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你马上朗诵一首古诗,你首先想到的是哪首?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是我一生都无法忘却的,因为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读书在农村,吃闲饭在农村!

等我能挣钱自立自强时,便离开了生我养我的父母,离开了养育我二十多年的黄土地!

现在的我又回归田园生活,再一次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

就我对农民种植过程的了解,剖析一下这首诗的内涵!

先说一下粮食之一,苞米从播种到秋收,从秋收再到餐桌一粥一饭。农民付出的艰辛和汗水!

每年一过完春节,农民就开始准备春耕,购买种子,化肥,翻耕土地。谷雨节气播种,春播需要很多人手,或雇人或换工,家家忙到吃不上一口热乎饭!

春播完成,半个月后出苗,遇干旱苗出不齐要拉水补苗,接下来锄草,稀苗,追肥,锄草……这期间如果遇连雨天,还会出现病虫害,买药喷药!从四月末至九月末,长达五个月,头顶烈日背朝天,不知道要去地里多少次~~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金秋十月,开始收山,扒苞米在农村的都干过,那个被苞米虫包围的感觉,太酸爽了,然后装仓晾晒,晒干脱粒,再次摊平晾晒,此时农民最怕连雨天,特别种粮大户,辛苦一年的收成经常遭遇损失。

晾晒好后,过筛除去杂质和沙土,装袋拉去粉碎,然后深加工成餐桌一粥一饭,此时才是最后一道工序~~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回忆一下,吃到嘴里的一碗粥一个饼子,历时多少天,汗水跌成多少瓣,所以我们没有资格践踏农民(我们的父母)付出的劳动,每一粒粮食都是从农民长满老茧的手中“流”出来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如果让你马上朗诵一首古诗,你首先想到的是哪首?

《你我》

柔情似水,思念似雾;

可爱如你,情真如我。

《笑颜》

蝉唱雀啼烟雨散,阳灿云消天蔚蓝;

风水轮转天地律,莫为困折抛笑颜。

《夜》

星灯灼灼照,虫豸歌如滔;

潇洒的面对,黑暗与寂寥。

《皓月》

皓月立凌空,银光倾放送;

暗境里莹亮,方是真英雄。

《骄阳爱》

骄阳驾驶光明舟,情意绵绵辉彩投;

此生只爱围君绕,洒尽暖热与温柔。

《春树》

玉树挺拔帅临风,情眸满只春晖萌;

森林后宫亿万栋,我只爱卿亮俏容。

如果让你马上朗诵一首古诗,你首先想到的是哪首?

我是晓霏,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如果让我朗诵一首古诗,我首先想到的是《锄禾》,随口而出。相信会有很多人都会想起这首诗,在小学的时候就学了。还记得当时老师讲解这首诗的时候,那种语调和表情,告诉我们餐桌上的这些饭菜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原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绅创作的《悯农二首》其中的一首。原诗如下:

《悯农二首》丨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两首五言古诗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贞元十五年)李绅所作,均是描写大众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不惜辛苦劳作换取生存的真实生活写照。题为“悯”农,表达出诗人是怀着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写下来的。

第一首描绘了春种秋收、硕果累累的景象,虽然农民种植了大片的土地,没有一块是荒芜的,但辛勤劳动的农民依然有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第二首描绘了农民在烈日当空在田里劳作的景象,表现了农民的辛苦。可是又有几个人知道一米一面都是凝聚了农民的辛勤汗水呢?

全诗没有晦涩之处,一读便懂。同唐代很多名篇比起来,也算不上上乘之作,但是却流传极广,家喻户晓,妇幼皆知。一直到今天,咿呀学语的幼儿都会吟诵,甚至会作为家训,在这句诗的点拨下成长。如果朗诵古诗,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这首。

从古至今,这首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诗句,对于它的深远意义今天还有人沉思并履行吗?

“盘中餐”,这么熟悉的内容,天天吃、顿顿吃,可是每一顿你都想到了辛苦耕田的农民吗,想到每一粒米是如何下种发芽、锄草灌溉、颗粒归仓、推碾成面、如何到达我们手中,成为我们每日填饥果腹的必备之物吗?

在古代,“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硕果累累的粮食都去了哪里?或许“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能够诠释为何有那么多的社会底层的人被饿死吧。古代之社会现象,不做过多评述。

那么在今天,不存在剥削阶级的社会主义国家,人们自食其力、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制度下,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餐桌上的饭菜越来越丰盛,我们还会不会想起“粒粒皆辛苦”这句诗呢?

小孩子吃饭弄得到处都是,很多家长都是直接扔掉,那么在小孩子弄撒之前,有没有告诉他要小心一些,弄撒了就不能吃了,不能浪费粮食呢?

有的孩子不爱吃的零食就是随手扔进垃圾桶,我们有没有及时的提醒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不爱吃的东西可以放在桌上,或许爸爸爱吃、妈妈爱吃,怎么能扔掉呢?你可以告诉他,还有很多山区的小朋友根本就吃不上零食,甚至连温饱都解决不了。

有的家庭不吃剩饭,不论是煎炒烹炸、米馍汤粥,只吃一顿,剩下的全部倒掉。有的老人看着心疼就会说上一句两句,但是儿子、儿媳妇不以为然,甚至会数落几句。老人憋在心中的不舍也只能感慨一声,随之任之了。

有的年轻人出去吃饭,点一桌子饭菜,吃不了多少就离开了,剩下的饭菜基本没有人打包,或许因为某人打包了而被同行的人笑话。美其名曰:面子很重要。难道“汗滴禾下土”真的与自己毫无关系吗?

遇上婚丧嫁娶的大事,有的瘪着肚子大操大办,弄多少个菜、办多少桌,讲排场、摆阔气、搞攀比,绝不能让亲戚朋友笑话,结果鸡鸭鱼肉、山珍海味剩得钵满盆满,人去席空,不得不倒掉。这是何必呢?中华民族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都忘记了吗?

我认识一位老大姐,特别的简朴,剩饭剩菜从来舍不得倒,别人不吃她自己吃,甚至焯青菜的水她都要留下来一些,不能浪费了青菜的维生素。这招惹了很多人的笑话。她却不以为然,用她的话说:“吃饭不就是为的身体健康吗,我50多岁了,从来不生病,说明我吃的东西没毒呀。”紧接着她又会补上一句:不能浪费粮食,那是犯罪。

没有粮食,何以生存。重视土地、珍惜粮食是生活重中之重。

没有粮食,何以生存?不要让“锄禾日当午……粒粒皆辛苦”这首小诗成为我们嘴上的顺口溜,更不要让最熟悉的事情成为我们的罪过,一定要去思索其中的道理,切实行动的执行起来,为孩子道明实质、加以深化、代代相传,因为这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每一个人都要靠土地上收获的五谷杂粮来养活身体,每一粒粮食都像母亲的乳汁一样珍贵!

题主的这个问题,让我从儿时的一首古诗,想起了很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现今社会的生活观念与生存状态下,你觉得粮食问题是问题吗?你又是如何教导孩子的?你觉得剩饭剩菜可以再次食用吗?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呢?(欢迎留言,您的观点很重要哦。)

如果让你马上朗诵一首古诗,你首先想到的是哪首?

想到了那首(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每到春天鸟语花香的时候,就会想起这首诗,因为那是大自然最美的开始......

如果让你马上朗诵一首古诗,你首先想到的是哪首?

您好谢邀!如果让我朗诵一首古诗,我首先想到的是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宋齐州章丘人,居济南。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被誉为“词国皇后”,曾“词压江南,文盖塞北”。自明朝以来,中国出现了四处“李清照纪念馆(堂)”和多处“藕神祠”。

李清照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的天才女作家,她是遵守着词的一切规律而创作的。她一直重视音律,精炼字句;同时,她的词富于真实性的性情与生活表现。她的名作佳句像“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

谢谢!祝您生活愉快!

如果让你马上朗诵一首古诗,你首先想到的是哪首?

谢谢邀请!

在逆境中,首先想到的就是,唐代“诗豪”刘禹锡,被贬逐二十三年后的一天,奉召返京的路上,在洛阳受到“诗魔”白居易的热情款待,为了酬答白居易在筵席上赋《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一气呵成写下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这首诗。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全篇诗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挚情渗透其中,跌宕起伏,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首联概写了二十三年举目无亲巴山楚水的凄凉,颔联用了两个典故,“闻笛赋”、“烂柯人”,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和一路风尘归来恍然如同隔世和沧桑之感,颈联一扫阴霾,表现了了诗人对江湖沉浮的豁达胸襟,尾联借酒对曾经的蹉跎和曲折一笑了之。此诗的魅力及艺术感染力不必多说,尤其是颈联内涵深邃,哲理丰富,能给人们在逆境中很多启迪。

正可谓:

莫道人生曲折多,从来不把泪婆娑。

任凭几度春秋去,雨雨风风奈若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