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发文痛批《都挺好》脱离现实?还是这部剧过于写实戳痛了现实社会的浮躁?

作为传统媒体北京日报真的是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媒体应该做到社会监督责任,而不是对着一部电视剧大批特批。这就像北大某博士指出《流浪地球》在一些情节上不符合科学一样,让人有一种不干正事的感觉。

《都挺好》这部剧其实没有脱离现实,在我们身边绝对有这样真实的人物存在,而且有可能比剧中人还要不堪。再有,一部让人们在茶余饭后用来解闷的电视剧,真的提升不到正能量负能量的高度。如果一个人在看完一部电视剧后心中就充满了负能量,那么这个内心脆弱的人可能会因为任何小事都让自己充满负能量。

先不说《都挺好》拍的好坏,如果这部剧过于写实戳痛了现实社会的浮躁,那也未偿不是一件好事。有正面教材也要有反面教材,当人们看过后能够引起一些对自己的反思这也算是起到了教育意义,但是为什么总是要把一种娱乐形式上升到要有意义上呢?(dh)

北京日报发文痛批《都挺好》脱离现实?还是这部剧过于写实戳痛了现实社会的浮躁?

北京日报的批评,显得小题大做和自以为是。相信稍有生活经历和社会阅历的人,都不会觉得《都挺好》脱离现实。是认为电视不够正能量,会带给观众负能量吗?你也太低估观众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辨识能力了吧!如果非要指责它负能量,那我说这部剧好就好在它的负能量,让它能充当反面教材。看看一个不称职的父母,带给家庭子女多么恶劣的影响。文艺需要百花齐放。文艺作品需要弘扬正气鞭挞丑恶。不把美的展示出来,如何去弘扬?不把丑的暴露出来,如何去鞭挞?指责这部戏贩恶的人,需要改造一下自己思想啦!

北京日报发文痛批《都挺好》脱离现实?还是这部剧过于写实戳痛了现实社会的浮躁?

这部剧很现实,现在的社会也确实太浮躁。就我个人而言,就觉得里面很多的情节和我家很像,尤其是赡养老人的问题,这样说可能不太好,但确实是这样,我爸妈还有叔叔们想尽办法去孝敬奶奶,但不管怎样做,都得不到奶奶的肯定,也达不到奶奶的满意。

记得有一次,我去奶奶家,看见胳膊受伤的叔叔仅用自己一个完好的胳膊帮奶奶泡脚,给她剪指甲,婶婶一点不嫌弃的在给奶奶洗贴身的衣物,我见了本以为奶奶会很开心叔叔婶婶这么孝敬,结果却说“洗脚也没什么感觉,这不都是应该的嘛”,要知道,这样伺候奶奶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奶奶吃饭比较挑食,而且每天早上7点一定要吃到早饭,所以我妈有时候早上5点半就要起来,想各种办法给她做饭,很多时候兴致勃勃的给送饭过去,结果奶奶抿了一口就说饭菜不合口味,然后当着我妈的面,就把刚做好的饭倒掉。

这样说自己的奶奶可能显得不是很孝敬,但确实是这样,有的时候,我都替我爸妈还有叔叔婶婶感到委屈。儿女孝敬父母是应该的,但是像我奶奶这种这么挑剔的,真的太难伺候了。无形当中,看着看着电视剧,就把里面的苏大强和我奶奶的一些特点给对应起来了。

北京日报发文痛批《都挺好》脱离现实?还是这部剧过于写实戳痛了现实社会的浮躁?

我很少看电视剧,但是《都挺好》我却一直在追。我认为一个作品的题材,他一定得来源于生活,而且还要高于生活,否则大家就都能写剧本了,至于高到什么程度最好,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只要是不脱离生活作品,我认为它都是好作品,总比那些无中生有,瞎编乱造的神剧要好得多!《都挺好》里的人物刻画的确实有些太重,且还很集中,把一个社会中,各个家庭所或多或少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一家人里,着实让观众感觉到味道太重,且有不适,也正因如此,这个《都挺好》才摆脱了长期困扰的金钱观,从而唤醒了人们的是非观,使观众明白了生活不只是钱,还有良知和是与非!总之,凡事都不能一概而论,喜欢了,就接着看,不喜欢了,你就换节目!

北京日报发文痛批《都挺好》脱离现实?还是这部剧过于写实戳痛了现实社会的浮躁?

这部电视剧反应出的情节比现实生活中的要含蓄多了。我说说我们家的事。1959年底我岳父和岳母有了第一个孩子,孩子生下来后岳母不要。无奈岳父在孩子12天的时候抱着孩子坐火车由兰州送往北京的孩子的奶奶家。一个12天的新生儿要坐30多个小时的火车现在能够想象吗?火车到西安时孩子发烧了,没办法只能下火车住进了医院。四天后孩子好一点再上火车。四年后岳父和岳母又有了一个姑娘,这次该抚养孩子了吧?不,岳母还是不要孩子。再次无奈,岳父抱着姑娘又登上了去北京的火车。大儿子后来有了北京的户口就再没回兰州生活。老二姑娘因没有北京户口不得已小学毕业后就得回到兰州生活,对于姑娘来说苦日子这就来了。上中学的这几年就没在自己父母家住过。亲戚家,学校,岳父的同事家,岳父的办公室都住过。挨饿,受冻,受同学的欺负,受自己亲妈的欺负那都是常事。无奈,中学毕业后考上大学不让上又回到北京的奶奶家。直到八五年职工子女最后一次顶替才回到兰州上了班。

北京日报发文痛批《都挺好》脱离现实?还是这部剧过于写实戳痛了现实社会的浮躁?

说《都挺好》严重脱离了现实,看来是北京日报的编辑严重脱离现实了吧,不知道重男轻女的案例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吗,尤其是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感慨特别深,我是76年出生的,家里的二女儿,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出生的时候家里条件不行,母亲有病,只好把我送到爷爷奶奶家,六岁的时候上学了再接回来,期间就是过年的时候接我回去一趟,回到新家的时候心理满满的陌生感,被大哥欺负,一哭就会被骂,父亲甚至说“女孩子哭什么哭?”我就纳闷了女孩子就不是人吗?吃东西都是大哥小弟先吃,你得懂事一点,不能先拿,因为你是女孩!

读书的时候我成绩特别好,初中升高中的时候考上了重点中学,但是家里条件不允许几个孩子同时读书,爸妈粗暴的让我不要读了,在家放牛,让小弟一个人读,奈何小弟就是不读书,放学回家把书扔到了山沟里,然后说书丢了,打死不读,爸妈像求老爷一样哄了他去读书,但是死活就是不去,丑恶的嘴脸对待我时就是一副蛮不讲理的模样,因为我是女孩!!这辈子就是来还债的。

嫁人之后,老公对我还不错,婆婆也还行,起码比家里好,但是家里两个男孩要结婚要钱,所以缺钱就来我家,找我家要,每次看到他们来我心里都有气,哪有这样的父母,时间久了公公婆婆也有怨气了,“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过好,哪有这样的父母”我听了之后哭了一晚上!还好都是老公支持了我,这辈子最大的幸运就是遇到了老公,对于有这样的父母我只能说上辈子欠他们的!

重男轻女一直都存在的,尤其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父母都缺少文化,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生个女孩如同养了一只狗,有了男孩就像一个宝一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