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被边缘化是什么感受?

2016年过年的时侯,我去一个在某局任副局长的朋友家,帮助拆洗抽油烟机。经过大半天的拆装和清洗,又换装了两个12瓦的LED大功率照明灯——他家厨房里的吸顶灯,暗管中的线断了。要换,还得砸开厨房的天花板。索性改用抽油烟机照明得了。

干完活儿,晚上七点多了。朋友留我吃饭、喝酒,闲谈中问起他们单位最近出的一件事情。朋友说与他无关。我说怎么能和你没有关系呢?你不是领导组的成员吗?我在县电视台新闻中,看见你的大名了啊!排位还在前头呢!

朋友说,因为他办事坚持原则,凡是违法乱纪的事儿,看起来再小也不干。因此从2010年他到了这个单位不久,就逐渐被单位的一把手,把他边缘化了:很多事情,即使是在他的分工范围内。一把手要么是越过他,直接按排下面的人干;要么就是把有“油水”的事儿,抽出来给别人干。把“啃骨头”、难办的事情,交给他干——理由还非常充分:这个是你分管的,得你处理。但是又不给他相应的权力,干什么也不支持。等到事情变得不可收拾了,一把手就交给另一个人去办。这时候,所有的矛盾和问题,一把手运用手中的权力和能支配的资金、人际关系,都处理了。另一个去办的人就是挂个名儿。

但是在大会小会上,一把手就大肆表扬某某某同志,工作能力非常强,大局观念好。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非常高……还举例说明比如某某事儿,有的人半年都处理不了。某某某同志深入下去,摸清了问题的所在。仅仅用了一天还不到的时间,就把拖了半年还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一鼓荡平。充分显示了某某某同志不计个人名利,勇挑重担的高尚情怀……

就这样,几年来,这位副局长的分工逐渐减少。几乎到了“全裸”的地步。和一把手关系好的那几个人,逐渐抱成了团。在局务会上,因为副局长坚持原则,对一些不合理的做法坚决反对。后来研究一些具体的事情时,干脆就不通知他参加了。理由也很充分:你又不分管这项工作,研究的那天你不在场。大家是在某某家婚宴上,吃过饭以后商量了一下。所以这件事儿,你不知道……

副局长也清楚。他除了有副局长这个名头外,手中的权力已经被一把手剥光了。但是他也决不和这些人同流合污:底线是不丢的,良心是不卖的!

由于这个局里的保障房问题,遭到了不少人的不断举报。局里的一把手,就被市有关部门盯上了。“进去了”不久,其他的人就像是一条绳子上拴着的蚂蚱,隔几天,扯进去一只。不到两年的功夫,局领导班子成员,除了这个副局长,那些因为利益结成团伙的领导,全进去了。连县里分管他们的副县长,听说也因为贪污腐败,被牵扯进去。判了十来年。

体制内被边缘化是什么感受?

你干你的,他们玩他们的,别和他们同流合污。其实那种风气不好的单位。这有一个中层干部,自己就在屋呆着,谁科室也不去,后来人家也该选拔参加选吧,人家去地震局当副局长去了。

体制内被边缘化是什么感受?

同事,69年出生的老哥近一年被整体边缘化,我俩住在一个房间,他在我工作中帮助比较大,所以关系一直维系的比较好,之前虽然老哥比较个性有些小毛病,但都不台过分,领导对他面上还算客气,同事之间面子上也还过得去。被边缘的起因是因为领导被某人举报到纪委,他最终怀疑到老哥头上,最终在单位身边人大骂,在之前老哥关系不错的人群中大骂,之前关系近的人立马开始疏远老哥,这时体制内的虚伪感情就显现无疑,都为了自保在领导跟前表白立场,说真的真的看不上这种人。但大部分体制内的又都是这幅嘴脸。我发现老哥自从出了这档子事,整个人都变了一种状态,不再主动接触同事,每天看报看书,工作本身也踏实,业务能力很强,现在个性比之前更强势,说话态度也更偏激,领导说的不对直接就硬刚,虽然我感觉有时这样不对,但是一想这样做也没什么毛病,谁叫你领导提前组团排挤我的,而且领导压根不敢再正面针对他,背后发发牢骚,当面还得哄着,年底优秀考核也给他。所以说,我感觉体制内没有被不被边缘化,你只要自身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领导压根也不敢把谁往死整。同事之间也都是永恒的利益关系。横的怕愣的,楞的怕不要命的。私企遇到不讲理的可以开除,体制内遇见不讲理的你领导就得哄着。你搞他一下。他可能惦记你一辈子。你可能搞完爽一时,他没事惦记惦记你可能让你倒大霉。

体制内被边缘化是什么感受?

我感觉大家都疏离,没有谁被孤立。这就是我存在的环境。而且对人热情那位,也没什么意思,今天好,明天又不说话,不如做人冷淡点

体制内被边缘化是什么感受?

首先弄清楚,“被边缘化”的究竟是个人还是整个单位。如果是单位被“边缘化”,个人自然也无法幸免。

举两个例子。

我们市的党史办:由于不参与市内重要中心工作,也不具备审批或者监督等其他主要职能,因此,受关注度低,在领导心目中的地位也可想而知,甚至年底的时候,整个考核都是捎带的。

最明显的就是各项荣誉的争取。由于不参与中心工作或者参与度低,市里在分派荣誉时都会先紧着重要的职能局委,容易出业绩的或者露脸机会比较多的市直单位,党史办连年度的“先进工作者”的分配名额都没有。

这种情形下,单位的“被边缘化”导致个人在整个大环境里“被边缘化”——别说个人的知名度了,就是单位的知名度也不见得有多高。

个人经历。我从乡镇回到市直单位后,由于频繁被抽调,导致领导对我印象不深,同事们相处的时间也短,交情也浅,无形中就“被边缘化”:单位的集体活动如开会等,我从不发言;有工作任务时,领导也不会第一时间考虑让我参与;自然评优评先我也是没资格的,诸如此类。但是有一点,我的工资不会少发,时间也相对自由,只要按时上下班,不想着去领导面前刷存在感,自我感觉良好。

因此,体制内的“被边缘化”,有时候是被迫的,但是有时候可以是自己选择的。

体制内被边缘化是什么感受?

从县委办抽调到专班,每天正常上下班,偶尔加个班,不再像以前一样白加黑,虽然不能被提拔,但是看懂了,就好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