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孔子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呢?

这句话出自于《论语》,是先圣孔子回答弟子季路的语句。“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死。’曰:‘未知生,焉知死?”鬼神的事,孔子一直是“存而不论”,“敬而远之”。说明孔子一直对鬼神的事“会寂寞深”,关于有没有鬼神,一直是当今社会,争论不休的话题,无神论者一直否定鬼神的存在。而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和佛教的教义都是“唯心”而说,是以天地鬼神为主的说法,特别是上敬天地灵祇,下度地狱恶鬼。

儒家最重视“礼”的文化,而礼是孔子最重视的“五常”之一,礼最主要的体现就是在“祭祀”上,祭祀也是孔子最注重的礼节,国家重大的事,都需要祭祀天地,顺应天命。《论语》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么说来,孔子一定是知道有天地鬼神存在的。

那么为什么孔子不给子路说生死的事呢?孔子教学是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子路作为孔子的七十二贤之一,比孔子小九岁,子路为人耿直豪爽,有江湖义气,做事从不拐弯抹角,对孔子也是这样,连孔子对他有几分畏惧与顾忌。平时他就是孔子的保镖和车夫。因为性格的原因子路对鬼神的认识一定是偏见的,孔子也害怕子路冲撞鬼神,所以才用言语阻挡他了解鬼神的事。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孔子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呢?

孔子这句话告诉人们,不知如何生存,焉知生存,不做无谓死亡。

这与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相辅相成。

明示两件事物互相补充,前后配合。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孔子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呢?

也可看出孔子是培养为活人服务人才的。不是神学院。孔子很现实,很真诚,活人活事还弄不明白呢,还想知道死了去哪里也太贪啦吧。是告诉后人,看得着摸得住的还不明白的人,焉能搞明白神神鬼鬼玄妙的事呢?不要为那些事分心,不是这些人研究的向目,你等不配,应接,敬鬼神而远之,之意。告戒人只有大智慧,迎不见首随不见尾的人才可以。与老子相比差的远呢。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孔子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呢?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赞][祈祷][玫瑰]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孔子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呢?

要知道孔子为什么会说出“未知生,焉知死”这句话,首先我们得知道孔子说这句话时的情况。

情景再现

这句话是出自《论语•先进》篇。原文去下: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话说有一天,孔子的弟子季路向孔子请教该怎样侍奉鬼神的问题。孔子回答道:“现在连人都没有侍奉好,怎么能去侍奉鬼呢?”季路又问孔子:“那么死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孔子回答道:“连活着的道理都没有弄清楚,怎么能知道死呢?”孔子说出这句话,其实包含了以下三点意思:

做有实际意义的事

孔子对于鬼神的态度一向是“敬而远之”的。他反对人们盲目地崇拜鬼神,希望人们不要把时间精力和金钱浪费在鬼神之事上。在他的重要思想“仁”和“礼”中,就体现了强烈的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孔子强调人们忠君、爱国、爱人。对于个人而言,要做一个有德君子;对于社会而言,要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所以“未知生,焉知死”这句话,是孔子教育门下弟子和世间众人,不要研究那些虚无缥缈、故弄玄虚的东西,要在有限的生命内多做一些有实际意义的事。

做事要循序渐进

先知生,而后知死。只有弄清楚活着的道理之后,我们才能够去研究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因为活着是我们亲身经历的,身边事物看得见、摸得着,有据可查,所以研究起来相对比较容易。而死亡及鬼神之事,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没有自己的亲身体会,也没有实例可供参考,研究这一类的东西是相当困难的。

所以孔子这句话的第二个意思就是告诉人们做事情时要懂得循序渐进,先易后难。这样才更加容易上手和成功。

忠君孝父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他一生的志向就是恢复周礼。这段对话中的“侍人”就是指对君王尽忠,对父亲尽孝。如果在君父活着的时候不能够尽忠尽孝,那么他们死了之后也谈不上孝敬鬼神了。

所以孔子提倡人们“要知生”,就是要求人们要有忠君孝父的强烈意识,以便让社会达到像西周周礼制度下的那种和谐。

(文/若木 图/网络)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孔子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呢?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语出《论语·先进》,原文是:“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其意思是:季路问怎么样事奉鬼神。孔子说:“还未能事奉好活人,怎么能事奉鬼神呢?”季路又说:“冒味地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生的道理还不知道,怎么能知道死的呢?”孔子说这句话的目的是告诉弟子:“知生之道,则知死之道。”(《四书集注·论语》程子语)这个生与死的因果联系包括时间先后次序在内,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学之有序,不可躐等”(《四书集注·论语》)即学之有序,不可践踏。

    谢谢悟空邀请!

 

 

注:①季路,即子路,孔子学生。②敢问死,冒味地请问人死是怎么回事。

严正声明:

本回答内容属于“微道助您创造终生价值”的原创,不得抄袭。转载时,请注明本出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