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院士这么低调,他老人家为我们国家做了什么贡献?

越是有本事的人越显的低调,他发明的杂交水稻被称为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解决了世界人民吃饭的难题,所以他不仅是咱中国人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袁隆平院士这么低调,他老人家为我们国家做了什么贡献?

袁隆平院士这么低调,他老人家究竟为我们国家做出了什么贡献?我认为,他的最大贡献就是养活了十四亿中国人,不用质疑,大家有目共睹。

我做为一个农民,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在社会主义大集体年时,中国所有农民整天都在生产队忙于干农活,年头累到累尾,大家仍然是吃不饱肚。

我记得,在生产队的时候,每年冬天都要积堆肥,冬天天气冷,每天都要挑着畚箕,扛着锄头,去山上锄草皮,然后将草皮挑到一个相对集中的地方,一层草皮一层猪牛栏粪,将它堆在一起发酵,等到第二年开春时再将堆肥,一担一担挑去稻田做底肥,毎亩挑30~40担。

春天,村民又要上山割嫩麻叶和青草,挑进有水的稻田,将青草一把一把踩进泥里,目的是多施底肥,年年如此,尽管再怎么努力,常规稻品种单产一直在300~400斤/亩左右徘徊,秋季完粮征购后,不少家庭分的粮食,只够吃半年,其余时间没饭吃,靠吃红薯丝、高梁、荞麦这些杂粮度日。

到了八十年代初,生产队开始解散成小组,当时有了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农民如获至宝,就象抓住了救命稻草,刚开始,杂交水稻种子不多,每年需要在海南制种,每个组只能分十多斤稻种,由于种子稀缺,农民把杂交种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刚开始播杂交稻种的时候,大家特别认真,首先整好秧田,把催好芽的稻种,用手摆在厢面上,杂交种千粒重25克左右,一斤种子有2万粒,靠人工一粒一粒摆好,育秧期间白天有专人赶麻雀,晚上轮班守老鼠,秧田播种后一个星期之内基本上不离人,以后随着秧苗的逐渐长高,秧田慢慢可以灌浅水,守护人才可以离开。

插秧更是小心翼翼,插秧前将大田施足有机肥,将田块耙平,由于当时化肥紧缺,我们组里插秧时,要求每一个人拿一个脸盆,盆里放半盆过磷酸钙,每插一蔸秧,让秧根系沾上少许磷肥,这样集中施磷,效果不错,但比较费工。

插秧一个星期以后,每亩撒十多斤尿素做追肥,孕穗后用火土灰代替钾肥,当时由于工业落后,肥料、农药相对不足,但杂交稻产量可以达到800~900斤/亩。

不少老农民,种了一辈子的水稻,从来没见过这么高的产量,随着杂交水稻的不断发展,一年两季杂交水稻,产量可以达到1700~1800斤,农民有了杂交水稻,再也不用担心吃不饱饭了。

现在,南方虽然丘陵山区有一部分耕地撂荒,粮食进口了一部分,但中国十四亿人口的粮食仍然很充足,主要原因就是有杂交水稻做坚强后盾,在这里我们应该感谢的,应该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院士这么低调,他老人家为我们国家做了什么贡献?

让我们国家有了底气。

袁隆平院士这么低调,他老人家为我们国家做了什么贡献?

对全人类做了大贡献,解决人类吃饭,

袁隆平院士这么低调,他老人家为我们国家做了什么贡献?

国之功臣,解决了十四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袁隆平院士这么低调,他老人家为我们国家做了什么贡献?

很简单,他老人家解决了14亿国吃不饱的天大问题,这是他给我们国家和人民最最伟大的贡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