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比不了城市人,农村人的养老到底应该靠谁?
当今社会,有一个现象比较荒唐,有些人一边高声叫喊着缩小贫富差距,要求体现社会公平公正,一边却又对庞大的农村群体的养老问题视而不见,甚至持抵触和反对态度。
我的看法是,农村人也是人,农村人为什么就不能象城里人那样享受养老保险的待遇?进一步说,解决现今6亿农村人口的养老依然没有着落的问题,是迫在眉睫的社会担当,更是社会主义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农村居民养老没有着落的问题由来已久。尤其是在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年代,城乡存在着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一边是农业户口,一边是城镇居民商品粮户口,这两者之间就象隔着一条鸿沟,当时出生在农村,是很难逾越到城市去工作和生活的。出生在城市,或者某些群体某些人被安排在城镇就业,就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进入了保险箱,收入相对稳定,养老和医疗都基本能得到保障。而那时除少数城市近郊收入较好的菜农以外,多数农村居民是没有养老保障的,生了大病无钱医治,只能自生自灭。因此那时绝大多数农村居民对于商品粮户口,垂涎而不可得。
可见,城乡居民存在的收入差距和养老、医疗等等方面的差距,从计划经济年代起,就一直是客观存在的。我仅以我耳闻目睹,试举几例:
01、从当时的一个口号和多数人的一种普遍追求,就能体现出城乡的巨大差距。
我当学生读到中学时,就听到在同学和老师中流传着这样一个口号:考得上大学(当时也包括中专)就穿皮鞋,考不上大学就穿草鞋。
等到我后来也当了老师,虽然在公开场合不敢公开用以上口号来号召学生努力学习,但私底下,我仍然以这个口号来激励学生来发奋读书,我教过的学生就真的有好多个学生脱掉了草鞋进城穿上了皮鞋。这在当时也被看作是:鲤鱼跳龙门!
02、有一年公社下达到大队一个招合同工的指标,是到武汉市内某米厂的,还是比较辛苦干力气活的工作。就这样一个吃苦的合同工指标,青壮年们都挤破了头,纷纷找各种关系疏通,都希望能借此机会挤进城去。结果可想而知,一个生产队干部的子弟拿到了指标。不过遗憾的是,三年合同期满后,该子弟并未能如愿留在城里,又重新回到了农村。
03、应招参军入伍,也被看作是曲线脱离农村的一个途径。我的哥哥就是在六十年代末期参军并于七十年代复员的。我那时候还小,但已经很明白农村的艰辛了,我非常希望哥哥能借这个机会脱离农村进城谋个差事。但遗憾的是,当时的政策就是,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哥哥虽然在云南部队立有三等功,可最后的结果还是无可奈何地回了农村生产队。同期入伍当兵的,还有两个同生产队的小伙,其中一个退伍后据说弄了一个因伤病的证明,凭关系招工到了市内,另一位文化程度高一些的则在部队提了干,后转业到地方安排了相应的职位。
当年哥哥他们一行三人,同年当的兵,在城内的不管后来下没下岗,养老都还是有保障的,医疗也大大好于农村,与我哥哥仍待在农村相比,真可谓是冰火两重天。
二、农村人应该与城里人一样同命同权,同等地享受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发展成果。
从上面的分析及所列举的三个事例不难看出,出生地不同,就业地不同,农民与城市居民的命运也大不相同。尽管改开以来,城乡差距在逐步缩小,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但总的来说,农民养老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截至今年,国家已连续17年提高城市居民的养老金水平,全国各省、市、区离退休人员2020年的平均养老金水平,月人均4000元以上的有4个省、市、区;月人均3000元以上4000元以下的有14个省、市、区,其余13个省月人均养老金水平也在2600元以上(祥见附图)。而农村居民多数地方还只能享受月一二百元的养老补助。
农民也完全有理由也完全应该象城镇居民那样,同等权力地分享国民经济发展的成果。
三、农村人的养老到底靠谁?
我认为,目前最好的办法,还是老办法,翻新篇,即国家多拿一点,有能力的农村集体出一点,农民自己也要积蓄一点。
四、到底该怎么解决为好?
目前状况下,鉴于我国人口众多,各级的财力也都有限,因此寄望于一步到位是很不现实的。
最好的办法是,国家先有个姿态,分步走,象提高城镇居民养老金水平那样,逐年提高农民的养老金水平。
01、首先可大幅提高农民目前明显偏低的养老金补助基数,例如先将月补助100元的,提高到月补助200元、300元,以后年度再慢慢提高到500元至800元。
02、以后年度必须统筹考虑城乡居民的养老金调整标准,让广大农村人口也充分沐浴国家政策的春风。
03、中长期来看,必须贯彻多缴多得,少缴少得,鼓励甚至以制度约束农民缴纳养老保险。这也是社会长治久安的一项基本要求。
内心的呼声:
农民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对农民的养老问题,不能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更不能采取岐视排斥的态度。正视这个群体的客观状况,正视他们的甘难辛苦,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才能有效地解决好广大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
农村人比不了城市人,农村人的养老到底应该靠谁?
农村养老问题应该有国家全部负担,不能让农民自掏腰包买养老,也不能以滴灌挤奶形式应付农民,明知农村农民对国家做出过巨大贡献,应该名正言顺划拨财政计划单例。并以相对标准确定农民退养金全额发放。
大家知道,城市工业是以厂企为家的单独核算单位,他所创造的剩余价值都在自己腰包掖着,所以,员工到老应有所在单位负责养老。而农民所生产的粮食都给国家拿去了,国家就是一家之主,一家之主就该承认农民所做出的一切贡献。国人都知道:当年战事生活吃紧,农民情愿自己饿着肚子也要把粮食送前线,那时候不是子弟兵吃农民种粮食打了大胜丈,你现在还能自自在在过曰子吗?另外五六十年代国家为扶持工业上马把农民打的粮食收得所剩无几。如今各个行业都过来了、富裕了,国家也强盛了,还不该回头感谢农民,给农民发放养老退休金吗?
农民一向是宽宏大亮的,与其它行业大力支援绝不斤斤计较。可是历年来每当国家每次经济发展遇到困难时,老把农业的奶挤出来给别人吃,农民再吃亏也老说不吃亏,为啥?就因为全国人民一家亲。反过来农民明里吃亏还老说不吃亏,如今农业困难了,好多农村老人己失去了劳动能力,治病没钱,养老没钱,生活十分困难,难道各个行业你就不该报点高自态扶持扶持?如今有人问农村人的养老到底应该依靠谁?我看只有国家承担农村养老最合理。
农村人比不了城市人,农村人的养老到底应该靠谁?
养老是国家领导人的问题,也是领导人和全国人民的事,农民从解放初期到国家取消农民交公粮款,这个时问段农民为国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迠电站,修水库,移河改道修公路等等,他们起早,抹黑还要加班这难道不算农民交养老保险吗,現在条件好了国家政策好,给工人养老保险是国家给工人养老旳福利,而有少数人
认为自己交了养老金就了不起,就应该,享受国家给的养老金,认为农民没交养老保险金,这是错误的,这是他们太把自己看高了,在我看来这种人其实很厎级,如果算起来农民比工人交的保险还要多得多。!说了这多都是我经历过的,如有看到我的这段言语旳人请向全国转发谢谢
农村人比不了城市人,农村人的养老到底应该靠谁?
我们国家现在实行的是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虽然农村人比不了城市人,但是你说农村人养老到底应该靠谁,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事情。这个事情涉及到整个社会成员,在养老问题方面对农民来讲却显失公平、公道和科学。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对农民显失公平,主要表现在社会养老金发放的金额上。农民养老金每月一百元左右,而管理者或者说公务人员、教授等的养老金每月上万元之多,相差百倍,这个差额悬殊太大而显失公平。而显失公平。
第二、对农民显失公道,主要表现在社会对劳动量的认可上。农民投入耕地地力维护和保养的劳动被社会忽略掉了,这部分劳动成为了“无价劳动”。这个农民的无价劳动———维护保养耕地地力的劳动是工人劳动和管理者劳动中不存在的劳动。也就是说农民比工人和管理者多付出的劳动。也正是这种劳动不被社会承认和认可,是导致农民财富增长的根本原因,才造成了农民抛荒和撂荒的出现。要想公道打个颠倒,进行换位思考,就会知道多劳不多得,对农民有多么不公道。
第三、对农民显失科学,主要表现在养老金的上交渠道上。大家都知道管理者,特别是公职人员养老保险的上缴除个人负担部分,其余都是由财政渠道负担的;企业职工除个人负担部分,其余部分名誉是由企业渠道负担,但企业在盈利中扣除相当于减少了纳税,还有财政给予企业减费免税等,或者国家拨付国有资产也等于属于财政渠道;而农民包括灵活就业人员,全部由农民个人负担,缺少财政渠道。就整个社会来讲,无非就三类老年人,即农民、工人和管理者。这三者的养老没能统一在财政渠道的一个平台上,显示出不科学。
管理者是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员,他们的劳动,不管是月薪制还是年薪制,付出获得的回报都是货币金钱。就是偏重体力劳动的工人也是月薪制,付出劳动获得的回报也是货币金钱。唯独老农民付出劳动获得的回报是农产品——受自然影响最大的农产品。
综上所述,农村人的养老也应该靠国家和社会。把农民与工人和管理者一并纳入国家财政上缴渠道。其建议如下:
一是消除农民与工人和管理者,三类人员在养老金额的不公平。给予农民自主个人上缴档次比例的选择权,比如个人上缴百分之八,或百分之二十等由农民自主选择档次等。
二是农民做为新时代的职业,如同管理者和工人一样,由国家统一核算,同一财政拨付缴纳社会基本保险金额,实现全国全社会财政缴纳渠道。
三是建立包括农民在内的科学的养老保险社会核算体系,摈弃西方国家养老的庞氏陷阱,建设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基本养老体系。
农村人比不了城市人,农村人的养老到底应该靠谁?
我不敢说,怕被冠上"农闹″,好歹自己努力,老了听天由命,俗话说:"命理有时终须有,命理无时莫强求″。
农村人比不了城市人,农村人的养老到底应该靠谁?
你提这个问题就是不懂政策,什么叫农村人比不了城市人?刘强东、俞敏洪都是农村人,哪个城市人能比?农村人养老靠谁?你说城市人靠谁?不交养老保险不管你住哪都没有退休金,农村人还有土地流转钱,城里下岗职工有啥?有每天出来挑拨的时间不如出去挣钱给你爹妈买保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