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的人真的不怕死了吗?
自杀的人不是不怕死,是看透了人生,觉得活着比死还可怕。
能够自杀的人之前都是非常善良的、淳朴的、讲义气的人,他们受了委屈、遭了罪没有人能够理解,没有人能够宽慰,只能有苦一个人咽下去,积少成多也就厌世了,觉得活着没有意思,看透了一切。
自杀的人之所以善良,是因为他们把一切不能忍受的痛苦一个人承担,并没有去选择报复社会,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自己生活不如意,选择开车冲撞人群、抢孩子、甚至防火烧车等种种发泄方式以释放内心的压力和痛苦,但是这样的后果是很多无辜的人也连带受了死亡的风险。
自杀的人没有选择报复社会,是因为他们想一个人默默忍受痛苦,所以抑郁成疾。他们是不怕死的,怕的是活着受尽磨难。
当今社会,自杀人群趋向年轻化,很多人生活不如意、感情不如意、爱情不如意都会选择自杀,认为自杀是一种解脱,也有人选择出家为僧为尼,每个人的宣泄方式不同,但结果却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看破红尘找一个干净的地方塑造新的人生。
自杀的人真的不怕死了吗?
我觉得很多人是一时冲动,想不开,才发生自杀的。如果给他们有个重新选择的机会,我相信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继续活着的。1999年夏天的一个中午,我所租住的那条大街上的一家农业生产资料店里,传来了一个女人惊恐的呼救声:快来人啊!救命呀!接着就是一阵撕心裂肺的嚎啕大哭。我闻讯赶去,只见店主的老婆蹲坐在柜台和厨房门相通的那个狭小的地上,怀里抱着她十九岁的女儿。一股浓烈的剧毒农药“3911”的臭味,弥漫在整个商店里。熏得人头晕。地下是棕色的农药瓶子摔烂后的一地碎玻璃,还有不少残留的药液。人们赶紧七手八脚地把已经昏迷不醒两个人抬到了路边的大树下。闻讯赶来的店主和熟人们,分头去乡政府、信用社等邻近的机关单位打电话,要求120救护车前来救人。据中午到店里买农药,防治马铃薯害虫的农妇讲:她进店之后,母女俩人一个在厨房里炒菜,一个在柜台边垂泪。随着铁铲翻菜、摔摔打打的声音,还有对女儿厉声斥骂的声音:死不要X脸!见了个男人就想嫁?你也不看看,他家穷的赁房儿住!除了长得顺眼些外,其他的要一头没一头!鬼迷心窍了,还非他不嫁!不要X脸的东西!早些死了哇!省的气祖牙!低头啜泣的女儿突然快步走向墙边的农药货架。取下一瓶3911。拧开盖子,举起来就往口里倒!农妇吓得“啊”的一声尖叫,腿却迈不动了。那瓶农药喝了几口,瓶子就从手中滑落了。“啪”的一声摔在了地上。人也靠着柜子软瘫在地上了。……120赶到之后,边拉上进城边抢救。当天下午,女孩就醒过来了。面对不住地哭泣的父母,以及3911造成的对身体的严重反应。难受的女孩直叫唤:爸爸救我!医生快救救我!我不想死了!……三天后,经过医院的全力抢救,中毒症状几近消失。就在人们松了一口气的时候。第四天凌晨,因服毒过多,体内蓄积的3911毒素再次反跳。女孩在睡梦之中结束了十九岁花朵般的生命……
自杀的人真的不怕死了吗?
这个不好说。“死无对证”。
自杀的人是想死,以为死了可以解脱。
至于怕不怕死,应该也怕。
只是看不到活着的希望而已。
我倒觉得,死都不怕,还怕什么困难?
“活下来,想办法,才有希望。”
“天生你才必有用!”
霍金、张海迪、力克.胡哲能做到的,你为什么做不到!
因为你认怂了!
此回答为心理咨询师诚悦悟心原创。
自杀的人真的不怕死了吗?
自杀是来自一种神秘力量的引导,决定自杀的时候就会被这种力量掌控自我,会一门心思自杀,但真正活下来会后怕,觉得当时被迷了心窍,无论多大的事情也不到自杀的地步,但就是会被迷惑,心生绝望,认为不留恋,其实是这种力量引导产生的错觉。当一个人自杀过并活下来才有机会摆脱这种力量。
自杀的人真的不怕死了吗?
是的,自杀的人不怕死,觉得那是一种解脱。我曾经也是自杀过,被救了过来,自杀的想法从童年一直到成年,原因就是母亲的脾气太大,整天是自己怎么做都不对,怎么做都不合她的心,整天是骂来骂去。骂的一点自信都没有,觉得在这个家里是多余的。这个家里,我不应该有我这号人,因为我的不优秀,让他们丢人了。所以大概十岁左右就一直想死,觉得活着没有意义,看不到一点希望。每天就是想着怎么个死法,是上吊还是喝药,但是胆子小,晚上又怕黑,一想死了晚上就自己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在野外,就害怕。也想了无数次去出家当尼姑,可一想每天面对着佛像,尤其是晚上也是很害怕。那时候自卑的心里真的很严重。可能这样的心里会影响一辈子。后来就喝了好多安眠药。还写了遗言,真的那时候觉得,心里很轻松,终于解脱了。后来被发现救了过来。就算是现在,不会想着再去自杀了。但是还是觉得自己当个影子人挺好,谁都别当我是个人看,就当我不存在,就当世上没有我这个人挺好。
自杀的人真的不怕死了吗?
人对死亡的恐惧记录在基因里,所以自杀前会恐惧、犹豫、思想斗争。但如果活着的痛苦难以承受,就会和死亡间彼此权衡,两害取其轻。所以不怕死不存在,死亡是为了逃避更可怕的梦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