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外出旅游就是“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景点拍照,回到家啥也不知道”,你怎么看?
这是十多年前形容旅行团行程的笑话,事实上旅游能否开眼界、长见识,那是人的问题,不是出游方式的问题~
一只旅游35年+从业旅游15年的旅游大咖,一个萌宝的妈妈,专业为你剖析旅游上的问题,喜欢请关注我喔!
旅行团模式?那的确是被迫的啊……“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景点拍照,回到家啥也不知道”这个形容旅行团的笑话,我是十多年前入行时已经听到了。
那一回,我是带着旅行团去东北,不知是太累了、还是不适应车上暖气的熏陶,很多旅客在听着历史讲解时就睡着了。当下,那位学者型地陪就在车上提醒游客别睡了,听我讲解。在这个语境下,导游就使用了这句话。
其实,这句话多是形容不停在赶行程的旅行团。众所周知,国内的旅行团都以游完天数为4-7天的为主,7天以上的长线相对就少人选择了。以华南市场出发的为例,一般行程设置是这样的:北京5天游、华东3市4天游、华东5市6天游……
在那个旅游意识还没完全成熟的年代,大多数游客的意愿都是希望一趟旅程多去几个城市、多走几个景点。但是出游天数总是有限的,旅行团要满足游客的需求,旅行社就必须把整个行程时间把握好,用最短的时间尽可能走更多的地方,以增加线路的魅力,产品才能卖出去啊~产生的结果,当然就是北京故宫只走中轴线,2小时杀青;外滩停留半小时拍照、走人……
其实我觉得,这句话吐槽的并不是旅行团不走这些行程,而是吐槽以下2点:
1. 行程安排太满满当当,感觉一直在赶行程,走马观花,人也搞得很累;
2. 每个景点都是用水过鸭背的方式打卡,只是到了一个点,却没有深度体验这个旅游景点的魅力,导致游玩以后没有印象,好像没有去过一般。
总结来说,这样的游玩线路,旅行社和游客双方都是被迫的。旅行社必须让线路看起来很丰满,这样在前台售卖时才能有市场;游客被要求按照整个团队的步调统一行动,为了完成合约上的行程计划而拼命赶,又累又没有很好的深度体验。
回家啥也不知道,该怪谁?导致这样的结果,那该怪谁?其实我个人觉得这是个人的游玩方式问题。旅游没有收获、眼界不能得到拓宽,不是跟团游这个旅行方式导致的。
试试回想,“上车睡觉,下车撒尿”真的是旅行团的所有吗?其实不是的,导游会在车上进行讲解,下车也有游览景点,也有在沿线讲解。而再回想一下你的自由行历程,难道在车上就绝对不睡觉吗?不可能!因为旅游真是一个劳心劳力的过程,人在旅途必然会感觉累,睡觉那是人之常情。
旅行团紧迫的行程,导致了在游玩过程中得不到深度体验,那是过去市场上旅游产品的通病。但是,导游却是补充这个缺陷最有力的工具。大家都说,“景点好不好,全靠导游一张嘴” ,知识渊博、能说会道的导游,必定能让你在旅途中增长见闻。而这一点,却又恰恰是自由行时所缺乏的。
但当然,导游讲解是职责,而游客听不听就是个人的自由。导游讲解时,你可以选择用心聆听,也可以选择倒头大睡。像我上面提到的那回,大家都选择在车上睡觉,也不选择去听导游讲的东北历史,那是个人行为选择的问题了。
如何解决旅游后“啥也不知道”的尴尬?深挖了这句话的根源,我觉得可以有2种解决办法:
跟团游对于跟团游客人而言,吐槽点在于赶行程、没有深度体验。但是那是十多年前的市场通病,市场一直在发展,旅行社也在推陈出新。报团时,可以选择一些给游客留有更多时间的半自由行团队,或者选一些承诺在指定景点有更长游玩时间的线路。例如故宫大热之后,就会有旅行社在此做文章,推出一些指定在故宫4小时以上深度游览的产品,这对于游览体验会更好。相信游览4小时以后,回到家总不会对故宫“啥也不知道”吧!
自由行自由行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熟识当地情况的人带路,尤其在游览一些历史文化型景点时,会更加缺失了灵魂一样,单纯看景拍照对于文化类景点来说,是非常苍白的。除了看书、蹭导游讲解以外,我通常会用2个办法去弥补:其一,去聘请景点导游或租赁电子导游;其二,多和当地人或者景区工作人员聊天,这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有人说外出旅游就是“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景点拍照,回到家啥也不知道”,你怎么看?
因人而异,无论跟团旅游,还是自行旅游,这种情况存在,有的很正常,有的言过其实。"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景点拍照",对于长途旅游,是很正常的事,毫不奇怪。"回到家啥都不知道",除了有健忘症,不可能,只是知多知少,知深知浅不同。比如看戏,俗话说,"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热闹"。有人旅游,只看看景点外貌,不听介绍,不看介绍,更不去探讨思考,而对欣赏风景名胜的兴趣本来就不大,这样人回来,自然有这种感觉,意思就是旅游没意思。
另外,准备不足,选择出游的方式和线路不当,比如跟团5日游,路途几千里,停留没几处。每处景点安排少又分散,旅行团为省钱,大多又是开放不收钱的景点,甚至参观景点没有参观购物地方多,没有导游或导游水平很低等等,也会有类似情况。
所以,对旅游不感兴趣的,不外出也罢,没事的,逛逛乡村,在地方公园散散步,或是钓鱼画画、唱歌跳舞等,找有兴趣的事做,还省钱。
如想外出旅游,要根据自身情况,有计划,有准备,不只看省钱,更要看目的意义和安全可靠。根据我体会和了解,体力好文化高见识多的,两三同事好友结伴自由游最好,互有照应又行动自由,行动也容易统一。家中有车,老少互有照应,也有人懂些外出吃住玩的常识和经验,自家出游好。外出不多,经验不足,对旅游地不熟,精力受限或图省事怕麻烦,找个旅游团跟团旅游好,但可要找正规的呦。另外,单位组织的,就是花钱再少,如一点兴趣也没有,把旅游看成负担,当成折磨,你也干脆别去。
有人说外出旅游就是“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景点拍照,回到家啥也不知道”,你怎么看?
答:对,几乎普遍现象!
1、近几年,我们周边一群低龄老人家,因为工作期间没有机会外出,所以合伙保低价团。
2、回家后,纷纷诉苦 —— 上车睡觉,下车唱尿,购物拍照,朋友圈显摆,其实什么都不知道。
3、奉劝老友们:旅游安全第一☝️休闲舒适宜人为重,参加贵族游,度假⛱️形式,上午九点出发,下午三点回酒店,个人卫生完毕,休息会儿,进入晚餐。
有人说外出旅游就是“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景点拍照,回到家啥也不知道”,你怎么看?
这四句话总结的非常到位,也反应了跟团游和自由行的根本区别。
跟团游是赶赶赶,累累累。自由行是停停停,吃吃吃。
跟团的游客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体验,我们来作一比较:
自由行不用赶早,到了目的地,第一站是到住宿的地方,放下行李,寻找当地的特色美食,吃饱了,喝足了,回到房间休息休息,然后再去玩景点。
跟团游早上5至6点起床是常有的事,坐7个小时大巴到目的地也不稀奇,到达后不去住宿而是直接奔景点,疲惫的你我,一个景点赶往另一个景点,‘‘大家赶紧下车,现在是‘’X‘’点,给大家一个小时,‘’X‘’点准时上车出发’’。这段话是不是很熟悉?没错,就是导游的潜台词。赶啊赶啊,累啊累啊,也不管镜头前有人没人,咔嚓几下了事,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如果你事先对这个景点不做功课,根本就不知道这里面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这下你知道为什么‘’上车睡觉,下车尿尿,景点拍照,回到家啥也不知道‘’讲的是谁了吧,讲的就是跟团游的你、我、他。
当然,也可以做的好些,就是学会调整。比如事先做好攻略;拍照时避开一哄而上的时段;不习惯的饮食给自己加点餐;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休息。
我绝大部分是自由行,偶尔也跟团游,切身体会,不足之处请旅友们补充并指正,如果你觉得我说的还有那么一点点对,欢迎我们经常交流。
有人说外出旅游就是“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景点拍照,回到家啥也不知道”,你怎么看?
看到这样的说法,不禁笑出声来。真是高手在民间啊,不得不佩服劳动人民的智慧,这顺口溜总结得也太到位了!
时值国庆黄金周时期,各地景点都曝出人流高峰,大多数都是人满为患,让景区苦不堪言。
感觉到现在人旅游的特别多,大部分人都是哪热闹到哪里去,哪儿人多到哪里去。朋友圈发的到处都是旅游的照片,世界各地都有他们的身影。
对于这些火爆的旅游,吃不好睡不好的,人累心累身体累,真实感觉到有点儿花钱找罪受。因此有人就总结出了下面的几种情形:
第一,上车睡觉外出旅游的人很多,旅店难找,加之旅游非常疲乏又睡眠不好,所以大多数的人都是上车后就睡觉。很累呀!
第二,下车撒尿不可否认,外出旅游想“方便”一下是很不方便的。我每到一个地方,下车后第一件事就是找厕所,其他的事都是次要的。
第三,景点拍照现在人旅游几乎是人手一部手机,并有很多人拿着相机,所以他们走到哪儿就拍到哪儿。青山绿水,名胜古迹,处处留下他们美丽的倩影。
说实话,有的人旅游也许什么都没有看到,就是知道一个劲地拍照、拍照。
第四,回到家啥也不知道这个时候到旅游景点,看到的最多的不是风景,而是人物。长城脚下看到的都是人脚,泰山顶上看到的都是人头。
所以,旅游了几天,回到家感觉到什么也没有看到。
别说了,睡觉!
有人说外出旅游就是“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景点拍照,回到家啥也不知道”,你怎么看?
谢谢!情况确实如此!个人跟团多次,特别是北京游,凌晨2点半起床,3点10分出发看天安门升国旗,早五点起床,五点五十出发去八达岭长城,天安门升旗结束,天没亮,排队毛主席纪念堂,十点登天安门,半小时后去故宫,十二点半出故宫,步行东单后街午饭,二时去水立方,鸟巢,能不困吗?去八达岭高速,省道二小时到八达岭工作人员还刚开始营业,坐头班小牵引车到南四台,爬北四台好汉坡时间约定一个半小时,返回经昌平,十三陵绕道,带去看老北京把式(堂会),早六时出发到中央电视台乘船去颐和园,颐和园从石舫沿万寿山长廊走,一直问东,排云殿,佛香阁,后山统统拜拜,直奔东门,稍息坐车去清华北门,看中央党校找饭吃,饭后带走偏门听风水,珠宝,豼貅讲课,动员购物!能不累吗?一个上下午全是走啊转啊!凡跟团走,汽车走高速,车子一动,起码运行八十分钟或一百分钟以上,所以,早点不喝汤水,防止内急!一到服务区,呼拉全上洗手间,一泻而快!然后喝水抽烟,等下个服务区或直达目的地,反正走几百公里停二次,有的赶时间仅停一次。对照像手机人手一部或大单反长焦镜头,作用到此一游留纪念。转过很多地方,发现有一大问题:无风景明信片,邮票出售,无投寄地方,想留纪念只能是手机,文字没!包括风景说明,全凭导游海里雾里侃,甚至风景电视也没有,大巴电视装饰用,旅客只能玩手机,听自录音乐,或闷头睡觉,这就是中国旅游的特色:上车睡觉,下车尿尿,一问不知道!
: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