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后,农村的70后老了,又不会种地了,该如何养老?

我是七零后的农村人,早些年在老家建有一栋三层楼的楼房,家里有几亩农田与自留地。二十年后,我不想留在城里生活,我会回到老家种点水果,再在门前的自留地上随便种点菜,院里养几只鸡来打发时间。

为了实现二十年后的小愿望,作为七零后的我,目前还需要在外拼博,努力赚钱供子女上学与给父母一点钱,又要留一点自己的养老钱,再加上六十五岁的年纪,在农村还是可以种一点田地赚些小钱,如此才不会分分钱都要伸手向子女要,才不会给子女添麻烦。

二十年后,我的兄弟姐妹也老了,到时大家能够一起回到老家(建房时,兄弟姐妹有约定,希望实现)来继续以前的打牌聊天的生活是最完美的,兄弟姐妹在一起生活也就相当于自助养老,城里的繁华就让子女自己去发展吧。

总之,农村老家的空气清新,从家里走路到镇集市也就是不到一公里的路程,往来荔浦市城也就是十公里,现在一天路过家门口的公交车都有二十多趟,如此出行、购物都方便的农村老家,不到万不得已千万是不会把老家的房子和田地扔了,这可是最好养老的地方。(图片就是我家的实景图)

二十年后,农村的70后老了,又不会种地了,该如何养老?

这个问题没有丝毫担心的必要,现在的七零后是家庭的中坚力量。而且七零后的男女多是在外做工,有的虽然没有固定的工作,但是他们的整体收入是非常好的。一年做半年的工,要比80后、90后上班族一整年的收入还要多。

在外务工的70后的经济收入还算可观

70后的大哥大姐们,在吃苦耐劳方面更有优势,他们的成长是踏着“穷日子”的尾巴而来的。他们深感生活的艰辛和不易,要比很多80后和90后来说,更要懂得去如何赚钱,省钱。

在小编我的周围,外出打工的70后所赚的钱要比普通上班族赚的钱多很多,虽然要吃苦,但是这似乎是70后独有的气质所在。打个比方,很多七零后的大哥大姐们,在谈论他们赚多少钱时,他们的脸上总是洋溢着自豪地微笑。具体多少不一而论,他们总会开玩笑的说“我们一年只干半年的活,也要比你上班的工资高许多”。

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感觉就是在被现实狠狠打着脸。但是我也明白,他们所吃的苦,要比我们这些上班族多的多。从他们黝黑的皮肤上便可以看出,那是只有在日晒风吹下才有的财富。

国家针对农民的养老政策逐渐改善 二十年后也必将会人性化

在过去的相当长的时间里,政府不断提升职工工资标准,提高企业职工待遇水平。而在对农民朋友的福利待遇上,似乎并没有这么多的好事。当然不是一点没有,只是力度没有这么大而已。

随着国家针对农民的养老政策逐渐改善,二十年后也必将会更人性化,提高农民养老待遇水平,保障农民养老问题,也必将成为社会所关注的事情。随着中国老龄化的日趋严重,没有远虑,必有近忧!

农村洋房,花园田地,自给自足或许是70后更想要的生活

现在的农村,家家户户的房子多数都盖了新房。而且随着农民土地确权的实施,土地政策倾向,对于70后来说,他们或许更喜欢农村洋房,花园田地,开辟自己的一片菜园,种田养花,摘菜自足,那将是一段非常幸福的老年生活。

当然这些美好的生活只是一个对未来的暂时幻想,二十年后的70后人们都老了,最年轻的也得有60岁了。60岁的年龄,在农村应该说正值老当益壮!

其实对于老年人来说,最担心的还是自己的健康问题,医疗费用问题。现在的医疗行业需要整治,药费太高,住院费太贵,检查费太迷离等等问题,如果国家不去政治医疗乱象,不去控制药品单价,对于没有丝毫保障的农民来说,医疗费用的确是一件令人堪忧的事情。

二十年,现在去瞻望,其实那还是很长的一段时间。未来如何,未来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未来的农村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不敢去想象!正如我们现在想象曾经的二十年前,那时候我们根本不曾想到会过上现在的生活!所以未来还没有来,我们应该抓住现在,努力工作,学会生活,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二十年后,农村的70后老了,又不会种地了,该如何养老?

二十年后,农村的70后老了,又不会种地了,拿什么养老?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提得有点多余,农村70后的人都是经过七八十年的,有困苦的生活,而且跟着父母学会了种地,学会了放牛,也学会了收庄稼,当然也吃过苦,也流过汗,也为生活拮据而努力着。20年后,70后的人就老了,一般的也都60多岁了,的确老了。但70后的人不会种地应该是没有这个可能,就目前而言,所有种地的大部分是70后,六零后的人在是种地的主力军,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是不必担忧的问题,或者是杞人忧天的问题。对于70后现代一般是40多岁了,即便是79年出生的也快40了。那么20年以后,70的人老了怎么办呢?其实现在也可以考虑这个问题了,毕竟以后养老问题是一个大的问题,人无远虑必有近。现在70后的人大部分40多岁了,正是购买社会养老保险的时候,而且农村的农民也以灵活就业的方式可以购买养老保险,如果按照社会养老保险法的规定,农民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购买15年以上的社会养老保险,就能和城里人一样退休并且享受养老金的待遇。这应该是70后大部分农民首选的一种养老方式,也是国家在大力提倡的一种养老方式。所以为了以后养老得到解决,最好70的人现在继续努力工作着,尽量缴纳社会养老保险,为自己的养老问题在努力着拼搏一下,这也是解决子女赡养的经济压力和国家的养老问题。总之,对于70的人,20年以后就老了,如果没有买足够的社会养老保险,只能回到农村继续种地,来自行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当然对于70后的人的另一种养老方式就是儿女养老,这是我国自古传统的农民养老方式。对于孤寡或者是五保户来而言,建议最好到公立的敬老院进行养老,这是那个社会唯一解决这部分人群的养老方式,而且也是一个幸福的归宿。当然国家可以提高农村养老金的标准,改善农民的养老问题。

二十年后,农村的70后老了,又不会种地了,该如何养老?

二十年后,也就是2040年以后,农村的70后,基本上到了六十多岁,七十岁的年龄,又不会种地,该如何养老?

其实,这一代农村人或多或少参与了一些农活,他们出生的时候,正是社会主义大集体年代,1984年开始分田到户后,90年代农民都以种田种地谋生,70年代的人,他们利用暑假期间帮助家里插秧、割禾,什么农活都干过。

后来有的通过读书,考取了学校,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有的进入了工厂,选择常年打工谋生,有的赚了钱,当了不同的小老板。

至于养老问题,70后的有少部分人参与了工作,在单位购买了社保,这一部分人到达退休年龄,可以快快乐乐安度晚年。

还有绝大部分70后没有单位,也没有购买社保,如果经济能力允许,可以自己选择购买社保,缴纳十五年时间,到了六十岁同样可以领到养老金。

如果上述两项条件都不符合,只有靠自己打工慢慢积累一点钱,用来养老,或者等到老了,回到农村继承父辈们的传统,种田种地活到老,做到老,干到老,这就是农民最好的养老选择。

二十年后,农村的70后老了,又不会种地了,该如何养老?

问:20年后,农村的七零后,老了又不能种地了,该如何养老?

现在的七零后们,大概都是40多岁了,20年后,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过去的农村人都说养儿防老。看来养儿防老这条路,在七零后的身上是不太可能的,因为七零后的家里大部分都是一个孩子,很多家庭没有儿子,所以靠养儿防老这条路,恐怕是有点儿行不通。

现在的七零后正值壮年,不管是出去打工,还是留在农村种地,这个年龄还算年轻,也还都可以。20年以后,老了不能种地了,养儿防老这条路又行不通,那么七零后们靠什么养老呢?我想办法总比困难多吧,七零后不必提前发愁。

虽然说农村人没有退休金,但是国家的政策这么好,政府对农村人越来越关心,不用说等到20年以后,就是现在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国家每个月都有生活补贴。在我们这里的乡镇60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月国家发给160多块钱的生活补贴。尽管钱算不上多,但是保证基本的温饱应该是差不多够了。到了20年以后,那时候的农村,肯定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国家的政策肯定更利于农村人的生活生存。

另外,现在的农村人除了出去打工,还有很多人在经商,或者自己再干一些小买卖,其实现在很多农村人手里的钱,并不比城里人少,很多的农村人已经利用手里的钱买了保险,也有的人眼光长远,自己交钱买了退休,和上班的人一样,每个月都有退休金,他们根本不担心20年以后的养老问题。再说了,现在很多的人到城里打工,就是为了将来有一天,自己老了以后生活有保障。

在我们村里还有这样一种情况,就是村里发动所有的村民交保险,村里负责一部分,村民自己负责一部分,这样等到60岁以后,村民们每个月也可以领到一部分的钱。再加上国家每个月统一发放的老年人生活补助,所以将来就算老了,没有能力干活了,基本生活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二十年后,农村的70后老了,又不会种地了,该如何养老?

这个问题提的很有讽刺的味道。不过我喜欢。

社会是发展的,人也是在变化的。70后不会种地吗?好像会种地的人确实不多。但是你发现没靠种地发了家,致了富的好像都是70后这帮不会种地的人。这到底是为啥呢?

这叫新时代的新农民。他们把种地当产业来做。不理解是吧?我给你打个比方。

比如我想种桃子致富,但我家只有十几亩地,赚不了啥钱,而且我也不会种地。既然要赚钱我就得大面积,于是我承包了两百亩桃园。这下该种了。第一我不会种,第二就算我会种,这么大面积我也种不了。咋整。雇人种啊!你不会有人会吖。

我主要负责管理好桃园,销售好桃子就可以了。管理桃园不懂技术,我请教懂得人吖,我百度进技术群研究学习吖。现在知识都共享了,我会利用吖。

最后销售也学习吖,商业化运作。

一年下来一亩地赚个万二八千多不存在问题。抛去人工费,种地费我依然赚大头啊。

总比守着自己家那几亩地种地强吧!所以你放心拉,一代更比一代强。上一代永远看不惯下一代。 喜欢点点关注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