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空调,人们都是如何度过夏天的?

古代人少环境没有被破坏,草本树林茂盛,山青水绿,温度自然没有那么糟糕,他们自有解决方法!

古代没有空调,人们都是如何度过夏天的?

带你扒古人的衣食住寝各个方面的消暑方式:

/住之篇/

“空调房”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建造的“清凉殿”。

据《汉书》记载,清凉殿里有用石头做的床,宫殿的四周挂上水晶帘子,用玉盘盛放冒着寒气的冰块,还有小宫女扑哧扑哧地把寒气扇到各处。

到了唐代,这种“空调房”也叫“含凉殿”,相比汉代的“清凉殿”简单粗暴地往屋里堆冰块,“含凉殿”高级得不止一点点。

/ 凉殿模型

它建在水池边,利用复杂的机械原理,把水池里的水循环抽到屋顶降温,水再顺着屋檐流下来,形成人工水帘,清凉效果简直杠杠的。

到了明清时期,可移动式冷源出现了有点类似现代分体空调或冷风机。

当时叫“冰桶”,其实就是贮存冰块的柜子。冰桶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在当时那可是高档“家电”

除了“空调房”这种消暑设备,还有“风扇车”这种大型纳凉家电。

/《武经总要》中的“风扇车”图

闷热的夏天里,小小的蒲扇已经满足不了古人的需求,为了追求更凉更爽的体验,古人发明了“风扇车”。

/食之篇/

和我们现代人一样,古人在夏天也是酷爱各种冰饮

老祖宗也知道,夏天加了冰的饮料更好喝。可是冰只在冬天才有啊,那可怎么办,当然是把冬天采集的冰给贮存起来。

于是在周代出现了最早的“冰窖”,冬天采冰,贮存起来等到夏天再用。

当时,冰块可金贵了,除了王室,有资格吃肉的官员,在夏天才有使用冰块的资格(食肉之禄,冰皆与焉。《左传·昭公四年》)。

别看我们现在有冰棍、冰淇淋、冰饮等这么多样的消暑美食,古人的花样可不比我们少。

基础款就是各式“冷饮”,往消暑喝的饮料里加入冰块搅拌,就制成了冰镇酸梅汁、冰镇绿豆汤、冰镇米酒等冷饮。

除了加冰块,还有加冰雪水的,叫作“雪泡”,如雪泡梅花酒、雪泡豆儿水。

/刘松年的《斗茶图》还将卖冰水绘入画中

发展到宋朝,聪明的古人更是把水果、奶、冰块混合在一起,发明了“冰酪”。

总之,冰酪的配方被马可波罗传到欧洲,改良后制出了我们今天的“冰淇凌”。

没错,冰淇淋是我们老祖宗发明的!

到了清末,市面流行一种新型饮料“荷兰水”,也就是我们现在喝的“汽水”。

/衣之篇/

夏日里,富人会穿罗和纱这种高级面料做成的衣服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

身穿纱罗衫裙的女子,可以隐隐地看到里面的抹胸和肌肤,有着“罗薄透凝脂”的效果。

李清照在《点绛唇》里写到“薄汗轻衣透”,出一点点汗水竟然也能透过衣服,可见这衣服是多么的轻薄凉爽啊。

有钱人可以买纱罗,那么普通平民该怎么办呢?他们也要过夏天啊。

答案就是夏布

/ 明 夏布

夏布虽然没有纱罗那样轻薄透,但是因为纱质细软、凉爽清汗,所以格外透气散热。

还有一种消暑神器——竹衣,俗称“隔汗衣”。

因为贴身的衣服很热,智慧的古人就发明了竹衣。

/ 竹衣

竹衣采用了流行的鱼网元素,隔汗透气,设计可谓酷炫前卫。简直穿上就能走时装周了啊!

/寝之篇/

到了晚上,夏夜漫长,暑气蒸腾,特别难耐。

聪明的古人就睡在“凉簟”上,相当于我们的“竹席”,清凉消暑,怡然入睡。

夏蚊成雷怎么办?别担心,古人早就有一种叫“”的蚊帐,还会焚烧艾草来驱蚊。

遥闻“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是什么消暑神器,让古人在夏夜“凉初透”?

那就是这个“玉枕”了。

除了玉枕,还有瓷枕、水晶枕、石膏枕等,枕着清凉入梦,岂不美哉?

/ 玉枕

/ 竹夫人

竹夫人”,是一种用竹条编成的圆柱体,中间镂空,可以聚风散凉。

夜晚古人怀抱着它入眠,所谓“红袖添香也添凉”,正是这种“添凉”的功能,古人亲昵地唤之“夫人”。

好了,我已经带你扒完古人的衣食住寝各个方面的消暑方式,你是不是也大开眼界?

古代没有空调,人们都是如何度过夏天的?

没空调多好啊,不会得空调病,健康

古代没有空调,人们都是如何度过夏天的?

谢谢邀请!

古代人如何避暑?古代人比今天的人有办法,比如,古代也有空调,这是真的!

这是我在西递古村落看到的古代空调。

是一个地上的眼。夏天,这个眼里冒冷气。

冷气,来自地下水。

对,是一口井。

这口井打在房子客厅中央,所以也叫中央空调。

西递位于多山少平地的江南丘林地带。这就造成了村子里房子非常密集,挤挤挨挨的状况。巷子很窄,很多只能容一人走,两人并行困难。

徽派建筑最大的特征是防盗功能强,没有窗户,不管多大的院落,大门一关,就是一个外人无法窥探的私密空间。这样的空间,安全是安全了,但造成了另一个问题——不通风。夏天,凉爽的风进不了宅子,在亚热带地区,夏天的闷热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西递人就想到了利用地下水。

这是很好的利用自然。

西递古村落是利用得很好的。

古代没有空调,人们都是如何度过夏天的?

感谢邀请!

对于这个问题小白仔细思考了一下归结出以下几点:

一、现代社会的温室效益问题。自从工业革命之后,现代社会的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许多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大幅度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严重问题。虽然说近些年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但这个问题还是无法彻底的解决。所以说,在古代的时候夏天并没有现在这么炎热。

二、现代社会的热岛效应问题。由于现代城市中建筑群密集、柏油路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吸热率和更小的比热容,使得城市地区升温较快,并向四周和大气中大量辐射,造成了同一时间城区气温普遍高于周围的郊区气温,高温的城区处于低温的郊区包围之中,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城市热岛效应。反观在古代,大部分都是瓦房,而瓦房顶的构造是粗木棍框架,框架上钉一层木板,木板上会涂一厚层的麦秸秆和黄土的混合物-湿泥巴,然后在泥巴上从屋顶脊梁到屋檐,一级级的放瓦片。这种房屋结构本身就是冬暖夏凉的存在。

三、古代人民的智慧,唐朝时期出现的“含凉殿”。根据史料记载,唐朝的时候,皇帝在宫廷中建有专供避暑的凉殿,殿中安装了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这种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方法,用扇轮转摇,产生风力将冷气送入殿中。于此同时,还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向屋顶,任其沿檐直下,形成人造水帘,激起凉气,以达到消暑之目的。由于小白刚好是陕西西安人,在西安太华南路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里见到过这个传说中的建筑。

四、汉朝时期出现的“叶轮拨风”。《西京杂记》有相关记载:“长安巧匠丁缓作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战”。这种器械的拨风原理大概是利用叶轮的旋转形成风源,也就是在一个巨大轮上安上七个叶片,一人摇动手柄,七个叶轮飞速旋转,空气被搅动起来产生凉风。当然这种大型设备一般也只有皇宫贵族才有福享用了。

五、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就已经出现了冬天储藏冰块以供夏天降温解暑使用。根据周礼记载,周王为了保证夏天能够用到专门的冰块,而且还成立了相应的机构,负责人被称之为凌人。早在《诗经.七月》中,就有“凿冰冲冲”窖储度夏的记载。根据《大清会典》中记载:清代在紫禁城、德胜门外、正阳门外等设有专门储藏冰块的官窖计十八座。每年冬天由专职采冰的工人将运河上的冰凿成规定尺寸的方块拉入冰窖,留待第二年的夏天使用。

六、上面三种方式在古代一般只有王公贵族或者家境显赫的人才可以使用,当时的贫民百姓如何降温呢?主要是依靠打井,利用地下井里面的水透出来的阵阵凉意,来抵抗外面的高温。用过井水的人都知道,夏天井里面的水是冰的,冬天井里面的水是温热的,也就是利用这个原理,他们也就实现了冬暖夏凉。真是不得不夸奖古代人民的智慧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古代没有空调,人们都是如何度过夏天的?

心静自然凉,以前的人思想纯,他们内心静,所以不用制冷设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