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先开悟了才生智慧,还是智慧了才开悟?
佛家说的六度万行
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智慧和开悟是一体是最后,最好的果。
不要纠结这个事情,否则就会迷惘,执着,甚至堕落魔道。
人是先开悟了才生智慧,还是智慧了才开悟?
———开悟始自于灵魂的觉醒;———智慧来源于生活的磨砺。~~~~(一阴一阳谓之道)
人是先开悟了才生智慧,还是智慧了才开悟?
方法生方法,智慧生智慧;
问题生问题,是非生是非。
思维决定行为,思路决定出路。
一诺真思维:
要想改变世界,首先改变自己;
生平最大的困难源于自己,
战胜自己才能克服困难!
人是先开悟了才生智慧,还是智慧了才开悟?
说到开悟与智慧,总是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人生的意义,多少有点哲学的意味。人生一世,除了追求洞房花烛和金榜题名之外,能够证悟自性并拥有智慧,应该算是精神追求的一种高尚境界吧。
什么是开悟呢?佛祖在一次法会上,给弟子们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位富商共娶了四位老婆,第一个老婆聪明伶俐,整日陪伴着他,寸步不离;第二个老婆是个大美女,是他见色起意抢回家的;第三个老婆是个贤妻良母,每天照料家里的日常生活;第四个老婆勤劳活泼,整天东奔西走,但是富商经常忘记了她的存在。
有一次,富商要出远门,为了避免旅途寂寞又能够有人照顾,他想让一位夫人陪他一起出行。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四位夫人后,第一个老婆说:这次路途太远,我身体不好,你还是自己去吧;第二个老婆说:我从来就没有心甘情愿的当你老婆,我才不去呢;第三个老婆说:我虽然想陪你去,可是家里有还有这么多事离不开,我就送你到城外吧;第四个老婆说:别看平时你不想着我,可我是你老婆,无论你去哪里我都陪你。于是,商人带着第四位老婆开始了他的旅行。
故事讲完了,弟子们面面相觑,不明白佛祖的意思。佛祖笑着说道:你们知道吗?那个商人就是你们自己,长途旅行就是死亡。第一个老婆是你们的肉体,死后注定会消亡;第二个老婆是名利,人的一生巧取豪夺,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第三个老婆是现实生活中的妻子,活着时相依为命,死后还是要分道扬镳;最后一位陪你的老婆才是你们的自性真心,虽然平时你们忽视了她的存在,但她却生生世世和你们在一起。
释迦摩尼真是一位故事大王,他讲的故事总是恰到好处、直指人性。不知各位看完上面的故事对自己有没有重新审视一下,内心有没有点感悟呢?其实,开悟没有那么复杂和神秘,我们在生活中明白了一个道理、了解了一件事物的本质都叫开悟。小学生懂得了一个数学解题方法叫开悟;长大知道地球上有很多神奇的现象叫开悟;年老了体会到人生无常也叫开悟。所以,开悟是一个人的思想与心灵成长的过程;开悟是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发生了变化;开悟是我们看清楚了世界的本来面目;开悟纯粹是我们内心与思想的觉悟,与外界无关。什么又是智慧呢?我们再讲一个小故事。有一次,一位武士来到著名的一休禅师的房间,他手里握着一条鱼,对禅师说道:一休师父,我想和您打个赌,您能知道我手里这条鱼是死的还是活的吗?一休禅师明白,如果说这条鱼是死的,武士肯定会松开手;反过来如果说是活的,那么他一定会暗中用力把鱼捏死。于是,一休禅师说道:是死的。武士马上把手松开,哈哈大笑道:一休师父,您输了,这条鱼是活的。一休禅师淡然一笑,说道:是的,我输了。一休输了,但是鱼却活了。
这个小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就是面对一个两难的选择,一定要用智慧的方法来解决。聪明人也许会直接拆穿武士的小花招,可是结果呢?要么小鱼死了,要么武士会很沮丧。一休和尚没有那么做,反而是承认自己输了,他是不是有点傻?答案肯定不是。事实上,一休禅师用智慧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即救了小鱼儿一条性命,也让武士感到心情愉悦,至于自己的输赢,其实是无所谓的。所以,智慧就是慈悲、就是利他、就是无我。回到这个问题上来,到底是先开悟了才生智慧,还是有智慧了才会开悟呢?我的答案是:智慧本自具足,开悟不分先后,悟慧相辅相成。
开悟与智慧都是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是外在的表现因层次高低而有差别。开悟与智慧不是像我们吃饭,先吃哪盘菜后吃哪盘菜的问题。即使用吃饭作比喻,您说是第一口饭让您吃饱了,还是最后一口饭让您吃饱的呢?从佛法来说,众生平等。这个平等的东西就是与生俱来的自性,这个自性就是我们的根本智慧,这个智慧是不以我们的自我意识为转移的。世界上聪明人很多,为人处世精于算计、左右逢源,也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这都不是大智慧,因为靠聪明得来的东西都不长久。红楼梦里有一首曲子叫聪明累,就揭露了八面玲珑的王熙凤的命运,歌词是这么写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智慧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就像一面镜子,我们看到什么,什么就映照在镜子当中。由于受到酒色财气外物的污染,年纪越大,时间越长,镜子上面积累的尘垢就越来越多,到最后什么也照不见了。开悟就好比我们不断擦拭镜子的过程,时时常拂拭,莫使惹尘埃。当然,这个比喻还没有达到六祖本来无一物的境界,到了那个境界,又怎么会有这些问题,我又怎么会写这些啰嗦的文章呢。
知道了自性本足与开悟的功用,自然就明白了开悟与智慧是不分先后的。对于已经开悟的人来说,更不会用世俗的功利心和眼光看待别人和处理问题。所以开悟的早晚不重要,智慧原本就在那里不生不灭,不会因你开悟的早晚增加或减少,关键是在这个证悟修行的过程中要与智慧相得益彰,从而找到我们的自性真心。开悟也好,智慧也罢,悟与慧都和心有关。了知这个不变的、平等的、一尘不染的心,自然就会悟,自然就会生慧。人生一世,不敢奢求成佛作祖,但求内心平安快乐,这就是开悟,也是为人处世的大智慧。就像苏东坡诗里写的一样: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祝各位早日开悟,拥有一个充满智慧的快乐人生!
人是先开悟了才生智慧,还是智慧了才开悟?
先开悟之后才生智慧。
人是先开悟了才生智慧,还是智慧了才开悟?
从婴儿说起,首先有慧根,就是不傻有灵性。婴儿一无所知,先啟蒙吧?开悟的学问太多了,多数是一行,一业,一事,一物,的开悟。向老子全开悟难。也是俗称的全开窍,十万个为什么也只是开悟啦一点点。
学而知之,生而知之,争论几千年了,也没出结论。一般人是不学无术,首先是学,其后是熱,熟能生巧,巧了旧的基础改进创新不是智慧生吗?
黄帝居中央戊己土,土生金。后帝嚳,发明了金属工具,智慧出,居西方金(白)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