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大风歌》有水平么?
我喜欢文学,最喜欢诗歌。但仅仅是喜欢而已,仅仅局限性在它的意境上,从不去研究它的平仄格律以及采用啥比兴啦,拟人啦,排比啦,顶针啦等等之类的东西。
恰恰题主要求仅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这个歌,我不懂,也就看不出它好在哪里,从文学上也就觉得它很不咋地。
我一开始不太喜欢语文,而且不是一般的不喜欢。
上学的时候,就希望老师把数学考卷出得很难,这样好多弄几分,找补一下语文的差距。
上大学时,有一天大学语文老师给我们讲了《诗经•采薇》,当她讲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时候,哇塞,茅塞顿开,诗歌这么美啊!
我开始喜欢诗歌,经常偷偷地去听这个老师的课。到现在,还时不时地看一眼《诗经》啥的。
就因为老师讲了刘邦的几句坏话,说他这个《大风歌》就是在平叛回来,路过家乡时作的,有副小人得志的得瑟劲,还说刘邦的老邻居看到他旌旗招展,得意洋洋的样子,说“那不是老刘家那个泼皮无赖的老二嘛”。
于是乎,对刘邦很没有好感,也就不去仔细品味这个诗歌啦。
工作之后,时常看到这个诗,突然有一天感觉它很不错唉。
老师依然那么美好,但刘邦不再那么讨厌。
逐渐地感觉刘邦很伟大,除了曹操,感觉刘邦就是最可爱的人啦。
就是喜欢而已,不能跟我们的子弟兵相提并论的。
“大风起兮云飞扬”,多有气势啊,非帝王不可有啊,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不能比的,那还有谁能比的哪?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番成就除了秦始皇,还有谁可比啊,一千年以后才出了个朱元璋,这份家业是有资格可劲得瑟一下下的啊!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求贤若渴,要保住这份产业,一世,二世,直到万世。
我喜欢这首诗歌,但看不出它有多大的文学成就。
喜欢就好,管它啥子文学的事。
政治家从来就不会去遣词造句,所有的仅仅是一种情感的发泄而已!
刘邦的《大风歌》有水平么?
《大风歌》,是汉高祖刘邦吟唱的一首楚歌。在古代帝王诗作中,其水平之高,可谓前无古人,鲜有来者。牛哥分下述四点来陈述理由。
一、《大风歌》源自真实的生活,唱出了平民出身的帝王深沉的故园情,感人至深。《大风歌》是刘邦即兴之作,是他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它不需宿构,不必矫揉造作。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帝王,刘邦于戎马倥偬之中,挟翦灭英布反叛势力的余威,荣归故乡沛县,与乡亲纵酒同乐。君王思念家乡,家乡以他为荣,场面其乐融融的。刘邦一边击筑,一边引吭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百二十个沛县少儿齐声诵读,气氛达到高潮。刘邦更是百感交集,情不自禁起舞。伴随着乐曲的旋律,刘邦慷慨伤怀,洒泪数行。他非常动情地告诉乡亲,游子悲故乡,百年后我还是要魂归故里。此刻,君臣界限变得模糊了,朴素的人间之情慢慢回归。诗歌语言里,音乐语言里,表情语言里,肢体语言里,莫不洋溢着一种君臣之间难得一见的温情,质朴真诚。历史定格在《大风歌》这一刻,这一刻也成为伟大的一刻。《大风歌》所展示出来的刘邦的境界远高于火烧咸阳、分封天下时的项羽:项羽想的是富贵了不回乡,就好比穿了一身好衣服行走在黑夜里,无人知晓——那是一种暴发户急于炫耀的心态,哪见一点人间真情呢?
二、《大风歌》展现了一位帝王的宽广视野和博大胸怀,反映了波澜壮阔的时代生活。《大风歌》寥寥23个字,全是真情的流露。起笔场面宏大,气势磅礴,自有非凡的气象。“大风起兮”描述的是秋风浩荡、摧枯拉朽、一往无前的画面,令人联想起刘邦扫荡天下、平定四海、所向无敌的功业。“云飞扬”极力展现飞动昂扬之美,其象征意义在于,既写出了刘邦志存高远、四海为家的心胸,也暗示了他如浮云一样飘荡不定、眷恋故园的心情。虽然只是景物描写,于其中蕴含着无尽的成就感、自豪感,还有一份浓浓的乡愁,雄壮豪迈里又富有柔情。如果不是一个胸怀天下、心念社稷的帝王,断然营造不出如此宏大的场面的。这一点上,我们不妨对比一下项羽的《垓下歌》的开头“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楚霸王只会自矜功伐,只知怨天尤人,只顾想着自己,心胸狭隘逼仄,与刘邦有天壤之别。
三、《大风歌》表现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对大一统王朝的热烈追求。将全篇中“大风”“海内”“四方”联系起来,我们分明感受到刘邦的壮志豪情——以天下为己任。在他眼里,今日的沛中,是他帝王事业的起点,也是他人生的驿站。稍事休息调整,他还有登程,继续他的伟大事业。他永远都是志存高远、积极进取的,他要把大一统王朝的蓝图变为现实。刘邦早年仰慕秦始皇,脱口而出“大丈夫当如此”之语,表明了自己的志向。他像秦始皇一样,不满足于天下一隅之王,要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做前无古人的皇帝。他也像项羽一样,靠武力,靠“威”去征伐,去攻取。不过,他不会沽名钓誉,不会自满,因为只要人生在世,就会面对无限的疆土和无尽的敌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四、《大风歌》是一曲英雄末路的慷慨悲歌,表达了深沉强烈的忧患意识。一旦成为前无古人、至高无上的君王,刘邦油然而生出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感和忧虑感。回首往事,那些与自己一同起义讨伐暴秦的同路人,一个个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然后又一个个被自己剿灭。现如今,自己年事已高,伤病缠身,恐怕要不久于人世了,而刘氏的大汉王朝刚刚开始。对他而言,最短缺的资源不是疆土,不是财货,而是寿命与人心。想到这里,刘邦由喜而悲:老天吝啬,不会借给他一寸光阴;人心难测,只能向故老倾吐心声。秦始皇想要建立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但是他身后,大秦帝国迅速土崩瓦解了。秦朝是因为不施仁义而失民心丢天下的,而刘邦则是约法三章、与民休息,该是能赢得民心了吧?刘邦心里没有底,于是投石问路:“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他太依恋他亲手缔造的大汉王朝了,他太担心自己走后的江山社稷了。此刻,他很无助,也只能用歌声求助于家乡父老,也是自己的臣民,与我一起捍卫我们的大汉江山吧。
刘邦的《大风歌》有水平么?
如果谈刘邦的《大风歌》,必定与他的人有关,刘邦能闯下大汉江山主要在谋略上取胜,体现低级的术上,有一定的历史偶然性,后人对他的评价并不高,“收买人心”是他的拿手好戏,所谓的《大风歌》 从某种程度似乎描绘一个“小人得志”之狂。
王者之气应表现在比较自信、沉稳和低调之上,而表面的张狂正反映出内心的担忧和空虚。以帝王的身份,史学家和文学家的解读或多或少也会受到社会主流观点的影响。
刘邦的《大风歌》有水平么?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风歌》顾名思义是一首歌谣,严格来讲,属于口头文学。但是由于这首歌谣独特的时代背景,独特的创作者以及这首短歌散发出的雄浑慷慨的英雄气息,千百年来一直传唱于华夏大地,成为中华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粒明珠。
下面铁锤从创作背景和诗歌内容特点两个方面,对《大风歌》做分析。
第一部分 《大风歌》的创作背景;了解了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才能准确理解刘邦想要表达的内容。
汉12年,汉高祖刘邦经历了讨伐韩王信的波折,诛杀了韩信,彭越等等一批和他打天下的功臣,12年又镇压了英布叛乱。打下了江山的刘邦,依旧没有享受到天下太平的日子,内忧外患,纷纷扰扰。从三十几岁开始闯天下,到五六十岁打下江山,刘邦的一生,既波澜壮阔,又多灾多难。扑灭了英布的叛乱之后,汉高祖刘邦顺路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沛县。根据《史记》记载:
十二年,十月,高祖已击布军会甀,布走,令别将追之。 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兒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
这首《大风歌》又叫《过沛诗》《风起歌》,诗里面出现的三个兮字,又做“侯”字,所以这首诗歌还有一个名字,叫《三侯之章》。
有的人想当然的认为这首诗歌是刘邦在向家乡父老炫耀自己帝王的威风,但是你要认真阅读史记就会看到,刘邦此时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唱歌,伴舞,最后慷慨伤怀,流下了眼泪。
实际上,在刘邦创作《大风歌》半年之后,就与世长辞。
第二部分 《大风歌》的内容分析和历代评论大风歌总共只有三句,但是却做到了一唱三叹,百转千回。
大风起兮云飞扬
与其说刘邦歌颂的是自然界的风云变幻,不如说是在回顾自己这一生经历的秦汉风云,正是秦朝末年风云诡谲的时代,给了刘邦这样的农村小干部逐鹿天下的机会。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楚汉争霸,刘邦赢家通吃,坐了天下。当然会有一点志得意满的味道。可是正如前面所说,打天下难,坐天下更难,随后的诛杀异姓王行动和手下的叛乱,让高祖疲惫不堪。故乡的云,载不动高祖心中的许多愁啊。天下打下来困难,丢失会很容易。所以自然而然会有了下面这一句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开工功臣,死掉一批,杀掉一批,老掉一批。江山交付给谁呢?吕后如此强势,王子个个孱弱、匈奴虎视眈眈,刘邦愁都要愁死。 想到未来的刘汉天下,怎么不让风烛残年的刘邦愁肠百结呢。
英雄写的诗歌,只有英雄才真正能懂得;刘邦的大风歌,毛主席就非常的欣赏,说这首诗写的很有气魄。此外毛主席对刘邦的评价很好,他说项羽不是政治家,刘邦才是高明的政治家,并且总结了刘邦打败项羽坐天下的原因:他得天下一因政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能办大事情。下面这张硬笔书法,是毛主席书写的《大风歌》,供各位欣赏。
刘邦《大风歌》,开创了“千古人主第一词”的记录。
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面评价说:《大风》《鸿鹄》,亦天纵之英作也。就连一向给人古板印象的朱熹老夫子也感慨:自千载以来,人主之词,亦未有若是壮丽而奇伟者也。呜呼,雄哉!
刘邦的《大风歌》有水平么?
刘邦的《大风歌》水平高不高?肯定高,不然这首短短仅有三句的诗歌怎么会流传千古,还被后人不断传唱,甚至到了妇孺皆知的程度。
这不仅仅是刘邦的帝王光辉,还有诗的内涵和气势。要说明白这个,我们先来看看主席的《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水平高不高?那是举世公认的高。在柳亚子、吴祖光等名人的眼中,《沁园春·雪》堪称古今第一词作,比苏东坡、辛弃疾还要领先一步。这个评价可不低。
《沁园春·雪》最初以诗人唱和的方式流传开来,后来又登报在《新民报·晚刊》上,舆论哗然。
GD找了大批文人出来写和词,想压倒毛词,以此掌握舆论的主动,但都事与愿违,文人们和词写了不少,但超过毛词的几乎没有。
为什么无人超越呢?
《新民报·晚刊》编辑吴祖光做了很好的解释:
润之先生能词,似鲜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园春》一词者,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
《沁园春》有意境、有感情,最为关键的是大气磅礴、旷达豪迈,这是无人能及的。
我们再来看看,刘邦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首诗歌同样感情丰富,大气磅礴,尤其是诗中透露出势不可挡的王者之气。
刘邦为何如此豪横呢?
南朝梁·萧统《文选》有载:
高祖还,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
当时,刘邦亲自镇压了淮南王英布的反叛,还军路过故乡沛县,便召集好朋友、乡亲父老共同欢饮,长达数十日之久。
当然,这里面不仅仅有荣归故里,还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更有对国事的忧虑。相对于毛词的豪迈,刘邦的《大风歌》感情更为复杂。
《大风歌》以大风、飞云开篇,大风飞扬狂卷,乌云翻滚散去,这是何等的惊心动魄;中间一句着眼于“威”“海内”“故乡”,这是各诸侯臣服,天子荣归故里的生动体现;最后一句提及“猛士”“四方”,而且还是疑问的语调,则透露出刘邦对大汉帝国的担忧。
同样有景有情,大气磅礴,无人能及。
一个人只有胸怀天下,心念苍生,才能写出这样的诗词,这与文学水平无关。其实,这东西是其他人学不来的。
回到开头,我们再谈苏东坡、辛弃疾。他们二人的词虽然也很大气豪迈,但与刘邦比起来还是少点东西。少点什么呢?那就是君临天下、俯瞰苍生的胸怀和履历。
对比同时代的项羽的诗《垓下歌》。项羽虽然也有无与伦比的豪气,以及对美人和名驹的满腔深情,但缺少更大的格局和王者风范。这或许就是项羽的宿命。
刘邦的《大风歌》有水平么?
仅从文学角度看:刘邦的《大风歌》很好的表达了在当时历史背景下作者的境遇和心境。从文学角度看,刘邦创作的《大风歌》有其自身的特色和影响,有一定的文学价值,但是文学水平不算太高。
我们知道,秦汉之际,有两个大英雄唱了两首被广为传诵的短歌。一首是刘邦的《大风歌》,是胜利者的哀歌。一首是项羽的《垓下歌》,是失败者的哀歌。都堪称千古绝唱。汉高祖刘邦创作的《大风歌》是一首流传度很高的诗,能够经过历史长河留下来的作品肯定有它独特的魅力,整首诗只有短短三句并且通俗易懂,这首诗每一句都代表不同的场景和心境,读过之后让人感觉大气磅礴,热血沸腾,代入感非常强。只需要读一句,那一种俾睨天下的霸气,一下就出来了,我们看一下《大风歌》的原文来感受一下这首短诗的魅力。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知人论世刘邦:沛县人士,汉文化开拓者之一。刘邦率兵起义经过"三年鏖战,四载奋斗"摧毁强秦,战胜西楚霸王项羽,创造延续四百多年的西汉王朝并称帝。这首诗创作于刘邦做西汉开国之君后,邀昔日乡邻欢饮数十日,一面击筑,一面把酒言欢。酒酣兴起,创作此篇《大风歌》,是即兴而作的。《大风歌》本无题目,题目为后人所加,最早的文字记录见于《史记.高祖本记》。
文学价值一、分析全诗
1、大风起兮云飞扬:该句的意思是"大风刮起来,云也跟着翻腾奔涌"首句起兴,唐代的李善说"风起云飞,以喻群竞逐,而天下乱也。"第一句是指秦末群雄竞起争天下的情状,风起云涌,群雄竞逐。没有直接描写他在战场上的场面是多么惊心动魄,歼剿叛乱的敌军时的激烈,用大风和狂卷的乌云暗喻恢宏的战争画面,可谓十分高明和巧妙。也写出刘邦身经百战,廓清四海的豪迈之情,酒酣耳热之际,引吭高歌。可谓是古今拍案叫绝的诗句。
2、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该句的意思是"威武平天下,衣锦归故乡"二句说事,说的是平叛成功,天下归汉的刘邦从一个农民成为的开国皇帝,创建了汉朝基业后,得胜凯旋。还军途中,经过其故乡沛县,可谓荣归故里,衣锦还乡。一个"威"字是大汉之威,写出了各路诸侯臣服于大汉天子刘邦的脚下;有刘邦成功后的踌躇满志和冲天豪迈气概!更有帝王之威为我们呈现了威风凛凛、所向披糜、舍我其谁的英雄形象。这是成功后的慷慨,"归故乡"写出对故土的深情怀恋。含有思乡的悲凉。在某种程度来看也反映了刘邦的某种心理活动,他登上帝位,实属有偶然的成分,首先有赖于"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局面。比喻把他推上皇帝宝座的客观条件,人对自然界的风云变化是根本无能为力的。刘邦出身低微,碰上如此的时代,加上运道好,靠机运、上天的安排或是一种纯粹的偶然性,同时代的人跟他有同样的机遇,最终获得成功还是靠努力与才智。
3、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该句的意思是"怎样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第三句言志,直抒胸臆,作为汉朝的开国皇帝,统一并非是结束,天下初定,纷乱不止,"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严峻的考验正等待着刘邦,诸侯王们拥兵自重,有造反的威胁,政局不稳。北方匈奴"虎视眈眈。要保住天下大汉,让江山固若金汤!需要平乱保国的勇士,有治国之才的能臣。是否找得这样的猛士?他们能不能为自己服务?天下是否守得住?这让刘邦对前途深感忧虑和不安,面临巨大的压力。刘邦定天下过程中有猛士樊哙之类的,有军事家韩信,智谋能臣张良、陈平、萧何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说的就是如此。刘邦的心隐隐做痛,诛灭功臣,失去了许多猛士。有胜利后的孤独和寂寞。既是希冀,渴望猛士;又是疑问,天下是否守得住?
二、气场强大
这和刘邦的身份有关,其身份自带的气场。有"开国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霸气。这首诗言简意赅,不拖泥带水,没有硬要凑成四句,三句写完,没有符合诗体,但是饱含阔达的气魄!这是精神内容,本诗最大的特点是气势磅礴,代入感非常强。只需要读一句,那一种俾睨天下的霸气,一下就出来了。但凡有过征战四方而最终称霸天下的帝王都有这气魄,不刘邦独有。李世民曾写"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毛泽东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帝王身份的特殊性加上经历过大风大浪、血雨腥风,所写的诗肯定普通人不同。赢得楚汉相争、定鼎天下的刘邦更是如此!经过九死一生,是非成败,战争淬炼过的男人,有不一样胸怀气魄!下笔必有神!
三、艺术精湛
1、楚风民歌
每句带有"兮"。刘邦故乡沛县虽原本为宋地,但其实已被楚国占有百年,楚地民风彪悍,楚辞便多了大气磅礴。文笔沾染些许楚风。楚辞因屈原的悲惨,而成为抒发愤懑的文体,刘邦选取这种文体,表现了他对家国兴亡的担忧,又不失王者风范。民歌类似于流行歌,是那时候常有的音乐形式。在那个年代是深入人心的,韩信在垓下围困项羽的时候,让人到城中去唱楚歌,士兵们就散了。
2、来源生活
《毛诗序》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首诗,无论是一统天下,楚汉相争的历史过程;还是衣锦还乡,内心成功的喜悦;担心诸侯拥兵自重,还是担心匈奴入侵。都是刘邦真实的想法和感受。诗歌最重要的就是真实,必须表达真实的心情。刘邦就是用民歌唱出了他真实的心声,"天然去雕饰",因而成为千古名诗。
四、语言特色
整首诗歌只有短短的三句,语言也很朴实,通俗易懂,有点"大俗及大雅,返璞归真"的意味,有"天然去雕饰"之美,与当时"华丽"的歌赋写作风格截然不同。
五、影响巨大
从古自今,历史上能写诗的帝王不少,真正流传下来却比较少,我们看乾隆特别喜欢写诗,有时候甚至一天写好几首诗,一生累计写了四万多首诗,几乎没有一首流传下来,刘邦的《大风歌》能够流传下来,不完全因为刘邦是皇帝,而是因为他这首诗确实写得好。
总的来说,能够流传至今的作品肯定有它的可取之处。《大风歌》三句诗真可谓惜墨如金、高度凝炼。首句运用比兴、暗喻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秦末汉初的时代特点。语言朴实,有天然去雕饰的之美,这些都可以算得上他的文学价值。但是最重要的应该是一种精神状态,刘邦所向披糜、舍我其谁的气魄;远大的政治抱负;国事忧虑的复杂心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