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可以使水稻增产吗?具体怎样操作?
2016年广西省武鸣县一农业专家就曾对“水泥可作为花生高产肥”一技术申请了国家专利。这个专利的发明源于该县府城镇一农民在花生生产中的一次失误:这户农民陆大哥在2013年春季种花生时,他的爱人误将家里建房剩余下的水泥做为种花生用的磷肥给用到花生地里了。当发觉时花生田已经种了一半,剩下的则及时更改成了真正的磷肥。由于花生田错用了水泥,陆大哥是对这季花生的生长格外关注,但是在花生生长中后期他却发现错用水泥地块花生的长势竟然比那用磷肥的花生长势要好很多。用水泥地块花生发棵早,叶片浓绿,分蘖、下针较多,花期较长。在收获时“水泥”肥种出的花生比正常地块的花生荚果更饱满,秕果也较少。结果统计:施用“水泥”肥的地块产量竟然比正常施磷肥地块亩产高出三四十斤!于是这位专家就以此次发现为启示,通过几年的试验,总结出了花生田使用水泥有利于增产的技术,并申请出了专利。
水泥作为肥料有助于花生增产增收,已经得到了试验证实。看似挺荒诞的一个结论,但根据事实可以用科学去解释。水泥主要指的是普通硅酸盐水泥,它主要成份是生石灰、硅酸钙、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铁等,溶于水成碱性。这些成分物质作为肥料使用,可以为农作物提供钙、铁、硅等生长发育中所需要的矿质、微量元素。溶于水呈碱性,还可以改善一些偏酸质的土壤,提高土壤的土质结构。
以水泥可作为高产肥提高花生的产量这一案例和对水泥肥用的科学分析来看,水泥做为肥料使用,可为农作物带来一定的增产增收效能。水稻做为一种最常见的农作物,在生产上使用“水泥”肥,能不能带来增产呢?
根据“水泥”肥使花生增产的理论,用于水稻生产原则上也照样行得通,即也可以使水稻得到同样的增产效果。但是在实际的水稻生产中,我并没有见过或亲自实践过这样的技术方法,只是听一些同行们提起过,说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业生产队的水稻田生产就曾用过这种方法,据说水稻田底肥,水泥作为肥料可以和复合肥、油菜饼肥一起混拌使用。用量一般每亩十斤水泥,三十斤复合肥和二十斤油菜饼肥。不过对此方法我只是听说,并没有做过科学的试验,也请不要轻易借鉴尝试。
但是在花生的施用上,专利中却有明确的施用方法技术:种植花生,“水泥”肥要配合其他肥料一起施用。花生地整体开沟,正常下种后,将水泥与其他肥混掺均匀后均匀撒施在种植沟里,之后培土封沟。“水泥”肥用量是五十斤每亩,其他肥料以优质腐熟有机肥为最佳。花生后面的管理则和正常地块一样,无需特殊的管理。
但是,专利没有讲明一些令人担忧的弊端:水泥遇到土壤水分在土壤中会呈现出一定的碱性,那么水泥作肥料使用是否可以用到一些碱性土壤里面,是否会加重土壤的盐碱?如在实际生产中,不管是种水稻还是种花生,常年使用是否会出现使土质变差的状况,如使田块土壤凝结硬化,碱性增强?
因此,水稻种植用水泥作肥料,到底能否行得通?理论虽解释得过去,但一些令人担心的弊端也得通过科学的验证。这种带有偏方性质的田间施肥技术,一般不建议大面积推广使用。可试着在小面积实验基础上,积累生产经验,可行的话再大面积使用,这样显得较为稳妥,毕竟农业生产来不得半点马虎。科学种田需重视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切不能为了减少成本投入,盲目使用低效劣质的肥料,糊弄土地的结果土地也会在产量上糊弄你。
水泥可以使水稻增产吗?具体怎样操作?
谢谢邀请!
正常来讲,水泥作为一种工业用料,跟农业生产是不沾边的事情,为何可以使水稻增产?
我们先来看下水泥的主要成分,一般包括钙、硅、铁、铝。
水泥溶于水之后,成碱性。
这两个特性有助于我们认识水泥使水稻增产的原因。
我们知道,目前确定为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共有16种,其中大量元素有碳(C)、氢(H)、氮(N)、磷(P)、钾(K)、,中量元素有硫(S)、钙(Ca)、镁(Mg)、,微量元素有铁(Fe)、锰(Mn)、铜(Cu)、锌(Zn)、硼(B)、钼(M)、氯(Cl)。
也就是说,水泥中含有作物生长中所需的中量元素钙和微量元素铁,可以为作物生长提供养分。其实跟我们过去在大田中撒草木灰有相似的作用。
农作物的生长也是需要各种营养元素综合的,而我们现在往往全部使用化肥,主要就是氮磷钾成分,导致作物缺少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而目前农村中使用的复合肥是呈弱酸性的,如果地块长期使用复合肥,土壤也会呈现酸性,而水泥溶水后是碱性的,能够起到中和的作用。
因此,从以上两个方面来讲,在水稻田里撒入适当的水泥是有增产的作用。
但是,我们也必须明白,作物生长过程中需要的主要元素是氮、磷、钾,碳、氢,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是补充作用,并不能替代化肥的使用。
另外要注意的是,如果我们田块里使用的肥料比较多样化,除了化肥之外,也有农家肥甚至是有机肥,那么撒水泥也是多余的。
在单一的肥料来源的情况下,我们还要注意使用的是什么肥料,除了复合肥呈弱酸性外,大部分肥料都呈碱性,如果再添加点水泥,反而不利于作物的生长。
水泥可以使水稻增产吗?具体怎样操作?
水泥可以使水稻增长吗,具体怎么操作?
题主真是脑洞大开,这样的问题也能提出来;本人常见在田里施加生石灰的,没有见过施加水泥的;估计水泥在田里的作用和生石灰的作用相同吧。
我们知道土壤影响水稻产量的有两个因素:
第一个是土壤的酸碱度。适合水稻生长的PH值为4.5-5.5;也就是说水稻喜欢在偏酸的土壤中生长;如果土壤的酸度大于4.5-5.5就会影响水稻的生长;酸度小于4.5-5.5的也会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产量更会受到影响。第二,水稻生长需要大量的氮,磷,钾,及少量微量元素,例如钙,镁,铁,锌,硫等这些元素中,缺少哪些元素都会影响水稻的产量。
下面再来分析一下水泥的成分。
市场上常见的水泥为硅酸盐水泥,含有钙,硅,铝,铁,镁等矿物质,但不含氮,磷,钾三种水稻必须的营养物质。水泥溶解于水后它的PH值为7-8,呈微碱性。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水泥对水稻的作用:
第一,当种植水稻的土壤中缺少钙,硅,铝,铁,镁等矿物质时,在种植水稻的田地里撒施水泥,可以补充这些矿物质,促进水稻的成长,对提高水稻的产量有一定的作用。
第二,当土壤的PH值大于或者小于4.5-5.5时,在种植水稻的田块里撒施水泥,可以中和土壤的酸性,让土壤恢复适合水稻生长的酸度。
因此,水泥在水稻种植中所起的作用,一个补充微量元素,一个是调节酸碱度。如果土壤的酸碱度正常,想通过撒施水泥提高水稻的产量,不但没有效果,反而会破坏适合水稻生长的酸碱度,影响水稻的生长,更会影响产量。
至于题主问如何使用,只能在水稻没有插秧或播种前撒施在田块里。
同意我的观点,请点个赞;对您有所帮助,请多关注。谢谢!
水泥可以使水稻增产吗?具体怎样操作?
对于这个提问,做为我这个学农的来说,真的不敢相信这是事实,水泥主要成份为硅酸盐,硅酸盐遇水后慢慢凝固,会使土壤结块,导致破坏土壤。
早在几个月之前,笔者也回答过这种类似的提问,引发不少网友热议,水泥是否可以使水稻增产,我们做为局外人,没亲眼得见,是真是假也无法考究,姑且放在一边。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水泥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普通硅酸盐水泥主要由石灰石、粘土、铁矿物经1400多度高温煅烧+石膏磨细而成。
硅酸盐水泥加水后,水泥中的硅酸钙与水反应,生成水化硅酸钙和氢氧化钙,如果不考虑其它因素,氢氧化钙是一种强碱性物质,在水稻田里施用,可以使土壤酸性减弱,与稻田撒施石灰作用应该大同小异。
再来了解一下水泥中其它方面的成份,水泥主要成份硅酸盐,比如硅酸二钙、硅酸三钙、另外水泥中还含有一些其它无机盐成份,氧化钾、氧化钠和硅元素,这些营养元素确实对水稻生长有利,但水泥是一种粉未状水硬性胶状建筑材料。
这种水泥粉未,施入土壤使团粒结构成块,撒施在水稻叶片上,遇水珠凝固后,影响叶片气孔的正常呼吸作用和正常生长的光合作用,它不让石灰那样粘在叶片上可以随水流失,水泥结构后紧紧贴在叶片上,形成了一个薄薄的保护层。
在此,我奉劝广大农户,在水稻田中,千万不要把水泥当肥料使用,不要轻易听信他言,在没有确切把握的情况下,初次使用,对土壤破坏程度不大,长期使用,会使土壤失去耕种能力,后悔莫及。
读者朋友,不知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谢谢大家!
水泥可以使水稻增产吗?具体怎样操作?
水泥可以使水稻增产吗,具体怎样操作?
水泥是工业化建筑的产物,有人说在水稻中使用水泥,可以使水稻增产,是真的吗?
水泥的主要成分水泥由3部分组成:水泥熟料、石膏、混合材料。
水泥熟料的主要成分是硅酸三钙、硅酸二钙、铝酸三钙等。石膏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钙。混合材料有高炉矿渣、粉煤灰等。
而水稻生长需要的主要营养是氮、磷、钾,水泥中却没有一点,所以水泥可以使水稻增产,这个说法本人觉得不可信。
有人说水泥可以改善土壤的PH值,因为水稻生长过的土壤呈酸性,而水泥是碱性。关于这一点,我想改变PH值的话也不一定要用水泥吧,水泥遇水凝固并没有什么好处。
水泥在叶片上会阻碍光合作用真正使用水泥当化肥的恐怕比较少吧。大家都知道水泥是粉末状的,很容易随风飞扬,散落在水稻叶片上。水泥与水混合后容易凝结,所以叶片上的水泥碰到空气中的水汽就会凝结,阻碍光合作用,所以水泥对于水稻的成长是不利的。
综上所述,水稻并不能促进水稻增产,更别谈具体操作了,还是老老实实地使用化肥吧。
以上就是红叔三农的回答,欢迎点评,也欢迎关注,一起学习!
水泥可以使水稻增产吗?具体怎样操作?
用水泥可不可以使水稻增产,可以同时用几块田来做实验,用同样的面积同时种植水稻,在同样使用化肥时,有的加少量水泥,有的加多点水泥,这样就可以有对比较了,如果水泥能真正起到作用,生长过程中也可以明显的看出来,最后把收获的粮食拿来过称,如果加过水泥的稻谷比较多,那就可以证明水泥对水稻起到增产的作用了。还得赶快去申请专利!叫"水泥当肥增收发明专利"。别又给专家抢了专利去了。
不是吗,明明发现用水泥可使花生增产的农妇,却被专家用人家发现的事实,当成自己发明把专利给抢去了。这不叫争权,这叫夺利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