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

谢谢相邀!

“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这一句话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之中。

意思是说,一个人满足于当今的膳食水平,并不刻意索求华丽的服饰,快乐地适应并投入各种风俗习惯之中,并不因为别人富有就感到非常的羡慕和嫉妒,也不因为自身的贫穷而感到悲戚和屈辱,这样的民风才是淳朴健康的民风。

这一句话说出了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想要心理健康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基本素质。其实真正的想一想还是颇有道理的。试着想想,假如看到别人富有就一味地嫉恨和感到不平,那么就会想出一些阴谋诡计去进行迫害,或者常常想着怎样把富人的财富变为自己的财富,这样的心理状态就不健康了,势必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我们那里老家话“比”和“死”谐音,于是人们口头禅上就经常说道:“与人比,要去死。”说实话这人与人之间的确是不能相比的!你要是老是把自己拿去同别人相比的话,那么有可能你一辈子也别想快乐,因为一山另有一山高,他山又比那山高,强中更有强中手,永无止境,又能比得过谁呢?

还是那句话好,“知足常乐!”做人的确是要追求进步,但是切莫盲目攀比。

不过我认为上面“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这句话只能适合五十岁以上的男人。

因为五十岁以上的男人即使没有功成名就,那也应该抱着佛家“无欲无求,知足常乐”的心态来生活了,因为属于他们的奋斗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剩下了不多的斜阳晚照、桑榆暮景式的时光理应保养身体为重,争取多活几十年。

我认为年青人不适用这种劝人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语言。虽说年青人可以羡慕他人的成绩,进而向优秀者看齐,但是万不可嫉恨他人的成就。年青人如果“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来个安常处顺、养尊处优,凡事芳心事事可可,今朝有酒今朝醉,不思进取。

年青人拥有这种心态是非常危险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年青人没有一点点高屋建瓴、未雨绸缪的想法,又怎么能够赢得未来呢?

总之,我认为“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这句话是针对中年以上养生为重的人群来说的,并不适合于年青人。

问题回答完毕!敬请赐评!谢谢!

怎样理解“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

物质是基础,幸福是靠奋斗而来。在生活上不能奢侈,腐败。要艰苦节捡,第三,人要有信仰,灵魂有寄托。做一个有利于社会之人。

怎样理解“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

“美其食,任其服”怎么理解?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这段话出自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读了古今的众多注疏讲解,个人的看法,马莳解释应该是合乎文意,合乎道理的。这段话讲的是人如何用吃、穿去应对环境的变化,才能卫生,才能保护自己的身体。

甲骨文字形。壬是任的初文。壬即担荷的担子的竖立形。本义:挑担;荷;肩负。“任”是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从人,从壬(承受),会人抱在怀里之意,壬兼表声。隶变后楷书写作“任”。《说文·人部》:“任,符(保)也。从人,壬声。”(任,保举。从人,壬声。)“任”的本义指抱在怀里。引申表示负担、担当。如成语“任重道远”,其中的“任重”就是指担子很重。责任、任务是一种看不见的担子,负某种责任,就等于挑了某种担子,所以又引申指责任、任务。又引申为职务、职位。如成语“走马上任”。还指担任(职务)、任用。如成语“举贤任能”、“知人善任”。“顺四时而适寒暑”,根据天气寒暖风雨的变化,穿着相应的衣服,冬天穿皮裘,夏天着轻纱,雨天披蓑衣。冬天防寒保暖,夏天散发热量,用着装应对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尽可能使人体的小环境处于相对的稳定状态,减少人体卫外阳气的出,减少汗出,减少津液的耗,减少精的耗。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适寒暑,目的是能够“节阴阳而调刚柔”,用尽可能少的能量消耗,尽可能少的阳出,少出少入,去维持人体太极升降不断地往复运动。辟谷是道家修行的一种方术,不入不出,人处于无为的状态,无用、无耗,没有物质交换能量交换,形体不弊,精神不散。任期服,人所服之装,任用的服装,能够担当卫护人体所任之务。大禹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斗笠遮阳,蓑衣挡雨。古人作战时顶盔掼甲,现代人上战场代头钢盔身穿防弹衣。炉前工人着防热服,护目境,防尘口罩,防热手套,防热鞋。轻纱古代的防晒服,光身体阳光灼伤人的皮肤,雨靴防湿气侵害人体。宇航服、医疗防护服、防毒面具、防化服等专业服装去担当对口专业的防卫人体的任务。很多脑血栓的人夏天也戴手套,下井工作的夏天也要穿棉袄,服什么,看的是个人的体质状态,个人所处的环境条件。美其食,食本身美,吃的人美。古代的美是乾健的象,也就是说粮食是“贞”的实,粮食有的贞的性能,外观黄茂方苞,食之香甘,耐饥,抗饿,抗邪气,防病,益智,泽肌。贞的粮食,人吃了是会有健康的表现,人神采奕奕,精神饱满,皮肤润泽,精力充沛。

黄帝讲“四时不正,正五谷”。天有运气太过不及之偏气,个人有禀赋天命五行之偏性,五谷有五味,用五谷本身的木火土金水五行偏味,温凉寒热偏性,激发人体相应脏产生一定的偏气,调节人体五脏之气,去对冲,平衡自然界的四时偏气对人体的不良影响,不良反应,就是美其食。人的美,形体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当下所呈现的气色,气色反映当下的健康状态,神气,神色,反映神的状况。神躁动,人不安;神疲,人乏力;神去,人机息。“早穿棉午穿纱,晚上捧着火炉吃西瓜,”就是美其食,任其服,知行合一的具体表现的真实写照。一就是道,一就是理,对了,有理,行就是正确的善行、德行,就有好的结果,吃的美了,穿着适宜,就有健康的身体,人的气色也就美了。新疆吐鲁番的气候是一处有四季,早晚不同天。人知的对错,由行的结果来检验。道不远人。学的东西正不正确,要时习之,按时节去做学到的事情,学到东西正确,有理,行就是善行、德行,就事半功倍;学到的东西,错误,无理,就会少得,不得,甚至有损失,种地颗粒无收收,连种子都收不到;吃的不对,穿的不对就会生病,就会损害人的健康。

怎样理解“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

这段话主要是说,要人把分别心放下,记得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也是歌词,

“执着的心放下”,因为有分别心才产生的执着。所以我们会认为,这个好,那个不好,我喜欢这个,讨厌那个。美其食,就是说,吃什么食物都觉得好吃,不挑食。小时候,大人教我们,挑食的孩子长不大哦,这个长大,还是说你身体发育。不挑食的人,多数都是吃货,长得很胖,这是他不挑食。任其服,穿衣不讲究排场,也就是说,不管衣服价格昂贵还是便宜,我都能穿。乐其俗,我们生活中一些人经常说,这个高雅,那个低俗。就拿相声小品来讲,有的人说它低俗,但我觉得它很有趣,我也是个相声小品爱好者,尤其是相声,几乎是天天听。还有就是,流行歌曲,DJ啊,一些人也说这个很俗,但你怎么能说它没有乐趣呢。所以,乐其俗,就是你能接受平民化的,平平常常的东西,你从中就能得到快乐。高下不相慕,不管能力高低,身份高低,每个人都不互相嫉妒羡慕,每个人都做自己份内事,不把自己当成很厉害的人,不管你是不是很厉害,拥有一颗平常心,我就是普普通通的一个人,我要过平淡的日子。并不是说,平淡的日子不好啊,主要看你的心态,境遇好坏取决于心态问题。就算你穷的只能住破屋子,上顿吃了没下顿,至少你说我还能活命,人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一旦死了,人的一切,包括你从小到大学的知识,道理,还有你拥有的外在的事物,就都没了。人最大的可贵,就是,人是有灵魂的,动物没有灵魂,所以人能感受到各种特别的意义,这些意义对我们的人生多多少少都有帮助,也可以因此改变我们。拥有一颗平常心,我们就可以在纷纷扰扰的世上,停下脚步,感受人生的意义了。凡人皆可师,万物皆可法。只要是人都可以做我的老师,万物都可以拿来效法。所以,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别人身上总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因为人本身就是有缺点的,没有完美的人,甚至世界上不存在完美,完美只是假想,能不耻下问,能见贤思齐,这样的人,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人。因为万物皆可法,我们发明了五禽戏,见鸟类飞翔时拍打翅膀,我们发明了飞机。正应了那句话,生活中从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谁能说,平淡的日子没有美呢,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平淡中度过的,这说明人生的本质就是平淡。大风大浪,都是影视剧及电影的情节,那是艺术的表现。我们感觉到不快乐,有烦恼的时候,不妨尝试着在静中寻找出路,而不是在喧闹动荡中继续迷失麻醉自己的心,这样我们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战胜自己的心,从而完善人生的意义。人活着不仅仅为了吃饭睡觉,保存性命那么简单,还要有高的追求,比如,试着问自己,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然后去探索,在探索中成长,在静中提升。关于这段话,我只作这么多的解读,我也很喜欢这本书,这本书叫《黄帝内经》,素问篇的第一章,上古天真论。我绝对不是什么国学大家,只是我看书,通常都有我自己的认识,真的是献丑了!只是作为解答,没有装的意思,我也希望能够让迷茫的人看到,对他们的人生有点帮助,那我也很开心了!

怎样理解“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

在以前穷苦年代,6岁前的小孩,有什么吃什么,有什么穿什么,你不用羡慕我,我也不会羡慕你,这个就是天真,也是朴素。即自然而然合乎“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

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条件的丰富,多数人逐渐失去了天真,失去了本性。

美其食意思就是有吃的、能填饱肚子就很开心。

任其服,就是能够保暖,不管穿什么都无所谓。

乐其俗就是能够在各种不同的环境,风俗之中都能都能健康快乐。

高下不相慕相信大家自己也能理解。

而人之所以生病,社会之所以有社会的问题,其本质就是因为这种心境被打破了。

世界最难,又最简单的问题就是食(吃饭)。

连孔子都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活在社会上的人都是在生存、生活而奔波,其本质的原因也在于食。

当人的食得到满足以后,就会开始对比了。如为什么我吃素,你在吃荤?为什么我的食少,你的食多?为什么你的食味道比我好,我的食味道比较差?

于是由食引起的血案就开始了。

因此你会发现:

“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这种心境之所以被破坏,其原因在于人有攀比之心,从而破坏了人朴素的本质。

因此,古人给出了如何回归朴素本质的方法。《素问》中的方法是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怎样理解“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

道德经是基于2600年前的观察与思考,许多观点多处于制约、制衡的角度,但却在抑强的外貌下不自觉强调的有些绝对。作为现代人,能否质疑民族的圣贤,是考验我们这个民族是否真正优秀与否的试金石。道德经,语义晦涩,只给结论,不给论据,很多人都不能读懂,却奉为圭臬,自己不质疑也容不得别人质疑。毛主席是理解运用辩证法的泰斗级人物,创造性地论述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并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将其运用的炉火纯青。任何一个客观公正的人,都能掂量出人类早期朴素的辩证观点的片面思考,与现代体系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世界观的优劣与差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