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人友好,对亲人苛刻,这种人是什么心态?

还真有这种人,也许是心里纽曲,又或是小时经常受家人打骂,而外人经常同情、帮助留下的结果吧。

对外人友好,对亲人苛刻,这种人是什么心态?

不谈心态,因为这跟心理活动关系不大。只谈情况吧!如果这样的情况两头都不极端或者不偏颇,那么应该比较正常。因为对外人友好是礼数,对亲人苛刻是本分。请持不同意见的同志先不要生气。

作为一个礼仪之邦,对待朋友同事同学伙伴等友好的外人,咱们的老祖宗一直教育我们要恭良温俭让仁义礼智信,这是为人处世的立身之本;对待不友好的外人,老祖宗则劝导我们宽恕容忍化干戈为玉帛。所以,除了敌人豺狼我们要举起猎枪,其余都要友好以示。说到对亲人苛刻则要看对象。如果是孩子或者晚辈,苛刻一点可能是好事,孟子说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就是为了他们的增益其所不能;如果对父母长辈等亲人苛刻则不对了,对他们应该关爱尊敬包容一点。

作为感觉到这种不公平待遇的受众,我建议不妨大度一点。因为你换位思考一下,你的亲人肩扛养家重任,在外挣钱打拼还不得随时保持笑意盈盈吗?甚则,有时还不得不卑躬屈膝鞠躬垂首呢!这样一天下来回到家里,卸下满身的疲惫和风尘,难免会将在外失落失意的苦恼愤懑压抑带到家里,因为家里是最不需要将负面情绪伪装藏匿的地方,所以有时难免发发火倒倒苦水。看似苛刻,实则是疏泄。应当理解为上,适当担待。当然遇到发泄发飙等过分行为和语言时,则要及时强硬阻止并深情宽慰。

当然,我是不赞成这种两面人格的表达方式。不管外人还是亲人,他们首先都是有独立人格的人。都应该得到尊重。每个人都应该控制自己的欲望,认识自己的无知,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是做情绪的奴隶。

对外人友好,对亲人苛刻,这种人是什么心态?

对外人友好,想得到外人的认可,赞美,满足一下虚荣心。想承认自己是一个大方,友善的人。对亲人苛刻,那是无视亲人的亲情,很恶毒,很自私。

对外人友好,对亲人苛刻,这种人是什么心态?

对亲人差,对外人好,是假象,

想要真正弄清楚这个假象背后的真相,我们需要人类为什么会产生情绪?

心理学认为:当人的需求与现实不符,人就会产生不良情绪,相符,则产生好的情绪。

举个例子:

我觉得父母应该多吃青菜,但是父母却喜欢吃肉,怎么说都不听。我的需求是让他们吃素,但他们不答应,这种不符就有可能使我产生不良情绪。

再比如:我准备让孩子学习散打,因为散打可以强身健体,但是妻子觉得孩子应该去学画画。我的需求是让孩子锻炼身体,但妻子阻拦了我,这时候我也会产生不良情绪。

当我们的需求,无法被满足,就一定会产生不良情绪。

当我们产生不良情绪的时候,我们有可能会发泄,也有可能会忍耐

当对方是我们的亲人时:即使我们发脾气,也很容易得到原谅和理解,最起码不会产生太大的不良后果,小时候我们会小心的试探向父母发脾气,最终我们发现,无论我们如何发脾气,父母还是爱我们的,慢慢的,我们就会形成固定的条件反射,在将要发脾气的一瞬间,我们根本不用思考后果,直接就向父母发脾气。夫妻之间,兄弟之间,都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明知道这样不好,但还是控制不了自己。

当对方是陌人生的时候:在发脾气之前,我们会本能的考虑到发脾气的后果,在不了解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性格之前,我们是不敢乱来的,因为在我们小的时候,乱来往往给自己带来伤害。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会很谨慎,即使肚子快气爆了,也有可能先忍下来。

比如,当父母给我们讲一件我们所知道的事情时,我们有可能会说:“知道了,别讲了。”但如果这件事是老板在讲,你还敢这样说吗?

对外人好,对亲人差的真相:

可以肯定的是,这句话是错误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对外人好对亲人差。所谓的对外人好,无非就是多了一丝忍耐,不敢胡来。

所谓的对亲人差,无非就是放弃了伪装。

不要再伤害自己的亲人

我们对亲人发脾气,虽然是一种简单的情绪发泄,也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但有时候真的会对亲人造成很大的伤害,特别是夫妻之间,当一方对另一方一直宠爱时,被宠爱的一方就会经常无意识的伤害到另一方,慢慢的,感情就会破裂。

所以,如果我们爱一个人,千万不要溺爱,她做的对,我们可以表扬,他做的不对的时候,一定要让他受到一些惩罚,要不然,下次再碰到类似的情况,她就会肆无忌惮。不管是对自己的孩子,还是爱人,一定要坚持赏罚分明的原则。

如果你的孩子或爱人,总是对你乱发脾气,那么从今天起,请坚持这个原则,只要坚持一段时间,情况就会有所改善。

如果你自己就是一个经常向亲人发火的人,请一定要学会克制。

对外人友好,对亲人苛刻,这种人是什么心态?

这是原生态的家教,是刻到骨子里的烙印。是自私,是表演,给外人一个假像,也让外人不会对自己有威胁,从而对自己有利可图。而家里人咋闹也不胳膊拧不过大腿,闹不出手去。

张三的父亲解放前是煤矿工人,家里很穷 ,老婆是不识字的家庭妇女,家里五个儿子,衣不遮体 ,食不裹腹。张三从小看到他爸打他妈,对外人满脸堆笑,有求必应,啥气都受。他觉得那是天经地义,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上站得住脚,心里才会平衡。

张三该娶媳妇时 ,家里着急了,怕太穷了,找不着媳妇,没人跟着。后来不知怎么糊弄来了一个 ,同意跟张三初对象。可把一家欢喜坏了。像招待贵客一样 对这个准儿媳妇,吃饭时,儿媳先吃,一家子都在旁边看着,小心伺候着,生怕不周到。一次,老太太不小心说错了一句话,儿媳赌气走了 ,老头儿一生气 ,先把老太太打一顿,把饭桌子都推翻了 ,锅碗汤盆洒了一地。。。。。。。五个儿子都看着,觉得他爸很英雄!

这儿媳的家境不错,在英国开设的大煤矿当账房 ,跟老张家门不当户不对,但张三长得漂亮,浓眉大眼,身材高大,他爹又供他念了几天书,这丫头还就真同意了,张三他爹要脸,借了一屁股债,吹吹打打,婚礼办的很热闹,新娘很满意。

谁知刚入洞房第二天,张三就给了她一个下马威 ,没事找事,毒打了她一顿,在她眼前举着胳膊握着拳头历声说,我让你知道我是谁!新娘身上是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像个花瓜似的!新娘这才看清了张三的真面貌,想哭着回娘家,又怕被人家笑话,还心存侥幸:也许以后不会总这样,还善良的檢讨自己是不是哪做错了。张三的妈则得意的说,后悔?晚了!

还真晚了,自从从外人变成内人,张三一家对她态度大变, 从天上到地上,反正她也跑不了了。他们两口子生了四个孩子,两儿子两闺女,张三一辈子都当着孩子的面打老婆,直到孩子都有孩子了,还意气风发的当着孙辈打他奶奶!

但对外人,老张从来是温良恭俭让,总讨好得问:有事吗,说一声,宁愿自己吃亏,也要别人的一句好话。还要形像,讲究衣冠整齐,出门前要照半天镜子,骚首弄姿,儒雅得很,外人都夸他像个大姑娘似的。这就是装!

装有用,领导也挺看得上他,给他弄个科长当当,群众呼声也高,年年是先进工作者!

对外人友好,对亲人苛刻,这种人是什么心态?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人还是有的。我也见过一个,细细地分析下来,我认为他之所以这样,是小时候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此人兄弟姐妹一共五个。他上头有两个姐姐,下面是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在农村,重男轻女是极其明显的。他妈两胎生了两个姑娘,自然是心里焦急。生下他以后,传宗接代的任务才算基本上完成。因此他从小作为家中的长子,无论平时的生活中,还是在与兄弟姐妹们的关系上,父母都是无条件地护着他的:比如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里,有什么好吃的,先紧着他吃;有好布料,先给他做新衣服穿;平时和家里的人发生了大大小小的矛盾,父母都是帮着他、向着他的。长期以往,使他觉得自己必须比家里的其他人,事事处处高着一头,占着上风,而他却浑然不觉。认为是理所当然:这样才正常呢!兄弟姐妹们各自成家立业后,随着父母们庇护能力的逐渐下降,他受到的各种从小到大一直比大家优越的待遇,逐渐趋于正常的程度。而他的心理仍然停留在我一直都是受到优待、比你们高一头的思维上。现在和你们平起平坐了,我就是被歧视了、被你们小看了!换句话说,在别人看来很公平的事,在他看来,就觉得自己吃了亏啦!这时候,心里就萌生出父母偏心的思想了。同时也对兄弟姐妹们有了偏见。在这种不满心理的驱动下,发泄的目标首先是父母:埋怨他们不公平,对其他的儿女们好,对自己差。随着父母劳动能力的下降,需要赡养程度的增加,这种发自内心的反感日渐加强。具体的表现就是不想赡养老人,既不想岀力,更不愿意出钱。在不断地埋怨老人不公平的同时,不断推卸自己应该负的赡养责任。并且还要指责其他的兄弟姐妹们:钱出的少,力没有完全到了位。从内心深处还存在一种思想:我就能和你们一样吗?至于他自己是个干嘛的?他认为我就是个裁判,就是来指责你们的不是的。而从来不会反思一下,自己究竟是干嘛的?应该怎样对待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随着父母的相继离世,与其他的兄弟姐妹们之间的关系逾加紧张。首先因为遗产的问题,兄弟反目;然后因为长期对父母的不满无处发泄,就转嫁到姐妹们身上。对前来办理丧事的姐姐姐夫、妹妹妹夫们横眉冷对,恶语相向。完全不记着自己因为家人生病了,在人家那里又吃又住、享受过的热情招待。丧事刚刚办完,就连一顿饭都不肯管。邻居们看着十二点多了,他妹夫领着两个孩子,饿着肚子走了。纷纷议论:怎么他平时对朋友们挺慷慨的,对妹夫和外甥们就这样刻薄呢?到了饭时了,就这样把人逼走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