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孩子怎么打骂也不离开妈妈,而有些孩子一骂就离家出走?
前段时间遇到过一个家庭里的孩子,父母说的时候他就会从家里去奶奶家,然后在奶奶家如果不高兴就会再从奶奶家回家。我想了想有些孩子一骂就离家出走,和以下几点有关系。
孩子从小娇生惯养大了以后父母抱怨。这个男孩儿从小就娇生惯养 ,一般都是奶奶带,五六岁的时候还要大人喂饭。上一年级家里人开始对他有要求,而他自己又接受不了这么大的转变。在这个节骨点上就开始出现了父母的抱怨,这么大了什么也不会,什么也做不好,实际上是家人的宠爱的结果。父母溺爱的时候一味溺爱,到了一定的年龄突然放手,孩子一点回神的时间都没有。
父母极其暴躁恶语相斥父母教育起孩子了,也没有耐心,一般就是大声呵斥,有的时候也还会说“滚起来,快滚”,孩子听的次数多了,也就记在心里了。有时候可能是家长发脾气的口头语,但是孩子却信以为真。
有可以安身的地方就像我提到的这个小男孩,他在父母的家里和奶奶家里来回转换。其实这样的孩子是没有安全感的。两个家庭之间找相对好一点的感受,但是哪一个其实孩子都不喜欢,只是自己的年龄还小,没有办法罢了。
孩子自身性格内向、倔强,缺乏自信心而又好面子再一个就是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有什么话不和家里人交流。憋在心里,事实上父母也没有很好的,和孩子交流之间有一定的代沟。我父母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也不理解父母的做法。
缺乏自信心,但是又很要面子,“让我滚我就走好了”,在一定程度上还有点钻牛角尖,谁说的话都不听,只相信自己的想发。
前段时间一个家长说在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说,批评了一个班级里的女生,然后这个女同学扬言要去跳楼,真自己到了楼顶,最后很多老师极力劝下来的。
现在的孩子懂得多,再加上如果孩子到了青春期会很冲动,他们要面子、一言不合就要自杀跳楼、离家出走。所以说父母应该平时多和孩子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尊重、理解孩子,用相互尊重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即使小一点的孩子做错了事情,要批评、要教育,甚至有时候打骂。事后都要和孩子解释清楚为什么?然后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去做。如果父母的方法有些偏激,认识到自己方式的不恰当也要及时和孩子道歉,并不是父母和孩子道歉就有失尊严或者被孩子笑话,恰恰相反孩子们能够得到父母的尊敬和理解。
有些问题除了孩子特定年龄段出现,基本上可以在家庭教育这个问题上找到纰漏。
为什么有些孩子怎么打骂也不离开妈妈,而有些孩子一骂就离家出走?
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包括外因和内因:
1、外因:家庭环境。
每个孩子各不相同,同样,每对父母也各不相同。有两种父母,就容易造成孩子一骂就离家出走。
一种是性格急躁的父母,甚至有家暴的情况,夫妻间常吵闹动手,打完架妻子跑回娘家或者离家出走。这样的家庭环境冷漠无爱,孩子会有意无意模仿这种行为,可能骂一句就离开,想摆脱和逃离。
还有一种是对孩子过度溺爱的父母,他们对孩子的要求,无原则地满足;对孩子的错误,无底线地包容。
在这样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容易用离家出走来要挟父母,达到自己的目的。
2、内因:自身性格。
有的孩子心大,抗挫折能力强,被父母打骂自然不会往心里去,我记得自己小时候,被妈妈打完后,到吃饭的点儿,只要妈妈说一句“还不赶紧来吃饭”,就屁颠颠地端起了饭碗,被打被骂的事早就抛到脑后。
另一种孩子,自尊心很强,甚至是玻璃心,别说打,稍微被说句重话,立刻觉得父母不爱自己了,甚至觉得自己可能不是亲生的,越想越气,背着书包就敢离家出走。
这样的性格差异,有天生的部分,是遗传因素决定的,也有大部分是后天在生长环境中养成的,因此以上外因和内因往往相互依存、共同影响。
教育孩子时,动不动就打骂,肯定是不对的。经常被打骂的孩子,会养成极端的性格:
要么胆子小、怕犯错,唯唯诺诺,不敢尝试,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难出彩;要么内心充满仇恨,难以看到世界的善与美,解决问题也喜欢用打骂这种粗暴的方式。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可能违法犯罪。
可一味地打不得骂不得,也会惯坏了孩子,尤其所犯错误较严重时,适当打骂可以让孩子产生敬畏之心,知道这样的事不可再犯。
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做客节目《圆桌派》时,就曾表达过自己的观点:
人的成长过程当中,他要形成一些东西,就是除了爱之外,还有一个敬和畏,我们有时候在讲,如果孩子违法了,惩罚实际上是一种保护,让他知道怕,让他真的后悔,以后再也不敢了,真的让他不敢才是保护他。同样的道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点打骂没有是不可能的。不过打骂总归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起到震慑和教育作用。
如果实在要管教孩子,该怎么做才更有效果呢?1、打骂前先立规矩。
有句俗话叫“丑话说前面”。
对孩子教育时,立规矩很重要,明确告知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如果做了,将会被严厉批评或者惩罚,让孩子了解父母的底线和标准。
一旦犯了错误被打被骂,孩子第一反应会对标,知道是做了某件错事造成这样的结果,不会轻易有“父母不爱自己”这样极端的想法,自然不会做离家出走这样严重的事情。
2、打骂时注意方式方法。
实在忍不住要管教孩子时,一定要就事论事,问题得聚焦。
打骂过程中,要跟孩子强调错误的严重性以及再犯的后果,切不可翻旧账,把孩子曾经犯的错也翻出来碎碎念;也不可人身攻击,不可说“我白养你了” “你真让我们失望”这种让人伤心却没有实质内容的话,这样做只会把孩子推得更远。
打孩子并不是非得打成什么样子,父母要学会“高起低收”,就是雷声大雨点小,让孩子知道打是父母教育的手段就可以了,没有持续的疼痛和伤害,孩子自然不会记恨。
著名主持人窦文涛说起过自己父亲的做法,就值得学习:折腾半天,噔,来一下,但实际上他真打你,没把你打成什么样。3、打骂后不忘接纳和关爱。
打骂并不是终结,最关键的是打骂后的处理方式。
待孩子稍事平静后,可以先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承认“人无完人”,接纳孩子已经犯错的事实。同时给一个解释的机会,再提出改正建议。
当孩子已经意识到错误时,要点到为止,见好就收,别絮絮叨叨没完没了。
最后,记得面带微笑、坚定地告诉孩子,你对他的爱始终不变。
总的来说,教育孩子是一件细活儿。
耐心是必须的,还要多跟孩子平等对话,给孩子表达的机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被爱,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信赖感,才能养出幸福明理的好孩子。
(我是菈妈,专注亲子教育和情感的二宝妈,欢迎关注我,一起分享育儿成长故事。)
为什么有些孩子怎么打骂也不离开妈妈,而有些孩子一骂就离家出走?
说一下我自己的看法吧,为什么有的小孩怎么打骂也不离开妈妈,有的孩子一骂就离家出走。
就拿我们70后来说,很多人都是一小被打到大的,我们的父母压根不像现在的父母懂得那么多的儿童心理,幼儿教育之类的,反正不听话做错事,那就是一个字使劲揍。
打的多了慢慢也就皮实了,但是也奇怪,大多数的70后虽然小时候经常挨打,但是长大以后从来没有记恨父母的,反而更能体谅到父母的不易,更懂得孝敬父母。
所以那句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古话还是有点道理的,当然这种体罚是要真正做错事以后的体罚。如果因为父母心情不顺拿孩子撒气这种体罚,那就是虐待了。
为什么现在很多的孩子被父母说一通就能离家出走呢?其实也很简单,因为一小到大被溺爱惯了,从来没被说过没被说过,突然之间挨了一通骂,那怎么承受得了。
小的时候可以躺在地上打滚撒泼,长大了自然不能躺在地上打滚了,这个时候拿什么要挟父母呢?那就是离家出走或者想要跳楼。
都说溺子如杀子,但是很多的父母,却是想不明白这个道理的。如果小时候管教不好,孩子大了以后更没有办法管教了。但是却偏偏见到过很多父母,总觉得孩子还小,以后大点再管。
我们经常能在网上看到那种某个孩子对他的父母拳打脚踢的,这样的孩子可以说就是养废了,不要说长大以后孝敬父母了,能不能自食其力,能不能进入社会当个正常的人值都得怀疑。
孩子从刚出生的时候基本都是一样的,都是白纸一张。以后变成什么样子,几乎9成以上的原因都是因为父母,所以有的时候自己种的恶果自己独自品尝吧。
为什么有些孩子怎么打骂也不离开妈妈,而有些孩子一骂就离家出走?
不邀自来。
看到这个问题,我就想起我家孩子,不管我多么生气的打他揍他,过了之后都是“最爱妈妈”,时常搞得我老公很郁闷,因为不管他做的再好,孩子都是最爱我。造成这样的结果,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孩子从出生到现在快6岁了,我几乎没有长时间的离开过他身边。前几年回老家买房,老公依旧在外地,而我和孩子从娘家辗转到婆家,后来搬入自己的新家生活,几乎一直和孩子在一起,孩子的生活我从来没有远离。
即使孩子犯错,我揍了孩子,等平复之后,我也会和他讲道理,不让孩子单独承受消化,所以孩子愿意和我亲。
我们一直离老家很远,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没有参与孩子的日常管理,所以他没有后援而变得任性。
结束语:孩子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如同小树苗,他们的成长难免会有很多“斜枝”,该打的时候得打,该训的时候也得训,偶尔让他知道大人生活中的难处,切身感受父母为什么生气或者为什么打他。打了之后一定要讲道理,让孩子知道为什么挨揍。不要怕让孩子受委屈,因为父母做不到无时无刻的保护他,出门在外总会有各种磕磕碰碰,受点委屈没关系,做好心理辅导,强大孩子的内心。
为什么有些孩子怎么打骂也不离开妈妈,而有些孩子一骂就离家出走?
孩子知道妈妈还是爱自己更多一些,只是自己真得不懂做了错事,或许太过幼小,还不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对生存的依赖,委屈求全,但心里早己在做离开的准备,甚至轻生,眼前一片茫然,无助,用自杀,来最后告别心中依恋不舍的人世。
为什么有些孩子怎么打骂也不离开妈妈,而有些孩子一骂就离家出走?
这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平时跟孩子相处久了,孩子已经适应了各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每个家庭都不一样的,有的孩子抗压能力强,有的孩子抗压能力太低!
我分析了以下几点
1,过惯了娇生惯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孩子抗压能力太低!更有的隔代溺爱,对孩子百依百顺,要啥买啥,想干啥就干啥,独立能力太差,认为所有的事情都应该是父母应该做的,而造成了孩子思想观念的扭曲!
稍有不顺就会抱怨,脾气大的还容易做出格的事情,比如“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等等过激的行为!”这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的。家庭教育的失败“滋生”了孩子价值观的扭曲!“过度的溺爱是一种伤害!”
2,家庭氛围不融洽,经常遭到“指责谩骂”,“大吼大叫”的孩子,缺少沟通,缺少关爱,普遍缺少自信!孩子长期得不到称赞,得不到鼓励,就会“缺乏自信”,加上碰到一些来自外界的压力,(比如学校里碰到不愉快的事,学习上的压力……等等!)他也不愿意跟父母说,只会憋在心里,压抑太久了就容易爆发过激行为!
3,在家里倍受关注的孩子,受到的关爱比较多,家庭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经常做家务的孩子普遍自理能力强,因为他在干活的同时可以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劳累,更懂得感恩!心里也会更加阳光,抗压能力比较强!受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感恩教育”……等思想感染比较多的也会增强孩子身上的能量,抗挫折能力就会强大!
我想,这应该就是为什么“打骂”也不离开妈妈的原因吧!
我是两个孩子的宝爸一枚,一边赚钱养家,一边陪娃长大,记录着育儿路上的点点滴滴,即便脚下的路泥泞不堪,也坚信会有美好的明天,只要坚持,未来的路不再遥远!@亲子教育文化 关注我,一起探讨育儿经验吧!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