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年代,如果一支部队都打光了,如何重组?
整编第74师在孟良崮战役中全军覆灭后,随即于1947年7月进行了部队重建,其三个整编旅的部队来源如下:整编第51旅由没有参加孟良崮战役的三个新兵团合编而成(这三个团原本是每个旅一个的);整编第57旅则是以调入的山东警备旅为基干,然后补充升格而成。不久以后,再调后方的“广东航空警备旅”纳入编制,继承了整编第58旅的番号,全师这才完全恢复建制达到20000余人。
黄埔四期的邱维达那是王耀武的心腹爱将,成立第24集团军和第四方面军时,他都是王耀武身边的参谋长,抗战胜利后出任整编第74师中将副师长,但是并没有随军行动,所以王耀武立即保举由他接任第一次重建的整编第74师师长。1948年8月,整编师恢复为军级番号,邱维达第74军划归邱清泉第二兵团指挥,不久参加淮海大决战。
总体来说,整74师的第一次重建还算是有点“血脉”的,不仅有三个原来的建制团和一个留在后方的榴弹炮营,并且还有一些逃回来的零散士兵(华野下令整74师的俘虏一个不放,所以被释放后逃回的真心极少)。这其实也是部队重建最好的方式,那就是以残存的官兵为基础,再补充进一些地方武装、后备部队以及新兵,还算是有一定“遗传基因”的。
这个74军其实战斗力还算凑合,济南战役中该军(番号还是整编师)空援了七个连1000余人到济南,在核心城区的防守中非常顽固和顽强,带队团长以下大部阵亡,也给华野攻城部队造成了较大牺牲,战斗力还是要超过杂牌军。之后在淮海战役的潘塘战斗中,第74军跟华野的苏北兵团也能对战一阵子,我军主动撤离后,邱清泉还以此捏造出来一个“潘塘大捷”。
不过在1949年初的陈官庄包围圈中,第74军跟随杜聿明的前进指挥所、邱清泉第二兵团一起,第二次被华野全歼,中将军长邱维达也兵败被俘。毕竟是“五大主力”之首的招牌番号,所以很快就在浙江再次重建,时间是1949年2月底,不过这次可没剩下什么建制部队,先是收容从淮海战场逃出来的残兵败将,再有就是该军在后方留守处的少量留守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因此第74军的第二次重建,主要兵源是第9编练司令部征招的浙江籍新兵,由于招募时间不长和缺乏训练,尤其是缺乏有作战经验的骨干军官和军士,所以战斗力急剧下降。该军以抗战时期第51师步兵指挥官劳冠英为新任军长,恢复了第51、第57和第58这三个师的番号,但是兵力只有不足15000人并且战力较差,只能驻于浙江兰溪担任二线预备队的任务。
再后来由于第74军在福建战役中的表现差极,撤至平潭岛上甚至毫无军纪,不服从命令和抢掠百姓,已经不复往日的74军风采,遂遭蒋军高层嫌弃,不再视为主力部队,1949年8月干脆把74军的番号转给了云南卢汉。也就是说,以这个时间点为界,历经两次重建的那个抗日铁军第74军彻底消亡,不仅老班底不在,连番号都搞没了。
由此可以发现,第二种重建方式是非常勉强的,虽然部队番号如旧,但是早已经没有了曾经的作风和精气神,因为重建的基础太过薄弱,比如在1944年衡阳保卫战中死守47日的方先觉第10军,那是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劲旅,完全不弱于所谓五大主力。结果在衡阳放下武器全军覆灭,不久以逃回来的部分官兵(约3000人左右)再补充大批后方新兵,也重建了第10军,然而军魂已经不在。
所以以第10军在抗战后缩编的整编第3师,兵力一度恢复到了20000余人,战斗力却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在1946年8月的陇海路战役中,赵锡田的整3师仅仅两天时间就被刘邓大军全歼。并且歼灭的非常彻底,重建的基干都不存在了。同样,在次年的鲁西南战役中,黄埔三期陈颐鼎的整编第70师也被刘邓大军全歼,师长、副师长和参谋长通通被俘。
这样的部队怎么重建呢?蒋军琢磨出来的办法是“以老带新”,即从胡琏的整编第11师中抽出一个整编旅(整18旅),以此为基干再补充一些新兵,重新打起整编第3师的番号;然后再从邱清泉整编第5师中抽出整编第96旅,补充之后如法炮制再恢复整编第70师的番号,于是两个整编师就扩编成为了四个,完成了部队的重建。
这算是第三种办法吧,只不过以一个建制整编旅扩充起来的整编师,兵力和战力都难成规模,所以基本不敢单独活动,咋办呢?遂以整3师跟整11师合组为整18军、整70师跟整5师合组为整5军,以老带新聚在一起遂行作战任务,兵力则在一个整编师之上两个整编师之下,这就是中原战场上所谓的胡琏兵团和邱清泉兵团(小型兵团,跟后来的大型机动兵团性质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第三种重建办法其实是“挂羊头卖狗肉”,尽管部队番号如旧,但其骨干力量已经是外调进来的建制部队,旧部数量少的可怜,已经跟“番号转授”没什么区别了。
战争年代,如果一支部队都打光了,如何重组?
战争时某支部队被打光如何重组?
通常来讲,战争年代极少有部队被真正打光的,总会有部份队伍留存,我们来看看我军历史上部队重大损失及重组之新四军的情况。
1938年1月新四军成立,当时经国共一致同意任命叶挻为军长,,参谋长为张云逸付参谋长周子昆,付军长项英,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下设四个支队共一万多人至晥南事变前发展到约5万人,1941年1月6日,由于新四军军部及随行之三支队未遵蒋开往苏南战场之命,被蒋借机污为叛军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晥南事变,军部及所随部队9千人受重创,叶挻前往谈判被扣压,付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被叛徒刘厚总杀害,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在突围中牺牲,付支队长傅秋涛率2000余人突围成功外,余皆战死及被俘。
同年3月,中央决定重建新四军,由江南各地的新四军.此时剩余的新四军仍有四万多人他们与南下的八路军共组指挥部并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军长,政治委员刘少奇,付军长张云逸,参谋长赖传珠,政政部主任邓子恢,两部合编后共下设7个师及一个独立旅共9万余人。辖:1师:师长粟裕,政委刘炎,政治部主任钟期光,辖3个旅9个团另11个独立团。2师:师长张云逸兼,政委郑位三,付师长罗炳辉,参谋长周俊呜,辖3个旅9个团2个联防司令部。3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参谋长彭雄,政治部主任吳法宪,辖3个旅9个团2个军分区1个保安司令部。4师:师长兼政委彭雪枫,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肖望东,辖3个旅7个团另一个独立旋。5师:师长兼政委李先念,参谋长刘少卿,政治部主任任质斌。辖3个旅9个团另3个纵队。6师:师长兼政委谭震林,参谋长罗忠毅。辖2个旅6个团1个纵队两个保安司令部。7师:师长定为张鼎丞,但一直未到任,政委曾西圣,参谋长李志高,政治部主任何伟。辖3个旅9个团。独立旅:旅长梁兴初,政委罗华生,付旅长吳世安,参谋长李梓斌,政治部主任刘兴元。辖3个支队15个大队。至1945年,新四军全军共发展到21万余人。
战争年代,如果一支部队都打光了,如何重组?
电视剧《士兵突击》中,许三多从草原五班回到全团最精锐的钢七连时,是这个英雄连队的第4956名士兵。
在入列仪式上,班长史今动情的对许三多讲: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钢7连几乎全连阵亡,被取消番号,被全连掩护的三名列兵却九死一生的归来,他们带回107名烈士的遗愿,在这三个平均年龄只有17岁的年轻人身上重建钢7连,从此钢7连就永远和他们的烈士活在一起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凡是功勋卓著,特别能战斗的连队,士兵们是特别看重所在部队番号的。
像钢7连这样承载烈士希望和荣誉重建的进队绝非个例,其中最著名的是解放军某部“刘老庄连”。
1943年3月16日,侵华日本集结重对苏北地区的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扫荡”,在刘老庄一带,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19团以及淮海区党政机关陷入重围。
18日,新四军第4连奉命组织防御,掩护主力部队和党政机关突围。
在连长白思才、指导员李云鹏的指挥下,四连的82名勇士利用简易的防御工事,奋勇杀敌,圆满的完成了上级交给他们的任务。但是四连已经失去了最佳的突围机会。
这是一场82勇士和1600多名鬼子的战斗,四连的勇士们毫无畏惧。
鬼子接连数次在一个骑兵大队的引导下,向四连的阵地发起冲锋,四连的勇士们沉着应战,没有丢失一块阵地,阵地前铺满了敌人的尸体。
从清晨激战至黄昏,四连的勇士们打光了最后一颗子弹,面对汹涌而至的鬼子兵,战士们端起刺刀,怒吼着冲向敌群……
最后阵地上只留下82把拼弯的刺刀,四连所有的勇士都牺牲在坚守的阵地上。
战斗结束后,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下令重新组建第4连,并将该连命名为“刘老庄连”。
补充刘老庄连的82战士,都是从七旅各连队中抽掉的精锐老兵。
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撰文表彰:“烈士们殉国牺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式范而励来兹。”
朱德总司令撰文称赞他们是“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
刘老庄连用最短的时间恢复了战斗力,他们秉承82烈士的遗志,在战斗中机智勇敢的杀敌,成为一支让敌人闻名变色的钢铁劲旅。
解放战争中,“刘老庄连”从白山黑水打到天涯海角,创造了木船打军舰的奇迹,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
战争年代,如果一支部队都打光了,如何重组?
这样的事情,我也曾经向身经百战的志愿军老兵问过。他原来是阎锡山“兵农合一”的时候,被“三抽一、五抽二”抓壮丁的办法,抓到阎锡山部队里的。
在解放军打长治的战斗中,这个老兵抱着机枪,抬高枪口不打人。后来,他被俘后,立即参加了人民的军队。经历了伏击阎锡山的亲训师,打北营、打董村、解放太原打东山等战斗。随后又进军四川剿匪。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们部队又去了朝鲜。参加了著名的第五次战役。
在第五次战役的第二阶段,他们奉命阻击敌人。掩护友邻部队以及重伤员撤退。据老兵回忆,这一仗打得很艰苦。主要是没有吃的东西了。最后被分割包围后,他所在的六十军180师538团,最终突围回来的,他见到的仅仅不到一百个人。
上级原来计划,要安排他们师回国休整。他们坚决不同意。纷纷咬破指头,撕下衬衣的白布来,写成请战的血书:我们绝不能输给美国佬!这一战失败的板子,不能只打在180师的屁股上!要是让我们回国,我们宁肯去死,也不回去!
老军长张祖谅,从国内赶到了朝鲜战场。接替了韦杰军长的指挥。以突围归来的人员,作为部队的框架。又从国内抽调了部份新兵和老兵,重新组建了180师。
后来,老兵所在的538团,在文登里防御作战中,他们的连里,又面临了多场恶战。老兵说,当打到伤亡惨重的时候,上级就会下令,连长、指导员,必须撤下一个人去。为这支部队留下个“种子”。但是,打红了眼的他们,看见朝夕相处的战友,倒在了敌人的炮火下。都想着要为战友们报仇雪恨。谁也不愿意撤出战斗。多数情况下,是指导员行使最后决定权。以党的命令,让连长下去:为咱们的连队,留下火种!如果我在这场战斗中侥幸不死,以后咱们兄弟俩,还是好搭档!……
听到这里,我终于理解了战友情,原来就是以命相交的情谊!都是愿意替对方去死的过命的交情!怪不得1999年,老兵听到他的战友去世之后,八十多岁的人了,还哭得像个孩子一样。原来是生死之交呀!
战争年代,如果一支部队都打光了,如何重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打光要看是成建制被歼灭,还是损兵折将的撤退,这是完全不同的。
抗战中,国军部队损失过半是寻常事,没什么稀奇。
以抗日铁军74军为例,每次参加大会战,伤亡至少也是三分之一。
在官兵伤亡以后,步兵班排连一级,会将幸存的老兵提拔为班长,资深班长可能提拔为排长,排长升任连长。同时,补充大量新兵和黄埔毕业生,前者担任士兵,后者作为见习军官。
这样修整几个月,74军就会恢复实力。在具体战斗时,74军由老兵带领新兵作战,一个带一个,新兵只要不被打死,一两次战斗就会成长起来,成为老兵。
就这样不断损兵折将,不算恢复元气,直到抗战结束。
但74军在内战的孟良崮,3万军队被粟裕十多万解放军活活吃掉。
这是成建制被歼灭,已经无法按照以往的方式来补充,因为连老兵和老军官都没有了。
所以,1947年,74军第一次重建。
他以没有参加孟良崮战役的3个新兵教导团和1个榴弹炮营为基础,加上负伤后归队的官兵,以及大量的补充新兵,重建了74军。军长为邱维达。
邱维达也是74军资深军官,黄埔六期,南京保卫战时就是团长,曾被日军机枪打断了腿骨。
当时邱维达担任中将副军长,没有跟随张灵甫去孟良崮,得以幸存。
而74军此时已经面目全非,八成都是新兵,战斗力是很低的。
不过,随着孟良崮被俘的74军部分官兵被解放军释放后归队,加上一些已经退役或者调入其他部队的老兵和军官又被召回,74军逐步恢复了一些实力。
最重要的是,他们还保持了当时抗日铁军的传统。
所以,74军重建后虽无法和之前部队相比,但比普通中央军部队还是要强得多。
重建后的74军也不好对付,归属邱清泉第2兵团指挥。在淮海战役中,于陈官庄顽抗,被华野3个纵队围攻多时才被全歼。74军也是被围部队中,最后一支被歼灭的,这次军长邱维达也被俘了。
1949年2月,74军第二次重建,以浙江新兵为基础。
由于74军完全是新兵,根本不能作战,所以在渡江战役中放在二线浙江省兰溪驻扎。
面对解放军渡江后的攻势,74军自知不是对手,一路逃到福建。
此时74军只有1万多人,武器奇缺,战斗力已经很低。
8月福州战役中,74军下辖3个师中的2个师被歼灭,只剩下51师退到妈祖去了,全师只有5000多人。
战争年代,如果一支部队都打光了,如何重组?
苏德战争中,德军王牌第六集团军在斯大林战役中全军覆没,9万德军被送进苏联的战俘营,只有6000人回到德国,他们还是伤兵。
由于第六集团军是德军王牌主力,在基辅战役、第一次哈尔科夫战役等大战中屡建奇功,希特勒对它情有独钟。
所以尽管被打没了,希特勒还是没有取消第六集团军的番号,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久,他在国内重新编组了第六集团军。
新组建的第六集团军被编入“南方集团军群”一直在东线与苏军作战,直到维也纳战役在被全歼。
在中国军阀混战时期,如果是杂牌军被打散了,蒋介石马上就会取消其番号,巴不得他们从世界上消失。
所以杂牌部队不少将领无论是内战还是抗战都不敢卖力,以保存实力为前提,一旦部队遭受重创被取消番号自己就没有了本钱,虎落平阳了。如果是嫡系部队全军覆灭,蒋介石当然舍不得取消这个番号,军政部会迅速行动起来,缺人员的赶紧补充,缺装备的赶紧调拨,在短期内重建部队并恢复番号。
比如国民党军第12兵团,在淮海战役中被全歼,司令官黄维被俘,副司令胡琏只身一人逃脱。
没有了军队的胡琏,心里不是滋味,向老蒋提出了“重整旧部,续为国用”的建议。
胡琏是个优秀将领,黄埔军校四期生,蒋介石的得力干将,参加过蒋桂战争、蒋冯战争及中原大战和对红军的四次围剿,在抗日战争中任第11师师长,在鄂西保卫战中死守石牌要塞,打出威名,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
对于这样的军事人才,蒋介石当然不会闲置,欣然同意了胡琏的提议,任命他为第二编练司令部司令重新组建18军,为其调拨了三个军的装备。
那么,12兵团是如何组建起来的呢?首先是原来12兵团的残兵败将,虽然12兵团全军覆没,但是有一部分部署在防线外面,还有一部分是逃出来的散兵游勇,组建基础就是这样残兵败将。
第18军骑兵团800多人,第18师第53团副团长张灥带领的本团官兵和第114师工兵营一部分数百人,第18师师长尹俊率领的数百人,还有一些从战场上逃出的零散官兵,一共有一千二百余人了。
之后胡琏带着这些残兵败将前往江西,在那里开始招兵买马,并别出心裁,向地方政府下达征兵指标:"一甲一兵,一县一团,三县成师,九县成军"。
这样过来仅仅仅数月,就征到四万新兵,十二兵团的大旗,又出现在内战战场上。
新组建的12兵团,不是残兵就是新兵,战斗力肯定差劲,所以我军对它没有足够的重视。
但是在1949年10月的金门战役中,胡琏的12兵团损失了以4000人伤亡的代价,造成了解放军登陆部队三个加强团近万人伤亡,为这支屡战屡败的国军挽回了一点面子。
为什么这支由残兵和新兵蛋子组成的部队,战斗力如此强悍,其主要原因是12兵团的各级将领,都是从别的部队抽来的骨干,他们都是久经沙场、经验丰富的军官。
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74师,孟良崮战役中被我军全歼,师长张灵甫阵亡。
蒋介石对于这个王牌师感情深厚,立即任命副师长邱维达担任师长,重建74师。组建74师,跟黄维组建12兵团套路相似。
当时74师下辖的51、57、58个旅各有一个团以训练新兵的缘由留在外地,并未参战。
另外,还有一个榴弹炮炮兵营和其他一些直属、后勤部队没有在战场也逃过一劫;以上部队人数近万人。
邱维达赶到前线组织力量清理战场、收容残兵败将,收容了数千伤兵散兵。
邱维达还将涟水战役中因伤住院、休假的老兵召集起来,在当地紧急征召一部分新兵,从国军其它部队抽出一部分军官,还将装备和训练不错的山东警备第二旅全员改编加入74师。
几个月后,该师已经恢复到2万多人,其中老兵数量接近半数,拥有步枪冲锋枪七千余支,机枪800余挺,火炮近200门。
新组建的74军也像12兵团那样,有过灵光一现,在1948年3月以寡敌众,独战我中野两个纵队(军)。
这一次中野也犯了轻敌错误,认为新建的74师装备、人员和战斗力不如从前,结果对方以1比2的兵力占了便宜。
不过这只是74师的回光返照,淮海战役中,这支名义上的“王牌”最终还是没有逃脱覆灭的命运。
一般情况下,重建的部队,官兵整体素质下降,战斗力都不如从前,短期内很难恢复元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