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下馆子”,按现在的生活条件是什么水平?

七十年代,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饭店,绝对不存在什么私人饭店,全部属于国营企业。饭店里面的厨师、服务员等岗位都是当地劳动局统一分配的“铁饭碗”工作。饭店经理属于国家干部编制,如果饭店达到一定规模,饭店经理的职务为正副科级干部。

那个年代,街面上的饭店非常少,城市一个街道范围内,饭店不会超过5家。饭店少与当时人们的工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低、下馆子的人少密切联系。

当时的饭店,基本上没有包房,也很少有圆桌面,聚餐吃饭的人都集中在大堂内。一个不是很大的大堂内摆上一、二十张方桌子(八仙桌)上饭店去吃饭的人,三、五成群在饭店大堂内围着一张张方桌子,点上几个小菜,喝着散装白酒,抽着由上海卷烟厂生产的几分钱一包的“生产牌”或者是几毛钱一包的“大前门”香烟,腾云驾雾,在人声嘈杂的大声喧哗中,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快朵颐。

正因为当时饭店的性质属于国营企业,是“铁饭碗”,故饭店的服务都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朝南坐”。于是,就带来了一个服务质量方面的问题。

当时的饭店,由于饭店属性的问题,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服务员的服务态度问题和饭店菜肴质量上的问题。服务员的脸一直是“板板六十四”,看不到她们的笑脸,服务员和顾客的吵架声经常听见;菜肴的质量更是十年如一日,不会有什么花样的。由于饭店服务质量不好,许多顾客前脚上饭店去吃饭,结束后脚走的时候,往往会气愤地说:“上饭店吃饭就是去受气的”一句话。

尽管饭店服务质量不好,服务员态度生硬,许多顾客因此而受了气,下一次聚会吃饭,你还不得不去,原因是当时的饭店非常少,哪像今天,什么餐饮一条街、美食街等等,没有挑选的余地。

70年代“下馆子”,按现在的生活条件是什么水平?

70年代下馆子那得是公职的人员,农民是没有钱下馆子的,要是有也是大队干部和生产队的车老板子出公差,一天补助一块二角钱一斤粮票,那个年代的饭店都是国营的,主食都凭粮票购买。

我记得那是七七年的时候我还小,跟父亲去城里给生产资料站拉货,赶着马车一共去了4个人加我,我父亲是站长领队,一个赶马车的还有一个掌包的,到了中午就去国营饭店吃饭,三个人出差费是三块六毛钱,三斤粮票,吃多了回单位报不了销,我属于蹭吃蹭喝那伙的,钱不够老爸兜底,那天中午一共点了六个菜,我记得非常清楚,因为我第一次下馆子,看看我们都吃啥好吃的了。

1.青椒炒肉8分钱

2.粉条炒肉8分钱

3.溜肉段4角2分钱

4.干豆腐尖椒8分钱

5.干炸小鱼1毛8分钱

6.溜猪肝1毛6分钱

小计:菜钱1块零4分

散白酒1斤1块钱,20个烧饼1块6毛钱

总计:3块6毛4分钱,超支4分钱和一斤粮票,就由我父亲自己掏腰包了,别看我人小,一个人5个烧饼我都吃了,那可是吃的满嘴流油了,满足感爆棚。

按照现在的水平来说,困难户都比我们那时候吃的好,更别提一般家庭了,70年代和我同龄的小孩子基本上都没有吃过饭店,自从我那次去饭店吃饭,我在小伙伴们面前炫耀了好几年,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好笑,时过境迁,真是难以想象,不过感觉那个年代还是挺开心快乐的。

70年代“下馆子”,按现在的生活条件是什么水平?

70年代“下馆子”,按现在是高收入水平!

因为70年代广大农民群众一没有金钱,二没有粮票,这两样票广大农民群众都没有,广大农民群众也就不能“下馆子”了。

70年代“下馆子”,按现在的生活条件是什么水平?

过去下馆子,好朋友聚在一起,不过三两人。小酒小菜不过几元钱。与现在不同,一般都是包间,冷暖空调设备齐全,卫生一流,灯火辉煌。朋友十几人点一桌子菜,这样的场面只有在电影里见到过。花个千八百的也不会心疼。这就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

70年代“下馆子”,按现在的生活条件是什么水平?

我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人。好像是1970年还是1971年的秋末冬初。从自留地里刨下了一些红薯、胡萝卜之后。父亲为了换点儿钱,就用自行车上绑着的两个竹筐,装上要卖的东西。去大队开了张证明,领着我到三十多里外的县城街上,摆个小摊儿,卖东西去了。

到了中午一点多了,红薯和胡萝卜卖了顶多一半儿。随着路边的住户家里陆续飘来饭菜的味道,肚子渐渐地有些饿了。

这时候才发现,从家里走的时候,忘了带那几个用羊肚子新手巾包着的高粱面饼子了。城里又没有亲戚可以投奔。今中午吃什么呀?

父亲坐在路边不作声,我也不敢喊饿。可是肚子不听话呀,总是“咕噜噜”地乱叫唤。最后又坚持到了两点,离饭店的下班时间剩下半个小时了。父亲才把小地摊上的东西,托付给旁边摆摊儿的一位老乡。请他代为照看一会儿。然后领着我,往不远处西大街上路北的“人民饭店”走去。这可是全城唯一的一家饭店。

走上门口的几个台阶,掀起满是油污而又沉重的棉门帘。映入眼帘的是有半个篮球场大的一个大厅。除了有为数不多的几张桌子外,其他的地方都是空荡荡地。地面的砖坑凹不平。如果不注意脚下,很容易摔个跟头的。

刚进门口的地方,站着几个衣衫褴褛的叫化子。还有个女叫花子,怀里抱着一个吃奶的孩子。正在旁若无人地给孩子喂奶。大厅的尽头,北边开着两个窗口,分别是面食和炒菜的岀货口。东边的一个窗口上有一个圆形的小洞。是交了钱和粮票之后,拿领饭的饭票之处。

因为身上不带着粮票,所以不能买面吃。在卖饭票的那个胖女人翻了好几次白眼之后,终于有一个排在我们后面的食客提醒我不识字的父亲:黑板上写着豆腐脑儿一角一碗,不要粮票。

于是我父亲就交了两毛钱,从小窗户外的地上捡起了胖女人扔岀来的一张票。接着“啪”的一声,也不管后面还有几个排队等着买饭的人。把那个窗户一关,下班了。

父亲让我坐在桌子边等着。他急匆匆地岀了饭店,在对面买了两个五仁月饼。然后赶紧回来,在厨房工作人员的大声叫唤中,端回来两中碗豆腐脑儿。

桌子上的筷子早就被收走了。凳子也被收走,摞到了一边。有个管打扫的服务员,拿着喷壶往坑凹不平的砖地上洒水——快下班了,让我们赶紧吃了腾地方。两点半就要锁门啦!

门口的叫花子们,抓住这最后的机会。围到几个赶着吃饭的人身边。有的哀求行行好,给口吃的吧,有的说看看、看看,不敢全吃了,剩下一口吧……

我的半个月饼,也掰了指甲盖大的一点儿,给了那个讨吃的女乞丐。再多的也没有了——我也肚子里饿得厉害呀!

喝完豆腐脑儿,把碗送到厨房窗口那儿。那个等的不耐烦了的男青年接了过去,顺手往洗碗池子里一放。就顺手捞出来,和其他的碗摞在一块儿了。

这是我二十岁以前,唯一的一次“下馆子”的经历。现在想起来,还不如我这会儿平时吃的好呢!

五十年的时间,社会真的是进步很大了。

70年代“下馆子”,按现在的生活条件是什么水平?

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我来过北京多次(给单位办事),“下馆子”只吃过水饺,每斤1.4元(60个),收1斤全国通用粮票。每次我都买半斤(30个),真的没有吃饱,但只能将就了。

在我们当地偶尔下过一、两次馆子,吃的是荞麦面饸烙,半斤一碗,0.3元,收半斤粮票,从来也没有要莱,因此也就不知道菜的价格。

当年我们这里(内蒙古巴林右旗)

的每市斤猪肉的价格是0.71元;牛肉是0.49元;羊肉是0.48元。但前提是必须得有肉票。城镇户口的居民每人每月发猪肉票1斤;牛羊肉票1斤(牛羊肉票就是买牛肉、羊肉都可以),总计每个月两斤肉票,农村人没有肉票。

当时的散白酒(60度)价格是每市斤1.26元(凭票供应);我们当地产的瓶装白酒“大板白酒”(l市斤装),价格是1.65元。也是凭票供应。

1977年,我结婚后,每次我岀门,为了节省开支,我爱人(现在称老伴)把家里平常舍不得吃的白面给我烙两张饼,再拿点咸菜疙瘩,途中就不用再买吃的了(当时我每个月工资31元)。

这些话,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会不相信,但这是真实的历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