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七八十岁的老人还种地,究竟是为了养老,还是无私奉献?
农村七八十岁的老人还在种地,说是为了养老吧,现在的社会不至于到了那么窘迫的地步,说是无私奉献吧,他们还没崇高到那个境界。
我有个老姨,一直在农村种地。老姨家有两个儿子,都很有出息,大儿子是当地有名的好瓦工,带着一队人马走村串户盖房子,十里八乡口碑很好。二儿子大学毕业,考公务员入编制,在县政府工作。两个儿子都结婚了,都在县里买的有楼房,可老姨老两口,谁家也住不长,总说是住不惯楼房,还是愿意住自己家的院子。俩儿子也拿二老没辙,只能把老家的院子尽可能拾掇的舒适点,平时也尽可能多的回村里看望俩老人。
老姨和老姨夫都七十多了,身体越来越差,大毛病没有,小毛病不断,可老两口家里种着二亩地,院里院外还侍弄着好几片菜园,俩儿子三番五次的请求二老不要再种地了,就坐在家里享清福吧,但二老就是歇不下来,用老姨的话说,人都是贱种,天天不动弹还浑身不自在。俩老人年年种的二亩地的玉茭,除了供一干亲戚朋友们吃新玉米面,还能净卖1000多斤玉米。院里院外的蔬菜品种更多,从春天开始到冬天上冻,菜园的地就没闲过。老姨夫经常拎着大袋子小袋子的新鲜蔬菜,坐公交去县里给儿子家送菜,俩儿子好说歹说劝老人别再去送,说了100遍也没用,到了蔬菜成熟的季节,老姨夫还是一家一家挨着送。
除了种粮食种菜,老姨还在家养着一群鸡鸭,一窝兔子,还有两头猪。老姨常说呀,种的菜吃不了,鸡鸭猪啊都能吃,老姨家的鸡鸭纯粹是吃菜叶子和新玉米长大的,生的鸡蛋绝对环保。每到秋收季节,老姨都会喊两个儿子回家帮忙收秋,有时候俩儿子工作忙,可架不住老两口的央求,只能放下手里的活,回村帮着爹娘收割那两亩地的玉茭。对于老姨来说,从春天播种到秋天成熟,这两亩玉茭地渗透了老两口的汗水,所以再有天大的事,也不能耽误了秋收啊!
逢年过节我们去看老姨,会买一些奶制品和各类营养品,给老两口补身子,走的时候,老姨就会把家里所有能带的东西,都给我们带上,有家猪肉腌制的腊肠,当季的新鲜蔬菜,新鲜的鸡鸭蛋。最稀罕人的是老姨新碾的玉米面。老姨家院子里有一个碾子,老姨碾新玉米面,从不去用村里面的机器碾。每到快过节啦,老姨两口子就会用院子里的碾子,早早的碾下很多黄登登甜丝丝的新玉米面,我们用这些新玉米面熬糊糊,漂一颗鸡蛋,再放点红糖,趁热吸溜一口,那个香甜呀,美到心尖儿了!
每次我们跟老姨赞叹新玉米面的清香,鸡蛋鸭蛋的新鲜,或者家猪肉的味道纯正,老姨和老姨夫脸上就溢满了笑容。老两口心态都很好,老姨总是跟我们唠嗑,说村里经常会发福利,连买点药国家都管,生活过的好,俩儿子呢,都有本事会挣钱,不用老人发愁,家里的土地呢?是最听话,播什么长什么,就连家里的鸡鸭猪都通人性,吃上就长膘,吃上就下蛋,老两口的脸上根本看不到在地里辛苦劳作的沧桑,他们甚至为大家能够和他们共享劳动成果而沾沾自喜,也许这就是他们骨子中勤劳善良的本性吧。
所以我们在农村,经常会看到有七八十岁的老人还在种田,他们的心态也分下面几种。
第一、很大一部分是像我老姨这种,孩子们都在外面打拼,他们自己离不开家,喜欢住在农村的院子里,和土地亲近。他们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力所能及的做一些农活,他们不是为生活所迫,也没有多高境界去无私奉献,他们只是做习惯啦,简单的劳动,并和身边的亲人分享劳动成果,这是让他们很快乐的一件事。
第二、还有一部分老人,因为孩子们在外面生活相对窘迫,挣钱不容易,留守家园的他们会种些地种些菜蔬,一来可以自给自足,少给孩子们增加负担,二来还可以适当的贴补孩子们生活。农村老人们没有养老金可拿,他们种点吃的喝的,在年老的时候还能用自己的双手维持生活,这是一种有尊严的活法,笔者在这里为这样的老人点赞。
第三、还有一少部分老人,家里有困难或者有病人,或者没有劳力,这种情况国家一般都会有补贴,他们之所以还在地里劳作,也是想在现有的情况下提高点生活质量,他们会种一些农产品,拿去卖钱,让自己手里稍微富足点,他们没有躺在国家的补贴上,而是不向命运低头,尽自己所能去创造财富,这何尝不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农村老人呢?
综上所述,在农村的田地里,能看到很多七八十岁的老人还在耕种,他们和城里生活的老人不一样,他们一辈子生活在农村,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他们除了种田没有别的手艺。他们从土地里收获的不仅仅是用来糊口的粮食,还有自食其力的自尊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农村七八十岁的老人还种地,究竟是为了养老,还是无私奉献?
人活八十岁,吃一天就干一天。不干就到土地公司上班了,那里对人人公平?
农村七八十岁的老人还种地,究竟是为了养老,还是无私奉献?
别的地区的不清楚,说说老家里的情况吧。
老家皖北农村的,也算是从农村出来的,通过读书脱离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整个人生的前十八年都是在农村度过的,上大学才开始慢慢的脱离农村的生活。
在我们老家,基本上七八十的还在种地的是比较少的,只有一少部分是七八十还在种地,说起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下面一一的介绍吧
第一种情况:家里村里现在基本都是留守老人,儿女基本都出去打工了,到大城市去找机会了,家里有田地的,老年人不舍得让田地荒掉,所以还不听家里人劝,依然去种地。
第二种情况:老年人身体比较好,没有太多的疾病,就会考虑为儿女多分担一点农活,减轻儿女的一些农活负担。
第三种情况:一般老年人都劳苦了一辈子,到了七八十岁,依然闲不住,总想做点事情,其他的事情不会做,只有农活会做,所以就还把种地当做一件生活日常事情来做。
第四种情况:有部分家庭,家里条件确实不好,而且农村老人没有退休金,儿女不能给到足够的生活费的话,如果不种地,可能基本的生活质量都不能保障,所以通过农活来实现基本的生活保障。
农村七八十岁的老人还在种地,基本是以上几种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保障机制的完善,农村七八十岁还在种地的都非常的少了,还在种地的大部分都是“闲不住”的生活方式所造成的。
农村七八十岁的老人还种地,究竟是为了养老,还是无私奉献?
农村七八十岁的老人还种地,究竟是为了养老还是无私奉献这个问题?我们要站在他们这个角度来了解他们,就容易理解他们了。
现在全国都已经脱贫了,农村七八十岁的老人他们都有养老金,有基本生活保障,也就不存在为了养老。至于无私奉献这个词放到他们身上他们都听不懂,也许就没有意义。
我们来了解分析一下他们这代人的生活。
第一、他们都是40年代50年代的人。他们这代人生活在农村的一般都是小学以下的文化。他们没有知识,所以一辈子也不可能到城市去发展。在他们的思维里面,只是传承了他们的父辈祖父辈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土生土长耕田种地的生活模式。所以他们秉承了活到老做到老的生活理念。
第二、他们这代人几乎都是跟自己的子女生活在一起。他们的儿女和他们的孙子女都已经长大成人了。但是儿辈和孙辈都会为了家庭的发展,在努力工作或者努力劳动。他们下地劳动就是:一为了减轻孩子的劳动负担,二是打发自己的时间。当然你也可以把它看成是第一不忘劳动人民的本色,第二寻找存在感。当然后面两种是实际存在的,但是是他们没有想过的。
第三、他们的经济能力没有达到像城里面的老人一样有退休工资,所以他们也不能到处去旅游,或者去跳广场舞、搞运动、搞锻炼,这种对他们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对于他们来说,去跳广场舞,搞运动,搞锻炼,还不如到地里去参加劳动来得更实际一些。
总之他们去地里干活就是为了帮助子女去出一份力,当然同时也体现了他们这代人的劳动人民本色,我们为他们点赞👍向他们致敬!
农村七八十岁的老人还种地,究竟是为了养老,还是无私奉献?
不存在无私奉献。农村七八十岁的老人还种地无非两种情况,第一是子女不孝,未支付或足额支付赡养费,老人被迫种地,换取一定现金来维持生计。第二是老人勤劳了一辈子闲不住,种点东西自己吃,对身体也有好处。
农村七八十岁的老人还种地,究竟是为了养老,还是无私奉献?
我从小农村长大的,这个问题我还是有点发言权的!为了养老!再说了种地也不是无私奉献!说无私奉献也太学院派了。
说到底,种地是个体力活,很辛苦的。与这个情况相反的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体力基本不是太好了,很难胜任这个辛苦的工作了,那为什么不待在家里,养养花草,打打太极,听听收音机呢?
我出身于农村,生于兹长于兹地道农村娃,这个情况我认为我还是有资格来做点说明的。
首先我认为他们之所以七八十岁还要下田劳作,主要原因还是他们没有退休工资。是啊,种田,那你就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春种秋收,冬天猥琐发育,喂牲口,打草,喂猪,我听到最多的话还是那句,谁叫咱不是干部呢?
其次,我觉得是因为穷,种田,收入是真的少,给孩子上学娶媳妇之后,大概率是要欠债的,然后年复一年的种田卖粮食还债,等到年龄大了,家里也并没有攒下足够多的钱。我们人都一样未雨绸缪,提前做打算,谁也不知道意外和死亡谁先到来。出于危机感,他们也得参与劳作,为自己做打算。
我们农村人都知道,现在种田的人少,而种田人少的原因是种田不如出去打工赚得多。既然七八十岁还在种田,那么大概率他们的子女在城里打工,作为打工一族,既要还房贷又要供孩子上学,人类这个玩意,一般都是向下心疼的,也就是说所有人都是疼自己的子女多一些的,那么顾此失彼,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有些老人不愿意拖累子女,就选择自己努力下田劳作,能赚多少算多少。
就我们村里的老人们,只要还能自己动的了的,都会选择种点庄稼的,养老保险上了80岁我记得每月是160左右外加80岁以上高龄补贴100元,就这么个硬性收入。够吃但不能生病!
我们都曾年少过,都曾经是的梦想少年!仗剑走天涯,看遍人世间的繁华,只是,他们被生活压弯了腰,只顾了眼前的生存,我想,在这个该退休的年龄,他们也想到处旅游见识世界,但显然他们不是不想,而是不能也不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