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惊蛰代表什么?

为什么说惊蛰后瘟疫会消除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如果要说古人的惊蛰代表什么?可从二个层面来说。惊蛰节临仲春,按八卦而言二月节,万物出乎震卦,震为雷,故曰惊蛰。按古来之意是言,春雷初响,惊醒蛰伏的昆虫动物开始觅食活动。

按二十四节来说,太阳过黄经三百四十五度的位置,是惊蛰,春雷乍响,蛰物威动,气温渐暖,桃红李白,黄莺始叫,鸟儿高飞,春雷乃这个時节的一种自然现象。

按今春气象来说,岁润四月,春意见迟,万物迟晚,更兼新冠病疫泛滥肆虐,宅家闭居,常见网友写文言道古老中医有言,中国的历次瘟疫,始于大雪,发于冬至,生于小寒,长于大寒,盛于立春,弱于雨水,衰于惊蛰!

嫣然一幅瘟疫病毒素描写真图,有始有发,有生有长,有盛有衰,好像惊蛰一过,瘟疫便会按这个规律自行消失。静思细想,其言何其荒谬!

今天的抗疫曙光,来自何易!使我国人民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众志诚城,举全国人力物力,统筹战疫一盘棋,多少逆行之人,白衣天使昼夜苦斗,舍生忘死,才迎来的结果,确非几句中医的规律之言,便可在惊蛰之后,自行衰没消除,那么容易,那么简单!应向一线的医护人致敬,向老院士们致敬,向牺牲在战疫前线的医护人员鞠躬默哀!向全国在疫情中失去的生命人们,道一声一路走好!化悲痛为力量!再接再励,中国无畏,战疫必胜!武汉加油!

古人惊蛰代表什么?

惊蛰

二月是卯月,卦象,内卦是乾卦,外卦是震卦,震为雷,雷天大壮。二月是大壮卦,大陆上放风筝,可以飞起来了。二月的惊蛰节非常重要,在立冬以后,蛇虫青蛙就看不见了,口里含一团泥巴,钻到地底下,不食不动,半死状态,现代科学上称作“冬眠”,我国古代称作“蛰”或“蛰伏”,要到二月间雷天大壮的时候,第一声春雷一鸣,这些蛰伏的蛇虫青蛙,吐出口中的泥巴出洞了,称作惊蛰。

过去农夫惊蛰以后下田耕作,一不小心,触到毒蛇含过的泥巴,会中毒肿痛。在大陆未过惊蛰,农作物种子下地,不会发芽生长的,一定要惊蛰第一声雷以后,才开始抽芽的,这个科学的道理。

《易经》上告诉我们,雷有八种之多,水雷屯,泽雷随,风雷益,天雷无妄,火雷噬嗑,山雷颐,地雷复,震为雷等,而地雷复的雷肥料最多。春雷动了,这一声空中的巨响,惊醒了冬眠蛰伏的动物们,现在纷纷吐出了口中的混土,恢复了活动,这就是惊蛰的意义。

古人惊蛰代表什么?

立春雨水惊蛰,到了惊蛰有打雷了。百虫也要惊醒了。农村上也要劳作了。为了有好收获施肥。除草,农活多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古人惊蛰代表什么?

在网上看到一段话,“瘟疫始于大雪、发于冬至、生于小寒、长于大寒、盛于立春、弱于雨水、衰于惊蜇。”千百年来,发生在中国的历次瘟疫都是按这个规律始终的。到3月5曰(农历二月十二日)就能够解除封闭,走出户外,拥抱太阳。

仔细想想好像也不是很对,因为当年SARS到了5月份才销声匿迹的。不过就把这段话当作是一种美好的祝福吧,希望这一次到三月初,疫情得到控制,让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不再受到威胁。

三月初即将到来的惊蛰是个什么样的节气,让人们有了这么大的期许,一起了解一下。

惊蛰的由来

惊蛰最开始并不叫惊蛰,而是叫做“启蛰”。顾名思义,“启”自然就是最初的意思,“蛰”是蛰伏的意思,启蛰就是说曾经在冬季时候那些蛰伏的动物们,到了这个时候,都纷纷跑出来了,动物开始活跃,植物自然也不会闲着,这时候就慢慢进入到了春耕的季节,长时间的农闲时间已经过去,农家人们就要开始忙活春耕了,毕竟一年之计在于春。

启蛰后来之所以改名叫做“惊蛰”,是因为到了汉景帝时代,因为汉景帝名为刘启,所以需要避讳,于是将启蛰改名为惊蛰,也有“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的意思。而后来到了唐朝时期,已经没有必要避讳了,所以又重新开始使用“启蛰”这个名字,但是因为“惊蛰”的时间已经有好几百年,所以这个习惯已经改不过来了,惊蛰就沿用至今。

惊蛰是什么意思?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为惊醒,“蜇”为蛰伏,“惊蛰”就是惊醒入冬藏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惊蛰有哪些民俗习俗?

惊蛰吃梨

古时生物类别比较多,有些传染病也没有100%的特效药,而惊蛰这一天正是万虫苏醒的时候,吃梨是提醒大家小心并预防。在陕西、山西及苏北一带流传有“惊蛰吃个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谚。

惊蛰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古代走西口者也取“离”的谐音,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后来,山西的人们惊蛰日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打小人”驱赶霉运

“打小人”在广东和香港地区比较流行,通常在惊蛰这一天流行打小人,打小人并非诅咒,而是另外的一种祈福形式,求一个心里安慰,打小人的最佳时间是惊蛰日傍晚七点,地点则一般在阴暗的地方进行,例如桥底。

香港民间传统会打小人,在铜锣湾鹅颈桥“打小人胜地”生意最好的梁婆婆燃点香烛,将纸小人放在砖头上,手执一只旧鞋,口中念念有词:“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无地走……”。手起鞋落打得拍拍响,再放入元宝盆烧为灰烬。

祭白虎化解是非

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蒙鼓皮

《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

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还有哪些惊蛰典故,欢迎留言讨论。

古人惊蛰代表什么?

惊蛰,曾称“启蛰”。

汉景帝国时,为了避景帝刘启的名讳,改称为“惊蛰”。

惊蛰是春天的第一声惊雷,意味着天气回暖、春雷始鸣,冬眠的昆虫惊醒了。

唐代白居易曾有诗作《闻雷》,写的就是惊蛰节气。

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

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

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

在古代,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屋里的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

孙思邈在《千金月令》上说:“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

石灰具有消毒杀虫的功效,在惊蛰这天,撒在门槛外和庭院中,希望虫蚁一年内都不敢上门,不要来骚扰自己。

山东的一些地区,农民在惊蛰日要在庭院之中生火炉烙煎饼,意为烟熏火燎整死这些害虫。在陕西,一些地区过惊蛰要吃炒豆。人们将黄豆用盐水浸泡后放在锅中爆炒,发出噼啪之声,象征虫子在锅中受热煎熬时的蹦跳之声。在山西的雁北地区,农民在惊蛰日要吃梨,意为与害虫别离。广西金秀县地区的瑶族在惊蛰日家家户户要吃“炒虫”。“虫”炒熟后,放在厅堂中,全家人围坐一起大吃,还要边吃边喊:“吃炒虫了,吃炒虫了!”尽兴处还要比赛,谁吃得越快,嚼得越响,大家就来祝贺他为消灭害虫立了功。

古时惊蛰,还有一个重要的民间习俗:祭白虎。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兴波作浪,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这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惊蛰过后,春花渐次开放。最先盛开的是灼灼其华的桃花,粉红的、绯红的,多重瓣的、半重瓣的,争相绽放。

树上花开,树下草长,春光无限好。

古人惊蛰代表什么?

惊蛰代表“冬眠”的动物和草木,开始苏醒,恢复生机,从“蛰伏”后开始恢复活动。

阳春三月,万物都活跃起来了,暖暖气温使食物链也开始形成,温暖变得稳定了。冷体动物们需要的能量,通过阳光和温暖得以恢复,体力得以恢复,所以行动也就恢复正常了。

能活动,就需要进食,此时也有食可进了。蛰伏的虫子、青蛙、乌龟、甲鱼、鳄鱼等,都会出洞觅食,为下来的繁殖做准备。

农民在惊蛰以后,就开始下地耕作了。在自然状态下,如果冬眠的动植物不过惊蛰,草根、树木就不会发芽。

而在惊蛰过后,地下的根芽就开始形成了,年前落在地里的树种子等,也开始在地下先形成芽头,逐渐长出土壤。

点瓜种豆类,要在谷雨前后才可以。

在《易经》六十四卦里,地雷复卦代表惊蛰。复者,复苏,复醒,复出,复活。春雷惊醒蛰伏的动物,温暖激活了冬眠动物的体能,蚯蚓吐出了口中的泥土,食物链恢复了,它们开始活动,开始了新生。

农业生产又进入了新的希望中,在新的一年里,农作物生机勃勃,先民愿五谷丰登,粮食满仓,民以食为天,惊蛰就是粮食的希望。

惊蛰的意义,是代表本年农业是否丰收的意义,是农业的起点,起点是农业的希望。在农业时代,对于国家和人民,农业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惊蛰的意义也就非常重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