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张良为保韩信诱汉高祖写下赦书称:“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最后吕后杀韩信是否抗旨了,你怎么看?
《西汉演义》记载:“天不杀韩信,君不杀韩信,铁不杀韩信”。
其实原本是“五不死”,那么这个五不死又是怎么来的?刘邦为什么会承诺这些?当年韩信帮助刘邦鞍前马后,荡平天下,在与项羽对战的时候,项羽不敌,韩信一路追赶,未曾想,韩信追到荥阳时就按兵不动,下令所有部队士兵原地待命,这可把刘邦急坏了,刘邦百思不得其解,这时候张良和萧何跟刘邦说“韩信这是故意而为,意思是想让主公封赏呢!”
刘邦一听,虽不高兴,但是韩信确实身经百战,战功赫赫,如今关键时期,先答应了韩信再说吧,于是封韩信为“三齐王”,所谓“三齐王”就是指“与地王齐,与天王齐,与君王齐”,韩信似乎还不满意,刘邦看出韩信心思,就决定赐他“五不死”,即“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
这下韩信才满意,便下令追击项羽,后刘邦灭掉项羽,结束了楚汉之争,统一天下,然韩信势力过大,刘邦整日忧心忡忡,但是却无可奈何,毕竟君无戏言,答应的“五不死”,现在却成了自己的绊脚石。
刘邦的妻子吕雉,也就是吕后看出刘邦心中所想,于是对刘邦说“陛下,您这件事就交给我处理吧!”
吕后又是如何破解这“五不死”的?因有人说韩信谋反,吕后决定召韩信进宫,可是贸然前往,韩信不一定会来,于是派萧何去请,韩信见萧何前来,于是放松了戒备,进了宫中,前脚刚迈进宫殿,就有人将大门关闭。
吕后开口便说:“韩信,你可知罪,你忤逆犯上,犯下谋反罪,陛下念与你有恩,特让我来杀你。”
韩信也懒得解释谋反一事,直接说道:“你怎么杀我,当年陛下允诺我五不死,你可以问陛下。”
吕后:“这我自然知道,陛下没有办法,我可有,你且看看你在什么地方!”
韩信四处打量,发现宫殿阴森,抬头往上看也是不见天日(见天不死),往下看并没有踩在地上而是厚厚的地毯(见地不死),此时刘邦也不在场(见君不死),这时韩信心里有些发慌。
韩信假装镇定称:“那又如何,天下没有捆我韩信的绳,杀我韩信的刀!”
吕后:“杀你自然是用不上这些,没有十足的把握,我又怎么会召你进来。”
说完吕后就让身边的宫女拿着棒槌,活活将韩信打死,但是这个说法不严谨,说韩信一个大将军岂能被十几个宫女打死?所以也有另一种说法,吕后在韩信进宫后,早已埋好的陷阱瞬间将韩信吊起,就这样,韩信被吊在长乐宫的大钟内,不见天日,脚离地面。
吕后让宫女拿着早已准备好削尖的竹子,对着韩信一顿击杀,最后韩信被竹子刺死。
那么历史上韩信究竟是如何死的?楚汉之争结束之后,韩信很快就被解除了兵权,徙为楚王,韩信就国后,经常有陈兵出入,后被人告发谋反,公元前201年,刘邦采用了陈平的建议,假装游云梦,趁韩信松懈,将其一举拿下,押送至洛阳,赦为淮阴侯。
韩信不满,随着陈豨谋反,刘邦亲自领兵,前去平叛,韩信与陈豨私底下有接触,据说原本想要突袭吕后和太子,结果又被人告发,吕后便于萧何用计将韩信骗入长乐宫中,将其斩杀,并灭了韩信三族。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汉朝张良为保韩信诱汉高祖写下赦书称:“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最后吕后杀韩信是否抗旨了,你怎么看?
吕后,不愧是政治场上的高手,在杀韩信时,不但让韩信当场无话可说,就连刘邦都对她佩服的五体投地!
公元前196年,西汉开国功臣陈豨反叛,刘邦为了早日解除逆贼的威胁,故御驾亲征平叛
刘邦走后,韩信就开始宠宠欲动,准备假传诏书,放出牢里的囚犯,奴隶,意图内乱,袭击吕后和太子!不料还没等机划开始实施,就被自己的弟弟上书告发!
吕后知道后,准备借此机会铲除韩信,但又怕韩信托故不到,便找来萧何商量,萧何说:要想杀韩信,绝非易事,除了他自身的武艺与聪明才智外,还有汉高祖对他的承诺,也是办成这件事最大的障碍!吕后问:何承诺!萧何回答说:汉高祖曾经在与项羽决战于荥阳的时候,因为敌我双方实力悬殊,高祖不得不退守于荥阳,此时荥阳已被项羽围的水泄不通,如有迟疑,荥阳必被攻破!情急之下,高祖不得书信一份给韩信,来解荥阳之围!可韩信呢?在收到信后,不但没有发兵的意思,反而还在那坐地起价,要高祖封他为齐王!高祖无奈,只能答应韩信的要求!可本想这个时候,韩信会迅速发兵,可不久又等来了韩信一封书信,信中说,粮草还未筹集齐备,兵械也不完善,再等几日,我定率军杀到!此时高祖心里如鲠在喉,可军情万急,又不好发火,只能打破牙齿往肚里咽!
此时高祖知道韩信要什么,他立即回书一封告诉韩信,本王赐你:五不死”,即“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又称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君不杀)!且终生有效!最后,韩信收此信件后,才答应解荥阳之围!所以,即便到现在,高祖任然对此事耿耿于怀!
吕后听完萧何的叙述之后,觉得更应该杀韩信了,这不但是为高祖出一口气,同时也是再救自己,万一韩信放出了那些囚犯,奴隶,到时死的就是我们了!萧何觉得有道理,便只身前往韩府请韩信入宫!
未时时分,韩信被萧何成功骗进了未央宫!就在韩信脚迈进宫殿的一刹那,所有门窗禁闭!此时,就看到吕后坐于正中,语气严肃且沉稳的问道:韩信,你知罪吗?韩信最初还一脸茫然,可在吕后的一再逼问下,韩信承认了自己的所做所为!吕后看他承认了,便让人将他围起来,意图将其灭口,可此时韩信脱口便出,当年高祖对他的承诺,可吕后早有准备而来,便故意问她何承诺?韩信一五一十的说出了高祖当年的承诺,还问了旁边的萧何为其作证!吕后看了看萧何,对着韩信说道:你看你现在还能看到天吗?韩信愣了一下,吕后又问,你脚沾到了地了吗?韩信,低头看了一下!吕后又问,你能看的到高祖吗?韩信这时才感觉到,上当了,当他准备抽身到内外的时候,房顶上突然掉下来一个铁笼子!将韩信围在了里面!韩信看到自己,已无法脱身,便借故问道,你没有杀我的刀!岂能杀得了我!吕后,听后向天长笑道,杀你岂用刀耳!说罢,韩信周围就出现了十几个拿着削尖木签的宫女!随后,只听噼里啪啦,韩信便倒在了血泊中!至此,一场暗杀韩信的任务,以未违抗刘邦圣旨而宣告成功!
吕后杀韩信的方式没有抗旨,但杀韩信却抗旨了!
公元前197年,吕后伙同萧何,在未央宫,以竹签刺身的方式,将一代名将韩信秘密杀害!
根据刘邦对韩信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君不杀的承诺!韩信即使犯了天大的罪,只要刘邦在,只要能看到天,能踩到地,没人能杀得了韩信!可吕后想了一个办法,他用毛毯放于地下,将门窗全部用黑布挡住,且准备的杀人工具,不是刀而是削尖了的竹签子!
在韩信到达未央宫时,他脚先踩的不是地,而是地毯,在韩信两脚进门后,守卫立刻关上了门窗,又拿黑布遮挡,这时韩信也望不见天,当他准备离开,到门外时,一个大铁笼掉了下来,直接把韩信关在了看不见天,踩不到地的地方,接着十几名宫女,拿着不含铁的竹签子,在韩信身上一顿猛刺!瞬间,韩信倒在了血泊中!
如果说,按照刘邦给韩信的承诺,吕后用的方式,几乎一条圣旨都没有违抗,不但没有违抗,反而还有功!但除去吕后杀韩信的方式不说,只要她杀韩信就是妥妥的违抗圣旨!为何!
首先,吕后的地位是后宫之主,即便有生杀大权,也不能杀,你只能将其先关押,然后等刘邦回来再去处置!先不说,这样的后果有什么,就吕后这一行为,就犯了两条罪,第一擅杀大臣之罪,第二,僭越之罪!这两条罪,任意一条都是在违抗刘邦的圣旨,因为这些刑法任何一条都是刘邦制定的!违法,就代表着违抗!所以,吕后杀韩信,完全是在抗刘邦的旨意!
第二,刘邦给予韩信的承诺,虽然是被迫,但只要有,就得遵守!即便破,也得刘邦本人!吕后作为,后宫之主,对于刘邦的承诺,肆意违背!且不说,她用什么方式避开了刘邦的圣旨,只要她有这个动机,其实就已经违抗了刘邦的圣旨!
吕后杀韩信,抗不抗旨,全有刘邦一个人说了算!
吕后杀韩信,看似是在为自己解围,实际还是在为刘邦解围!
因为,在刘邦眼里,韩信的才能不下于项羽,甚至比自己都强!所以,在得了天下之后,他认为,除去韩信,是对自己现在,乃至未来最大的好处!
刘邦为何这么怕韩信呢?
首先,韩信的谋略,刘邦害怕!
韩信,是“兵家四圣”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也被称为兵仙!与孙武,吴起等大家同名!而且他为刘邦制定的汉中对策,申军法,设还定三秦之计,直接让刘邦成为既项羽之后第二大诸侯!所以,一旦韩信有起兵的资本,那对大汉江山,将是沉重打击!
第二,韩信的指挥才能,刘邦害怕!
有一个典故,是刘邦和韩信等议论各自指挥才能的!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於君何如?”,信曰:“臣多多而益善耳。”---司马迁·《史记》
刘邦曾经悠闲地和韩信谈论各位将军才能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皇上问韩信:像我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刘邦说:你怎么样?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皇上笑着说:您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辖制?韩信说:陛下不善于统领士卒而善于领导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辖制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第三,刘邦害怕韩信会篡改大汉江山!
根据史料记载,在196年,韩信被吕后处死的时候,他才35岁,而刘邦呢,则已经60岁,且刘邦在一年后,就死了,所以,刘邦如果不杀韩信,在他死后,刘姓宗族,将无人是韩信的对手,况且韩信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把天下分封给有功之臣!这说明,他从来不把这大汉江山看成是刘邦一人的!而是有能者居之,除此之外,还有陈豨叛乱时,韩信曾告诉陈豨让他好生备战,他会在长安里应外合!此时陈豨也夸韩信,暗藏大志!所以,刘邦很害怕,韩信会篡改他的江山!
在刘邦害怕韩信的同时,早就想除之以绝后患!只是碍于没有机会,而没有动手!恰在此时,吕后秘密帮他完成了!
在刘邦,整天为除韩信,劳心劳肺的时候,吕后却帮他秘密完成了!
当刘邦得知这个消息后,他会有什么反应,他会怎么处置吕后!
第一,刘邦暗自会高兴的手舞足蹈!但表情会显得悲伤!
第二,刘邦会当面斥责吕后,暗中,再予以安抚!
第三,刘邦对吕后行为,会做一些相应的处罚,暗自再给予优待!
所以,刘邦对于吕后抗旨不抗旨的定义,完全在于许与不许之间!就看,舆论更利于哪边了!
喜欢的朋友记得评论转发加关注吆!
汉朝张良为保韩信诱汉高祖写下赦书称:“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最后吕后杀韩信是否抗旨了,你怎么看?
尽管刘邦对韩信允诺了三不杀,也就是“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但是吕雉何许人也,她自然有办法在不违背三不杀的原则下杀韩信!吕雉逼迫萧何写信邀请韩信到宫中述事,然后污蔑韩信造反,命令宫女将韩信眼睛蒙上,装入麻袋,吊在空中,用木棍乱棒打死。韩信双眼被蒙,又吊在空中,因此是不见天,不见地,用木棍打死也满足见铁不死的原则。刘邦在出征途中听闻吕后处死了韩信,他的心态是“且喜且怜之”!
韩信的一生可用一句话概括“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代兵仙,韩信可谓千年难得一遇!韩信从小就志存远大,他不是读书练剑,就是谈兵论道,家道中落之后饭都吃不起!韩信作为贵族,不愿意去当农民,也不愿意去当商贾,更不愿意去当乞丐,最终一个洗衣服的阿姨见他可怜,每天给他一点食物充饥,以此维持生计。可以说没有漂母的存在,韩信早就饿死了,存活韩信的那个妇人就是漂母。
吕雉是秦末汉初的重要政治家,她做事果敢,行事毒辣,是一个十分厉害的狠角色!天下大乱之后,吕雉到处说刘邦是天帝之子,斩的那条小白蛇是妖怪,以此鼓励刘邦起兵反秦,谋一个帝王将相当当。吕雉权谋高超,击败了情敌兼政敌戚夫人,又笼络了朝中实权大臣;汉朝建立后,刘邦忙着平定各地叛乱,消灭各地异姓王,汉朝的内政实际上是吕后在主持。吕后为了保证大汉将山永固,替刘邦诛杀了不少功臣,处死战神韩信就是吕后一手操持的!
韩信最开始投军时跟着霸王项羽,获得了将军钟离眛的赏识,被推荐给项羽做持戟郎中!韩信多次给项羽出谋划策,都被项羽大声呵斥,认为他一个小兵不当谋画军争!最终韩信离开项羽进入汉营,意图扶持汉王夺天下!韩信名不经传,得不到汉王重用,丞相萧何看出了韩信的才能,月下追韩信,并用身家性命推荐韩信做汉军统帅!之后韩信率汉军出关,击败三秦,夺取关中之地;然后刘邦脱住项羽,韩信四处攻城掠地,扩大汉军实力。汉朝三分之二的天下是韩信打出来的,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大汉朝!最终功高震主的韩信被刘邦忌惮,暗示吕后处决韩信,吕后逼迫萧何约韩信入宫,最终成功诛杀韩信!
汉朝张良为保韩信诱汉高祖写下赦书称:“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最后吕后杀韩信是否抗旨了,你怎么看?
公元前197年,汉朝廷传出一条震惊朝野的大消息,吕雉趁刘邦出征时期,伙同萧何将初汉三杰之一的韩信诱入后宫,以谋反罪将其吊在空中,用竹尖杀害。
吕雉、萧何为什么要趁皇帝出征时杀害国家重臣?
刘邦的不安楚汉战争结束后,刘邦便将韩信徙封楚王。楚地比齐地大,人口也比齐地多,这样看来韩信是被加封了。但是,刘邦可不是一般的主,该奖惩谁,怎么奖惩他心里是有一本账的。
徙封韩信是有条件的,就是以地释军权,刘邦夺走了韩信的军权。如果此时,韩信做了楚王后,能够安心种花养草,闲庭信步可能也就不会惹来杀身之祸。
可是,这位天才军事家,偏偏不肯贪享安逸,到了楚国,仅4、5个月就又组建起一支强可敌国的大军。刘邦得知这个消息后,往事又浮现在他的脑海里。
一、刘邦与韩信
韩信原本项羽营中的一个小吏,因得不到项羽的任用,逃往汉营。不想到了汉营仍是管粮的小官,还差点因违军法被处斩。幸而被夏侯婴救下,并将其推荐给刘邦。
刘邦当时虽然是用人之际,但没发现韩信的军事才能,还是没重用韩信。韩信一赌气又跑了,这才上演了一出“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千古故事。这次当萧何再次向刘邦推荐了韩信,刘邦这才搭台拜将,将韩信封为大将军。
当然韩信为大汉立下的累累战功,大家都知道这里就不细说了。但是,有那么两件事,让刘邦刻骨铭心。
1、韩信迫刘邦封他为齐王
公元前203年,刘邦和项羽在荥阳对峙。这时刘邦的第一谋士郦食其,告诉刘邦说自己可以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齐王臣服汉王。刘邦当时正是手头上兵紧之时,听说郦食其可以不动一兵一卒便可收服齐国。
当然是乐不得的好事,于是,派郦食其出使齐国,不久果然传来了好消息,齐国答应臣服汉王。结果消息传来一串串,韩信趁齐国与汉营谈判之时,放松了戒备,被韩信趁机成功拿下齐国。
按说这也是件好事,郦食其虽然是说服齐国臣服,但齐国仍是齐王的。而韩信攻下齐国,那齐国就是刘邦的了。两个结果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虽然如此,刘邦这边正是被项羽打得焦头烂额之时,他当务之急是要保命。韩信当此之时,不急着救刘邦,而是急着攻齐,还在刘邦危机之时,胁迫刘邦封他齐王。
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
《史记》
刘邦无奈之下封了韩信为齐王,但心中的怨也结下了。刘邦开始感觉到了韩信是在以他为第三股势力来威胁他。
然而,这次韩信真的有点冤。为什么呢?其实在这之前,韩信接到刘邦的指令命其攻齐。并且韩信下魏破代后,他的二十万精兵已经被刘邦调去解荥阳之急。
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
《史记.淮阴侯列传》
那么对于韩信来说,刘邦当初只给他两万弱兵,韩信就用两万弱兵下魏破代,结果韩信随着战事的增多,士兵也变得越打越多,这二十万精兵是韩信在战争中打出来的。
地盘抢了归刘邦,兵越打越多也归刘邦,这齐国是被我韩信打下来的,当然齐王归我韩信喽。别说我不救荥阳,我的二十万精兵不是被你刘邦带走了嘛。
这是刘邦和韩信第一次在关键问题上出现问题。
2、垓下合围之时,韩信又在关键时刻拿了刘邦一把
楚汉战争进入消灭项羽的最后一战“垓下之围”,本来刘邦已经和韩信、彭越约好了一起围剿项羽。可是,到了关键时刻,韩信、彭越就是按兵不动了。
刘邦急切地问张良:“子房,为之奈何?”张良告诉刘邦:给韩信、彭越加封。刘邦立即同意给韩信、彭越加封。可是韩信还是不动,张良又向刘邦献策,给了韩信一个重重的承诺,“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
韩信得了加封和重诺,这才出兵,也才有了项羽乌江自刎。同时也更使刘邦感到了来自韩信的威胁。
二、刘邦的心病
刘邦自从拜韩信上将后,一共三次夺了韩信的兵。然,刘邦每次夺完韩信的兵后,没多久韩信手上又能变出20几万兵。
就在刘邦、项羽在荥阳对峙时,韩信手上也30万兵。在当时,刘邦和项羽两兵总合也只有20万兵。所以,历史上总有人说韩信当时有条件自立为王。
原来,韩信兵仙的称号不是浪得虚名的。韩信有变兵的本事,普通老百姓到了他的军营,没几个月韩信就能把他们训练成一支能征善战的精兵。
这个特长在刘邦打天下时是伟绩,可是,到了和平时期,它就成了刘邦的心病。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天夜里刘邦梦见韩信起兵造反了。第二天,刘邦就把陈平召来商量怎么办?陈平为刘邦献出了一个诱捕韩信的计策。韩信被抓,带回京城后降其为淮阴侯。
吕雉、萧何诱杀韩信陈豨反了。刘邦亲自率兵出征平叛,韩信托病没有随从。朝廷仍然是吕雉、萧何监国。
吕雉接到消息说韩信与陈豨私信,准备里应外合举兵造后。这个消息是真是假,对于吕雉和萧何来说并不重要,既然韩信已经成为刘邦的心病,那对于他们俩个人来说,当是为君分忧,彻底解除后患。
吕雉和萧何一商量,决定由萧何诱骗韩信入宫,由吕雉出面杀韩信。韩信真以为“三不杀”是块免死金牌。然,吕雉要想杀人什么招想不出呢。
宫殿里看不见天,吊在空中就不着地,这世上不是只有铁器可以杀人,竹尖一样可以把人扎得千疮百孔而死。
如此,吕雉、萧何不仅为刘邦解除了心腹大患,而且还维护了刘邦皇帝金诺的尊严。刘邦出征平叛归来后,听说他的大功臣韩信被吕雉杀了,发出痛心的一声叹惜。
韩信的死倒底冤不冤?韩信死了,刘邦遵守了他的诺言。历史却从来没有忘记他们之间的恩怨。
有人说,韩信死的冤,也有人说韩信死有余辜。到底是冤还是死有余辜,今天就摆几个《史记》中记载的事实,让事实说话。
1、刘邦与项羽在荥阳对峙时,韩信见死不救,反而攻打已经被郦食其说服答应臣服的齐国,并关键时刻要挟刘邦封他为齐王。
这其中包含有胁迫、坐山观虎斗的嫌疑。这点连项羽都明白,否则他不会派蒯通去说服韩信自立为王。
2、韩信在临死前高喊,后悔当初不该没听蒯通的话“自立为王”。这样的话忠臣是说不出的,因为忠臣心里从来就没矛盾过,又怎么会后悔呢?
说明韩信当初不仅矛盾过,而且还挣扎过。只是他通过权衡利弊后,才做出了不能自立为王的决定。因为他没有经济来源,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当时韩信虽然是齐王,表面上看他与刘邦、项羽平起平坐。但韩信手下的将领仍然是刘邦的。自己手上的主力部队曹参、灌婴、丁复、傅宽、蔡寅、陈涓、冷耳、柴武、王周等将军都是刘邦。这些人会和他一起兵变吗?
齐国负责的税收官吏也都是刘邦的人,财政收入归刘邦,没有了刘邦的军资供给,韩信的齐王成立吗?
刘邦才是驭人高手,他若是真的控制不了韩信,绝对不会凭白的给韩信拜将封王瞎许重诺。
3、野史上说,韩信偷偷派人私信陈豨商议计谋:计划用假诏令,将官府的犯人、劳役等人组成一支军队,夜问带领他们去偷袭太子、吕后。然后与陈豨一起里应外合,举兵造反推翻汉王朝。
这个消息虽然不是那么可信,但起码可以说明韩信有坐地起兵的能力,不然这样的传说也不会流传到今天。这才是刘邦当时把为什么他视为肉中刺的真正原因。
总结刘邦和韩信的故事为后人提供重要的启示是,刘邦乃天下之主,韩信只是刘邦宏图大业中的一颗重要棋子,刘邦欣赏韩信的军事才能,并且将韩信的军事才能发挥到极致。不过这一切都是为他打江山服务的。
韩信,江山!不是单凭军事奇才就可以夺取的。所以不可以想当然。
人!什么时候都要认清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
汉朝张良为保韩信诱汉高祖写下赦书称:“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最后吕后杀韩信是否抗旨了,你怎么看?
这不见正史,多出自传说戏剧。应该是“五不杀”,即“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光不杀,见君不杀,见铁不杀”。据说这“五不杀”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话说萧何月下赶韩信,刘邦在汉中听说萧何也逃了,如失手足,焦急万分。后来萧何又满身汗水地回来了,见了刘邦,刘邦生气地说:“听说你也逃离我了,急得我一整天没吃饭。你跑什么跑?”萧何说:“我哪能离开大王您啊!就是您手下人都跑了,我也不会离开您。”刘邦稍得心慰,就问:“那你干什么去了?”萧何说:“我是代大王追韩信去了。”刘邦问:“韩信是谁啊?”萧何道:“就是以前我举荐的治粟都尉。”刘邦骂道:“那么多武将跑了你不追,却去追一个管粮食的小官,傻逼吗?”萧何道:“其他人跑了没什么,韩信跑了可不得了。”刘邦问:“有啥不得了?”萧何道:“大王若只想在这里稳稳做个汉中王,韩信当然没什么用;大王如果要想取得天下,非有韩信帮您不可。”接着萧何就向刘帮详细介绍了韩信的才能,要刘邦金台拜将,拜韩信为大将军,统兵帮刘邦打天下。刘邦就实地考察了韩信,韩信的汉中对策,让刘邦非常欣赏,就决定封台拜将,拜韩信为大将军。能出将入相,自然是韩信人生最大的追求,但这时韩信内心却有一层隐忧。据传,原来韩信出生淮阴一没落贵族之家,很小就死了父亲,母亲也因气带病,哭瞎了双眼。韩信从少年时候起,就担负起了养家重任。他带母亲隅居一小山村,以砍樵为生。邻居有一高世隐者,独自一人,精通兵法术数。韩信在养家之余,时常到高士家帮忙,高士由此感激,就教韩信兵法奇谋,如此一过数年。一天教授之余,高士看韩信勤勉好学,热衷功名,就告诉韩信说:“后山是龙脉所在,那个山洞是龙口,正是风水宝地。我若先死,你把我葬在那里,你必将大富大贵;若你母亲先死,你把她葬那里,你必将出将入相,留名后世。”韩信谨记于心,又过了两年,看看高士病重,要不久于人事。韩信心里犯了合计:“先生说是这样说,但他毕竟是外人,把他先葬那里,谁知能富贵谁呢?倒不如把母亲先葬那里,出将入相,岂不是我终生所求?”想到这里,在一个阴云密布的夜晚,韩信谎说要为母亲治眼疾,背上母亲就去了后山。经过一翻努力,韩信背着母亲终于到了那个山洞。他把母亲放入山洞,就出来了。这时开始雷电交加,大雨倾盆。韩信跪在洞前磕了三个响头,一道明晃晃的闪电闪过,随着一声特大炸雷,山洞轰然被震塌。当韩信返回看高士时,高士已奄奄一息。他知道韩信已活葬其母于山洞,就对韩信说:“为日后富贵,你竟活葬你母,必为天地所不容。天理昭昭,天地昭昭,活葬其母,得天理不能得地理,得地理即天理难容。日后你必不得善终!”高士说完就去世了,韩信葬了高士,从此就开始出外闯荡,他甘受胯下之辱,感恩漂母赐食,投项羽,随刘邦,最终为刘邦赏识。韩信心中正是有了这层隐忧,为了日后能得善终,据说他也曾在即将随汉王刘邦入蜀时,询问过张良。张良就给韩信留下一条破解隐忧的计策。在刘邦决定要金台拜将韩信时,韩信就直接向刘邦说了自己心中的隐忧。接着韩信对刘邦又说:“大王啊,我听说自古以来,功臣帮天子创下大功业,功高震主,天子都要杀害功臣。正所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大王真要用我,日后我为大王建下大功,大王要对我做到五不杀。”刘邦当时急于要韩信帮自己打败项羽,夺取天下,别说五不杀,只要能帮他得天下,就是上百上千不杀也能答应啊。因此刘邦就问韩信那五不杀。韩信就说:“大王对我要做到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光不杀,见君不杀,见铁不杀。”刘邦听了当即就应允了,并表示取得天下后,要公告天下,让天下尽知。于是韩信就接受了金台拜将,随后统帅汉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占三秦,下魏取代,破赵降燕,拔齐灭楚,最终帮助刘邦打下了汉家江山。论功劳,汉高祖刘邦曾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但是在帮助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韩信也有了私心。攻下齐国后,韩信要刘邦封自己做代理齐王。当时刘邦被项羽军围困成皋,危在旦夕,急需韩信来帮忙解困。当听到韩信的使者说了要当代理齐王的事后,不由大怒,破口大骂道:“我久困于此,朝夕望他前来助我,想不到他竟要自立为王!”身边的张良、陈平以目相示,又暗暗踩了一下刘邦的脚,刘邦会意,马上改口说:“大丈夫既定诸侯,就要做个真王,何必要做假王!”于是就派张良带印绶到韩信那里,正式封韩信做了齐王,这样韩信方出兵帮刘邦解了围。后来刘邦联合韩信、彭越攻打项羽,最终只有刘邦一路出兵同项羽作战,韩信、彭越两方则做壁上观,迟迟不发兵。结果刘邦被打得大败。刘邦就问张良这是怎么回事?张良就说:“楚军即将灭亡,韩信、彭越虽已受封为王,却没有确定各自的疆界。二人此次不来赴约,原因正在于此。陛下若能与之共分天下,当可立招二将。否则最终成败,尚不可知。”刘邦一心要解燃眉之急,便依张良计,把陈地以东至沿海的地盘划封齐王韩信;把睢阳以北至谷城的地盘划封给梁王彭越。两个月后,韩、彭果然派兵来援。刘邦联合韩信、彭越要灭掉项羽,项羽看到了韩信的重要性,就派使者武涉游说韩信,让他叛汉联项,三分天下,被韩信拒绝。说客蒯通又游说韩信,说他在三家举足轻重,不如举国自立,谁也不帮,然后再图天下。韩信虽心有所动,却仍感刘邦知遇大恩,不愿背叛刘邦。蒯通见说不通,只好长叹一声离开了。临走蒯通对韩信说:“等汉王得天下,你必将死无葬身之地。”后来垓下一战,项羽大败,被逼自刎乌江,刘邦得了天下。该下之战一结束,刘邦就收走了韩信的兵权,并改封韩信为楚王。韩信在楚地不久又组建了不少军队,这让刘邦很是不安。更让刘邦不安的是,一直在全国通缉的原项羽大将钟离昧,因以前与韩信关系很好,被韩信收留了。钟离昧劝韩信反叛刘邦以自立,韩信犹豫不决。刘邦知道征讨韩信很难取胜,就听从陈平计,明里打着巡游云梦泽,召各地诸侯到陈地相见。韩信觉得刘邦不会害自己,不听钟离昧劝阻,钟离昧自杀,就带着钟离昧人头前去拜见刘邦。刚到陈地,刘邦就让兵士绑缚了韩信,并将他带回了长安。到了长安,刘邦以反叛之名,贬韩信为淮阴侯,随后就释放了他,但只准他留住长安,不准他到封地。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深知刘邦畏惧他的才能,所以从此常常装病不参加朝见或跟随出行。韩信由此日益怨恨,在家中闷闷不乐。以和绛侯周勃、颍阳侯灌婴等处在同等地位而感到羞耻。一次韩信去拜访樊哙,樊哙行跪拜礼恭迎恭送,并说:“大王竟肯光临臣下家门,真是臣下的光耀。”韩信出门后,笑道:“我这辈子居然同樊哙辈同列了!”陈豨被任命为钜鹿郡守,向韩信辞行。韩信就劝陈稀不要相信刘邦,准备蓄谋反叛,他将在长安作内应,陈稀答应了。过了两年,陈稀果然反叛了,刘邦前往镇压,由吕后和太子在长安监国。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准备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并动员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完毕,等待着陈豨的消息。韩信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家臣的弟弟就上书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消息。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和萧何谋划。最终由萧何亲自前往,以刘邦平叛归来,陈豨已被俘获处死,让列侯群臣都来祝贺为由召韩信入宫。萧何对韩信有知遇之恩,韩信自然听从,就随萧何入了宫。刚入宫中,吕后就命令武士把韩信捆了起来。据说韩信搬出了与刘邦“五不杀”之约。吕后就说:“五不杀自然算数,但你韩信反叛是实,要受国法处置。”于是就把韩信关于钟室,用口袋装了韩信,并把口袋悬于空中,让宫女以竹刺刺死了韩信,并被夷三族。如此处置,也算不见天,不见地,不见光,不见君,不见铁了。
“五不杀”不见于正史,只见于传说和戏剧。从“五不杀”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后人怜惜韩信之死,感韩信功高震主,终为帝王所不容。但是韩信虽是军事骄子,却是政治盲人。既然懂得感恩,其忠心就不应该有动摇,面对功高震主,就应不居功自傲,就要低调行事,不要在名利地位上过分汲汲以求。张良、萧何与韩信同为三杰,二人只封了侯,却知足常乐,因此二人也得以善终。从韩信之死,对我们后世又有哪些警戒呢?
汉朝张良为保韩信诱汉高祖写下赦书称:“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最后吕后杀韩信是否抗旨了,你怎么看?
汉初三杰的威名流传千年:张良、韩信、萧何,这三人皆有超世之才,共同辅佐刘邦打下了赫赫大汉,但是结局却不甚完美,其中俩谋臣文士好歹还混了个善终,而韩信这位武人,终究连善终都没办法得到。
事实上,历代百姓都兵仙韩信的陨落十分惋惜,这固然有司马迁笔法功底惊人,完整描绘了兵仙韩信的人生功绩,令读者们纷纷叹服于兵仙韩信的军事才能,从而对韩信的黯然退场极为惋惜;也有后世有关韩信的通俗演义不断加工演绎,使得韩信这种悲剧性英雄形象深入人心的一方面原因。
兵仙韩信平生最大的伯乐便是萧何,当年韩信不堪项羽手底为区区侍卫,愤而投刘,但在刘邦军中,也依然不得重用,这其实也很正常,毕竟刘邦的功勋故旧还没办法全安插进入要害职位呢,他一个随随便便来投的外人,凭什么一来就要居高位呢?这放到现在社会,也很容易理解:没有哪个在公司待了好多年的老员工会受得了这种情况,那就是突然有一天发现,单位空降了个新来小年轻,一上来就是自己的领导。
但是韩信不一样啊,他就认定刘邦也是个和项羽一样的货色,没办法表现出自己那被埋没的才华,于是韩信越想越气,鬼使神差的,他居然卷入了一场来自刘邦军中的士兵啸营案件之中——按律当斩。韩信当然没能逍遥法外,只不过被押缚处斩之时,韩信遇到了那个影响他一身的男人——萧何。
萧何见到韩信 就如同天雷勾动地火,两人短暂的交流之后,“汉王刘邦难道不想要谋取天下吗?”韩信问,“当然想。”萧何答。“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杀死我这样的壮士呢?”韩信不慌不忙,在断头台上神色如常。萧何做了决定——刀下留人!萧何打算和他好好谈谈,二人进行了交谈,之后萧何觉得这个人当得起“国士无双”。于是向汉王刘邦举荐了。
刘邦很欣赏萧何,所以对于萧何的举荐,也很看重,一口气就把这位死囚升为都尉——治粟都尉。这个是管军粮的要职,刘邦觉得,怎么着也算对这位死囚足够看重了吧。但韩信知道后,一言不发,既不感谢也不埋怨,只是不声不响的开始打包行李,他准备跑路了,连夜的那种。萧何知道后,差点没急得哭出来,连详细禀告刘邦都顾不上了,赶快去追,也是连夜的那种。
当刘邦听说萧何跑了的时候,刘邦的内心是崩溃的,所以一旦发现萧何其实没跑,只是连夜去追韩信,顿时就明白了韩信的重要性——不由得他不信,萧何都那样了。于是刘邦直接把这个一天将军没做过的、比自己整整小二十五岁的年轻人韩信,拜为大将军。可以号令刘邦这个汉王麾下的诸将——几乎每个将军都比他资历老、岁数大。
韩信的军事天才般的能力使得他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连续的大胜让韩信这样的军事天才有些飘飘然了,竟然在一次刘邦处在生死关头(被项羽几乎要逼死)时候,要挟刘邦“封假齐王以镇齐地”,刘邦当场暴怒,几乎要立刻生嚼了韩信,最后还是在萧何的劝说下,换了一副大气的面具:男子汉大丈夫,要什么假王,要封就封真王!但要说刘邦心里没有气那是假的,之后无论是驰入军夺兵还是云梦泽削爵,韩信再怎么迟钝,也多少嗅到了刘邦对他露出的别样的味道。
天下安定下来之后,韩信曾经的部将陈豨叛乱,刘邦御驾亲征期间,吕布接到韩信门客的举报,说韩信打算纠集亡命之徒死士若干,进攻皇宫。吕后非常害怕:韩信当年曾经肆无忌惮的对刘邦说过,他这样的人,将兵那是多多益善。
所以赶紧招来萧何问策,萧何想到了一妙招——伪造刘邦得胜回朝,令百官来贺,再由自己带韩信来宫里,而一旦到了宫里,韩信再大本事,也是插翅难逃。吕后照办,于是韩信被诛杀,夷灭三族。刘邦真的回来后,什么态度呢?刘邦“且喜且怜”,什么叫“且喜且怜”,那就是“媳妇儿干得好啊”的态度啊!无论从什么角度,刘邦都早就对韩信动了杀心了,韩信那么年轻,等自己一死,朝廷没有人镇得住他,以后这天下还不得姓了韩啊。
至于明清演义所谓刘邦曾经许诺的“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其实,并不存在于正史之中,只是小说家语。就算真有,吕后也有办法杀了韩信,毕竟规矩都是他们家定的,一定想要他死,总归是有办法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