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农村根本就没有生活垃圾,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凡事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都知道,以前的农村不是没有垃圾,关键是这些垃圾每家每户都能够很好的消化。

就拿一些剩饭菜来说吧,以前的农村每家每户都养一些鸡鸭猪羊,剩下的残渣剩饭随手就倒给了鸡鸭,就是一些刷锅水也会倒入到猪圈里,让猪尝到油星的香味,而一些废弃的蔬菜叶子,都会用刀切吧切吧给喂鸡鸭了,哪里还会有什么垃圾。

还有农家院子里的树叶,当时每家每户庭院里都有一个两三平方的粪坑,在清扫庭院的时候,一些大的树叶和树枝都会集中起来,用来烧锅做饭,细碎叶就会扫到坑里面,经过雨水的浸泡和发酵就会成为很好的农家肥。

以前的农村没有很多的化学原料,就是常用的塑料袋也很少,往往人们对它都很珍惜,用过的洗一洗还能用,就是不能使用了,也会放到厨房在用柴火烧锅的时候,做为引火的好材料,因为一旦遇到阴雨天气,柴火湿了以后很难引燃,这个时候废弃的塑料布就起到了作用。如此说,当时的农村哪里还会有垃圾的存在。

以前的农村根本就没有生活垃圾,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以前的农村确实没有生活垃圾,甚至整个村庄连专职打扫卫生的人员都没有。首先塑料袋非常少,偶尔因某种原因拿回家一两个塑料袋的话是绝对不会随意丢弃的,派上用场的机会是非常大的,也就是说可以多次重复利用。

其次,任何商品在生产、运输和销售的各个环节中,大家重视的是实用性和内在质量,对包装很不看好,很多商品是没有单件进行包装的,所使用的大容器往往都是可以重复使用的。比如食盐、面粉等所使用的大袋子都是可以重复多次使用的。居民在零买时大多数都是自带容器来盛各种商品的。酱油、醋、煤油等是必须由客户自己带容器,然后由售货员将所购买的商品装入容器内。

第三、蔬菜方面的葱皮子、蒜胡子等下角料或边角料,要么倒在粪堆上,要么就是家禽家畜的食物。植物秸秆是农民家中的一宝,可以饲养家禽家畜,同时也是燃料,几乎家家所分到的秸秆都不够用。

第四、扫帚响,粪堆长,把生活垃圾扫起来放在粪堆上也是积肥的一种方式,门口的一点道路,恨不得一天扫八遍,自己打扫不但干净,而且有好处。

第五、就是一点点洗锅水都要拿去让猪或牲畜饮用。烧锅所产生的草木灰更是有着多方面的用途,到最后仍然是上好的农家肥,所以以前的农村生活可以说是一个良性生态循环,根本就不存在生活垃圾之说。

农村

以前的农村根本就没有生活垃圾,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以前的农村也不是没有生活垃圾,主要是生活垃圾都被循环利用了。

小时候吃完饭,妈妈都是在锅里添点水,把碗筷都放进去刷几遍。刷碗的水,舀出来倒在一个大盆子里,再拌上红薯叶子、剩饭剩菜、麸皮什么的喂猪。

那时候每家院子外面都有一个粪坑,牛粪、猪粪、鸡粪、扫地的垃圾、落下的树叶子,还有烧地锅的草木灰都倒入粪坑里沤肥。发酵一段时间后,就把粪坑起起,把里面的肥料都撒到地里。

家里旱厕所也是隔一段时间起起,里面的东西都撒到地里,是极好的肥料。

那时候几乎没有塑料袋,偶尔有个花的饼干塑料袋,都会被小心地攒着。冬天的时候,把它剪成泡面状,可以做个花毽子,是很好的玩具。

那时候几乎没有纸箱子,也没有生活用纸。要是有个纸箱子都会被用来装东西,一直用到没法用了,再用来烧火。洗完手都用毛巾擦手,擦桌子灶台都用抹布。

地里的庄稼秧子可以喂牛,打麦扬出来的麦皮也可以喂牛,庄稼秆用来烧火。树上掉下来的枯枝,放树的树枝树根都是很好的柴火,用来蒸馍是最好的用的。

衣服都是老大穿了,老二穿,实在是破了,妈妈们都会把它撕成小布条,用来做鞋底子。小时候穿的千层底的鞋子,除了鞋面是新的,鞋里子和鞋底子都是旧衣服布料的二次利用。

还有啥垃圾,我这会儿还真想不起来了。反正那时候,真的很环保!天空很蓝,肉很香,蔬菜水果摘下来就可以吃,不用担心添加剂和农药残留。

以前的农村根本就没有生活垃圾,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以前农村确实没有生活垃圾,因为生活中没有可以抛弃的垃圾。

先说:厨余垃圾。

那时的农民很少吃菜,调味品不过昰辣子盐巴和微量的菜油。

那时家家户户养有猪,洗锅洗碗的泔水全部用于给猪拌点糠和成食,没有丝毫剩余和抛洒。偶尔剩点饭,也喂了鸡。

一年四季,几乎不吃肉,偶尔买点肉吃了,还把骨头收拾好,卖给废品收购站,换点肥皂火柴什么的。

再说生活垃圾。

那时农村的房子是砖土木结构,没有水泥,即使拆了房子重盖,木料再用,笆条当柴火烧,土当肥料,产生不了任何建筑垃圾。

那时没有塑料袋,人买东西用的是竹篮和布袋,还是不会有垃圾。

那时有纸张书籍的家庭稀少,铰张鞋样用纸还得找人要抑或在商店购买。即使最后这些成了垃圾,还被作为稀缺物用来引火。

那时学生用的作业本基本都正反两面写,最后再留下给小宝宝揩屁股,完了后作为柴火烧坑。

那时厕所里没有手纸,揩屁股用的是干土坷垃,小宝宝屙完屎,奶奶让他坐在地上往前磨拖揩屎,我们渭北方言叫煨尻子。

那时孩子不用尿不湿,全部用的是尿布,孩子屙在尿布上,先唤狗来舔,然后用水洗净晒干后再用。

那时农村人不烧煤,全部烧柴禾,灰全作为肥料上了地,没有任何废渣。

那时农村仅有的垃圾只有拆了房打碎的瓦片,其中大部分被人捡拾来揩擦镢头锨等农具抑或支桌子支柜子。

那时农人偶尔打了瓮,废片还利用来苫盖墙缝。

那时人穿的衣服补了又补,最后实在无法补时又抹成褙子做了鞋底。

那时废弃破碎的生铁铧,忙罢铸铧接铧尖的匠人来了,又被砸碎用了。至于废弃的铁制农具,全被铁匠二次又用了!

……

一句话,那时农村没有产生垃圾的条件和源头,偶尔在地里大便,连块揩屁股的干土坷垃亦找不到,无可奈何只好捋一把树叶凑合擦一下。

以前的农村根本就没有生活垃圾,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以前的农村,也不是没有生活垃圾,实则是都被“废物利用了”。

记得那时候,在我们老家农村,家家户户,都养有一头两头的猪,这头猪,就是当时农村人生活垃圾的“处理器”。

我们农村老家那儿,属于丘陵地带,“盛产”地瓜(红薯),我们人,一年四季,基本上是以地瓜,及地瓜干为主食的。

吃地瓜的时候,地瓜皮扒下来不吃,地瓜两头的“巴儿”也掰下来不吃。

记得,吃完一顿饭,饭桌上都是一小堆儿一小堆儿的地瓜皮、地瓜“巴儿”,母亲拾掇饭桌儿的时候,就把这“垃圾”,全收拾起来,用手捏细碎,掺和上野草菜,或庄稼秸秆磨成的细糠,倒进猪食糟子里,喂猪。

这就是猪们的大餐,或叫美食了。

拌合这些“美食”的水,也都是涮锅碗瓢盆后的水。

所以,生活上的“垃圾”,都被猪们消用了。

聪明的朋友,可能一眼就看出来了。

就是那些农作物秸杆,甚至那些无毒的各种树叶,也都是能够充分利用起来的。

都被磨成糠,给猪们吃了。

所以,就是秸秆,也都充分利用了。

有些硬一些的,猪消化吸收不了的秸秆,更浪费不了,都用来烧火做饭了。

所以,那时的农村,不仅不会有生活垃圾,就是农作物秸杆、树叶、野草野菜,也不像现在这堆积成山,无处安放。

并且,那时候,由于化学肥料稀缺,人们种地也是多用自有的农家肥料,这样,人们饲养的鸡鸭鹅狗猪……等动物的粪便,也都得到了利用。

这样,那时的农村,连人畜粪便也都还田利用了。

那时,真没有什么垃圾一说。

其实,现在看来,当时人们的这些做法,是遵循了自然界里的循环利用的自然规律的。

说几句题外话,这也是那个时候,所有的农产品,质量上乘,口感又佳的原因。

哪像现在,肉也嚼不出香味了,瓜果没了甜香,连青菜都是味同嚼蜡“千篇一律”的一个味道,那就是没有味道。

以前的农村根本就没有生活垃圾,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以前农村为什么没生活垃圾呢?其实这问题很容易回答,主要是以前没化肥。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那时肥料主要是牛类、猪类。到冬天稻谷入仓后,社员们忙着清理牛栏、猪栏,把猪、牛类挑到农田去。稻田可用猪、牛类肥田,可油菜、大豆田可不能用牛、猪类,大豆、油菜只能用土烧灰,所以社员们清理完牛、猪栏就忙着上山烧草木肥。细想一下,社员都要上山积肥,那能放过门前垃圾,把垃圾烧成灰,一担灰3个工分,那不是垃圾,那是钱啊。我记得我家住的是清代木料房,那栋房子住了16户人家,房前一有垃圾就被人扫到一起焚烧成灰,所以我们房前时刻都无垃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