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恢复高考的那几届考上大学的学生是什么水平,比例有多低?
问题所谓的“恢复高考”,准确说应该指的是1977、1978两次全国性高考。至于“什么水平”,不妨这么来看:
1,参加考试资格,因为“暂停高考”已经十一、二年,期间正儿八经高中毕业就是1966、1967这两届高中毕业生。毕业时就二十岁左右了,加上十一、二年,恢复高考时一般都三十二三岁,绝大多数都成家立业,为人父母了。一直坚持努力耕读不辍、工读不辍的比例极少,坚韧不拔者,多直奔“考研”,其杰出者毕业后多留校任教,今天很多高校名师、科技名家大抵6出于此辈。也有少数参加高考的,但所占应试人数比例极小,所以当年参加考试资格定为“同等学力”。
2,因此,参加那两届高考的,大多数是既有一定文化基础,具有奋发精力坚持自学不辍的1968届高中生以及1968、1967、1966届初中生,再加上“文革”后期毕业一部分高中生。
3,这些参加高考者,之所以能在百分之几的录取率中胜出,一定是十几年里经历各种各样的折腾及磨练,仍旧坚韧不拔者。或者自个坚强而努力进取,或者家学渊源,或者“高人”指点,或者走投无路 ,总之其必有过人之处。
4,因此,他们的“水平”,除了体现在“独木桥”竞争胜出上,更多的是,进入不管什么状况的大学(因为当时“百废待兴”,各学校的大多处于差异不大的起跑线),都如鱼得水,如饥似渴,继续发扬自学不辍的精神,再得饱经风霜,枯木逢春般的老师精彩指导讲授,平时从不缺课,讲座争靠前,自习到晚点,被窝私接灯,经常被“查电”。如此这般,自觉、自律、奋进,“水平”自然就基本符合所有课程的高要求了,进入社会后,也自然与那些后来“自考”什么硕士、博士的不可同日而语了。
5 ,至于他们什么水平,请看当年胜出今天仍然在国内外科技界,教育界,领导层领头的七十岁上下的那些老人就知道了。
刚恢复高考的那几届考上大学的学生是什么水平,比例有多低?
回答这个问题我最有切身体会了,因为我是亲历者,我是1978级的高考生,是以应届高中毕业生的身份参加高考的。
刚恢复高考的几届学生通常是指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7级、1978级、1979级三届高考学生。以我的亲身经历和体会,我认为那几届的学生由于其中学时期都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动荡期间,没有条件认真系统的学习,所以我们中学基础知识很不全面系统和扎实,和现如今的高中生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加上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到参加高考时间仅有一年左右的时间,要在一年时间里复习全部初高中的全部课程知识,可想而知时间有多仓促了。所以那几届高考生无论是往届的工农兵考生,还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其中学基础知识都不牢固扎实,那时候的高考试卷让现在的高中生来做简直就是“小菜一碟”,个个满分。
但是那时文革刚刚结束,国家百废待兴,恢复招生的高校和专业很有限,所以那几年高考的录取率非常的低,77、78、79三届考生平均的录取率仅为5%,这还仅是录取的学生占考生的比率,还有相当多的应届毕业生没有参加高考,如果考虑到这层因素,则录取的学生占应届高中毕业生的比率会更低。由于录取率非常的低,所以录取的学生的质量是非常的高,可以说代表了那个时代青年学子中的精英。那个时期文革刚刚结束,改革开放刚刚开启,大家都在为夺回失去的“十年光阴”,为早日实现“四化”而发愤的学习、读书,那个时代社会上也没有其它的诱惑,所以那几年的学生学习和求知的精神是非常的刻苦努力,是现在的高校生难以比拟的。
由于受十年文革的影响,高校毕业生有十多年的断档期,因此77、78、79级三届学生毕业时正赶上国家建设大发展时期,急需大量各方面人才,所以这三届学生都得到了国家很好的安排使用,并且很快成为各方面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因此说改革开放大潮为那三届毕业生搭建了施展才能的舞台,可以肯定的说刚刚恢复高考的那几届学生的实力和水平都是比较高的,基本上都是改革开放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
刚恢复高考的那几届考上大学的学生是什么水平,比例有多低?
01: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年高考报考的考生比较复杂。
1965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在这十年期间,全国停止高考,大学招生试行推荐制。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1977年,全国正式恢复高考。在这一年,报考考生比较复杂,有老三届的,还有六九年到七六年中间的毕业生。十年的高中毕业生,聚拢在一起,数量虽庞大,但是,考生的整体素质不高。
众所周知,1966年的高中毕业生文化基础知识水平比较高,六七年的还行。以后的高中生大多都是半工半读,没有学习多少知识。国家猛然恢复高考制度,只要是高中毕业生都想去碰碰运气,报考人数特别多。国家计划招生人数少,这就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壮观景象。当时,只有特别优秀的才能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校园,而绝大多数考生只是充充数而已。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就是考上大学的那部分学生,水平也不很高。第一年高考的考题特别简单。
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二年,能考上大学的学生水平就有所提高。
这一年报考的依然有老三届的学生,依然有68年到77年的学生,国家允许复读生参加报考,这就考生经过自学或者高考辅导班的学习,水平提高很大。
另外,当时的高中是两年制,76年以后,各地的学校都走上了正轨,教学质量提高很大,77年的应届毕业生整体素质也提高了。
1978年的高考题比1977年难度提高很大,这一届录取的大学生整体水平提高很多。
1979年,1980年学生报考情况基本上和1977年一样,所不同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高中毕业生,几乎没有人报考了。
在这中间,主要是1976年,1977年1978年高考复读生比较多。在这期间,县城的高中开始对农村学生招生,城市学校有重点高中,县城学校也成为重点高中,教学比较规范,学生学习劲头比较大,考生报考人数比较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景观更加壮观。高校录取的大学生就非常优秀了。
1980年以后,国家开始推行633制,高中时学段也从两年制变成三年制,以后高考竞争就激烈起来。
高中学校走向正规,学制变长,肯定高考考生的文化r程度提高很大,高考的竞争十分激烈。
我是1983年上高三的,现在回忆起来,那时我们班应届生不会超过1/3,也就是说,超过2/3的都是复读生。复读两三年的很多,复读五六年的也不奇怪。我们应届生,个头很小, 排在最前面。站在讲台上一看,有白皮小生,还有满脸胡茬子的老大哥,很有意思。
那时,不管是什么大学,能考上就能光宗耀祖,就是考上师专,也够家人炫耀的了。毕竟那是一个包分配的年代,考上了就成了公家人,拿国家的工资,吃国家的商品粮。那是的大学生,确实比现在的大学生有获得感,荣誉感。
刚开始高考那几年,那是拼着命学习,晚上老师催几次让回宿舍睡觉,学校准时十点停电。学校停电以后,老师检查完了,不大一会儿,宿舍里的煤油灯又亮起来。煤油灯冒的油烟把脸熏得黑黢黢的,鼻孔里也是黑的。大学的诱惑力以及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不得不让当时的学生这样勤奋。能考上大学的学生,成绩也一年比一年优秀。
刚恢复高考的那几届考上大学的学生是什么水平,比例有多低?
1977年恢复高考,当时学制初中两年,高中两年。大学停招或搞推荐已经十年了。读书有时连书都没有,专门学工学农学军和批判资产阶级。则恢复高考时的题目从现在看起来并不难,但在当时却并不容易。因为当时的高中生几乎什么都没学。我大队(村)一名女生在高考数学考试中利用求根公式推出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再根据韦达定理做题。就她一人能这样思考,并正确解答。她是全公社(乡、镇)唯一考上的女生。自1977年开始,连续四五年录取率都相当低,低于5%。那时考上的学生素质都相当高,而且是统招统分的。大学学风相当好,考上的人一般都是发奋读书。分配工作后,一般都是单位的技术骨干、业务精英,在国家科技人员青黄不接时立下了汗马功劳。许多不久就成了领导阶层,现在大多退休了。
回答供参考。
刚恢复高考的那几届考上大学的学生是什么水平,比例有多低?
回憶1977年高考的时代。我记憶犹新,始终难忘,我就是那个年代的上山下乡知青,并幸运地参加了这场决定人生命运的考试,见证那个时代的高考内容、场面、录取等背景。
我是一九六八届初中复课闹革命的返校生,1972年高中毕业后回到村里在三个村办的初中班任语文老师,五年后顺利参加了恢变高考制第一年考试(1977年)。曾记得那时的高考题目相当容易简单,文科内容:作文题目(湖北):《一个学雷锋的故事》,文题有点难的是文言文的翻译,句子成分的划分。其他好简单,数学都是初中方程类似内容。只考语数两科,我只考132分,被录取黄冈师专,而且成绩在所在地乡镇是高的。
但最后政审不过关,(1968)一打三反运动我的爷爷被打成叛徒(被诬陷的,直到76年被县统战部平反)那时,我未被录取而灰心丧气,甚至怨爷爷对革命不忠,影响了前途,我牢骚满腹了好长一段时间。
其实,一九七七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是国家的一次大转折,恢复高考制对百废待兴的国家很需要人才,国家对恢复高考后在大学里历炼的人才很看重,都分到国家各个重要领域里工作,不少的学生成了国家的栋梁人才,有不少的成为科学家。尽管那时录取起点低些,但经过党的培养和大学的学习,成就了不少国家急需的人才。
就在与我一同参加考试的几位同窗同学,都成为了教授以上的学位,而我未录取都一直在平凡教育干了一辈子,现在退休了与他的相比不知隔了多少层次。这就是人生道路上平坦与坎坷之分。
刚恢复高考的那几届考上大学的学生是什么水平,比例有多低?
本人就是78级的考生,虽然当时的底子薄,但是我班上的同学几乎是人人努力学习的,举例来说,晚上九点半熄灯,很多同学都点蜡烛学习到很晚,其实也不是想考研,就是觉得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所以大家都勤奋学习。至于说录取率比例大概是7%吧。后来毕业后,我班同学当上中学副校长以上的占到约一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