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里的泥鳅泛滥成灾,对水稻有严重影响,需要怎么解决呢?
您好,科学兴农为您解答。
农田里泥鳅泛滥成灾,这个问题让本人很是感兴趣啊,关键是哪里的农田的泥鳅泛滥成灾了呢?告诉我们地址,我们可以组团去人工捕捉的啊。现在水田里泥鳅泛滥成灾的可是不多了,过去小时候农田里经过能够捉到泥鳅黄鳝。
过去农村的稻田、水沟当中的经常能够捉到黄鳝和泥鳅,尤其是夏季的晚上能够收获不少的黄鳝,现在就不行了,泥鳅黄鳝野生的已经是越来越少了。如果说现在那里的稻田泥鳅都已经泛滥成灾的话,个人认为这个可能性真的不是十分的大。再者就是南方现在不少地区都在实行水稻泥鳅共生的种养模式,如果自家稻田的泥鳅不少的话,拿出去买泥鳅也是不错的选择。
泥鳅对稻田有什么危害?如果非要说泥鳅对稻田有什么危害的话,也能说出来几条,比如泥鳅会打洞,虽然你能够起到松土的作用,但是如果泥鳅过多,水田的洞也会不少,这就会导致水稻根系生长不稳,容易发生倒伏,并且泥鳅的洞过多容易导致肥料流失等。但是这点危害相较于泥鳅对于稻田的好处还算不上太过严重的危害。泥鳅生长在稻田中一则能够起到松土的作用,二来泥鳅的排泄物能够起到肥水、肥地的作用。另外泥鳅主要以一些野草的种子、虫卵、小飞虫为食,能够减轻稻田的虫害和杂草。并且现在市场上的泥鳅的行情还算是不错的,南方地区不少的稻田也在推广泥鳅稻田的生态养殖方法。
怎么解决稻田中过多的泥鳅?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个人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将稻田改造成泥鳅水稻共生的生态养殖模式,不仅泥鳅能创收,还能够收获稻谷,可以说一举两得了。当然这养殖泥鳅还是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的,需要了解相关的养殖技术,以及做好市场销售等工作。
如果不想要养殖泥鳅的话,那么就需要将水田当中的泥鳅给“解决”了。首先需要及时的晾晒稻田,减少稻田长时间的处于湿田的状态。其次稻田施肥时间要早,给水田撒一些生石灰消毒,这些办都能够起到减少泥鳅的效果。实在不行的话,可以直接捕捞,拿到市场上面卖钱。
这里是科学兴农,欢迎添加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农田里的泥鳅泛滥成灾,对水稻有严重影响,需要怎么解决呢?
题主好!现在的水稻田没有泥鳅泛滥成灾吧!泥鳅在田里对水稻也没有什么影响。要要想解决泥鳅,也很容易。小赵就和大家说说。
农村现在的农田里,泥鳅真的不是很多,每年我和老爸都会放黄鳝篓子,捕捉的的黄鳝多,泥鳅真的很少。泥鳅少的原来就是现在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农业机械。我今年种田的时候旋耕机帮忙耕田,真的看到有不少的黄鳝被直接被打断,泥鳅反而没有。但是将碳氨和磷肥洒下田之后,不管是大泥鳅还是小泥鳅、黄鳝,包括蚂蟥都全部出来冒头,那个时候只要去捡就好了,换一下水又能活过来。没有捡到的,那就要被碳氨水呛死,在我们插秧的时候,只要不进水,根本不用担心有蚂蟥,可以放心大胆的插秧了。
田间的一般都不大,很肥很大的泥鳅一般都不是在田里,而是在塘里,泥土太肥或者在太瘦也不适应泥鳅的生长。稻兜之间的距离是二十公分左右,足够十条泥鳅生活的地方,对稻一点影响都没有,泥鳅可以吃掉不少的有害生物和植物碎屑,对稻有很好的保护做用。再说回来,如果真的有那么多的泥鳅,那可就发达了,15块钱一斤,一亩捉多少斤,可以发点小财。
要是真的有那么多,也不必烦恼,我告诉你两种无公害的肥料,在两个小时内,可以将田里的泥鳅全部逼出水面。1、就是用碳酸氢铵(碳氨),关水一亩50斤做底肥,可以边耕田,边捡泥鳅(要提点清水,换水泥鳅就活)。可以将田里的泥鳅全部逼出来。2、茶枯水,用两个茶饼剁细(大概18斤),用开水泡发,第二天全部撒到田里,这个不仅可以药泥鳅黄鳝,包括田里有些有害的物质也能一杀死,有杀菌的作用。
我是常德农村小赵,如果你那里泥鳅真的泛滥成灾,不防试试我说的这两个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农田里的泥鳅泛滥成灾,对水稻有严重影响,需要怎么解决呢?
泥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肉质细嫩,被称为“水中人参”。2019年,我国泥鳅的养殖产量高达35.6万吨,基本上都是由真泥鳅和大鳞副泥鳅贡献的,这个产量比黄鳝的31.3万吨以及鳜鱼的33.7万吨都要高。
在稻鳅综合重要模式中,保守估计每亩水稻田可以养出75公斤的泥鳅,产出400公斤的大米,纯收益可达2000多元。如果套养经济价值更高的水产品种,比如扣蟹、中华鳖,那么经济效益就更可观了,比单一种植水稻强得多。
但上面所说的都是生态农田,和普通农田有很大区别,后者的任务主要是单一生产水稻。为了保证产量,农户们往往会使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这些因素都不利于泥鳅的生长,特别是五氯酚钠、呋喃丹等剧毒农药,对泥鳅有强烈的毒害作用。因此,在普通稻田里“泥鳅泛滥成灾”的现象大概率不会出现。
对泥鳅的生长来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对于泥鳅,很多农村的朋友都不陌生,在水田、河沟、湿地或者池塘的淤泥里经常能发现泥鳅的踪迹。记得小时候,我们当地河沟里的泥鳅就特别多,在农闲时节很多小伙子都会到河沟里捉泥鳅,个个又大又肥。
除了野生的大泥鳅,以前河沟里的鲫鱼、鲶鱼也有很多,运气好的话还能够抓到草鱼或者鲤鱼(我们这里叫红鱼)。这些鱼徒手就能抓到,特别是十几公分长的大板鲫,一抓一个准。每逢渔汛的时候,很多鲫鱼还会直接跳上岸边,直接用手捡就行了。抓上来的泥鳅、鲫鱼等河鲜在河边清洗干净后直接烧烤,味道鲜嫩可口,真是没得说!
在生态习性方面,泥鳅属于典型的杂食性鱼类,幼龄期的泥鳅体长一般在5公分之内,这时候泥鳅主要摄食轮虫、枝角类、桡足类以及原生动物等;当泥鳅长到5~8公分时,食谱开始转变为甲壳类、水蚯蚓、摇蚊幼虫、蚯蚓、螺类、水生各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等,在缺少食物的时候,泥鳅也会摄食丝状藻、硅藻、水生植物的嫩叶。
▲▲上图是水稻田里常见的各种昆虫,其中有不少是泥鳅的最爱。在“荤食”充足的情况下,泥鳅一般都不会摄食植物性的饵料,属于典型的机会主义者。
泥鳅的生长速度主要取决于食物是否充足。在不缺饵料的情况下,孵化的本地泥鳅苗一个月后能长到3公分左右,半年能长到6公分,到了第2年底就能长到13公分。
和本地泥鳅相比,台湾泥鳅的规格更大,养殖的规模也更广,后者每条的重量能达到60~70克左右,商品规格为6-8尾/斤,100克左右的大规格商品鳅也很常见。台湾泥鳅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据说用台湾泥鳅一种食材就能做出满满一大桌泥鳅宴,炸泥鳅、泥鳅豆腐汤、红烧泥鳅、鸡蛋炖泥鳅、泥鳅炒腌菜、干煸泥鳅等等,听着就忍不住流口水。
泥鳅虽然属于底栖性鱼类,但是只有在水温过高或过低/遇到危险时才会钻入淤泥中,当天气剧烈变化或者发生病害时就会浮到水面。泥鳅的呼吸能力很强,除了可以用鳃和皮肤呼吸外,还可以直接吞咽空气,在肠道内进行气体交换,因此耐低氧能力特别强。
从生活习性来看,泥鳅并不会对水稻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泥鳅在淤泥中小范围地活动还能够改善土壤结构的作用。泥鳅的食谱主要以荤食为主,能够吃掉稻田中的摇蚊幼虫、水生昆虫等害虫,可以起到到生物治虫的生态功能。
另外,泥鳅的排泄物能起到肥水的作用,也可以为水稻提供养料,而水稻则为泥鳅提供自然的栖息环境,有利于泥鳅的正常生长。水稻和泥鳅互惠互利,实现了1+1>2的效果。
因此,水稻田里即便出现了很多泥鳅也不必担心,这恰恰说明稻田的生态环境很好,完全可以改造成标准化的养鳅稻田。这样一来,一田两用,既能种水稻,又能养泥鳅,最关键的是能够获得一份额外的收益,岂不美哉?
农田里的泥鳅泛滥成灾,对水稻有严重影响,需要怎么解决呢?
首先农夫想说,请问题主是在哪里啊?水田里面的泥鳅都泛滥成灾了,那直接养泥鳅要比种植水稻更加划算的。在我们这个镇上,人工养殖的泥鳅,一斤也要十多元,如果是野生的泥鳅,那价格会更贵哦。在我们这里也有人搞泥鳅养殖,一般亩产量是2000近左右。如果当地的泥鳅一斤泛滥成灾了,那一亩农田的产量肯定要比这个更高。如此算下来,一亩地的收入就是三四万元,这比种植水稻划算得多啊。行了,玩笑到此接触,那水田中泥鳅多了,对水稻有什么影响呢?
其实,水田中有点泥鳅,对于水稻的生长既有利,也有弊,但总体来说利大于弊的。因为泥鳅在农田中,其可以捕食危害水稻的害虫和杂草。泥鳅主要是捕食一些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甲壳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以及藻类等,其中有些就会危害水稻的生长。其次泥鳅一般都是在泥土里面活动,其白天都是在泥巴里面,只有在晚上的时候才出来捕食,而这样的活动,还有利于水稻田土壤的疏松,对于水稻的生长是有利的。再次,泥鳅的排泄物还是很好的农家肥,一样对于水稻田的生长是有利的。
不过也有一点不好,那就是泥鳅身体比较光滑,也很擅长在泥地里面活动,这样就可能会导致水田漏水。在以前这样的事情就常发生,家中每年种田的时候,都要对田埂进行维护,有些地方漏水了,还需要用塑料膜覆盖,然后再用泥巴来加固。在当时,因为化肥、农药、除草剂使用较少,农田中确实有不少的泥鳅、黄鳝。每年耕田的时候,也能捡到不少。但就算是在当时的环境,泥鳅也没有达到泛滥的程度。
水田中有点泥鳅、黄鳝,这样其实是好事。有些人种田了,还会特意购买一些泥鳅放入到水田里去。如果真的很反感水田里面的泥鳅,可以洒一些生石灰。以前我们这里,就会在插秧之前,在水田里面洒一些生石灰来消毒,往往撒完不久,这些泥鳅就一条条从泥巴里面钻出来了,并且死翘翘了。
泥鳅有着“水中人参”的美誉,营养价值是很高的,在市场上也是非常抢手的。尤其是野生的泥鳅,如果你家水田比较多,何不留着慢慢抓呢?不仅自己有了下酒菜,拿到集市去卖,还能卖个好价钱。何况泥鳅对水稻的生长并无坏处,就留着它们吧!
农田里的泥鳅泛滥成灾,对水稻有严重影响,需要怎么解决呢?
现在哪里还有成灾的泥鳅?提这样的问题真是异想天开,睁眼说瞎话。要是谁家还有成灾的泥鳅就发财了,三十几块钱一斤的野生泥鳅都很少有卖。
我是农村人,记得小的时候,看到一些低洼田,尤其是冬耙田里泥鳅很多,我父亲是全村抓泥鳅的高手,经常跟着父亲后面,帮他背竹篓子装泥鳅。父亲下到田里,看准冒水泡的地方伸手下去就能把泥鳅抓上来。后来,自己长到十二三岁时,学校放假的时候,也学会在冬闲的水田里,几个小伙伴用茶枯饼掏碎加石灰,混成泥状做饵料下到田里药泥鳅。第二天早上,天麻麻亮就到下过药饵的田里捡泥鳅,机会好的话,一次能抓到七八斤。儿时的快乐记忆犹新,难已忘怀!
到了九十年代后,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其二就是水田改制改种,冬闲水田少,泥鳅失去了生活生存场所,其三就是电鱼机的出现,过度捕杀。这样致使野生泥鳅几乎绝迹。
农田里的泥鳅泛滥成灾,对水稻有严重影响,需要怎么解决呢?
举办「泥鳅节」,让城里人掏钱来捉泥鳅!某些地方的农田泥鳅已越来越少,甚至用难觅踪迹来形容也不过分,就算在以前也几乎未曾出现过泛滥成灾的情况。以前农村人很少吃肉的年代,别说是泥鳅了,就算野生的螃蟹被捉到后也是打牙祭的好菜。
点击右上角红色按钮关注【刺楸】,了解更多农村趣味知识。稻田里的泥鳅不同于小溪里的螃蟹,只要螃蟹不跑到稻田里打洞影响蓄水,农民不会把它当成一大危害来处理,而泥鳅即便对农民的农业生产不产生危害,农民除了在耙田犁田时会顺便捉它,还会在其他农闲时专门去捉黄鳝和泥鳅,谁叫它味美价高呢?田里的泥鳅是好事,能帮稻谷松根,而现在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某些稻田根本不适宜泥鳅生存。但也不排除某些地方由于生境的改善,泥鳅和黄鳝增多的现象。刺楸认为,说泥鳅泛滥成灾有点夸大其词,因为在一个小的生境中,生物有自我调节其种群规模的能力,不管是从食物和生长环境来看,种群过大会造成食物短缺,某些弱势的生物会因竞争不过而被淘汰掉。另外,其天敌也会帮助控制其种群规模。
如何解决泥鳅过多?若要消灭泥鳅,应该采取温和的方法。刺楸给出几个方法吧:
1、泥鳅属于野味,野生的泥鳅比养殖的好吃,更能受追捧,要知道野生的泥鳅几十块钱一斤还不一定能买到。可用传统的方法把泥鳅捉去卖了。2、引入泥鳅的天敌。泥鳅虽然主要藏身于洞穴中,但仍然有不少天敌,鸭子就是其一,但鸭子的数量需控制好。形成稻谷、鸭子和泥鳅混养模式,除了稻谷收入,鸭子和泥鳅也可能带来不小的收入。3、小龙虾。小龙虾也算是能克制泥鳅的一种水生动物,但不宜引入过多,因为小龙虾繁殖快,会在田坎上打洞,使田水漏干,影响农业生产。4、举办一个「泥鳅节」。城里人对于类似的活动青睐有加,因为这样既可带孩子体验农村生活,还可吃到原生态的野味。届时设置赛场卖门票,凭票下田捉泥鳅。捉到的泥鳅最后过秤,按重量计费。刺楸了解到,贵州从江县就举办过类似的活动,可以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
以上就是刺楸对稻田泥鳅泛滥成灾的看法,如果觉得回答得不错就点个赞,并顺便关注一下吧,谢谢。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