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通为什么不能把老人送养老院?难道不该吗?

1、我是个独生子,老娘八十二了,父亲三十二年前就走了;父亲走的时候,老娘才五十岁;那时,我还有两个妹妹没成家,我儿子才出生一个月;母亲除了拿那点退休工资外,还去摆过地摊、卖过烧烤,终于呀,两个小女儿出嫁了;孙子也拉扯大了;十六年前吧,前妻跟我闹离婚,跟别人跑了,也是老娘一个人照顾着我儿子的生活起居,陪着我儿子读完初中、高中的;

2、应该是五、六年前的样子,老娘就开始脑萎缩了,生活上渐渐就不能自理了;原先呢,一直是跟我那个留在老家的小妹妹一起生活的;后来呀,小外甥要娶媳妇了,我跟我儿子又一直在外面工作、求学的,几个姐妹也都在外地,我们一合计着,就把我老娘送到了养老院,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呀,都要工作、谋生呀;

3、其实呀,送去之前,我们也跟老人做了很多工作的,还带她去看了高、中、低档的各种养老院,给她讲了很多的道理;她本来就是时而明白、时而糊涂的,明白时就答应着、有说有笑的、还说是好事呢,一个人在家里,没人说话,嘴都闭臭了,靠着听电视打发时间;糊涂的时候呀,就在那骂声连天呀、怨天尤人呀,骂得我是撕心裂肺、无地自容呀;

4、这几年呢,该有四年了,我都是做半年休息半年的节奏了,今年受疫情影响,就一天活都没干了,去年十一月到现在都闲在家里的,我在家的时候,回来过年过节的时候,自然就都是把老娘接回来住的,这次接回来就都有一年了;说老实话,人老了老了,很多是非都辨别不清楚了,吃喝都要人伺候着了,有工作做的人,要养家糊口的人,不把老人送养老院去,自己的日子怎么过呢?

5、所以说呀,送自己年迈的父母去养老院,享受社会化的服务、找专门的机构伺候,其实,绝对比自己子女半推半就、半工半读、半心半意的那种伺候强多了的;还有一点,养老院的老人多,都是同辈份的人、都是差不多的年龄,共同的语言也多些,生活上也要有规律些;自己的子女嘛,好多也都老大不小的,又都有各自的工作、生活,很多时候,其实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

6、我能尽到力的呢,就是只要我在家,我没工作了,我就天经地义地接回我的老娘,让老娘跟我一起过的;我后来的那个媳妇呀,老是回避、不愿意跟老人一起;这次吧,干脆就不着我这边天了,还把我的通讯、微信全部拉黑了,那就随她去呗,老娘时日不多了,能陪一天就是一天,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老婆没了还可以再找的,老娘没了,你再找一个试试?可怜天下父母心呀,我们都要老的,而且,我们都在老的路上了,好好待老人,问心无愧,不负苍天为好!

想不通为什么不能把老人送养老院?难道不该吗?

题主应该是年轻人。“为什么不能把老人送养老院”,是一句诉求话,“难道不应该吗?”是一句反问话。

中华民族的传统是“百善孝为先”,世世代代遵循的是“孝敬老人”,因为世道轮回,今天的年轻人,过了明天的壮年,到了后天,就成了老年人,这是不可抗拒的人生规律。

养老院并不是历史的产物,在我国应该诞生于本世纪,千百年来,人老了,都是靠儿女孝敬赡养,养老送终,这种模式在千千万万个家庭已经形成了定式。

近几十年,发生了质的变化,社会进步了,人们富裕了,条件优越了,思想浮躁了,生活节奏加快了有些观念也在改变,历史的定式受到了质疑,老人如何养老又成了新的课题,毫不留情、迫在眉睫的展示在老人和年轻人面前。

不得不叹一声人老不得,老了真可怜。

在农村,老人儿女多,既可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居家养老,或者可以轮流转,每个儿女分别住上几个月。有许多做的非常好,有许多却上演了现代版的《墙头记》,令人唏嘘。

在城市,独生子女对养老的孤立无援日益显现:大部分由于生计、工作、婚姻原因与老人远隔千里,搬到一起住,存在户型偏小、习惯不同、观念不同等诸多不便,加上年轻夫妻都要上班,还得管教养育下一代,根本无精力操心老人;把老人放在老家,万一生个病、住个院,不是无人照料,便是疲于千里奔波,影响工作、生活,劳命伤财。忠孝难以两全,现实的矛盾困扰着年轻人。

现在可以回答题主:能把老人送养老院,也该。花点钱,买孝顺,保生命,保平安。

但有许多工作可以予先做:

尽量让老人晚进养老院。

一是从现在起,多多观注老人身体,勤体检,有病治病,无病健身,让老人夫妻相依相伴,相互照顾,能自食、能自力;

二是常电话联系,视频通话,常回家看看,驱散老人心里的寂寞与孤独,让他们有盼头,有念头,活的充实。

三是采取间断相聚的办法,要么年轻人多回家几趟,要么把老人接到自己家小住十天半月,既行了孝道,又增加了新鲜感、亲情感,还防止了时间长了无力、厌烦、矛盾、冲突,同时,老人换了环境,像短时间旅游,愉悦心情,对健康长寿有益。

不能完全指望养老院。

养老院只能对老人提供物质上的帮助,而老人迫切需要的是精神鼓励,这种能量非儿女传递不可。

老人只要能动,一般不会主动进养老院,老人进了养老院,基本上都不能自立了。儿女在这个时候,尽量多抽时间到养老院去看看,送点温暖和慰籍。

去一趟就少一趟,见一面就少一面,做到心安,做到不让亲戚朋友说闲话,做到问心无愧,不留遗憾。

不知题主对以上答复满意不?

想不通为什么不能把老人送养老院?难道不该吗?

这得有个条件,在老人自愿的情况下,权衡利弊,皆大欢喜的事,何偿不可不能?只是万万不得勉强!

三月份,发生在老家村子的事。一个七十七岁的老人,妻子年前病逝,身后五个儿子,个个体格硕壮,除老三成家自立门户,剩下四个儿子与老人共住老宅祖屋。一天,小儿子半玩笑半认真地对老人说:明天送你去镇敬老院吧!老人吼叫起来:我养你们五个儿子干什么?

就儿子的这一句话,让这位老父亲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吞下了巨毒老鼠药,痛苦地在自己床上睡过去。

入住养老院,这对老人来说原本也是一件好事。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健全家庭(有儿有女)的老人打死也不愿去。他们一则是自己的一张老脸拉不下,另外觉得儿女也跟着没面子。

面对养老,我们自己先要胸怀敬老,多一份孝心,多一份关心!

想不通为什么不能把老人送养老院?难道不该吗?

我就有一个独生女儿,我不用女儿送,我们夫妻年龄大了,自己去养老院。儿女远在天涯,老人故土难离。前几天,我北京同学,就让我帮他母亲打听本地有无好的养老院,每个月3000至3500元的。他离家太远,女儿还未上大学,老妈不去他家,他送老人上养老院,难道不应该吗?我觉得视老人与家庭情况而定。应该自然是应该的,不应该自然也是不应该的。比如:儿女有条件、有时间,那还是家人多照顾好。

我先说说我家老人赡养情况。我现在只有一个87岁的老公公,身体不错。我还有一个老妈,自己能做饭。今年81岁。我们养老的观念就是:不仅要孝敬,还要孝顺,顺也是孝。

我老公有七个兄弟,婆婆2003年走了,二哥前几年病逝。现在有6个儿子。三个儿子在老公老家县城,二嫂家也在。三个儿子在外地。

婆婆走后,老公公与小儿子过了八年,孩子上高中,居住不便。老五给老公公买了一个70多平的房子自住,后来又换了一个130多的大房子。前年,五弟妹返回外地把房子卖了。让他来外地三个儿子家,他不来,因为都上班。

有一天,他逛街,遇见外市一对70多的老夫妻,聊天中知道他们上老公家民政局办的养老院。因为他们儿子在南方定居,他俩不爱做饭就去了养老院,每月3000。听说是省样板养老院 。他就同他们去看看,回来就把6个儿子召集起来,去了养老院,过的可滋润了。

我老公公不善言谈,与儿子无话。现在在养老院,有说有笑,还玩麻将,还有一个非常大的活动室。每月规定当地三个儿子有时间去看他,送水果。节、假日接他回家过节。去年,在外地的三个儿子,回家看他,直接带他上宾馆住。

我老妈不同,她自己能做饭,谁家也不去。她说:她不愿意做饭再说,我与你们生活习惯不同,天不亮就起来看电视。我们四个孩子决定:每月规定时间,去老妈家去陪吃陪住,有事顺延。

我老妈楼下有一个97岁老人,前年老伴走了。他6个儿女,分月来陪伴。每天,都能见到儿子、儿媳、女儿女婿推他晒太阳。我同学婆婆在外地,每个月10天,她就去陪婆婆。

我老公公自愿去,顺也是孝。我老妈有自己的房子,她不想去那就是不该送。我就一个女儿,老人不用女儿送,我们自己去。只要孩子有时间,去养老院瞧瞧就Ok,别不闻不问。

百事孝为先,不在乎形式,有爱才有家。常回去看看,老人就欣慰。老人有一个好身体就是儿女的最大福分……

上二图我公公养老院……

想不通为什么不能把老人送养老院?难道不该吗?

回答这个问题,感觉有些心酸沉重!我认为,如何赡养侍候好年迈长辈?关键在于其子女后代要尽心尽意、尽责尽力!而不是找借口论理搪塞,甚至把自己父母长辈当累赘!因为每个人都会衰老、生病,如果能换位思考一下,做到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因工作忙不能脱身的儿女出钱,请在家能脱身的儿女代替侍候其本份),难办的事就能办到!现在城市老年人大都有退休(养老)金、有医保,经济上不是大问题。除部分偏僻落后农村老人或特殊家庭的老人之外,大部分农村老人经济上也基本过得去。因此,主要还是年迈老人在生活上、心理上、精神上、行动上需要关心、照顾、帮助、安慰、理解、尊重!是否将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处于弥留之际的老人,放进养老院或托管机构?必须在老人知情、自愿基础上,才能作出酌情处理和合理安排。做儿女的不能因为工作忙、压力大或者不愿侍候,就花钱买清静、图清闲,将自己年迈病重亲生父母送入养老院或托管机构让生疏的人侍候,这是不人道的。因为没有亲情的侍候,侍候人和被侍候人都会有些尴尬的,甚至是无奈的!除非是无儿无女或者是特殊情况的老人,不仅服务人员无怨言,而且被侍候老人必须无条件服从!年迈体弱多病老人需要亲人(亲情)抚慰!需要真情实意关心照顾!尤其是当老人处于不能自理或弥留之际,更需要有自己亲人在身边用真情关照和抚慰!让老人活得有尊严、老得有尊严、死的有尊严!这才是人生完美结局。值得一提的是,只有儿女亲自侍候自己父母,既能让年迈体弱病重父母感到欣慰!死而无憾!又能以身作则做好自己儿女榜样!让爱老敬老尊老传统美德世代相传!这样更有助于鼓励后代生儿育女、担当责任!

想不通为什么不能把老人送养老院?难道不该吗?

假如当你老了的时候,对养老院情有独钟,可以提前预订。那样,可以打折不说,还可免去给子女添麻烦的嫌疑!

数量有限,预约从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