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没有儿子会怎样?
山东农村,村里有两户人家比较特殊,一户家里有三个儿子,一户家里三个女儿,最巧的是两边三个孩子的年龄都差不多。两户家里的母亲娘家是一个地方的,比较熟悉。
小时候感受比较深的是农忙时节,下地干活的时候,两边差异很明显。男孩子多的家里农活做的又快又好,还比较轻松。女孩子家就算全家出动,每年农忙总是最后一个完工,大部分力气活都是父母承担,很辛苦。
男孩子家的父亲早早的就谋划着让几个儿子出门打工,因为要讨媳妇,建新房,花费很多钱。女孩子家父母安排女儿上学,所有开支都为学费谋划,每年交学费也是东拼西凑,最后牺牲了老大外出打工,供两个妹妹继续上学。
到了后来,机械设备普及后,人工劳动力被替代,两家农忙时差异不明显了。但是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男孩子家都是在打工攒钱盖房循环,建了三幢农家院子。女孩儿家就是大姐打工,两个小的上学上学上学,家里房屋破旧的没法住人了才开始重建房屋。
到现在,男孩家三兄弟都已经成家,住在农村,常年外出打工。三兄弟一人又生了两个娃,父亲已经积劳成疾前两年去世了。女孩家三姐妹也已经成家,大姐在外面打工时全家协力帮大姐在城市买了房,安了家。小孩在市里上学,接受好点的教育。其他两个女孩在也定居在外面,在百强企业上班。每年回家全家都是度假状态,轻松自在。父母五十几岁已经闲了下来,半退休状态。
作为局外人客观描述这两个家庭,父母的对未来的计划,对计划的坚持。后代的受教育程度,对于家庭的走向是非常重要的。关键点不在于生男生女,而在于找好农村人的出路在哪里。
农村的孩子,不读书不学习,被社会不断沉淀,一代又一代,沉淀到最底层,直至被淘汰。听着很可怕,但又是事实。
在农村没有儿子会怎样?
我外婆和外公没有儿子,外公去世发丧,他侄子说他们是绝户,晦气,不让抬棺的从家门口过,抬棺的只能绕远道而行,外公入土时,我嚎啕大哭。
外公、外婆没有儿子,只养了三个女儿。
因为这样,我外婆和外公去世发丧出了大麻烦,他们的亲侄子欺负到他们头上,却没有人管。
至今想起来,我的心都在滴血,没有男孩就没有底气,还需要过继儿子,否则无法入土。
1.没有儿子的家庭有多惨?
农村有个习俗,如果家里没有儿子,在老的时候需要过继一个儿子,因为去世要有男孩摔老盆,女孩子是不可以的,首要的就是兄弟家的儿子。
我外公有一个侄子,是外公哥哥家的儿子,外公哥哥就这一个宝贝儿子,两个女儿。
外公的哥哥嫂子一直都是个无利不起早的人,他们看着外公家只有三个女儿,平时就有点高人一等的感觉。
外公哥哥的儿子叫阿庆,阿庆不仅长的又矮又丑,只好娶了一个外地的媳妇,他不仅穷的叮当响,好吃懒做,还看不起外公一家,经常在大家面前笑话自己的叔叔是个绝户。
这真的让人寒心,其实,外面的人都没有这么嚣张,真是应了那句老话,越是自己人,越欺负自己人。
有人就跟阿庆说,你叔老了,你得管呐,他们没有儿子,就这三个闺女。
阿庆就说,他的东西以后怎么也是我的,我还用得着照顾他,我傻麽?
大家都在背后骂阿庆没有良心,钻钱眼里出不来了。
2.外公的循规蹈矩的思想,错过好的继子
有一个本家的舅舅就跟外公说,如果他同意,他很高兴过继给自己,自己也跟愿意照顾这他们。
这舅舅是外公堂弟家的儿子,当时还在外地上学,比那个阿庆关系要远一步,外公外婆曾经帮过他们家。
外婆年轻时非常勤劳、善良,那个舅舅的父母身体不好,外公和外婆经常抽空帮助他们。
那时候大家都从深井里打水,他们家的孩子都小,外公外婆可怜他们,经常帮助他家打水,劈柴。有时给他们送些吃的。
后来,这位舅舅非常争气,考上了大学,国家还发了助学金,让他继续完成学业,后来被分配到铁路局。
但外公是非常传统的人,总觉得应当按照老规矩,应该过继给阿庆,他觉得那个舅舅那边远一步,还要按照老规矩的好。
就这样,他们年纪大了就过继给阿庆了。
3.外公侄子得不到家产继承,葬礼闹事
但阿庆只顾着要家产,根本不管外公的死活,母亲姐妹三个知道他这个人没有良心,都对他很有意见,不知道因为一件什么事,她们跟他吵起来了。
大姨很生气,说,不过继给你了,你也别想要一分家产,这可惹恼了这个无赖。
他扬言说,你们得罪我,我让你们发丧也发不素静。
后来,外公因病去世。
发丧那天,出丧的要从阿庆门前路过,他就拿着铁掀拦着,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死活不让过去,就说老绝户从门前过,会非常晦气。
当时,街上那多人围观,也没有个帮忙说话的,人啊,就是这样势利,毕竟一边是嫁出去的女孩,一边是老邻居,他们真的太会权衡利弊做出选择。
阿庆死活不让从他门前走,抬棺的没有办法,就从另一个路上去了,但那条路非常很远,又难走,大家废了很大周折才办完丧事。
想着外公一辈子重情重义,老实善良,临走也没有得到安宁,我跪在坟前嚎啕大哭。
4.外公侄子把大姨打的头破血流,姨夫却不让还手
阿庆看着事情顺利进行,他心里非常生气,总想着出口恶气。
一次,大姨去给外公烧纸,由于那时都埋在地里,地边挨着阿庆家,阿庆拿着一把铁掀过去了,看到只有大姨一人,他就一铁掀拍过去,击中了大姨的头部,鲜血直流。
他还叫嚣着说,把他家的麦苗踩了,要让大姨用血来换,阿庆一直追着大姨打,一直打到大姨村里,大姨跑着过了村里那个桥,他才没敢到追到家里去。
当时,大姨家的二表哥正在家里,他知道母亲受了欺负,就拿着棍子冲出家门,想去找阿庆单挑。
大姨夫死活拦着表哥,不让去,就说:“无论怎样,他也是个舅,外甥怎么打舅呢?”二表哥气的眼里噙着泪,没有去成。
后来,大姨夫过年时,还让大表哥去阿庆家走亲戚(二表哥死活不去,说跟他没有亲戚),大姨夫还说什么无论怎样,得有个娘家,却不觉得当年打大姨是件非常耻辱的事。
就这样,大姨家和阿庆家成了亲戚,我父亲却对这样的亲戚恨透了,说离开goushi还不成粪了吗?
5.阿庆被我冷落
后来外婆也去世了,我们过年过节,没有去过外婆的村子走亲戚,我没有舅舅,母亲没有娘家。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拥抱美好生活的权力。
我这几年做生意还不错,两年前买了辆宝马,去年本家院里一个侄女定婚,我开车带着一帮人去参加订婚仪式。
侄女的婆家正好是外婆村的,我也看到了那个阿庆,他穿的邋邋遢遢,一看就上不了台面的那种。
在别人的介绍下,他也知道了我是谁,他满脸堆着笑,套近乎似的说我们还有亲戚之类的话,我冷冷的看着他,一句话没说,他自讨没趣就走了。
想想看,封建的老思想真的害人不浅,尊重都是相互的,为了所谓的面子,委曲求全真的太傻了,因为有的人,不值得你为他低头。
总结
以前,在大家的意识里,有儿子才能传宗接代,才能脸上有光。
很多农村人不惜一切代价生儿子,有的远走他乡,有的宁肯债台高筑也要生儿子,原因就在于儿子能跟父母住在一起,养儿防老。
现在的年轻人为了生活远走他乡多的是,儿子跟父母在一起住的时间也不多,可能还不如女儿看望父母的时间多。
农村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
因此,很多农村人现在都想开了,生儿生女都差不多。
决定父母年老是否幸福,跟儿子女儿无关,跟儿子女儿的本事有关。
很多地方的孩子跟母亲姓的也有很多。
很多农村人也不会因为没有儿子感到自卑了,因为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更新,女孩也能成为父母的骄傲。
在农村没有儿子会怎样?
小时候,在农村,如果两家因为发生矛盾,吵起来了。如果其中一家没有儿子,对方骂他是“绝户头”。这是最严重的,最恨,也是最不能接受的侮辱性语言。对方仿佛切中了你的“七寸”,让原本理直气壮的你,顿时如泄气的皮球一样,败下阵来。让人在村里都抬不起头。那么什么情况下,才叫绝户头呢?所谓“绝户头”是指双女户,或者无子户,待到女儿出嫁后,这家人户口都消了,也就是说后继无人。可见,一个家庭有一个儿子有多重要了。
那么为啥,在农村,一个家庭建立后,为啥一定要生一个儿子呢?一、家里有男孩就能在村里立足,不被人欺负。在村里,没有男孩的家庭,不但遭人闲话,背后议论,你作为一家之主,在村里就没有立足之地,也没有一些威信,说话都不硬气。应该统一享受村里的各种待遇也享受不到。在郑州某村,那时候,除了按照拆迁房屋的面积赔偿外,还按照户口本上的人口赔偿。家里有男孩的就多分一套房子,如果是女儿的话就少分一套。很明显这就是利益分配上的不平等。如果你家是男孩,哪怕比儿子和女朋友还没有结婚,就能享受到村里的拆迁福利。你说令人气愤不,可是,找谁说理去啊!
二、生儿子,不仅是老少爷儿们希望的,很多家庭的女性也有强烈的愿望。没有在这里,你也不要说我重男轻女思想严重,你也不要喷我,还是固守着陈旧的养儿防老的观念不放。你不信,进村问问,别说村里的老爷们想要生儿子,就是天天吵着男女平等,女儿也是传后人的女方,她们打心眼里也是希望生一个男孩。因为在村里没有男孩的夫妇,总感觉比别人少了点啥,非常不舒服。一想到自己的家业在百年之后,最终要落入旁姓之手,内心就后怕,不痛快。
三、特别是到了晚年,很多老人还是体会到,有儿子的好,可以经常回来看看。特别是每到过年,左邻右舍今天这家儿子带着女朋友回来过年了,明天那家的儿子带着儿媳妇孙子回老家过年,一家人其乐融融欢声笑语不时传出来。而自己和老伴孤苦伶仃,一看看我,我看看你,这年过的就没啥意思。在农村,有一种说法,过年,就是过人呢。家里平时冷冷清清的也就算了,过年了还是清清冷冷的,实在让岁数大的人接受不了。有人说,不是有女儿嘛,她可以回来过年,她可以带着老公外孙(女)回来过年啊。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女儿回来过年是有限的,每年春节,女儿回老公家父母家过年是常有的事。有人又会说:“闺女初二回娘家嘛。这是传统的过年的规矩。”可是有没有想过,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闺女一旦嫁出去,就是男方家的人了。即使再孝顺的闺女,她的心思,绝大部分会放在她的小家庭,娘家再也不是她依恋的家。她回婆家还是比回娘家的时候多。
现在,时代不同了,社会进步了,村里还有人因为琐事起争端,但是村里“绝户头”的情况,已经不多见了。因为无子的家庭很少很少了,在农村,至少有一个男孩的家庭很多。再说了,现在是法治社会,大家都懂法了,有的还会学法用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双方协商不成,他们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依法保障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不过,不管到什么时候,希望自己生一个儿子的,还是占绝大多数。因为这是根植在我们头脑中的根深蒂固的传宗接代的传统思想一直存在着,也不会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而消亡,这也有利于家族一代代接续下去。或许,你会说,现实生活中,有儿子的老人,他的晚年也不幸福啊!甚至还不如有闺女的老人幸福呢?在很多人眼里,养儿防老的思想可以没有,但传宗接代的思想不会改变。人老了,至于儿子是否赡养,显得不重要,未来养老也不会指望儿孙了,但一想到自己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任务和使命,这些老人也就释然了。
随着国家生育政策的逐渐放开,生二孩的越来越多,未来一个家庭,不仅要有一个儿子,更多的家庭会生养一儿一女,凑成一个好字,那么就是人生如意圆满了。
在农村没有儿子会怎样?
在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时代,不管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有很多家庭只生了一个女儿,也就是没有生儿子的,在农村,要求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农民是理解不了,也接受不了的,他们宁愿被罚,也是要生个儿子的,因此在农村形成了男孩多女孩少的情况,最后也给这些多生出来的男孩,在找媳妇的时,带来了困难,但是,在农村,还是有很多的家庭,按照计划生育的政策要求,也只生了一个女孩的。
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关于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指出,“为了争取在本世纪末把我国人口控制在十二亿以内,国务院已经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子女”。1982年2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的指示》,将计划生育定为基本国策,1982年宪法有两处规定,一是“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二是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这样就开始了全面的计划生育的工作,也就实行了生孩子必须要有“准生证”严格的规定了。
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也就有了只生一个女孩,而没有生男孩的家庭,那么,在农村没有男孩的家庭后来都怎么样了呢?从精神层面上说,刚开始实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的时候,没有生男孩,只生女孩的农村家庭的压力还是非常大的,到了后来,有了越来越多的没有生男孩,只生女孩的农村家庭的出现,才让那些没有生男孩,只生女孩的农村家庭的精神压力也就逐渐减少了,也就越来越适应了,到后来也就习以为常了。
而在实际生活中,那些没生男孩,只生女孩的家庭,与只生男孩,没生女孩的家庭的生活也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当这些男孩、女孩都达到了结婚成家的时候,差距就大了,问题也来了,生男孩的农村家庭要给男孩娶媳妇,要盖房子,要给彩礼,这样生男孩的家庭就有很大的压力了,而生了女孩的农村家庭,则一点压力都没有了,生女孩家庭的父母,在老年也都是女儿给养老的,女孩是父母的小棉袄,有女孩负责父母养老,父母晚年的生活也都是幸福的,最后的结果还是生女孩的家庭战胜了生男孩的家庭的!
前面也说了,由于男多女少的原因,最后出现了农村一部分男孩找不着媳妇,找着了媳妇又拿不出彩礼钱的困难,因此在农村也就有了大量的光棍了,所以,还是请大家对这个问题发表一下你的态度了!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的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在农村没有儿子会怎样?
我是农村人,我三个女儿,没有儿子,我三个女儿学习都好,老大考上大学没钱上,耽误了老大,老大在外打工,现在自已有公司,老二老三大学毕业考上公务员,现在我很幸福,女儿非常孝顺。我们家过去是村里最穷的人家,被人看不起,如今人人都羡慕!有三个儿子的好几家,现在他们、不如我幸福
在农村没有儿子会怎样?
很多时候不是农民思想落后,也不是因为封建,有儿子的永远体会不到这种感觉,没有儿子别人办事不叫你靠近,姑娘结婚也不会叫你送亲,新娘房间基本不让你进,确实低人一等,家有儿女的天天有人找,给新郎铺床,给新娘梳头,帮忙迎亲,反正都离不开你,如果只有女儿,你就好好在家待着吧!即使自己的兄弟姊妹结婚也不让你去,这不但是农村,城里也是这样。
儿女双全代表的是幸福,也是大家崇尚的,这也是众人的希望,所以喜事都喜欢找儿女双全的,大家都怕被感染,很多时候大家也希望沾沾喜气,没有儿子的永远被遗忘。
不但在农村没有儿子的不受欢迎,哪里都一样,大家都希望儿女双全,这是所有人的梦想和追求,没有儿子基本上没有人搭理你,很多时候妇女都抬不起头,所以很多人想尽一切办法生儿子,就是为了提高自身价值。
大家看看没有儿子的家庭,逢年过节什么样,冷冷清清,有儿子的热热闹闹,特别喜庆,女儿不能天天守在父母身边吧!她们也有家庭,儿子就不一样了,必须守着父母,这就是差距。
没有儿子你永远低人一等,即使你很有钱也无济于事,你没有人啊!大家根本不把你当回事,经常说的一句话,绝户头,这个年代我们思想都很开放,我们思想都特别先进,但是内心过不了这个坎,后继无人还有什么意思呢?再多的钱成人家的了,大家说对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