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玻璃关死的情况下,在车里睡一晚,会不会缺氧?

这个问题,我有亲身体验,应该说,不要说只是睡一晚,哪怕你睡十晚,甚至一年到头都睡在车上,车门车窗全部紧闭,你都不会缺氧!

去年国庆长假,我们兄弟几个一同回老家度假。由于去的人比较多,家里住不下,所以我就住到了车上,在老家的五天时间,每天晚上我都是在车上睡觉。每次我都是将车窗玻璃全部关闭的,因为晴天的晚上要防蚊子,如果是下雨的晚上又比较冷,不关车窗玻璃根本不行。几天住下来,唯一感觉难受的就是晚上睡觉时脚无法伸直,实在不舒服!至于说氧气不够用什么的,完全没有的事,根本不用担心!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也看了好几个人的回答,有的人完全是在睁着眼睛说瞎说,而且还编得有鼻子有眼的,他们从汽车内部空间体积算起,以此说明能存储多少空气,然后算出这么多空气中的含氧量。接着列出每个人一分钟要消耗多少氧气,之后就会算出人如果在车内睡8个小时氧气的消耗量,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没有问题!看了这些回答,我总算明白了什么叫做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这算好的了,有的人算了几千字,然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关闭车窗玻璃,人就会在车内因缺氧而死!得出这个结论,就是典型的忽悠了!

在玻璃关死的情况下车里为什么不会缺氧?

上面列举的那些通过各种各样计算得出答案的,都是多此一举。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可能是要让别人觉得他们的结论是经过严谨科学的计算得出来的,因此具有可靠性和权威性!其实这些做法完全是脱了裤子放屁——多此一举!他们自以自己很聪明,实际上恰恰相反,因为他们在做出上面这些思考的时候,从一开始就犯了一个很低级的错误,那就是,他们认为车子只要车门一关,并把车窗玻璃紧闭之后,车内就是一个密闭空间了!外面的空气进不来,里面的空气出不去,这样才会让他们花大把的时间去“计算”留在车内的空气够不够用的问题!真的很可笑。因为他们不知道或者是故意不说,汽车是有通风系统的!

汽车的通风系统,就是为了使车内的空气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能保持正常的流通而设计的。通常情况下,汽车采用强制通风和自然通风两种方式来实现车内空气的正常交换。

所谓强制通风就是指汽车在低速行驶的时候,利用鼓风机向车内吹入新鲜空气。而自然通风就是在汽车在高速行驶的时候,新鲜空气会通过车身上设置的进风口进入车内,然后通过车身上的排风口排出车外,实现车内空气的循环。

现代的汽车一般会同时使用上面两种方法进行通风,也叫做“综合进风”。汽车在玻璃关死的情况下,此时汽车的进风口和排放口是开放的,车外空气会通过车门缝隙、转向杆及挡风玻璃处的进风口进入车内,然后通过汽车后部和侧面的排风口排出车外。实际上,即使没有这些进气品和排气口,汽车也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密封,空气同样能够进入车内。大家可以想想看,汽车一旦开入河流或水塘中,车内马上就会进水,这说明汽车根本不可能是完全密封的。既然水都能进入,那么空气还不能进入吗?

所以,即使汽车处于停车状态,此时它的进风口和排风口也是同样打开的。哪怕把所有玻璃全部关闭,也不会影响到车外的空气进入车内,然后排出的这样一个循环过程。因此,不论是什么时候,也不论在什么地方,也不管车子是在什么状态下,关闭所有的玻璃,汽车内部永远也不会缺氧!除非你把车开进一个没有空气或者是有空气但没有氧气的地方!因此,如果有需要,只管放心大胆地在车里睡觉,即使关闭所有玻璃,你也不会因此而缺氧!

但是,我们经常会看到报道,有人就是因为关闭了车窗玻璃在车内睡觉而失去了生命,这样的事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难道他们不是因为缺氧而死吗?

对这个问题,我可以做出非常肯定的回答:确实如此。每年都会发生在紧闭玻璃的情况下,在车内睡觉而丧生的事件。但是,这些人之所以死亡,并不是因为缺氧,而是死于一氧化碳中毒!

为什么在关闭玻璃的情况下在车内睡觉会有人因此而死亡呢?

上面回答的是在玻璃紧闭的情况下车内会不会缺氧的问题,答案大家已经知道了。既然车内不会缺氧,那为什么还会发生紧闭玻璃在车内睡觉会死人的情况呢?下面就具体来给大分析。

紧闭玻璃在车内睡觉发生死亡事件,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汽车发动机仍然开着,也就是汽车并没有熄火!而为什么不给汽车熄火呢?当然就是为了使用空调!人死亡的原因不是因为车内缺氧,而是因为一氧化碳中毒。

紧闭玻璃在车内睡觉,如果不发动汽车,不使用车内空调,是根本不会有什么问题的,更不会死人!当然猝死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死亡不包含在内。

大家知道,夏天时所温高,冬天时所温低,所以有时候人们在车内睡觉就会使用空调,而空调使用的时候通常都会关闭车窗玻璃。当汽车在怠速启动状态下,由于发动机转速较低,会导致发动机缸内燃烧不够充分,未充分燃烧自然会产生一氧化碳,当然这些一氧化碳通过尾气排出。

如果此时停车的位置是位于地下车库,或者是在一个面积不大相对封闭的空间,也就是说车辆停放的环境不利于空气的快速扩散,或者是空气的流通不那么顺畅,那么这些一氧化碳就会有一部分在一定时间内包围在汽车周围。

上面我们已经说过了,汽车是有通风系统的。这些环绕在车身周围的一氧化碳就会通过汽车的进风口进入车内,这时在车内睡觉的人就会吸入一氧化碳。如果此时恰好汽车又开了外循环,那么更会加速把车外的一氧化碳带进车内。时间一长随着车内一氧化碳浓度越来越高,人吸入的一氧化碳就会越来越多,当超过了人体极限时就会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从而导致人死亡。

通常来说当车内一氧化碳含量超过50ppm,短则半小时就可能引发危险;含量超过200ppm,2-3小时就会出现头晕、头疼、恶心等症状;超过400ppm,2-3小时后很可能就会出现生命危险。相关实验表明,汽车在怠速状态下,半小时左右其产生的一氧化碳即可达到35ppm,这时候人就有可能会发生中毒,尤其是在空气流通不畅的地下车库,呆在车里的时间越长越危险。

由此可见,开着空调在车里睡觉,是具有一定危险的,尤其是当车窗玻璃又处于紧闭的状态时,危险性更高。因此,在车里睡觉时,尤其要注意一氧化碳中毒的问题。

如何在车内开着空调睡觉时避免一氧化碳中毒呢?

很多时候,车内开空调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如果必须在车内睡觉,又必须开启空调,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避免一氧化碳中毒呢?自然是有办法的。

不管是啥时候开着空调在车内休息,一定要把车子开到空旷、空气较为非常流畅的地方,在停车的时候,尽量把车头朝上风方向,这样汽车排放的尾气,就会远离车身,同时还能很好地防止一氧化碳从车头进风口中进入车内。

车子停放好后,开启空调的同时尽量要记得打开外循环,此时尽量把车窗打开一指宽的缝隙。一指的缝隙对空调的效果几乎不会有影响,也不会因此而增加汽车的油耗。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尽量让更多的新鲜空气进入车内,同时也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车内的忘乎废气置换出去。

如果汽车是停在地下车库、隧道、或者是海拔较高的地区,记得尽量不要长时间开空调,也不要在开空调的时候打开外循环。一般家用汽车都讲究隔音、舒适,因此车内密封性较好,车辆怠速产生的一氧化碳不容易进入车内。但是如果是在上述环境中,汽车排放的一氧化碳容易在车外一定范围内囤积,如果打开外循环,反而会帮助一氧化碳进入车内。这样的话,对在车内睡觉的人来说就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了。因此要切记,在这些地方如果在车内休息,还是尽可能不要开空调。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了在正常情况下,汽车的玻璃关死之后,车内也是不会缺氧的,大家尽可以放心,不仅不会缺氧,也不会出现因车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而导致人体损伤的情况,因为此车内的空气是时刻保持着自流交换的。所以大家不要听信一些人的胡说八道。至于在车内睡觉会死人的原因,我们在上面也分析了,不是因为缺氧,而是因为汽车没有熄火而导致的一氧化碳中毒。而汽车没有熄火的原因极少数是大意所致,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要使用车载空调。因此,在使用空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防范一氧化碳中毒。只要防范工作做到位,也是可以在车里睡觉的,但一定要小心,千万不能大意。

(图源网络 侵权删除)

在玻璃关死的情况下,在车里睡一晚,会不会缺氧?

有车的朋友出门在外可能会想过在直接在车里睡一晚,那么如果将汽车的门窗完全关死,那么里面的空气能够让我们正常呼吸一晚吗,会不会有危险发生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理论上进行一定的论证。

人体呼吸过程氧气的消耗量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21%,二氧化碳的含量为0.03%,当我们吸进氧气之后,氧气会通过肺泡进入血液,从而被血液带入我们身体的各个部位,为全身的细胞提供氧气。身体内通过食物所吸收的葡萄糖会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产生我们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同时伴随着二氧化碳的生成,而二氧化碳又通过血液运输到肺部并被排出。

所以我们常说我们吸进去的是氧气,排出的是二氧化碳,但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准确,我们吸进去的氧气并不会完全转换成二氧化碳,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研究表明,我们吸入的空气氧气含量为21%,而呼出的气体的氧气浓度为16%左右,二氧化碳的浓度则会提升为4%。当吸入的氧气含量低于16%时,我们可能会出现头痛,呼吸困难等症状,这也是高原反应发生的原因,因为海拔越高,氧气的浓度越低。而当氧气浓度低于10%时,我们的意识会变得模糊,很快便会昏厥过去。所以当车上氧气浓度低于16%时,则有可能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影响。

车内的氧气够我们呼吸一晚吗?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代谢当量这么一个概念,我们用MET来表示,1MET=3.5ml/kg/min,表示我们每千克(kg)体重每分钟(min)需要消耗3.5毫升(ml)的氧气。而人体在安静或休息状态下,代谢当量一般为1MET左右,下图是人体在进行不同活动时,代谢当量的估算值。

所以,我们就按照一个代谢当量计算,一个成年人的体重以60kg计算,如果休息8个小时,则会消耗3.5ml/kg/min×60kg×480min=100800ml=0.101m³,也就是说一个普通成年人休息一晚大概会消耗0.101m³的纯氧气

一辆小型轿车内的体积大约为3m³,那么3m³的空气够我们呼吸多久呢?上面提到过,当空气中的氧气从21%降到16%左右时,我们的身体就会出现不适,也就是说,我们大概仅能利用汽车内空气中5%的氧气,那么乘以汽车内空气的体积就能得到3m³×5%=0.15m³。这个数值会稍大于我们刚刚所计算的氧气消耗量。

虽然理论上的计算结果比我们的氧气需求量稍大,但随着氧气浓度的不断降低,即使氧气大于16%,我们的身体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是不利的,有些人认为汽车即使完全关窗也不可能完全密封,会有空气进入,虽然说汽车上会有一些透气孔,但实际上汽车上的几个透气孔径太小,对于静止状态的汽车来说,气体之间仅依靠扩散作用进行对流,基本上起不到什么空气流通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静止的汽车内气体基本上是属于一个封闭的状态,因此,在汽车内窗户紧闭睡觉是很不正确的行为。而在汽车静止时,窗户密封情况下开启空调睡觉则更加危险,由于燃油在燃烧时会产生一定的一氧化碳,而空调会将汽车周边飘荡的一氧化碳吸入并吹入车内,一氧化碳无色无味,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就中毒。这种中毒事件在新闻中就多次报道过,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

总结

上面的计算结果仅仅只是一个粗略的平均水平,不同的群体情况都不一样,有些人可能会在氧气浓度稍低于空气时便会出现不适,并且氧气浓度变低多多少少会引起一定程度的不适,对于每个人来说并没有一条明确的界限,所以当我们在汽车内休息时,最好将窗户打开一部分进行通风,保证有足够的氧气供应,另外在静止的汽车内休息时,一定不要在门窗紧闭的情况下开启空调。

在玻璃关死的情况下,在车里睡一晚,会不会缺氧?

在玻璃关死的情况下,在车里睡一晚,氧气够吗?

这个问题没那么复杂,汽车不是太空舱,所以汽车所谓的封闭空间有着无数的看不到的孔隙可以通风,没看到汽车落水吗?即便是所有车玻璃全部关死,最长不过1.5分钟即可灌满整个驾驶室!所以车玻璃全部关死,车内的氧气也完全够用,因为根本不是全封闭!重点在于要“熄火”,车子在通风不好的地方怠速时,发动机极易产生一氧化碳(比如那种单个的个人车库,非公共停车场),而这种情况下关闭所有车窗容易产生一氧化碳中毒,换句话说那些不幸死于车内的人并非车内氧气不够而死,而是死于车内一氧化碳浓度过高,被一氧化碳毒死的!再有一点就是一些粗心的家长把孩子忘记在车内,然后锁车走人,结果孩子不幸死亡,但这种案例是在夏天高温时期,而孩子的死亡原因并非自吸,而是车内极高的温度导致的中暑与脱水,通常不到一个小时就能要一条命,更不用说一晚的时间了!如果同样的场景发生在春季、秋季,都不会导致死亡!跑过大货车的朋友都明白,夏天夜晚睡觉会留点窗户缝,而冬季夜晚睡觉根本不会留缝,而窗户会彻底的关死,只要车子是熄火状态,两个成年大小伙子在里面睡一晚都一点问题都没有,若是开窗户睡,第二天容易成雪糕!春秋天不明显,但在冬季即便彻底把车窗全部关闭,还是会有各种小冷风飕飕的往车内灌,窒息?不存在的,别把汽车弄的像太空舱那么高端,太空舱做密闭何其艰难?无论高级、低级车都会有无数的透风的位置,所以在不要担心车内的氧气不够的问题了!在彻底关闭车窗的车内出现死亡的情况只有两点:高温、一氧化碳中毒,说白了就是大夏天在密闭的车内会热死;而不开窗在车内过夜一定要熄火、要熄火、要熄火,无论天气有多么冷,都要熄火,只要熄火车内就不会缺氧,而不熄火一氧化碳会抢占你的血红蛋白,即便氧气充足,一氧化碳还是能抢走血红蛋白,结果血红蛋白运载的不是氧气而是一氧化碳,人就失去了一切行动的能力,即便拉下车门这么容易的事,一氧化碳中毒的人也无力做到,所以在车内过夜可以紧闭所有车窗,但一定要先熄火,只要熄火就一定不会出问题的!

在玻璃关死的情况下,在车里睡一晚,会不会缺氧?

一次去郊游,我在车上睡觉,为了不被花蚊子叮咬,我紧闭车窗,因为这个动作,差点酿成大错。

2016年7月,公司举办夏季质量竞赛,我意外获得一顶帐篷,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见人在帐篷中过夜的惬意场景,这次有帐篷了,我也想去体验一次。

7月下旬的一个周末,我和老婆相约去某景区郊游,想到要在帐篷中过夜,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疯玩到傍晚,支好帐篷,就美美的睡了。

我属于寒性体质,估计草地上太凉,即便躺在毛毯上搂着老婆,我也受不住,我叫老婆去车上睡,奈何老婆不肯,没办法,我只能狠心扔下她,去了车里。

其实我只想在车上眯一会儿,再回帐篷里,由于太冷又太困,我上车打开了空调,放倒椅子倒头就睡着了,当时没关车窗,我被追着人咬的花蚊子咬醒,我看了看时间,才过去25分钟,想到再眯一会儿,我的手就不由自主地关紧了车窗。

之后,我做了一个很长的梦,特别长的那种,感觉就像在时空隧道中一直穿梭,越往前身体越沉,估计是睡觉姿势不对,我突然醒过来了。

但是醒来的瞬间,我真的非常困,想努力睁开眼皮,奈何怎么也睁不开,身体也感觉很沉很累,不行,我还得睡一会儿。

我又进入了时空穿梭隧道,这一次飞得更久,我也很纳闷,明明我身体越来越沉,可怎么还是能飞起来呢?

当我飞过一个弯道时,我看见了我老婆的影子,我大脑一个机灵,发出了“嘟嘟嘟”的红色危险警报,几乎一瞬间,我就弹出了时空隧道,没等睁开眼,也没有任何多想,我支起上半身,猛地拉开车门,大口喘着粗气。

这时,大脑传来晕迷肿胀,以及全身传来的软绵无力,才让我的大脑跟上了我的意识,我才努力地睁开眼,看着不远处的帐篷,我才意识到,我差点死在了车上。

其实,我在睡觉姿势不对醒来时,已经有缺氧反应了,当在时空隧道中穿越弯道再次醒来时,其实是大脑给我发出了“求生”信号。

我支起身体,拉开门,喘粗气,都是身体本能的意识动作,就像“鬼压床”一样,明明身体醒过来了,大脑还没跟上脚步一样。

大概过了五分钟,我缓过劲来,我听到了附近的蟋蟀声,风吹树叶的窸窸窣窣声,我径直走进帐篷,一把搂过老婆,心中感叹道:活着真好。

我做了什么酿成大错的动作?我为什么会缺氧呢?

答案是:我睡觉时,开着空调,关了车窗。

为何这样说?容我细细分析。

人们正常睡觉8个小时,到底需要多少氧气?

医学教材《临床营养学》上提到,一个成年人的安静代谢率约为200Ml/分钟,意思为一个人在睡觉时,每分钟需要消耗200ml的氧气,按理想睡眠8小时计算,一个人需要96L的氧气量。

天津大学《高温高湿低氧环境下人体热耐受性研究》中表明,人体在高温环境下,由于脑细胞和肌体细胞的加速代谢,耗氧量会加速增加,差不多是正常量的两倍,此时,意味着一个人睡8小时需要192L的氧气。

在玻璃关死的情况下,车里到底有多少氧气?

不同型号汽车车厢的容积有差异,总体维持在2400~3600L之间,在正常大气压下,空气中氧气浓度约为21%,这意味着,车厢在完全密封的情况下,理论上存在504~756L的氧气量。

按此来看,无论是什么型号的车,即便把玻璃关死,车内的氧气量对于一个人待一晚上来说,是足足有余的。

但是,并不是这样计算的,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即便是正常大气压,21%的含氧量也没有完全被人体利用,人体细胞血液摄取的氧气量,会随着空气中的氧气浓度波动而波动,效果也会呈现一定差异,就好比喝粘稠的酸奶时,总会存在一点喝不完是一个理。

只要我们保证空气中的氧含量不低于18%,人就不会缺氧,如果低于18%,它会导致脑细胞不可逆转的死亡,头晕,乏力,心跳加速,逐渐丧失知觉,失去行动力。

所以,车厢内的504~756L氧含量,我们要确保绝对安全,其实只有3%的氧含量可以利用(21-18=3),因此,一辆车可利用的氧含量只有区区的72~108L了,按此计算,一个人在炎热的夏天在车里待8小时是不够用的(192L)。

当车子处于高原环境,低谷山洼,隧道,地下通道等特殊环境时,由于空气不流通,气压不稳定,车里的氧气量只少不多,人待的时间会更短。

有人说,车里的通风孔很多,诸如刹车踏板、油门踏板、车门、空调、天窗等,即便是坐满了5个人,奔波一天也没见缺氧,其实,这些通风孔并不是为了安全而预留的,而是为了NVH(测试车的噪声、振动和不平顺性),且通风孔很小,它只有在车子流动时,才会产生动力进行空气置换,所以即便是坐满了人,人也不会感到缺氧。

车子静止不动时,四周的空气流动不及时,车内气流会加速形成负压,人体呼吸会加快车内的氧气耗用,这时车厢内属于一种强密封性的空间,是不太安全的表现。这种压力差在车子被淹时尤为明显,即便是好车,也会在5分钟内被淹过车顶。

综上所述,在玻璃关死的情况下,在车里睡一觉,理论上可以,但要根据实际情况来,不然也会有危险。

什么情况下,在车里睡觉容易缺氧?

1、不熄火的时候开空调

汽车长期怠速运转,尾气和空气混在一起,又被发动机吸了回去,容易让发动机处于贫氧偏浓燃烧的状态,尾气浓郁的情况下,容易释放浓度较高的碳氢化合物和一氧化碳。

众所周知,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能诱发很多疾病,且一氧化碳还会破坏人体血红蛋白,造成缺氧症状。当人处于低空排放的密闭车厢里时,这些有害气体离人非常近,危害也非常大,就好比你在电梯里吃螺蛳粉,味道当然不同凡响。

此时,如果你再把空调打开,这无疑让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流通更快了,想必味道也更浓郁,这就好比在电梯里现场煮螺蛳粉了。

众多惨痛的教训也历历在目,我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我因为开着空调睡觉,又紧闭了车窗,差点酿成大错,才造成了我出现缺氧症状。

除我之外,还有很多类似案例:

比如2019年6月25日的湖南怀化中方县停车场,有2名男子紧闭车窗的情况下,在车里开着空调睡觉,结果第二天被发现时已经因缺氧死亡。

再比如,2018年时,在青海西部的五道梁无人区的公路上,小倪两口子在挂车里边开着空调睡觉,第二天双双身体冰凉,没了生命意识。

所以,要想在车里开着空调睡觉,也要打开部分车窗,最好把空调风量开大一些,打开外循环,增加通风量。是为了心疼油钱,还是心疼生命,想必大家都明白。

2、炎热的夏天

上边也说到,人体在高温环境下,由于脑细胞和肌体细胞的加速代谢,耗氧量会加速增加,这时,如果长时间处于密闭的车厢里时,很容易造成缺氧脱水,中暑等症状,危及生命,几乎每年夏天都有小孩在车里窒息的事件,时刻都在为我们敲响警钟。

3、人多的时候

毕竟车里的含氧量是有限的,一个人没问题,当人多的时候,就很危险了。8小时的情况下,一个人消耗96L,两个人就是192L,车厢里按18%的安全限值72~108L计算,两个人最多只能维持四个半小时,随后可能会头晕,乏力或神志不清。

人越多待的时间越短,为了谨慎起见,不管是天热还是天冷,最好留点车窗缝隙,宁愿被蚊子咬,被冻醒,也不要微笑着做美梦。

4、环境气压不稳定时

比如西藏等海拔较高的地区,空气稀薄,含氧量较低,即便是在室外,也有一种头脑浑浊的感觉,在车里过夜更严重,因此,很多经常跑川藏线、青藏线的货车司机,要想在车里过夜,都自备了氧气瓶,难受了就吸一会儿。

如果处于气压不稳定的情况下,更不要关死车窗了,为了安全,最好在空气相对流通的地方,把车窗缝隙留得更大。

总的来说

车子停在空旷地带,一个人在车里过夜,即便开了空调,在车窗有缝隙的情况下,几乎不会有问题,但时间也不能太长,空调风也容易造成头疼。

如果紧闭门窗又开了空调,车子在怠速的情况下,发动机产生的混合气体,容易对人造成伤害,最好不要在车里长时间睡觉,因为一氧化碳中毒容易致幻,可能出现危险了,你还是一副微笑模样。

在玻璃关死的情况下,在车里睡一晚,会不会缺氧?

2018年,在五道梁无人区的公路上,一辆12米长的挂车停在路边,夫妻俩在车内过夜。第二天,车友打开车门却怎么也叫不醒,伸出手探了一下鼻子,马上朝不远处的保护站跑去。

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交通出行工具,自己开车,方便快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有的时候跑长途,过于劳累,就会在车内休息一会。为了保证汽车不漏雨不漏风,密封性就要达到要求,当汽车玻璃关严的情况下,车内空气不能流通,在里面睡觉就会出现缺氧的现象。

开货车跑长途的夫妇,在无人区的车内睡了一晚,生命永远留在了那里

说起青藏线,会让很多货车司机头疼,海拔4000米高度的路段,就占了全线的85%,除了高海拔以外,路面状况也十分糟糕,每走一段都相当艰难。

2018年,来自邢台的货车司机小倪夫妇,接到单子要跑一趟青藏线,对于他们来说,这不是第一次挑战青藏线。自从买了卡车以后,已经多次往返于青藏线,给客人运送货物。

跑长途相对辛苦,特别是这种条件恶劣的线路,收入也要高一些。普通的路线,跑完可以挣2万左右,若是跑青藏线,收入会高50%,于是他们决定,再跑一次109线,赚点钱回家过年。

小倪夫妇准备好路上要用的物资,开着12米的挂车就往青藏高原的方向前进,虽然路上辛苦,但这对年轻的夫妇,也会苦中作乐,用手机拍视频,记录他们在路上的生活,得到了很多粉丝的支持。

12月底的天气寒冷,当卡车开到五道梁无人区时,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气温达到零下20度,把车停在这里,去找旅店休息要花很长时间,小倪夫妇打算就在车内凑合一晚,明天早上就可以继续赶路。

车内的空调打开,一路的疲惫,让小倪夫妇很快进入了梦乡。直到第二天,过了很久车内也没反应,同行车友觉得有蹊跷,便去叫醒他们,当打开车门时,两人躺在车厢内一动不动,用手试探鼻子已经停止了呼吸。

车友马上下车,朝不远处的保护站跑去,叫人过来救援,可是小倪夫妇在密封的车内睡觉,因为缺氧,生命永远留在了青藏高原,留下两个儿子在家,让人惋惜。

在玻璃关严的情况下,车内是否会缺氧

大家在车内休息,将车门的玻璃关严,无非就是为了开空调,让车内保持合适的温度。空间狭小,再加上空气不能流通,再加上人在里面睡觉,会产生二氧化碳,氧气含量就没有那么多。

人们在地球上生活,氧气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多了也不行,少了也不行。空气中的含氧量 21%,当所处环境的氧气含量低于19.5%时,人就会有不舒服的感觉。

一般来说,维持身体内各个器官的正常运行,需要足够的氧气供应才行,有数据统计,每分钟人体就要消耗0.25升的氧气,整个心脏就占了35%,剩下的输送各个器官。

当氧气含量在19.5%~23.5%之间,人的身体就会感到神清气爽,精神振奋,有使不完的劲。若是氧气过高或过低,在这个区间以外,就会带来一定的伤害。

我们再来看一下车内的环境,是否会有缺氧的问题。

车内空间的大小,与含氧量有一定的关系,空间越大,有利于空气流通,氧气含量相对也要高。

就拿一辆中型SUV来说,车内的空间大约有3.85立方米,就按空气中的氧气比例来算,车内的含氧量为0.8立方米。

成年人每分钟若呼吸20次,晚上在车里待的时间就按10个小时算,两个人大概要消耗1.2立方米的氧气,将车窗玻璃摇下来,氧气可能不够,但还不至于发生严重缺氧的情况。

在车里面睡一晚,会不会有危险,取决于车内和车外的环境,算出来的氧气含量数据,只能起到参考的作用。

在无人区这种地方,平均海拔达到了3000米以上,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只有平原地区的70%左右,海拔每升高1000米,氧气含量就会减少10%。即便是在野外环境下,人也会感到难受,严重的情况下,还会产生高原反应。

若是在车内,将门窗紧闭,氧气含量会更低,在里面睡一晚,因缺氧发生的危险,概率也要高得多。

寒冷的情况下,在车内睡觉,大多数会开空调来取暖,开空调就要把车门和车窗玻璃紧闭。

车子的空调,大多是由发动机提供动力,发动机工作的过程中,燃油燃烧不够充分,再加上车子长时间怠速运转,极易产生一氧化碳。

车窗紧闭,空气没办法流通,一氧化碳就会取代氧化,这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被人吸入体内以后,很容易发生中毒。

由此可见,在普通环境下,两个人在密封的车内睡一晚,玻璃关严的情况下,会出现少许缺氧。若是在高海拔地区,在车内睡觉还将空调打开,缺氧的情况就会加剧,有可能危及生命。

车内的氧气,会明显比外面少,待的时间太长也会缺氧,还会有其他气体带来的危害

在车内有各种刺激性的气味,环境没有外面好,氧气比外面少,在里面待的时间太长,就可以明显感觉到缺氧,就会觉得头晕眼花,没有力气。

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有21%,人们在呼吸时,并不会全部将氧气吸进去,还包括一些其他的气体,实际到体内的氧气浓度只有16%左右。车内的气体,本来就混杂,吸入的氧气会比16%还要低。

车内的氧气浓度降低,人在里面待的时间太长,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一定的影响。虽然车子的密封性能有限,不可能达到完全封闭的标准,有少量的空气进入,但静止的汽车,不能产生空气对流,从外面进入的少量空气,对人们的帮助并不大。

真正来说,在低海拔地区,缺氧并不是致命的伤害,之所以人们会感到不适,那是因为车内其他的有害气体浓度过高。

人在正常的情况下,对各种有害的碳化气体很敏感,在原有浓度的基础上,每增加0.5%,人体就会有很明显的反应。

在密封的车内,汽车启动的情况下,一氧化碳浓度达到5~10PPM左右,当浓度超过60PPM时,人们就会感到沉闷,透不过气,注意力也很难集中,当浓度升高到200PPM时,就会感到呼吸困难,头晕嗜睡,当超过300PPM时,待的时间过长,就会有生命危险。

要想在车内保证安全,就要让氧气含量维持在人体可以接受的范围,尽量打开窗户进行通风,让空气流通,这样就可以缓解缺氧的现象。

在车内睡觉,缺氧的情况下,有哪些措施可以改善

1、在车内睡觉,最重要的就是通风,即使开着空调,也要将玻璃多留点缝隙,让外面的空气尽可能吹进来,保暖的同时,也要注意通风。如果是在炎热的夏天,尽量不要将车停在太阳下暴晒,以免里面的温度升高,导致氧气含量下降。

2、用空调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将空调的外循环打开,这样就可以将空气带入车内,不打开外循环,发动机处于怠速运转的模式,容易生成一氧化碳。

3、买的新车的话,里面的内饰和皮革都会产生刺激性气味,会影响人的呼吸,在里面睡觉时,就可以将车门和玻璃打开,让里面的气体释放出来。

写在最后

玻璃关死的情况下,在车内睡一晚,会造成缺氧的情况,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出于安全的考虑,最好在车内睡觉的时间不宜过长,人少的地方,在车内发生意外也很难发现。外出旅行,即使多花点钱,找一个地方住起来,比在车内睡觉就要安全得多。

在玻璃关死的情况下,在车里睡一晚,会不会缺氧?

关于车内睡觉氧气够不够用,我从数理化生物以及车辆构造、实际案例几个方面来分析,突然发现读了那么多年书,唯有此刻派上用场了。

在车里影响我们的两个关键因素是氧气含量二氧化碳含量,先来看看车内氧气含量和人体每小时耗氧量情况。

普通轿车车内有多少空气?有多少氧气?

以5系这款车为例,车长5.1米,车宽1.868米,车高1.5米,轴距3.1,实际车内空间高度为1.1-1.3米,实际空间长度为2.2-2.5米,实际空间宽为1.2-1.45米,取各尺寸的中间值,最后可得出车辆实际空间为:2.4X1.2X1.32=3.8立方米,考虑到实际前后空间尺寸长宽并不规则,以及车内座椅、部分中控等所占据的空间,扣减后车内实际空间面积为2.75立方米,后备箱0.5立方米。

车辆空间为2.75立方米,即2750升空气量,其氧气含量为:550升

人体每小时呼吸需要多少氧气量?

成年人一天大消耗约0.6KG-1KG氧气,我们按1KG计算,因为空气中氧气含量为21%左右,也就是需要空气量为5KG左右,(1KG空气=773升)换算后也就是每天需要3865升空气

人体每小时空气消耗量为161升,假设呆在车内10小时,只需1610升空气量,所以氧气量是足够用的,另外人体吸入氧气含量约为21%,呼出氧气占比约16%,实际消耗量为5%,所以说氧气一般都用不完,而是在于一定时间后氧气含量和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导致人体血氧量出问题。

当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降低至19.5%的时候,人会变得呼吸加快,身体会感到空乏无力,当氧气含量降到12%时候,人就会感觉到呼吸很困难,此时人体动脉血氧分压从100mmHg降至60mmHg,身体出现全面缺氧状态,当低于10%时候将会无法行动,神志不清,危及生命。

也就是说,如果汽车里面是密闭空间,车内有2750升空气的时候,理论可支持1个人在车里使用17小时。但是当空气中氧气含量低于60%的时候,人体就会出现严重缺氧,也就是说当呆在车内超过10个小时后车内氧气含量就达到了人体极限。

我们再来看二氧化碳指标

在标准大气压情况下,地面空气中含氧量为21%左右,当然这个值不是固定的,因为空气是大气中的混合气体,其中还有氮气占大约78%左右,氦氖氩等稀有气体大约占了0.934%,其中二氧化碳约为0.04%。

但是如果是在密闭的空间内,人体每分钟会呼出大约200ml的二氧化碳,这回事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快速上升,当我们再次吸入空气时候,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侵入血液中。

当空气中占比超过1%时候,我们就会感到不舒服,胸闷、心悸等,当达到4%-5%时候就会感到晕眩,开始无法站立,当大于6%时候就可能神志不清...生命危险。相对来说,二氧化碳比缺氧更为严重。

影响因素二、车辆构造上缝隙比较多

上面我们是以车辆假设是密闭空间来计算的,但实际上车辆即便车窗全部关紧,都做不到密不透风,比如车辆中控部位,储物盒到前引擎盖之间,比如油门、刹车连接处、再比如车辆后排,后挡风玻璃下面都是有气孔和后备箱相通的。

换句话来说,就像很多车辆落水后里面很快进水就是一样道理,更何况是空气了,因此说车辆本身就有很多通气地方。

个人睡车里的经验和感受

我曾经自驾游,在香格里拉那边,遇到好的酒店就睡酒店,走到山区就隔三差五睡车里,那段时间刚好入冬,晚上非常冷,我都是完全关闭车窗睡觉的,基本都是晚上11点多一觉睡到早上7点左右,完全没事,只是完全关闭车窗后3小时以上就会明显感到空气质量差,还是有些不舒服,睡着了也就没在意这些了。

如果有想要自驾游的朋友,在外面想要睡车里的,下面分享些经验,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1、如果是雨季,可以买车窗挡雨版,这样睡车里下雨也可以把车窗打开0.5-1.5厘米左右都不会有雨水溅进车内,这样就可以保证车内有新鲜空气了,但是在外睡车里,记得把车窗全部锁好,否则半夜像我都会不放心,万一谁来打开车门......

2、冬天如果冷,可以开天窗,不要开四个车窗,天窗稍微留一点缝隙,正常车内有人,车内温度略高于车外,那么气流会自然由车内往外流动,这样冷气流也就不太容易全部灌进车内来,不至于太冷。

3、切记不要关着车窗开着空调睡觉,即便是开内外循环,都很危险,这一点相信大家都知道,但还是多啰嗦一点。

(1)像夏天暴热天气,车内温度有的高达70多度,即便开空调,车内依然会产生甲醛、甲苯这些有害物质,这是很危险的。

(2)关闭车窗,车辆长时间怠速,发动机转速低,气缸内燃油可能燃烧不完全,进而产生一氧化碳,上面也说过了车辆不是密封的,这时候车辆外面气压高,车内气压略低,很容易一氧化碳反流进车内,这也是很危险的,开空调的时候,有时候即便不想睡觉,时间长了都会犯困,而一氧化碳又是神不知鬼不觉,慢慢影响人体,即便清醒都可能中招。

(3)很多人喜欢把空调温度开得很低,这对人体来说是很有伤害的,感冒、关节炎、肩周炎、湿气重等等各种毛病都可能会有,正常情况下河内温度在22-26度较为适宜。

4、在车内睡觉的时候,尽量找空气流通较好的地方,尽量不要在地下车库,车内车外空气都很差,人很容易不舒服。

小结:

一句话,完全关闭车窗在车内睡觉是没问题的,上面分析说过即使车内是密闭空间,氧气量也能支持17小时,更何况,所有车辆都做不到完全密闭,很多地方都是有缝隙的,完全不用担心氧气问题。那些出了问题的车主,基本都是空调因素引发的。

即便氧气足够,但还是建议呆车内时间也别太长,尽量不要超过8小时,时间长了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自然就下降了,这才是最危险的。

睡车里给车窗留0.5-1厘米的空隙,像小雨天气,0.5厘米的缝隙雨水也不会进车内的。车窗留缝隙,不仅安全,多呼吸点新鲜空气睡得也会更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