、礼、智、信”为学术中心的学派应为儒家,其创始人应为孔子。孔子死后,儒又分为八派,以孟子一派为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学说成为统治阶级的官方思想。在整个封建社会里,儒家学说经历了四个阶段:

其一、先秦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原始儒学;

其二、两汉时期以董仲舒为代表的神学化儒学;

其三、宋明时期以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理化儒学;

其四、近代衰落阶段的儒学。

由于儒学在中国的历史上经历的时间长,加之又占主导地位,因此儒家学说实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的主体。历代统治者都把儒家思想贯穿于国家治理中,具体便是以“仁、义、理、智、信”为主题对人民实施教化。而我们现代对此应理解为:

仁:则为上对下要有包容之心,施以仁义关怀;而人与人之间也要相互有关心包容之心,表现出胸怀大度;

义:与上对下则教育人民要坚守正道、正义;而人与人之间相处也应讲道义,相互不得违背;

礼:则上对下讲,应当规范对人民的教育,使得人民讲文明懂礼貌,遵纪守法。而人与人之间相处更应该讲情顺理,讲文明懂礼貌,不得相互鄙视,言行举止不文明;

智:上则对下要广泛开发教育,启蒙其智慧,要用其人们的智慧去建设国家,开发经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人与人间交往更是应当用其智,以其智慧而去创造并赢得人生的美好的事业和生活;

信:以上对下来讲,上行下效,上对下一定要讲诚信,凡是施政都要以民生为要,只有取信于民,才能获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国家建设才能发展,人民才能和谐。而人与人之间相处相交重要一点就是要讲诚信,以诚信为本,只有相互讲诚信,人们相处相交才能和谐,不会产生社会矛盾。

由此可见,“仁、义、礼、智、信”不仅在封建社会作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主体思想,而就现代管理国家、规范人们行为及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何为“仁、义、礼、智、信”?我们现代应该怎样理解?

谢谢邀请!“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总的说来是儒家要求人们严格遵守的五种封建行为准则,要求人们不可违背天道、常理。“仁”指仁爱或仁慈、慈善;“义”指道义、正义。“仁”和“义”是五常中的首要行为准则,儒家思想把它们归纳为天道常理,要求人们为了追求这个天道常理,必要时,要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两千多年来,孟子的舍生取义,孔子的杀身成仁一直在束缚人们的思想,不少仁义志士为此而献身。“礼”指人们言行中的各种礼节、礼仪。旧时代对于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礼节规定,如君臣礼节、礼仪,那是非常严格的,平民有平民的礼节、礼仪,这里面也有不少讲究的;“智”指智慧、见识这是对于人的能力方面的要求;“信”指诚信。这是从做人最低的方面的要求,这是做人最低的立足根本。这五个方面两千多年来,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标准,大都是要求人们自觉来约束自己的,均在法律条文之外,少数在法律条文之内。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还是自觉遵守的,不过,当今还有其它的一些新的行为准则,放在一起也是相辅相成的。

何为“仁、义、礼、智、信”?我们现代应该怎样理解?

仁者爱人礼义知,

聪明睿智信守时。

慨然一诺千金重,

尊老爱幼弱不欺。

何为“仁、义、礼、智、信”?我们现代应该怎样理解?

古代“仁义礼智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区别

“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传统文化理念,影响了中华民族性格的定型,这无疑是充满了正能量。但不可否认,“仁义礼智信”只有在具体时代背景里,与时代主流政治相结合,才有实际意义。

封建社会的“仁义礼智信”是为王权服务的,是为一些或家族或财阀或军阀等服务的,根本不可能存在孔子所描述的纯粹的“仁义礼智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然充分吸收了“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养份,但要比传统的文化深刻得多,广泛得多,真实多多。因为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才能真正家作主。劳动大众从“仁义礼智信”的配角,提升为主角。在社会主义政治、法治、文化、经济等多重保护下,劳动大众的“仁义礼智信”自己作主。

何为“仁、义、礼、智、信”?我们现代应该怎样理解?

“仁、义、礼、智、信”中,“仁”和“智”是核心,按照研究《易经》体、相、用的原则,五者之中,“仁”是体,是核心,“智”是用,也就是“仁”的功能,“义、礼、信”是相,也就是“智”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相貌。

“仁”指万物平等,“智”是达成及维持平等。

“仁”体现的是万物之间无差别的一面,什么叫无差别呢?也就是彼此之间没有相对性,比如长和短,胖和瘦,轻和重,大和小,等等等等,这就叫相对性。无差别就是没有相对性,万物呈现出“浑然一体”的相貌,就好像一把大火把什么都烧没了,彼此之间没有了任何差别。

无差别性也就是万物的共性,万物的共性具体指什么呢?经典里有个说法,叫做“缘起”,这就是万物的共性。什么叫“缘起”?通俗的说,“缘起”就是说万物皆由不同的因素组合而成,这些不同的因素,分别又由其它不同的因素组成,没任何例外,可以一直分下去。

分到最后就会发现,什么也没剩下,这个就叫做“空”,所谓“缘起性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不是某个人推理或想象出来的,而是由古圣先贤亲身验证出来的,不是可能性,而是最终的结果,只不过圣人用的不是科学仪器,而是自己的智慧,这就是“仁”和“智”之间的关系了。

这个“智”,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智慧,我们这个智慧是无法去验证“仁”的道理的,如果把“仁”比作一件瓷器的话,那么“智”就是金刚钻,这样才匹配。而我们通常所说的那个智慧,顶多算是木质钻,在土块上钻个洞还可以,钻瓷器就差太远了。

所以真的想证到“仁”的境界,您非得先修“智”不可,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真想搞事情,没有趁手的家伙是行不通的,家伙趁手了,一物降一物,准能把事搞成。《大学》里面的“知、止、定、静、安、虑、得”,还有孟子的“浩然之气”,都是在“利其器”。

把“智”给练成了,它就有了力量,不象我们现在这样,智慧就象是一群纪律涣散的残兵败将,没什么战斗力,只能搞一些小目标,但凡是个像样的目标都搞不定,到那时不一样了,那就是一支作风优良,装备精良,战斗力一流的精兵强将,这时候再去观察万物的共性,就能当下见到。

“义、礼、信”是返璞归真,实现平等的手段。

“仁”就等于是万物的本来面目,“智”则是已经求证到了这个本来面目,那么一个人证到了,还有无数人没有证到怎么办?他们还在被名类繁多的事物表象搞的晕头转向,内心充满了烦恼,生活完全没有条理,就象是一群无头苍蝇一样,在众多虚幻的目标中撞来撞去,怎么办?

这就象是一条河,河这边是我们普通大众,每天都在盲目中度过,河的那边,则是已经证到万物真相的人,它们不再被各种虚幻的假象所迷惑,内心安逸而快乐。这时候,我们就非常需要他们来帮助我们渡过这条河,而他们也非常乐意来帮我们,这样一来,各种渡河方法就出来了。

每个人具体的情况不一样,所以就需要相应的渡河方法,这个就叫“义”,古人讲“义者,宜也!”也就是合适、适宜的意思,“礼”则是找到合适的方法后,现把它很好的表现出来。举个例子,比如一个人饿了,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找到食物吃,这个是“义”,相对应的方法,而“礼”则是吃相不要太难看,要表现的优雅一些,否则就会影响到别人的食欲。

“信”是指征候,也就是消息,很多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分成不同的阶段,把大目标分成不同的小目标,一步一步的来逐渐完成,“信”就是走完每个阶段以后所出现的必然反应,不管把目标分成几步,每一步走完,必须出现相应的结果,这个叫“信”,否则就是瞎忙活。

这样一解释,我们就明白了“仁、义、礼、智、信”的含义,由此我们也知道了求“仁”之难,读《论语》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有很多人向孔子问“仁”,孔子都没有正面回答过,也从来没有承许过谁真正到了“仁”的境界,为什么?就是因为“仁”真的很难证到。

首先每个人心里这个“我”就很难摆平,总认为“我”非同一般,认为别人都不如“我”,这样一来,你一个“我”,我一个“我”,无数个“我”天天打架,整个平等无差别的局面就被打破了,大家都抱着一个“‘我’在向夫子问‘仁’”的心态,怎么可能会得到老夫子的认可呢?

总结

总之,“仁、义、礼、智、信”不仅仅是一些概念,它们各有自己的问题要解决,“仁”要解决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观积习,告诉我们万法平等,直接给出答案,而“智”则是得到这个答案的功能保障,“义”给我们提供最佳方案,“礼”约定了互不干扰的实施形式,而“信”则保证了每个阶段都不会偏离目标,使我们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样我们才能最终成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