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怪相:随礼不去吃酒席的越来越多,这是为啥呢?

前天我去吃了一个退休县长家的酒席,本来十个人一桌的酒席,我们四个人吃了一顿,但是酒席完毕,出了酒店我跟朋友就去隔壁吃了碗面条。

原本预备了35桌的酒席,实际坐了不到25桌,不光是主家,就是我们吃酒席的,都吃得脸上挂不住。

简单介绍一下我的的经历:

那是我的远房姑姑家儿子结婚的酒席。

姑姑是属于远房的,所以关系不是很近。她自从嫁到城里一个政府官员之后,很少回村,而且村民有时候去城里办事,或者有时需要找她帮忙,反正不是推脱,就是故意躲起来。她的官员丈夫,更是没有在村里露过面。而且自从到了城里,就看不起农村人的感觉,甚至自以为就是人上人了。

村里不论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她基本也没有走动过,如果是她们比较亲近的,就由他的父母代劳。不过,他父母在村里的人缘还说得过去。

前几天,她家儿子结婚了,就回来请客,因为她平常很少回家,也很少跟村里人走动,不知道是不好意思请客,还是觉得跟我们打了交道,就低人一等了。反正就是他父亲代替她请的客。

如果是以她来论的话,村里人基本不会理睬她;但是他父亲出面了,我们也不好驳他这个面子。都很痛快地答应了。

但是事后,很多人都议论,要让她出丑,让她下不来台,等等之类的,很多人甚至为此事出谋划策。其实我也很好奇,但是不想参与。

酒席很快就到了,我如期来到了酒店,远远看见姑姑在酒店门口招呼我们,但是出乎我意料的是,他的儿子和儿媳,也就是今天的主人翁,见我们村里人去了,不但不打招呼,视而不见,反而有躲避的意思。这也难怪,我们村里的有些老头老太太穿得实在不咋地,跟这金碧辉煌的酒店,显得格格不入。

进酒店之后,先要随礼,这叫先买票上车。我去了礼柜,观察了一下,才能决定我随多少。我看我们村里的,几乎都是一百元,关系稍近点的,有200的,最少还有50/60的。这让我有点始料未及。我想着,怎么也得200元起步啊。

我摸摸包里的500元,我如果随500,在别人看来就是骚包,但是随个1/200元,总觉得拿不出手。犹豫之后,我抽了2张,看看四下没有村里的人迅速随了300元。就怕别人看见,认为我打破了他们的同盟。

我跟朋友进去后,找了张靠边的桌子坐下。等着开席,实际上是等着村里人怎么让他们下不来台的。

看着时间不早了,但是偌大的酒店大堂,坐了不到20桌,随处可见的空位,这在我们农村,都是会被笑话的。因为如果坐不满的话,就会被认为主家没有人缘,没有人气,甚至为人处世不咋地。

典礼完毕,我们这一桌仍然只有四个人。总管(我们那过酒席需要管事的)一遍遍地吆喝着,让我们一桌一桌的坐满,然后开席,但是我们这一桌没其他人来坐,我们四个也不想去其他桌子坐。

大概等了半个小时,其他桌的凉菜都吃完了,我们这桌还是没坐满。

怎么办?吃吧,觉得我们四个吃一桌,很不妥;但是不吃吧,干坐着,也很尴尬;走吧,酒席刚开,更不礼貌。我们几个一商量,开吃!

但是谁都不想先动筷子,都觉得很尴尬。

不吃白不吃,我动手了,几个菜过后,堂弟过来敬酒,看见我们这一桌,也很尴尬。随随便便吃了几口,终于有人撤了。我们也赶忙撤了出来,出了酒店,我们就奔旁边的面馆,一人一个大碗。真香啊!

事后我了解到,他们原本预计的35桌,只做了大概25桌的样子,不只是我们那一桌,其他的桌子也有坐5/6个人的。

有些人回村后,尽是挖苦讽刺,甚至有点幸灾乐祸。但是在他父亲面前,绝口不提,但是没有不透风的墙,他父亲因此还得了一场病。

这就是我刚刚经历的,像这样的事情,不只是农村,城里同样存在。

怪相:随礼不去吃酒席的越来越多,这是为啥呢?

没什么奇怪的!只随礼不吃酒席基本就是以下6种情况,请对号入座!

第一种情况是,很多人忙,没有时间。所以便托人随礼。

第二种是距离比较远,你为了吃个酒席,赶个几千里路,路费都要花几大千,如果不是非常亲密的关系,实属没必要。

第三种是,关系很一般的,不去吧,但是主家请客了。去吧,确实平常也没什么交往。。所以就只随个礼 ,不吃酒席。

第四种,单纯地以为自己不去吃酒席,就能给主家减少开支。我就遇到过,但是殊不知,你当时不去,最后主家还得单独招待你,花的时间更多。农村有句俗语:一顿吃好,花的钱少。

第五种,自己办酒席的时候,别人也是随礼,不吃酒席,轮到他办酒席,也不给他这个面子。其实不管谁家过酒席,宁愿坐不下,不愿坐不满,那是很尴尬的。

第六种,不爱凑热闹。我就是属于这一种。朋友亲戚办事,我去帮忙,但是到吃饭的时候,我就走了。除非有关系特别好的人坐在一起,否则吃酒席也是很尴尬的。

只随礼不吃酒席的,大概就是以上几种情况,您属于哪种呢?

只随礼,不吃酒席,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主家与客人之间的关系一般,甚至寡淡。任何事情都是换来的,人情也是如此。

其实,邻里之间的相处,原本很简单。就是以诚相待,就是你敬我一尺,我让你一丈!

您觉得呢?

农村怪相:随礼不去吃酒席的越来越多,这是为啥呢?

农村怪相: 随礼不去吃酒席的越来越多,这是为啥呢?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吧!

我老家是农村的,在农村里面相互支应门市相互随礼,是在正常不过了,只要谁家有事儿,东家过来说一声都会过去参加的,所以在农村吃酒席是经常有的事儿,我今年在家就一连吃了三天的酒席,两个孩子的满月酒和一个白事儿的酒席!连吃三天让我特别有感触

1: 吃酒席的百分之八十都是女人,男人很少

为什么说吃酒席的女人多,男人少呢?在我们这里的现状就是,很多男人都要外出打工挣钱,女的就留在家里照顾老人和小孩,所以在男的没在家的情况下,家里的事物都是交给女人打理的,像吃酒席女的就会过去,这也就导致了酒席桌上女的多的原因

2: 年龄层次偏大,很多都是50以上的年龄,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基本上都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了

现在生活压力大,很多年轻人都要出去工作,挣钱养家,这也导致了农村现在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他们没有子女陪在身边,孤零零的守在家里,为儿女打理家事,遇到谁家有事儿了,他们都会代表孩子去参加,比如红白喜事儿的酒席,孩子没有在家,他们就只能代表去吃了,所以坐在饭桌上,你都会看到年龄层次偏大偏小,参差不齐,再加上现在的支付功能特别方便,谁家有事儿在手机上面通知一声,就会把钱通过手机给转过来,这就是大家常说的,人没到礼到,在这个手机横行的时代,这种随礼的方式,太方便太简单,也省去了很多麻烦

3: 孩子太多,有时候整桌上面都是孩子,一个大人都没有

孩子去吃酒席在农村是在正常不过了,家里人吃酒席都很喜欢带上孩子,因为吃酒席的菜多,孩子喜欢,这样既能让孩子开眼界,又能让孩子很高兴,有时侯孩子家里大人有事儿,或者父母不在家,爷爷奶奶岁数又太大,吃不了酒席,基本上都会让孩子自己过去吃的,这在吃酒席上是经常看到的

4: 吃酒席的人越来越少,如果按照正常标准来入坐,一张桌坐上十个人来算,现在每张桌子能坐上6-8人,就已经算很多了,现在的农村除了老人和小孩,基本上就没啥人了,年轻人都不在家,去吃酒席又能有多少人呢,只能是家里在的人去了

5: 酒席太多太平凡,不论大事小事都摆酒席,都把人给吃麻木了,让人对酒席也失去了兴趣,现在的酒席太多,摆的也是五花八门的,除去正常的红白喜事需要参加外,每年还都要额外参加更多的酒席,比如: 小孩周岁酒,过生日酒,满十二周岁酒,乔迁之喜酒,儿女考上大学酒,生意开业大吉酒,升职加薪酒等等,每年都会参加很多,试想每年都这样让你去吃很多这样的酒席,你会不会麻木,会不会失去兴趣呢!

6: 一成不变的酒席菜,让人失去了对酒席的兴趣,现在的人都不缺吃的,对食物也不像以前那个缺吃缺喝的年代了,看到吃的就会很想吃,而且酒席菜和去饭店吃的菜又不一样,到了饭店我们可以随意点上自己喜欢的菜,而酒席菜就是固定的那些菜,吃来吃去也没有什么新花样,所以去吃酒席的时候,人们都是吃的很少,有很多人吃上一半就跑了,越吃到最后人就越少了

这就是我连吃三天的感触,现在吃酒席的人越来越少了,也跟我们这个时代变化是有很大关系的,人们为了追求更多更好的生活,很多人都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外地打拼,留下老人和小孩,让原本热闹的农村变的越来越冷清,这也是生活所迫,实属无奈啊!

农村怪相:随礼不去吃酒席的越来越多,这是为啥呢?

大家好,我是雪梅瓶,在阅读本文之前,请点击右上方“关注”,这样可以在第一时间收到我的精彩问答,谢谢!

农村怪相,随礼不去吃酒席的越来越多,这是为啥呢?农村的酒席比较复杂,尤其是有些少数民族,满月酒、办寿酒、建新房酒等一点点事情都会办酒席,而且办酒天数比较长。

满月酒我们这里要办七天以上,看家族大小来定,家族大的有可能办一个月才结束(要轮流在家族里吃饭,每顿饭轮一户,轮完一圈才结束)。结婚酒三天,加上结婚之前几天邀请家族来帮忙各种准备工作,前前后后一个星期才结束。办白喜的天数也很长,最少的三天,长的十天半月才结束,主要没挑到好日子下葬,只好天天亲戚朋友满座地守灵等待。

农村的这种酒席多、天数长的情况对于六七十年代以前农民还没有出门打工,电视、手机等科技方面还没有发达,人们的精神娱乐方面没有现在丰富,遇上办酒席,那是非常隆重、热闹、开心的事情,这也是人们释放自己、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所以不论多忙,人们都尽量赶过去凑热闹、尽情享受,达到精神上的满足。

现在,网络普及,手机、电视、ktv、茶吧、酒吧、……等等,人们精神娱乐种类繁多,对于吃酒的热闹不再那么地向往,反而觉得是一种负担,只不过是完全任务而已。加上农村里有劳力的人大多数都是出门谋生了,只有过年过节才回来家。而且大多数都是出省,路途遥远、路费贵,很多人没时间也舍不得路费回来。所以就选择让熟人帮忙随礼,而自己却没有亲自过去热闹。

那么既然自己在远方不方便、没有时间去就算了,为什么还要随礼呢?有些人半辈子还没过,就已经办了不少酒席了,亲戚朋友们都过来凑热闹,并随了礼。现在轮到人家要办酒席了,自己不但没有时间过去热闹,而且连礼也不随,那就有点不近人情,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所以,现在农村只随礼而不去吃酒席的越来越多。

不过这几年我们这边出了政策规定除了结婚酒和白喜可以办,其它的各种酒席不允许办了,包括二婚都不可以办酒席了。

以上是我的看法,亲们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您宝贵的见解!谢谢!

农村怪相:随礼不去吃酒席的越来越多,这是为啥呢?

谢谢邀请:题主的问题是:农村怪相:随礼不去吃酒席的越来越多,这是为啥呢?我告诉你:没为啥,再正常不过,说明时代变了,一切传统的行为观念也必须改变,否则自欺欺人。原因如下:

一是时间变迁,生活水平提。大家都知道咱们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现在强起来的转变过程。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站起来,那时从一穷二白到温饱我们大家就感谢党和政府;到改革开放富起来这期间,那时民间有个顺口溜:九十年代有人请吃,说明这人有本事,社会上吃得开,必定先富者,万元户,字牌响咚咚;到了21世纪初再上一台阶。那时社会流传办酒桌请客有人去参加那样的才叫“有本事",说明大家看得起他,说明他为人地道,乡里乡亲尊敬他;

二是从随礼方面讲:在我们家乡现在除结婚随礼;要是子或孙满月吃喜是不随礼的,酒桌除吃外至少中华一包;还有生日,老人做寿参加吃喜酒都不随礼,只要主人电话邀请你能去参加主人就感到脸上有光。这是质的飞跃,人的思维观念变了;

三是城镇化建设改变了人的观念。从我个人而言,离开家乡有3O年了,父母在世时还常回去,父母逝世后只有逢年重大节日,亲朋好友有喜事回去。原因很简单:一是乡里乡亲有喜事,人在外不知道;二是知道的随礼人也不回去,因为回老家交通不便,虽然自家有二辆小车,自己不能开,不可能孩子送回去吃喜酒等待接回来,所以不去;非常要好的朋友一定回去,只好让孩子们接送;三是现在老家人大多婚礼在酒家办,因为它大气,豪华,交通方便。所以农村的自然而然渐渐疏远,这不是我的罪,而是我们应该顺应时代潮流改变生活。更不能用七十年代,八十年眼光看今天的发展。

总的一句话:时代改变一切,咱们老年人也的尽量适应,适应!

农村怪相:随礼不去吃酒席的越来越多,这是为啥呢?

[原创答题],我是农村人,我来回答,农村怪相,随礼不去吃酒席的人越来越多,为啥?

现在农村大部份地区学会追赶城市步伐,小孩满月周岁酒,中老年人生日宴会酒,乔迁婚嫁酒,升职开业庆功酒,子女大学祝福酒,退休离职迎宾酒,门面开张发财酒,白事吊唁安慰酒,普通生日聚会酒……

这不昨天,我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给我送来一张请贴,听说是他小孩考起某州的一所农业大学,非亲非故,我不贪吃,无奈请朋友转挂了100块的随礼钱。

说实话,象我这样的穷家庭,就算咬牙吃清菜,每年都要无回报的送出几万的礼金,有时随礼少了还有人说嫌话。

虽然有关部门作出了有关规定,但上有决策,下有对策,聪明人太多,同一场事情做两三次办,100块钱搞定的事,偏要300才完工,钱是小事,用了去挣,可时间精力能挣到吗?所以我很反对,但又很无奈,希望有关部门加大力度整顿这些不纯不正之风……

我们生在礼仪之帮,需要纯而洁的礼仪!而不是以钱为主的目的。

农村怪相:随礼不去吃酒席的越来越多,这是为啥呢?

我同学在农村老家结婚,请我们过去参加他的婚礼,说实话,迄今为止,大大小小的酒席我参加了没有上百次也有几十次了,可他老家的婚宴真的让我大开眼界,绝对是我这么多年来吃过最大气的一次酒席了。

他是我和老公的大学同学,他和我老公还住在同一间宿舍里,毕业后虽然我和老公留在了这个城市,而他回了老家发展,可我们还是经常联系,一直以来关系都非常铁。他结婚比我和老公早,那时候我们因为参加工作的时间不久,工资也不高,手里没有多少钱,给他随多少份子钱成了一个难题。

老公说随六百,可我觉得六百有点少,最后我俩一咬牙,决定随一千。我和老公也都是农村出来的,我们俩也没太见过什么世面,以为给包个一千块钱的红包就不算少了,可去了同学家后看到别人随的礼金我们直接傻了眼。

同学的老家在一个乡下。他提前给我和老公打好招呼,让我们提前一天过去,因为他们婚礼那天一大早七八点钟就要开席。这对于我来说还是有点新鲜的,我们那边的婚宴一般都是中午开始。

我和老公提前一天赶到了同学的老家,乍一看起来他们那边和我们老家那边并没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说非要找一点的话那就是他们那边的小洋楼比较多。一个村里有一半以上的居民家里都是盖的两三层的小洋楼,我们村还是平房居多,只有几户特别有钱人的家里盖的楼房。

他们那边的老百姓也是种地或是打工,我问同学说:你们这边人的收入和我们那边差不多,为什么你们家家户户都能盖得起楼房,我们那边的人就盖不起呢?

同学一脸无奈地说:村里人都好攀比,这家盖了另一家就也想盖,就算借钱也要盖,就跟我们家一样,我爸妈为了盖这个房子借了二十多万,到现在外债都还没还清呢。

我听了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来。同学又说:更让我无语的还是我们这边的酒席,你等明天看了就知道了。

第二天早上还不到七点钟我和老公就起床了,乡下冬天的七点钟天都还没完全亮堂,那时候同学已经带着车队接亲去了。我和老公就住在同学家里,我们刚洗刷完,外面就响起了礼炮,具体响了几声没太注意,只知道礼炮响完后就开始有人叫我们去坐席了。

酒席就摆在他们家旁边的马路上,马路上搭了一个棚子,棚子里摆了多说十几张桌子。他们家的过道里也摆了张长桌子,是用来登记礼钱的。亲戚朋友来了后先过来登记礼钱,然后再去棚子里吃酒席。

我和老公走到长桌那,对方问我们随多少礼钱,我说一千。对方本来是低着头的,我说完之后他抬头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他弄得我有些莫名其妙,不明白他这个眼神是什么意思。他先是数了数钱,然后开始登记的时候我顺便扫了一眼那一页纸上其他人随的礼钱。

我以为我眼睛花了,还特意揉了揉眼睛,数了一下数字后面的零,结果告诉我,我并没有看错。有随五千的,有随一万的,我看着还有一个随两万的,最少的也是随了两千,只有我们随了一千。

我惊了。我悄悄地看了一眼老公,老公回了我一个不可思议的眼神,老公问负责登记的那个人:你们那边人随的礼怎么都这么多啊?

那个人幽幽地说了一句:我们这边都是这样。

我和老公郁闷地转身离开了,老公小声问我要不要再随上一点,只有我们一个随了一千,着实是有些不太好看。还好我和老公身上还有一千多块钱,老公又去随了一千,加起来我们一共是随了两千。

吃酒席的时候我和老公都有些不太开心,实在是心疼啊,等我们回去后不知道得再节衣缩食多长时间才能省出一千块钱来。可后来一想,反正等我和老公结婚的时候,同学也得给我们随礼,所以没一会就释然了。

心情放松了,我就开始到处咂摸,棚里虽然一共十来张桌子,一张桌子坐十个人,可我发现就这十来张桌子都没坐满,也就一共坐满了七八桌。

菜上齐后,我数了数一共是十四个菜一个汤,我们老家的喜宴基本上也是这样,我当时还想他们那和我们那边的喜宴差不多。只不过烟酒用得比我们那边要厉害,我们那边一个桌子上一般只放一盒烟、一瓶酒,最多放两盒烟、两瓶酒,可他们那边是一个桌子上直接放一条烟,还得是好烟。酒也是直接放一箱酒。

旁边一个桌子上更是直接放着一箱烟,谁想拿谁就过去拿一盒,那些帮忙办事的更是没有限制,愿意拿几盒就拿几盒。

让我真正震惊的还在后面呢。

上午十点多新娘进了门,快十二点的时候举行完了仪式,然后就又开始坐席了。原来他们那边一天要吃两顿酒席,早上那一顿只是简单、随便吃点,中午那顿才算是正儿八经的酒席,中午的那顿酒席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不得不说他们那边真的是太大气了。

随着几声礼炮的响声,中午喜宴正式开始。没一会,我们桌上摆上了六盘点心,上完六盘点心又上了六个干果盘,其中包括开心果、杏仁、核桃、葡萄干等等,没一会又上来六个果盘。这算下来就已经差不多十八个盘子了。

然后开始上菜。先是上了六个凉菜,凉菜有凉拌猪头肉、凉拌牛肉、花生米之类的,上完凉菜开始上热菜,连续上了十八个热菜。这里面有鱼有鸡、有羊肉有肘子,还有甲鱼海参之类的。加上前面的凉菜以及果盘什么的,整整上了四十多个盘子。烟和酒和早上的标准一样。

他们那边的人都已经习以为常,前面没吃完的点心和干果直接就有人随手装口袋或是袋子里了,开始上热菜的时候我就已经差不多吃饱了,又强撑着吃了几口后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一桌子的菜。

原谅我的没见识,原谅我的孤陋寡闻,这真是我吃过的最豪横的酒席了。但不得不说的是:看起来是挺场面的,但浪费也是真的很浪费。

这顿酒席吃完后婚宴也就正式结束了。

同学忙完之后我半开玩笑地给他说:你们这边的婚宴也太豪横了吧,农村不早就提倡红白事不准铺张浪费了吗,你们这样过分了啊。

同学苦笑着说:没办法啊,我们这边都这样。

我说:你们家亲戚朋友比较少吗?怎么才坐了这么几桌。

同学说:不是少,是很多人压根就没请,像普通的朋友和乡邻们,我们家都没有请,你也看到了我们这边喜宴的情况,要是都请来的话还不知道得花多少钱呢,关系普通的随的礼钱也少,办一场酒席下来可能会赔不少钱,所以我们家干脆就光请了些亲戚和关系比较好的朋友。因为我们提前放出了话,村里一些比较识趣的觉得欠我们人情的乡亲们可能就悄悄把礼钱给我爸妈,但他们不会来吃酒席。

说到这里我忍不住说:你们这边的礼钱也好重啊,我看随便都是几千块钱,还有给一万甚至两万的。

同学说:我爸妈的亲兄弟姐妹基本上都给了一万块钱,和我爸妈一个爷爷奶奶的可能是给了五千,关系再远一点的可能就是三千两千的了。一样的事,他们给我们的多,他们家有事我们给他们的也多啊。十多年前我舅舅家的表哥结婚,我爸妈都给了五千块钱呢。

我不由得有些咂舌。

同学继续说:本来计划了十来桌,这才刚坐满了七桌,好些人直接把钱转给我爸妈,但没来吃酒席的。

我问为什么,同学说:基本上都是说没时间过来,本来就要随那么多礼钱,再请上两三天的假过来又得耽误他们挣好几天的钱。

我想了想也是,可是过了几年后我意识到,随礼却不去吃酒席的还有个非常普遍的原因。

同学有他们大女儿的时候我和老公刚结完婚不久,那时候我还没怀孕,他给他女儿摆满月酒的时候,我和老公喜滋滋地开了四五个小时的车过去了。那次我们给他大女儿包了个一千块钱的红包,另外还给孩子买了两身衣服。

不久后我也生下了我们的女儿,我们还没摆满月酒他就带着老婆孩子来了我们家,他也是给我女儿包了个一千块钱的红包,我们光单独请他们吃饭和住宿就花了一千多块钱。

过了差不多一年吧,同学的爷爷去世,给我们打电话让我们去参加他爷爷的葬礼,这种事不去挺不好,最后我老公自己去的,给了一千块钱。

过了没两年,同学有了二女儿,又邀请我们去喝孩子的满月酒,这次还是我老公自己去的。

可就在前不久,同学又有了三胎,又给我们打电话让我们过去,老公在电话里答应了,等他挂了电话后我不免有些抱怨:他一共来了咱家一次,咱都去了他家好几次了,不管大事小事还都去啊,这都三胎了还请客,这不明摆着是想要钱的嘛。

老公说:人家都叫咱了,咱也不能不去啊。

我说:那以后来麻烦了,三个孩子升学、结婚、家里老人去世,只要他给你说了,你就得去啊?咱哪有那么多闲功夫啊。要我说,这次你就别去了,转他点钱意思一下就行了,反正咱再怎么也不可能要三胎。

老公最后听了我的,给同学转了五百块钱,说工作太忙,实在是过不去。

在农村,随礼不去吃酒席的越来越多,这是为什么呢?根据自身的经历,我总结出了以下几个原因:

1、酒席上很多人胡吹乱侃,各种攀比,让人非常反感。

都说同学聚会是炫富大会,酒席上的各种胡吹乱侃和炫富攀比一点也不比同学聚会上的少。有的人觉得自己有点钱就会在酒席上各种吹嘘自己、贬低别人,还有的人就喜欢八卦,故意往别人的伤口上撒盐。这真的让人非常反感。有的人拉得倒是些家长里短,可别人聊天都扎成堆,自己完全插不上话,就会觉得比较难堪,下次可能就不会愿意去了。

2、现在的人生活条件都好了,平时经常吃些大鱼大肉,不怎么稀罕酒席上的饭菜了。

我小的时候特别喜欢跟着家长吃酒席,吃一次酒席甚至比过年还开心,因为酒席上的饭菜和家里常年吃的那些饭菜比起来实在是太丰盛了,那时候一道菜端上来往往没一会就被人吃得底朝天了,有的孩子还会因为抢饭菜打起来。可现在酒席上的那些菜早就成了家常便饭,有人甚至觉得酒席上的饭菜不卫生或是不好吃,比不上自己做的,所以就不去了。

3、需要随礼的事实在是太多了。

结婚要随礼,生孩子要随礼,孩子考高中要随礼,孩子考大学要随礼,搬新家也要随礼,甚至连做个小手术也要随礼。请客的理由五花八门,只要别人通知你了,你就得随礼。有的人对于这种事已经司空见惯了,去吧不甘心,不去吧又挺不给对方面子,最后干脆少给对方转点礼钱,借口忙不去参加酒席了。

4、确实是忙,不方便或是没时间去吃酒席。

现在很多农村人都在外面打工,既然给别人打工,那时间上就不怎么自由,领导不一定准假不说,就算准了假自己还得权衡一下回去一趟的成本。本身在外面挣点钱就不容易,回去吃酒席除了要随礼钱还要搭上来回路费,还耽误自己好几天没法赚钱,权衡之下,如果不是特别好的关系,大部分人都不会回去。还有的人确实是忙得没时间回去。

我觉得农村的这种风气真的该改一下了,特别是对于铺张浪费的红白喜事更应该好好整治一下,是那么回事就行,不用办的过于隆重,像我同学那边那样实在是没有必要,真的是太浪费了。平时像孩子过生日、升学、搬家等等,可以坐在一起吃个饭,但真不鼓励包红包。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和往来,靠的是真心实意和以诚相待,不一定非得用红包来表示,或者说不一定非得用厚红包来表示,你们说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