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政府办义务教育本是一件好事,为何早期受到强烈抵制呢?

1868年,日本实行明治维新后,立即着手教育改革,实行前所未有的义务教育,规定不论男女,都能够享有小学四年义务教育,以便迅速通过教育,实现国家的强大。这本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孰料却并不受国民待见,广大民众不是捣毁学校,就是拒绝让子女上学。

因为当年明治维新初期的教育费用,实在太贵了,很多平民根本无法承受。近代的日本,作为唯一一个不仅躲过沦为殖民地命运,而且还通过自身改革成功跻身列强行伍的亚洲国家,与著名的“明治维新”有着密切关系

当年日本的明治维新,是近代世界上最成功的改革之一,而其核心内容之中,就包括了对于教育领域的重要改进。明治维新除了“废藩置县”、“殖产兴业”等之外,最重要也是相当基础性的改革,就是“文明开化”。当时平均受教育程度远远落后于西方的日本,希望通过强力推动教育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尊王攘夷的倒幕运动成功以后,日本废藩置县,将全国的藩纷纷废除设立直属的诸县以后,1872年,在福泽谕吉等人主导之下日本明治内阁颁布《学制令》。日本将全国分成8个大学区,每个大学区下设立32个中学区,每个中学区下设立210个小学区

按照日本当时的计划,早在全国设立5.37万所小学,每个中学区都设立中学,每个大学区都设立一所大学

虽然日本的识字率在整个亚洲并不算低,已经达到40%上下,但与西方相比还是差的很远,同时期的英国,已经超过了90%。为了短期之内实现自己的教育业发展的宏大目标,日本只能通过大规模兴办学校,强势引入西方的教师等来推动,不过《学制令》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但凡急于求成都可能存在着很大的副作用。《学制令》的理想是好的,然而兴建如此多的学校,而且还要办好教育,那是需要很多钱的,可日本当时并没有这么丰厚的财力来支撑这个宏伟目标的建设

明治时期,日本的经济总量占当时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在4%上下,然而虽说日本并没沦为殖民地,但当年“黑船事件”爆发后,来薅羊毛的西方列强纷至沓来,实力不如人的日本黄金白银大规模外流,所以其本身经济实力有限。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又要派人前往海外考察,又要兴办工厂矿山等产业,花钱的地方太多,所以能投入教育领域的资金很少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明治内阁效仿英国的做法,将教育进行产业化发展。换句话说,明治维新初期的教育并不是免费的,不仅有不低的学费,还有教育方面的税,而上学的其他费用也都是要花钱的。如此一来,很多本身经济条件就不咋地的日本普通民众就不乐意了,当时的日本各地纷纷发生民众捣毁学校的事情,这也导致了后来《学制令》的目标并没有完全实现

还没到7年时间,日本就直接废除了《学制令》而颁发了全新的《教育令》,甲午战争后日本获得了惊人数量的赔款,其中有不少部分被投入教育领域,1902年日本的小学入学率已经达到90%,1920年达到99%。明治维新初期,日本的教育革新受到的阻碍,只不过还是因为日本本身的实力欠缺,所以产生了太多经济上的压力所致,不过最终还是基本成功了,而教育上的成功,也促成了近代日本翻身成功的重要原因

日本明治政府办义务教育本是一件好事,为何早期受到强烈抵制呢?

1853年,美国黑船来航,将日本国门“撞开”,海军准将佩里扬言,如果日本不对外开放通商口岸,将诉诸武力。在此背景下,胆小怕事的德川幕府被迫答应,准许其派驻领事,还丧失了关税自主权及治外法权。其他列强见状,也跟着起哄,要求签订与美国一样的不平等条约,这样日本的主权就受到严重挑战。

日本的有识之士充分感受到落后挨打的滋味,便在全国掀起轰轰烈烈的武士革命,从而一举推翻幕府统治,决定实行维新变革,将国家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危险中拯救出来。

一些到过欧美考察的维新领袖,诸如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等人,认为要想让日本强大起来,教育是关键,只有让广大国民接受教育,增长才干,国家的富强才有可能,也才有希望将西方列强赶出国境。

于是1872年,维新政府便高调倡导教育改革,呼吁实行小学四年义务教育,让“村中无家不入学,在家中无人不读书”。

这项政策可谓是惠及千秋万代,人们应该拍手称快,孰料,很多人并不领情,这是怎么回事呢?

许多人不想纳税,拒绝配合政府

既然是义务教育,学费应该是免交的,不过,百废待兴的日本,国库有限,减免的费用由谁来承担呢?

按照政府的设想,地方政府通过地税附加税的征收来解决小学教育经费问题。由于维新时期日本还是相当落后的农业国,故而税收主要以田赋为主,占国库收入来源的80%。

不过,尽管政府志在必得,广大地主、自耕农对教育的重要性并没有足够的认识,他们对政府的教育改革极其抵触,虽然交了税,心情却不满,于是便拿学校解气,任意捣毁甚至烧毁学校,这种破坏活动一度导致全国2万多所小学的10%遭到毁坏。

拒绝上学,对政府义务教育冷淡

人人享有义务教育,大家都能识字断文,这对国家及每一位国民而言,都是一件好事。何况有文化的人向来受尊重,并且很容易得到重用。

然而幕府时期一直倡导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腐观念,早已深入人们的骨髓,再说家里家外也需要人忙活,加上对税收的强烈不满,于是家长不让孩子上学的现象屡见不鲜。

鉴于此,从1872年国家实行义务教育起,至1881年的十年时间,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一直很低,从来没有超过五成。

不过,政府并没有心灰意冷,而是将此政策一如既往地贯彻执行,与此同时借助天皇的仁慈来感化民众,最终19世纪末才有所好转。截至1905年,男女学童的入学率都已超过90%,女童入学率仅低于男童3个百分点。

日本明治政府办义务教育本是一件好事,为何早期受到强烈抵制呢?

好事和新生事物总是要有人先抵制一番的,不仅仅是义务教育,这就要看政府的决心了。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武士阶层仍然不愿守法而放弃自己的特权,经常以尊严受到侮辱当街杀人。政府就发布废刀令,武士不甘心解除武装,就刺杀了提出废刀令的大臣,甚至发动了成千上万人规模的叛乱,但是明治政府军最终镇压了叛乱,日本也最终成为治安最好的法治国家。所以,好事也会触动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不强力推行什么样的改革也不会成功。

日本明治政府办义务教育本是一件好事,为何早期受到强烈抵制呢?

是不是好事这不一定,对很多指望孩子工作贴补家用的贫困家庭来说义务教育很难说是“好事”。我们谈问题不能脱离具体情况泛泛而论

日本明治政府办义务教育本是一件好事,为何早期受到强烈抵制呢?

所为无他,屁股决定脑袋而已。

第一,所谓四年义务教育,并不是不收学杂费,据相关研究,明治维新初期,半数以上教育经费要由百姓自筹,甲午之后略有好转,日俄战争时期又急转直下,直到一战后才主要靠政府财政拨款,这与我国的免费教育不是一回事。

第二,义务教育期间,家长不但要增加支出,还要面临着减少一个劳动力的问题,划不来。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日本等级门阀作风严重,贫民家的孩子就算选择出路较好的当兵,最多也就混到中层,能进入高管或政界的更是少之又少。既然读书大概率不能改变命运,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总而言之,观察政策好坏,不但要从上向下看,更要深入基层,看看老百姓怎么说,大道理最好要兼顾小道理。

日本明治政府办义务教育本是一件好事,为何早期受到强烈抵制呢?

好的政策前期总会受到阻碍的,总有一部分人不会理解的,政策是慢慢推行的,有成效后才会逐渐让人接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