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所”用你的家乡话怎么说?

我小时候乡村叫“圈圈”,少年时叫“茅厕”、“也叫男厕、女厕”,在以后都叫“公共厕所”、后来常见“洗手问”、记得第一次去西安“大慈恩寺”的厕所写:“静心阁”,感到新鲜,可后来在南方某一旅游景点公厕:男卫生间叫:[观瀑亭];女卫生间叫:[听雨轩]更好奇!

“厕所”用你的家乡话怎么说?

我们老家说“厕所”是“茅屎”

我再说几句家乡话让你们猜猜我是哪里的😁

我想睡瞌睡了

你脑壳进水了

你个耙耳朵

你说个铲铲了

你又开黄腔了

你最喜欢冒皮皮

你讨球嫌,恼球火

巴适得很了

要得要得,我晓得了

你哈戳戳的

没搞头了……😊

“厕所”用你的家乡话怎么说?

方言是一个地方人们表达的独特语言。我国地大物博,不用说各地都会有一种本地的语言。其内容囊括了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是厕所,也有它的地方语言,即家乡话。

侄子是九十年代末期的中专生,虽然毕业后国家不包分配了,但是还是“凡进必考”就业原则起步阶段。生源有限,招考岗位多,只要报名参考了,十有八九会有进入编制的机会。侄子却不这么想,每月2000来元的工资,什么时候才能够挣到媳妇钱,楼房钱?他毅然决然放弃了,选择只身南下去深圳,进入到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匹配的电子厂。

那个时候的深圳,改革开放的发源地,云集了多少大大小小的企业。这也为用工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吸引了全国各地许多不愿呆在农村,想通过打工挣钱的农村青年男女的目光。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对于打工仔、打工妹来说,也该是谈婚论嫁的年龄了。而这里不缺的就是未婚的青年男女。工作环境和工作时间,为这些青年男女搭建了恋爱的平台。

打工两三年,找个外地打工的女孩并不是难事。侄子也不例外,当邀请我们时,他们的婚姻就只差一个婚礼。侄子媳妇是河南的,对我们说话是普通话,小夫妻交流普通话里还是会夹杂着浓厚的乡音。

侄子带着外地漂亮的媳妇回家,说是她老家不来人,在侄子家不举办婚礼,太费钱,也没多大的意义。只提出亲人们聚在一起吃顿便饭。没有太多的语言交流,也说过不要一分的彩礼钱。大好事呀,对农村人来说,最怕提到彩礼。因为与儿媳妇是初次见面,哥嫂必须给儿媳妇见面礼。就这个侄媳妇提出了要求,要一万。意即“千里姻缘一线牵”。一万就一万吧,还不到当时当地彩礼的四分之一。“见面会”上怎么高兴怎么来。

也就一桌子,也就8个人。都是亲门本家,清一色的当地人,说的都是“家乡话”:“外就喝木”(开始喝)、“咋咧吗?”(怎么)、“妇家”(媳妇)……这些都是酒席上的客套话,侄媳妇理解也好,不明白也行,意会就可以了。

尴尬的事还是发生了,只见侄媳妇附在侄子耳朵上,侄媳妇出门去了。侄子本应该陪着,也许是喝酒的缘故。楞是呆在酒桌上,也就是转瞬间,侄媳妇进门来了。看上去还带着气,也不顾人多,有点高声的说:“厕所在哪?”“怎么不分男女入厕”?侄子慌忙回过神来,赶紧说:“后院”、“灰圈(quan)”,噢,“茅厕”,也就是厕所在那里。我陪你过去。

侄子在外地打工多年,也学会了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听起来毕竟是普通话,他的新媳妇也听得明白。但是,“荣归”故里,还得对亲人乡友说家乡话,否则会让人觉得“了”(不接地气之意)。这不,侄子竟然忘了,对新婚妻子也说了“家乡话”,让媳妇出了洋相,没了淑女风范。


也难怪,侄子乡音未改,是本份。但要对人又对事。“厕所”用家乡话说“后院”、“灰圈”、“茅厕”没一点错,当地人,就是两三岁小孩也懂意思,而对于河南来的新媳妇来说,就太不适合了。至少也应该熟悉一些基本的方言俚语。

“厕所”在我们当地的称呼,还就是“后院”、“灰圈”、“茅厕”。农村的厕所,还不分男女,只要是农村人,在农村呆过,也不会在意的。

“厕所”用你的家乡话怎么说?

我是湘西大山的,十八九岁来到外省谋生。讲到普通话真让我头疼。我听得懂别人讲的话,但别人就是误会我讲话的意思。而现在我讲话四不像:一不纯普通话,二不正家乡话,三不像所在本地话,四三种话夹杂一起我也不知道是哪种地方话。

记得有一次我父亲生日,我回到家里同亲朋一同共餐,边吃边聊,一位年长表哥手拿近八十公分长的烟袋正儿八斤地嗑几下地冲着我骂到:才出去几年就忘了本了,同家里人讲话就讲家里话茫。我哭笑不得。其实我认为自己讲的是家乡话。幸好另一位长辈振住了他说道:不要怪他,年轻人嘛,他讲的话是要讲外面人都听得懂的。(其实这位长辈并不知道外面人听我讲话也吃力)。我在外省谋事,住在某陆军学院。有一次一位同事问我住哪里,我想这次我要尽量讲清楚些。认为阿拉伯数字123456中的6读六即liu,于是我很认真地告诉他:我住在六(liu)军xiao(学)院。当然同事是本地人知道陆军学院也就猜懂了。事后我自己都想到好笑。。

还有一次,我和湖南老乡同升为主管,本地人很不服气,跑到领导面前打报告说讲话都听不懂大家怎么开展工作。老乡知道了很急并告诉了我。我安慰老乡道:不要怕,只要我们本事过硬不怕别人不服。毛泽东是湖南人,全国各地的人民都得听他讲话,听不懂想办法也得弄懂。(当时安南是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讲英语,世界人民都得想办法听懂他讲话的意思。老乡听了我的话终于有底气。

下面我列举几个方言对比:

睡觉一一困告子。

玩一一sur(我不知怎么拼)

扫把一一鸡

老鼠一一老睡子

老婆一一古娘ga

老公一一后生ga

男孩一一姥姥

姑姑一一麻妈

拉屎一一窝屎

拉尿一一窝尿

厕所一茅屎

“厕所”用你的家乡话怎么说?

我们老家称"厕所"为"茅茨"。

这"茅茨"其实是一种简易的茅草房。茅,即茅草,也叫茅苇。茨,在《说文》中的解释为:以茅苇盖屋,从艸,次声。茨,原指用茅草等加盖屋顶。在我们老家方言中,一般用来代指房屋或村落。如"茅茨一一厕所","屋茨一一村落(大屋茨一一即大村落)"。

在我们老家虽然厕所叫茅茨,但上厕所却很少说"上茅茨",一般说成"解手"。

这解手可有来历了,它与北民南迁及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苦难移民史有关。当时被迫迁移的人,故土难离,不愿走。于是官府就用绳子把人捆绑起来,跟串鱼一样,用绳把大家的串着吊在一起。内急了咋办?那就要报告官差,高喊:"我要解手!",于是官差就解开你的手,放你方便去。现在,在我们这里,解大便还叫"解大手",解小便叫"解小手"。

当然,上厕所,还有其他的叫法。比如有说"朅茅茨央(去厕所上面)"的。也有骂人的话,叫做"朅了退恭(去了上厕所)"。其实"退恭"是很文雅的说法,该说法与旧时的科举有关。据说,元代士子科举考试时,如果内急要上厕所,那就要领取一张"出恭"牌,再退出考场如厕。但是"退恭"在我们老家有骂人没用、差劲的意思。你想,这人一上考场就吓出屎尿来,得上厕所了,能有用么?于是,在我们老家还有一句俗语专门用来骂人家是一架造粪机,这句俗语是"喫了退恭",即吃了饭只会上厕所。

你看,这话骂人狠毒不?

“厕所”用你的家乡话怎么说?

我老家在三峡库边的山区,说厕所常用以下口语:

猎圈屋,茅房,屎棚。用这些方言口语表示厕所。现在文明多了,用卫生间洗手间方便处表示厕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