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老人总是折腾子女?

80岁的老太太不仅逼儿子上交工资,还想要儿媳妇的工资,不给就满小区贴大字报骂儿子儿媳不孝,要不就去儿子儿媳工作单位大吵大闹,最后儿子被迫辞职,被迫离婚。

余大妈夫妻二人都80多岁了,一共有四个孩子,其中大女儿和大儿子从小就寄养在别人家里,两代人之间没有什么感情。

但是,大儿子一直很孝顺,结婚之前的工资都上交给了余大妈。

令人气愤的是,大儿子和大女儿上交的工资,余大妈不是自己使用,而是给了自己的小女儿和小儿子两家。

后来,大女儿嫁到了深圳,远离老家,余大妈就不能再没收大女儿的工资了,就一股劲的薅大儿子的羊毛。

大儿子后来也结婚了,安家在了同一个小区,相隔两栋楼。

大儿子结婚后,余大妈依旧不舍得收手,依旧让大儿子把工资上交。

大儿子心软,勉为其难地同意了。

可是,谁也没想到,余大妈变本加厉,不仅想要儿子上交工资,还想要儿媳也上交工资。

儿媳也火了,结婚以后,一家人的开销都落在她的肩上,她任恼任怨没有说什么就算了,现在还想打她工资的主意,真是不能忍受。

儿媳一怒之下,不仅不答应婆婆的要求,还禁止丈夫继续上交工资。

余大妈要不到钱,就没有办法补贴小儿子和小女儿,所以就想起了办法。

余大妈就开始在他们居住的小区贴大字报,大字报的内容都是骂大儿子如何如何地不孝,不赡养他们,不去看望他们,还辱骂大儿媳是坏女人,就是儿媳把自己的儿子带坏。

余大妈把大字报贴满了整个小区,公示栏、电线杆、过道门全部都是。

这件事闹得人尽皆知,已经影响了小区其他居民的正常居住了。

有人到居委会反映情况,但是居委会也没有办法,前脚让工作人员处理掉贴的大字报,后脚余大妈又重新贴上了。

大儿子和儿媳对余大妈的行为视若无睹,任其肆意妄为。

余大妈眼看儿子和儿媳无动于衷,又想到一个办法,就是去儿子和儿媳工作单位闹。

大儿子和儿媳都是教师,在不同的学校,余大妈跑到儿子的学校大闹一通,一直辱骂儿子不孝顺,不管她的死活。

后来,又去儿媳的学校大骂一通,当着学生和老师的面,骂儿媳是坏女人,带坏了她的儿子。

这样的事情一直持续了一年多,儿子儿媳无法忍受。

最终因为影响太大,大儿子被迫辞职了,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妻子,大儿子选择了离婚。

余大妈这一闹,不仅让儿子丢了工作,还让儿子一家家破人亡。

后来,邻居们说:“经常能看到阿明(大儿子)一个人坐在路边发呆,然后哭泣!

余大妈向人们说:“我儿子以前很听话的,就是那个毒女人把他弄坏了,我心痛啊!

其实两辈人之间的关系挺好的,是因为在几年前,余大妈在公园扭伤了腰,去医院检查是骨质疏松,需要休息。

余大妈在家休息,大儿子没有第一时间来看望余大妈,这就让余大妈心里不舒服,就认为是儿媳教唆儿子,不让儿子来看她。

余大妈还说:“我小女儿照顾了我13天,但是她也要工作啊!就让我大儿子来照顾她,还给了2300元,但是阿明(大儿子)来了之后,拿了钱就走了,饭都不做给我吃!

有人询问阿明,阿明说:“我妹给的钱全部用来给她买吃的了,我为了照顾她,辞职就辞了两次,她太得寸进尺了。

阿明继续说:“她就是想让我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现在她应该高兴了?

母子二人各执一词。

对于大儿子儿媳离婚一事,余大妈却认为是大儿子和儿媳做戏给她看,是给她下套。

可是离婚证是真的啊!大儿子神情落寞、黯然哭泣也是真的,就是余大妈不信。

后来,余大妈又一纸诉状把大儿子告上法庭,要求大儿子每月给付500元的赡养费和每周定期去看望她两次。

余大妈胜诉了,法院要求给付500元赡养费和每月定期看望一次。

阿明表示赡养费会定期打到余大妈的账户上,对于定期看望,拒不执行!

后来,余大妈又一次以一纸诉状把大女儿也告上了法庭。

余大妈又一次胜诉了,获得了500元的赡养费。

可从那以后,大儿子家虽然距离余大妈家只有百十米,但是再也没有去看望过余大妈。

现在余大妈痛哭流涕,每天对着窗户看两栋房子之后的大儿子家。

余大妈看似赢了,实则输得一塌糊涂。

余大妈本来就因为将大儿子和大女儿寄养在别人家,没有足够坚实的感情基础,本来有弥补的机会,可是余大妈一心只知道一味地索取。

最终让大儿子丢了工作,名声扫地,妻离子散......

有很多像余大妈一样的老人,总是在折腾自己的孩子,把孩子的工作折腾丢了,把孩子的身体折腾垮了,把孩子的家折腾散了。

最后,这些父母以为他们赢了,实则他们输得一塌糊涂。

本来血浓于水的亲情因为他们的“折腾”反目为仇,本来同一个屋檐下的距离被他们“折腾”到老死不相往来。

余大妈因为偏心、因为好胜心,想要掌控一切,有一个永无止境的掌控欲,希望孩子都在她的操控下。

所以她不问孩子们是什么想法。

她开始使用的是“孝顺”“听话”,后来开始借助小区舆论的力量进行道德绑架,用侮辱性的词语去戳儿子的脊梁骨。

其实,只有停止家庭的内耗,整个家庭才能拥有更强的的凝聚力。

为什么有的老人总是折腾子女?

87岁老母亲,5个子女,却一人独居。她哭诉,小女儿以前还会来给她做饭,可3天没来了。小女儿:我照顾她,她却打我,骂我,提防我。其他子女:母亲是一个比较麻烦的人。当老人说出了她“折腾”的原因,让人心酸。

李梧桐老人87岁,她白发苍苍,瘦骨嶙峋,却一个人生活在老房子里。

她有5个子女,生活条件都不错。老大老二定居山东,老三定居株洲,老四定居岳阳,只有小女儿王美韵跟她一样生活在长沙,住得也不远。以前王美韵每天都会来给她做饭,可是,现在已经有3天都没来了。而她患有白内障,做饭洗衣都不方便。每天,她只能摸索着上下5楼,买点豆腐脑,小笼包之类的食物来充饥。

无奈之下,她求助节目组。

小女儿:大家都怕她。

李梧桐老人告诉记者,小女儿美韵每天都在这附近的一个麻J馆打牌,然后给她做一顿饭吃。3天前,小女儿还来了她这里,她还对小女儿说:“你买菜做饭吃不?”可小女儿什么话都不说,就这样跑了,连着3天都没来她这里了。

正说着,门外响起了敲门声。

一开门,来的正是老人的小女儿王美韵。

老人见到小女儿,眼里没有欣喜,反而是神情紧张。

而王美韵见到母亲请来了记者,转头就走。

记者连忙跟上去,说:你是跟你母亲有什么矛盾吗?

王美韵边走边否认,让记者不要听母亲的一面之词。她本来是打算想为母亲做饭的。

记者:那你做呀,怎么就走了呢?

可是,王美韵没有停下脚步,渐渐走远了。

老人和记者一起去小女儿常去的麻J馆找她,可在走到距离麻J馆50米左右时,老人说她不敢过去。

记者感到疑惑:为什么?

老人:她对我吵,对我闹,我害怕。

在记者劝说下,老人还是和记者一起过去了。

母亲带着记者找过来,王美韵没有再逃避。

她坚持否认和母亲之间有矛盾,至于这几天为何没管母亲,她说:“这个原因你们可以问问周围邻居。”“大家都怕她,奇葩(母亲)。”还说母亲“有毛病”。

这些词,都不应该是一个女儿用来形容自己的母亲的。

记者立即指出她的不对。

王美韵说,她本来也不会这样,是母亲对她太过分,骂她,还把她的头打得鲜血直流。

可李梧桐老人却否认,说是女儿污蔑她。

母女间到底有何矛盾?

接下来,老人愤愤指责小女儿拿了属于她自己的5万元钱。

原来,5年前,李梧桐老人的老伴去世后,单位留下一笔5万元的抚恤金。因为李梧桐老人行动不便,就由小女儿王美韵和4女儿王美茹一起替老人到株洲领回来,同时把钱存在了小女儿王美韵的名下。

她还说,小女儿王美韵还觊觎她的房子,想把她的房子给小女婿。

王美韵对记者说,家里姊妹们都很好,很孝顺。姊妹们(包括她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要母亲的钱和房子。况且她家有2套房子,根本就不需要母亲的老房子。

“而且,我们家姊妹,都怕她(母亲)怕得不得了。”

老人:小女儿觊觎我的钱和房。

一旁的老母亲却连声说小女儿“吹牛皮,说瞎话。”

老人说,小女儿经常为了5万元钱跟她闹。

她怀疑,小女儿是想把这5万元给她的丈夫去花,这是她不能接受的,花在女儿身上她心里或许还好受些。

王美韵说,虽然当初5万元钱是由她代领,但存折早已交到母亲手里,只是密 码由她保管。而且平常照顾母亲都是她们姊妹花钱的,不存在私吞母亲这5万元钱。现在母亲身上还有10多万元钱。对此,她多少有些不放心:“一个将近90岁的老人身上怎么能放这么多钱?”

老母亲听了,生气地说:我身上有100万又怎么样?有钱也不能给你这个坏女人!

小女儿:我们姊妹个个孝顺。

母女间闹到如今地步,记者问王美韵,有没有想过问题是否出在自己身上?

王美韵说,“我们能有什么问题?没有问题,问题全在她(母亲)身上。我本来说要接她到家里住,但她(母亲)说我们会害她。”无奈之下,她只好每天过来给母亲做饭。

“让她到姐姐那里去住,她也不去。”

“不是我们不照顾你,是你不愿意跟我们一起住,我们都有自己的家庭,不可能24小时在这待着。”

记者问王美韵,本来你都来给母亲做饭了,怎么从3天前就不来了呢?

闻言,王美韵感到委屈。她说,3天没来给母亲做饭,主要是因为3天前母亲无故生气骂了她。其次,她多年来坚持给母亲做饭,照顾母亲,可她连母亲的房门钥匙都没有,而她来母亲家时,母亲多次不在家。

老人:小女儿偷拿我的钱。

随后,记者跟随老人回家。刚回到家,老人就小心翼翼地从衣柜里拿出一个包,里面放着存折和一些现金。她对记者说,她的这些东西,都不能让小女儿知道她放在哪里了。

因为,她曾丢过2次钱,她怀疑是小女儿拿的,因为当时就只有小女儿来过家里。所以,她不可能会把钥匙给小女儿。

很快,老人把东西放进皮包里,拉上皮包拉链,然后又把皮包放进衣柜比较隐秘的地方,之后,再将房门反锁,生怕会被小女儿发现。

李梧桐老人的丈夫以前是在铁路上工作的,在家的时间很少。李梧桐老人带着5个子女在长沙生活,她全心全意照顾好5个子女。慢慢地,子女们也都长大了,前面4个子女都到外地发展,只有小女儿王美韵留在长沙,母女俩一起生活,关系融洽。

可是,在王美韵37岁时结婚成家了,母女俩的关系就变了。李梧桐老人认为,都是小女婿在从中作梗。

对女婿不满。

就在这时,王美韵打来电话,说要和记者单独谈谈。

王美韵说,她在和丈夫还在交往阶段时,母亲就开始闹了。一次,王美韵在丈夫(当时的男友)家玩,到了吃饭时,丈夫想留王美韵吃饭。王美韵想着母亲一个人在家,不放心,犹豫不定。因为离得不远,丈夫(当时的男友)就让王美韵在他家待着,他去接李梧桐老人来一起吃饭。没想到,李梧桐老人当着他的面,把桌子掀了。王美韵赶紧回家了。后来她才知道,母亲之所以发这么大的脾气,是觉得她谈恋爱就不管她这个母亲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王美韵和丈夫还是结婚了。结婚后,她自然要和丈夫一起生活,就剩下母亲一个人在家生活了。

想到母亲一个人生活,她不放心,作为女婿的丈夫也不放心。丈夫主动提出让岳母娘到家里一起生活,可李梧桐老人就是不同意。

王美韵的闺蜜对记者说,王美韵的丈夫是大家公认的好男人,对岳母娘李梧桐老人也很孝顺。可是李梧桐老人总是对他处处挑剔。

在她看来,是老人太疼爱小女儿王美韵,觉得是小女婿把小女儿给“抢”走了。

接着,王美韵说,母亲对丈夫排斥,还有一个原因。

丈夫是二婚,和前妻生育了一个儿子。在她们结婚前,她们之间就约定好,婚后不再生育孩子。可母亲李梧桐固执地认为,是丈夫不允许自己生育一个自己的孩子。

王美韵说,母亲的一些做法她实在接受不了。比如母亲一到她的家里,就要她时时刻刻陪着她。有一次,母亲到她家闲坐,她想着母亲喜欢吃汉堡包,就想出去给母亲买一个。还没走,母亲就问:要多久?她告诉母亲10分钟后。

没过多久她就回来了。可是,回来时,母亲竟站在阳台上喊“救命”。

邻居很快就来家里了,以为自己nue待了母亲。

接着,闺蜜对记者说,在她们看来,王美韵这个女儿已经做得很不错了。可是,经常她不知道自己说错还是做错了什么,母亲李梧桐老人就打开家里的门,用不堪入耳的话语来骂她。

王美韵声音哽咽,说这让她觉得很难堪。

这也是她3天来没有过来帮母亲做饭的原因。

大家:老人脾气很不好。

随后,记者拨通了李梧桐老人四女儿王美茹的电话。

电话里,王美茹很心疼妹妹王美韵。她说妹妹也已经55岁了,身体也不好,但还是每天来照顾母亲。她说,母亲是一个“很麻烦”的老人,脾气性格很不好,很难相处,保姆都请了很多个了,但都因为母亲一点小事就骂人,不愿意来了。

她让记者不要听母亲的一面之词。

挂了电话,记者就走访附近邻居。

邻居说,李梧桐老人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脾气很不好,很多疑,对谁都不信任。小女儿一直对母亲很好,总是来给母亲做饭,李梧桐老人却连一把钥匙都不给她,太不应该。

那该如何解决李梧桐老人的问题?记者带着李梧桐老人来到了社区寻求帮助。

社区工作人员见到李梧桐老人,心里就大概知道是因为什么事。

她对记者说,“老人是不是说她的小女儿对她不好?”

原来,他们已经为李梧桐老人调解过10多次了。据他们了解,王美韵对母亲很好,但老人总说小女儿王美韵对她不好。

他们在调解中还得知,李梧桐老人对小女婿很不满意,由此生出对小女儿的不满。尽管如此,小女儿王美韵一开始还是坚持每天给母亲做饭,可是母亲长期地数落她,她也就不愿意再每天来给母亲做饭了。

老人:一个人太孤独了,我就是想子女们关心我。

记者再次见到李梧桐老人,她一个人落寞地坐在楼下的一棵树下乘凉。她说,之所以在这里坐,是因为“一个人在家里感觉太孤独。”在这里,有时能遇见邻居,说说话,解解闷。

说着,老人蹒跚着来到了四楼的张奶奶家里。

两个老人在谈话间,说到自己的子女。张奶奶说她的子女经常来看望她,陪她。

一旁的李梧桐老人看眼羡慕。她心脏不好,还有高血压,白内障,她从心里渴望子女们能多在身边陪陪她,照顾她。

当老人回到5楼的家,记者问她:你平常总是对着小女儿吵闹,是不是想用这种方式引起她注意,让她关心你?

老人的眼泪一下子流出眼泪,说:“就是就是。”“我就是想她对我温暖一些。”“可她要不就是不说话,要不就跟我吵。”“要不就直接走出去。”

李梧桐老人性格执拗,即便关心的话,到了嘴边,也成了责骂。慢慢地,子女也就不敢和她交流。

解决问题。

为了帮助李梧桐老人,记者请来了心理专家,为老人打开心结,排解情绪。

当大家来到李梧桐老人的家时,房间里充斥着浓浓的煤气味。李梧桐老人因为年纪大了,做完饭后,没关煤气就在房间睡下了。如果大家来迟一点,后果不堪设想。

心理专家说,李梧桐老人的那四个子女都在外地,和小女儿关系又不融洽,或许李梧桐老人去养老院生活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可老人说,她在这里生活习惯了,她不想离开这里。

不管心理专家和记者如何劝说,李梧桐老人都固执己见。

无奈之下,记者拨通了远在山东的大儿子的电话。

大儿子说,他每年都会给母亲一笔不少的钱,完全足够母亲生活。去年,他还同意请假回家陪了母亲20多天。临走时,母亲就是不准她走,锁着门,怎么都不让他离开。后来他找了个借口才得以出门,而至今他的行李箱还在家里。

他认为,母亲是个很难说话的人。因为他们在外地,以前都是小妹妹王美韵照顾母亲。小妹妹和母亲关系闹僵后,他也提出过让母亲到养老院或者到他那里生活,可母亲都不同意,他也不清楚母亲是怎么想的。

一旁的李梧桐老人听到大儿子的话,泣不成声。她说,子女们都不在她跟前,她心里很不好受。只有子女们回来,她才会高兴。

对于5个子女,她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到了人生的zui后阶段,她只希望子女能常伴左右,给予她关心。

为了帮助老人,记者准备离开后再找王美韵沟通一下。而还没等记者下楼,王美韵就主动来看望母亲了。

心理专家对王美韵说,老母亲现在zui缺少的就是家人的理解和关心,希望王美韵在这一点上多注意。

王美韵表态,她会继续来给母亲做饭,陪伴母亲。但因为她还有个小家,晚上不能陪母亲,就再请个保姆,那么母亲身边日夜都有人了。

心理专家说,尽管李梧桐老人有5个儿女,但在她看来就像是个“空巢老人”:子女不理解,关爱不够,以至她内心寂寞。

老人辛辛苦苦把5个子女养育大,到老了身边却是这样的生活状态,这对于老人来说无疑是悲哀的。老人很能干,强势,但一说到子女不在身边,她就会伤心流泪,这也表明了老人对子女的情感需求。

也正因为老人内心的ji度空虚,缺乏安quan感,所以她才会对女儿处处防备。

为什么有的老人总是折腾子女?

人老了,身体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会对自身的生命安quan产生危机感,在情感需求方面,他们也会越来越依赖子女。

这时,他们往往会以任性,不讲道理的方式寻找子女关怀 ,也就旁人看来的“折腾”。

作为子女,除了尽量给提供老人比较好的生活条件,还要对他们足够的尊重,关爱,和给他们更多的陪伴,让他们心情舒坦,他们的晚年才会过得安详幸福。

当然,子女也有自己的小家,有自己的不容易,老人作为父母,也需要多多体谅子女。

写在最后:

老人年岁大了,身边有人陪伴很有必要。子女陪老人,可以一起聊聊天,逛逛街,下下棋,等等都可以,关键是要父母感到开心。老人也该好好养生,多锻炼身体,多与他人聊天。这样,对自己身体也好,对自己的心情也好,也就不需要“折腾”子女了。

为什么有的老人总是折腾子女?

回答问题:我觉得就是说说心里话而已,我和老母亲88岁一起生活,但不敢和她一起住,每天都会回到我自己这儿,白天再去看老妈,我没想起“折腾子女”这四个字,可是仔细想想就是这麽回事儿!前天上午我起晚了,回到我妈家是10点40,老妈说:这么晚才来,我都饿了。我说您几点吃的早饭🥣?她说:6点半。我说那做点儿省事儿的饭吧,老妈说:不、我吃韭菜盒子。我赶紧和面洗韭菜,吃饭的时间到了12点半,她说:我还睡什么中午觉,都下午了。我心塞很不舒服和她争吵几句说:你就顾自己吧?我也累呀?我妈说:累什么了?你一天到晚又不在我这住,又不是因为我累的!有些事情老人的老去,有糊涂的意识,而且ta们不会承认自己的不明白,说话不考虑后果,我想说:无意中“折腾”了子女而且认为理所应当。最最关键的问题是:你不能顶嘴和她对着干,因为她是长辈。长期的压抑自己的情绪是对身体最大的伤害。昨天我看到有一个问题特别好“为什么许多老人活的很好,而子女却先于老人死亡”?现在我回答:子女很少有跟父母怼着干的,每当遇到被数落的时候都会憋到心里。心郁不舒百病生,另外总跟这样的老人在一起生活,心绪悲催抵抗能力下降,老小孩并不是回到了幼儿期,而是一天天从ta们身上吸收的都是衰气,真正的小孩子都是阳气生发,不听话给一巴掌还是自己的孩子。而老人却不同。但老人并不都如此,总来我们家里坐客的母亲的同事,都90岁了,明白的很,有时候赶上我妈和我闹矛盾,同事阿姨就会劝我老妈:孩子做什么你就吃什么,别总跟闺女过不去哦。我妈说:我错了吗?我是她妈呀?我也笑了!有多少这样的不可抗拒的因素和作用,我是你妈,你是我的孩子,捆绑住了许多子女为“孝与不孝”的划分?又有多少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不拿孩子出气的呢?所以折腾子女已经成为了不可扭转的局面,该如何选择处理的更好?才是必选的课题!

为什么有的老人总是折腾子女?

人和人的品质、格局、能力不同。那些爱折腾子女的老人,无一例外都是无能无德的人。

他们为什么折腾子女?

一、这种人本身能力奇差,心性又特别高

因为有些生活中的难题,他们自己没有思路和能力解决,又要得到一个好结果,于是就跟子女无理取闹,让子女给她们一个说法。

他们的理论依据是,“我把子女养大了,你们该报答我”。却完全不想,他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他们的子女更没有能力解决。打滚碰头地折腾,最终是一场闹剧。

二、心态像巨婴,没有安全感。靠折腾获得子女的关注或者承诺。

有些人年纪大了,心理却从来没有成熟过。随着岁月流逝,年老体衰,他们对未来的养老生活会越来越恐惧😱。靠折腾引起子女的注意,给他们保障或者承诺。类似于儿童靠哭闹索要玩具吃食的心理。

一个家庭的兴旺发达,仅靠子女的努力是不够的。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愿意不孝敬父母,有的父母确实修德不够,弄得家里鸡犬不宁,儿女们也没法过日子。

为什么有的老人总是折腾子女?

李老太卧床不起后,四个子女轮流照顾母亲,由于子女都要忙于工作和家庭,其中女儿和三儿子还得开车奔波几百里路回来,大家非常疲惫,便商量着送母亲去养老院,没想到李老太竟然用绝食抗议。后来他们终于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解决了母亲的养老问题。

那年夏天,母亲李老太突然给女儿打电话,让她给买一车炭,她要生炉子。

女儿不置可否,大夏天都热坏了,找个地方乘凉都来不及,母亲竟然要生炉子取暖,这又是哪一出?

但是母亲一个又一个电话催着买炭,说自己上去年纪了,夏天不觉得热,觉得生炉子正好。

女儿哭笑不得,她赶紧买了一车炭送回了老家,一进门,女儿就热得一头汗,房间里又闷又热,生炉子干嘛?

母亲说:“闺女啊,你多久没有回来了?你不想我?可是我想你啊,我不说买炭你能回来这一趟吗?再说现在买炭便宜,一斤里比冬天买便宜好几分钱啊。”

母亲的话让女儿羞愧而又心酸,她在市里的学校上班,正好那段时间她送毕业班,特别忙碌,就没有回来。

原来母亲是想自己了,才大夏天的让给她买炭啊!女儿的眼睛湿了。

不过,夏天买炭母亲想省点钱也是真的,平时她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可是,一车炭也就是节省三十二十的。

女儿知道母亲一个人在家孤单,就把她接到了自己的家里。

有一次,母亲突然发现她放在枕头底下的一个老银子戒指丢了,她就是怀疑女儿给偷了,因为只有女儿来她的房间比较勤。

李老太到处里翻腾了,也没有找到戒指,她指着女儿说:“你偷我的戒指干什么?我就这点值钱的东西,赶紧还给我!”

女儿哭笑不得,自己要这个戒指干什么?关键是不值钱啊,即使值万金自己也不可能偷着拿母亲的东西!

李老太一口咬定就是女儿拿走了,她哄着女儿说:“你把戒指还给我吧,我等着以后卖钱的,卖了钱给自己买点东西吃,生病了买点药,平时经常花你们的钱,我心里过意不去啊!”

母亲的话让女儿一阵心酸,母亲以为这个戒指很值钱,她想卖了减轻儿女的负担。

女儿装着东翻西找的样子,悄悄安排老公去古玩店给买回来了一个差不多的银子戒指。

女儿给母亲道歉说:“娘,我就想拿着戒指戴几天,没想到给你发现了。”

李老太拿着失而复得的戒指,这才安心了。真是老小孩啊!女儿拿母亲一点办法也没有,人老了就像小孩子,只能由着她吧。

后来,女儿家娶了儿媳妇,住房紧张了,就把李老太送回农村老家,几个兄弟姊妹轮流照顾。

李老太有三儿一女,大儿子做生意挣钱不少,二儿子和三儿子在事业单位上班,三儿子还是领导。女儿在学校里当老师。

李老太的老伴儿在她三十来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她一辈子守寡,含辛茹苦、ren饥挨饿养大了几个孩子,并且让他们读书,都成了有出息的人。

李老太的四个孩子都非常孝顺,他们知道母亲养大自己特别不容易,四个子女从来没有惹母亲生气的时候。

李老太回到了村里后,开始生活还能自理,后来就卧床了。

大哥制订了伺候母亲的计划,每个人轮两天,轮到谁伺候了,如果实在有事,可以和别人调一下。

四个子女,老大和老二住在县城,老三在离家四百里的另一个城市 ,女儿住在市里,离老家一百来里路。

按说老三和女儿来回跑照顾母亲非常不方便,但是他们俩没有一句怨言,尤其是老三,他是单位领导,工作非常繁忙,但是他一直坚持按时回来照顾母亲。

除非单位里有特殊情况,他才和别的兄弟调换一下时间。

女儿经常带着课本和学生的作业回来照顾母亲,她利用母亲睡觉的时间备课批改作业,她把课调开了,从来没有给学生耽误一节课,而且成绩还非常好。

但是只有她自己知道,付出了多少,这几年她的头发白了很多!

几年下来,这姐弟四个都是疲惫不堪。他们商量着要不把母亲送去养老院,他们还是轮流去探望,不过要请护工照顾。但是母亲会同意吗?

别看李老太躺在床上,但是她耳聪目明,她听到了儿女们要把自己送去养老院,她一万个不同意。她知道去养老院一个月就得好几千块钱,请护工更贵!

她想都没想,马上就说:“我不去养老院,八抬大轿也不去,你们有那些钱的话还不如给我,我攒起来多好啊。”

儿女们哭笑不得,母亲卧床不起了,竟然还想着攒钱!

老二想了一个办法,就对母亲说:“娘,我们刚刚接到通知,说是咱这里拆房子,拆了咱的房子建个公园,让村民休闲娱乐的,你不去养老院,咱的房子拆了怎么办?”

李老太眨巴眨巴眼说:“真的吗?我怎么觉得你在撒谎!”

有一天,邻居王老太来找李老太拉呱说话,李老太着急地打听拆房子的事,王老太吃惊地说:“你听谁说的拆房子?根本没有影子的事,虽然咱这个地方紧靠大路交通是比较方便,但是根本没有拆房子这回事!”

李老太明白了,这是儿女们哄着自己去养老院啊!这是伺候够了啊!

李老太偷偷地哭了。其实对于去养老院她是不反对的,但是,她就是怕花钱,一个就得支出去好几千块钱那还了得?那等于要了她的命啊。

再说钱不是大风刮来的,也不是海水潮来的,儿子们挣钱也不容易!

她只是想着替儿女们省钱,但是就是没想到儿女们确实来回跑照顾母亲太累了!他们都还没有退休,既要干好工作,又得对自己的小家庭负责,还得照顾好母亲,分身乏术啊!

李老太忽然间就想不开了,她觉得既然儿女们想把自己送去养老院,那就说明不想伺候自己了呗,那还不如自己想办法吧!

她开始不吃不喝,她就是紧闭着眼躺在床上,谁让她吃饭喝水也不理!

儿女们着急了,要送她去医院,她说什么也不去,后来她说了一句:“饿si我算了,这样你们也清净了不用来回跑了,更不用花钱送我去养老院了。”

儿女一听这话就明白了,母亲这是不想去养老院啊。

女儿理解母亲的心,她知道母亲一辈子穷怕了,心疼钱,赶紧说:“娘,咱不去养老院花那份钱,咱就在家里养老,我们还是轮流回来伺候你。”

李老太一听女儿这样说,她吃了定心丸,又怕女儿说了不算,她问儿子:“真的不送我去养老院了?”

大儿子声若洪钟地说:“娘,你放心,我们保证再也不提去养老院的事了。”

李老太当即要求吃饭,她一下子吃了四个荷包鸡蛋,喝了一大盒牛奶。

四个子女又继续轮流值班照顾母亲了。

但是,女儿很快就犯愁了,儿媳妇马上就要坐月子了,她得伺候儿媳妇啊,怎么办?

老三的单位里也正在迎接一项检查工作,白天晚上地加班,他已经请大哥二哥替他值了好几次班了,他再也不好意思让他们帮忙了。

怎么办?他们真的遇到了大难题!这就是中年人的不易,上有老下有小,还要干好工作。

后来,女儿想了一个办法。

李老太的娘家是本村里的,她一个侄媳妇叫张丽芬,五十来岁,丈夫已经去世了,孙子也不用她带,她在家闲着没事。

侄媳妇经常来李老太家里坐坐,有点活她就帮着收拾一下,人很勤快,也很善良。李老太很喜欢这个侄媳妇。

儿女们送回来的好东西,李老太一个人吃不了多少,她就经常送给侄媳妇。

别看李老太节俭的抠门,但是对待娘家人还是不错的,再说那些好吃的也不是自己花钱买的,放久了也不行,还不如送人落个人情。

因此,侄媳妇和李老太一家关系非常好。

女儿先去找张丽芬商量了一下,征求她的意见,每月给她六千块钱,让她照顾母亲,如果她家里有事或者农忙季节,女儿说她和弟弟就替她,让她忙家里的事。

张丽芬说要和儿子、儿媳妇商量一下。儿媳妇一听不用出村就能挣六千块钱,比她在肉联厂上班挣得还多,她一个月才挣三千块钱呢!儿媳妇非常支持婆婆干这份工作。

李老太的女儿又千叮咛万嘱咐张丽芬:“你去俺家后,千万不能让俺娘知道你是花钱雇来的,你得找借口说没地方住了 ,先暂住在俺家里。”

张丽芬很快就收拾了换洗衣服来李老太家上班了,她一口一个姑叫着,陪她说话解闷,李老太心花怒放。

那天正好是大儿子值班,但是快要天黑了也没有见到大儿子,只有侄媳妇在这里陪了她一整天了。

侄媳妇按照提前想好的台词对李老太说:“姑,你儿子今天去外地办事了,谈业务,明天他就回来了。今晚我在这里睡觉陪着你!”

第二天大儿子回来了,他对母亲说这段时间生意特别忙,先让侄媳妇伺候着,等他忙过这段时间他再回来伺候。

母亲不糊涂,她知道儿子的生意做得不小了,离不开他,她就撵着儿子赶紧去忙吧。

轮到二儿子伺候时,他也是说单位里特别忙,经常请假不行,他也先请张丽芬帮忙伺候两天。

李老太也理解儿子的难处,公家人身不由己,经常请假确实不合适。

轮到三儿子和女儿时,他们回来了,但是待了几个小时后,老三就说单位里来了电话,得赶紧回去,有要紧的事。

女儿怕母亲起疑心,就趴在母亲床前说:“娘,领导让我赶紧回去上课了,我不能耽误学生上课啊,更不能误人子弟啊!”

母亲知道女儿教学这个活儿很重要,她从小就教育四个孩子好好听老师的话,好好读书,现在女儿是老师,就得好好教学生。她痛快地让女儿回去了。

李老太觉得反正有侄媳妇陪着,也不用花钱,四个子女还经常回来看望她,跟里不断人就行。

但是,天长日久,李老太还是渐渐起了疑心,她觉得侄媳妇为什么天长日久住在这里?真的不是花钱雇着她吗?

李老太想,如果花钱雇着侄媳妇,她立马就让她走!

她试探着问侄媳妇:“丽芬,你怎么天天不回家住啊?家里的鸡狗鹅鸭不用你操心?”

侄媳妇早就想好了怎么应付她:“姑啊,我一直没有好意思说,俺家里的房子漏雨了,破墙烂屋的,那些日子一场大雨哗哗地漏,我是没有地方住了啊!”

“你放心,谁也没有给我一分钱,我是自愿在这里照顾你的,我不但不能要钱,我还得谢谢你们收留了我,我在这里免费吃住,上哪里去找这样的好事?”

李老太一听,她深信不疑,她知道侄子家的破房子确实经不住大雨了,看来侄媳妇确实没有地方住了。虽然她有儿子,但是毕竟和年轻人住在一起不方便。

李老太马上大包大揽地说:“侄媳妇,你以后放心地在这里住着吧,谁也不敢撵你走,咱娘俩做伴!”

慢慢地,李老太习惯了侄媳妇的照顾,她离不开侄媳妇了。

张丽芬确实干净利索,她经常给李老太擦洗身体,一天三顿饭做得非常可口。

张丽芬经常给李老太说说村里的事,东家长西家短,李老太听得津津有味。

天气好的时候,张丽芬就把李老太抱到轮椅上,推着她去村子里转悠着,和那些老邻居叙叙旧事。

在她的照顾下,李老太脸色红润,儿女们很放心,但是他们还是经常往回跑,回来給母亲送吃的喝的。

他们很感激张丽芬的倾力付出,自从她来了,四个姐弟才恢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大儿子专心忙生意,挣钱越来越多,他经常买礼物送给张丽芬,感谢她照顾母亲 的

张丽芬又转手把礼物送给了儿子家,儿媳妇非常高兴,儿媳妇嘱咐她:“妈,你一定要拿出真心伺候俺姑奶奶,他们对你这么好,咱不能辜负了人家。”

不用儿媳妇嘱咐,张丽芬伺候李老太非常用心,她把这个姑当成了母亲照顾,再说自己每月拿他们六千块钱,别的不说,自己得对住这些钱。

有了张丽芬的照顾,儿女们的生活进入了正常轨道,再也不是以前的焦头烂额了。

三儿子在领导岗位上也是干得风生水起,那几年来回开车几百里路照顾母亲,他的身体出现了很多毛病,如果他不用经常来回跑了,身体越来越健康。

但是他还是牵挂母亲,每逢周末,他就和妻子一起回来看母亲,即使每周跑一趟,也不用像以前那样跑回来后,就得衣不解带白天晚上照顾母亲。

女儿终于可以安心给学生上课了,有时下午放了学,她就和老公一起开车回来,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很快就到家了。

女儿知道母亲爱吃清炖的老母鸡,她经常在家里把母鸡汤煲好带回来。

女儿给母亲舀上一晚鸡汤,给张丽芬舀上一碗,她们吃得津津有味。李老太高兴得对女儿说:“闺女啊,你好好教学上班挣钱,多给我们买老母鸡吃,我就是喝不够鸡汤。”

“家里有俺侄媳妇照顾着,你放心就行了,你再回来给侄媳妇买件新衣服,她虽然在这里吃住,但是天天伺候我不容易,她不要咱一分钱,但是咱也得表示一下心意,不能忘了她!”

女儿连忙答应着,别说买一件衣服,买十件她也愿意啊!张丽芬确实帮了大忙。

虽然一个月给她六千块钱,但是姐弟四个每个人只需要出一千五就能凑齐了。这一千来块钱放在谁身上都是小事,主要是解决了后顾之忧,既照顾好了母亲,又能让子女安心工作,两全其美的办法!

如今,李老太在张丽芬的照顾下安度晚年,四个子女还是经常回来看她。

回到问题:为什么有的老人总是折腾子女?我觉得折腾子女的老人,多数是因为老人孤单或者缺乏安全感,或者过惯了苦日子过度节俭,他们想折腾一下,借此引起子女的注意。

李老太一生节俭,不舍得花一分钱,她夏天买炭,除了想省钱,主要是想让女儿回来看她。她要把戒指卖了,她不舍得去养老院,侄媳妇照顾她不能要钱,这都是因为她穷怕了。

一般人也许觉得李老太确实能折腾人,不让子女安生。

但是,她的儿女们非常理解母亲的心意,他们知道母亲一生辛苦,不舍得花钱,他们从来没有觉得这是母亲在折腾!

他们都知道母亲用心良苦,她的种种所谓的别人眼里的折腾,都是在为儿女着想,为他们省钱。

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无奈而又伟大的母爱!

孝顺,就得顺着老人,他们不再提送母亲去养老院,他们想出来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花钱雇人伺候母亲,但是不能让母亲知道付钱了。

虽然母亲有人照顾了,但是四个子女还是经常回来探望母亲,孝心可鉴!

慈孝之心,应该人皆有之。如果一个人对父母都不好,还能对谁好?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为什么有的老人总是折腾子女?

有老不知足,有少不知足。各别的人,各别问题,另类,别类。

有的人把子女拉大了,总是感觉吃了一辈子的亏,受了一辈子的累,怎么也不够本。以上压下,以老卖老,唯我独尊,错也是对,听也的听,不听也得听,不行也得行,我是老的,我说了算。从来不站在子女的角度去考虑,让子女烦不胜烦。打不得,骂不得,说不得。

这叫树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