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为高考而学习,不再为名利而奔忙,怎么可以做到?

大家好,我是农夫看天下,很高兴能够参与回答这个问题。

怎么样才可以做到不再为高考而学习,不再为高考而奔忙呢?

要做到不再努力学习,不再参加高考,这个其实非常容易。假如你把所有亲人殷切盼望的目光视若无睹;假如你把白发苍苍的父母亲为你所付出的心血不屑一顾的话;假如你把你的所有恩师苦口婆心的教诲置之度外;假如你把你的所有朋友和同学对你期待置若罔闻的话。

那么你就可以做到了,你可以从此遁入空门、暮鼓晨钟、不问世事而一心归依我佛;也可以学着“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的山村野夫式的生活;也可以过着“将家就鱼麦,引杆自刺船”的渔家生活;当然你也可以在那“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之处,学习老道们的长生不老之法,并且拿着道家拂尘笑吟吟地对路人说;

“借问路傍名利客,无如此处学长生”?

但是那种“风声、雨声、读书声、不吱声,了此一生”的生活真的就是那么惬意吗?那种“家事、国事、天下事,不知事,平安无事”的说法,真的可以平安无事吗?有一句话叫做“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言犹在耳君岂忘哉?

要是隐居生活真是那么惬意的话,为什么一直都在隐居之中的孟浩然要多次出山求仕呢?又为什么要写下“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纵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绝望愤慨诗句呢?

又为什么一向羡慕孟浩然隐居不仕,还写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的李白,后来得到唐玄宗的传召却高兴得大笑,并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呢?李白不是前后自相矛盾吗?

也许你会说,这些都是名人伟士,和我们普通人没有干系。那好,普通人是否要吃饭?是否要生存?当然不能说不参加高考就没有饭吃了,但是可以说没有努力,没有上大学,以后的生活质量绝对是不尽人意的。也是无法与人相比较的。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可以不为“名”而拼死奋斗,但是却不能不为“利”而努力学习和工作。因为要生存,要吃饭,要顾及一些基本的人情往来,要缮养父母,要培育后代,只有有了上等的成绩,才能谋得较好工作,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其实这是谁都知道的基本道理。

年青人,冲!冲!冲!!!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进发,勇进者胜。当你白发苍苍时,颤巍巍地携着酒杯畅饮于酒台歌榭之时,你可以自豪地说:“高考那点事儿当年老子拼搏过……”

不再为高考而学习,不再为名利而奔忙,怎么可以做到?

首先这个观点只存在于理想状态,现实情况不在为高考可以理解,因为有些人生下就是含着金钥匙,有些人也可以庸庸碌碌度过一生。为为钱财奔波可以不为自己,只为生你养你得父母可以吃饱,玩好,看的起病!

不再为高考而学习,不再为名利而奔忙,怎么可以做到?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了生活的更美好,松懈不得啊!你松了,就把人生的机会让给了别人

不再为高考而学习,不再为名利而奔忙,怎么可以做到?

高考结束后,你就不用再为高考而学习了,但是,学习不光是为了高考,更是为了提升自己,增强自己的社会竞争力。想要不为名利而奔波,那就除非你已拥有足够多的钱,可以满足你一生的物质需求的花销,除此之外,还需要自己有淡泊名利的境界。

不再为高考而学习,不再为名利而奔忙,怎么可以做到?

首先推荐《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书中讲述作者是如何从集中营活着走出来的。书中多次提到过“人生的选择”这个词,强调每次正义和善良的选择帮助他走出人间地狱。

巧了,和王阳明的心学不谋而合。老王的心学最核心价值观就是“致良知”。

我认识一个姑娘,她很漂亮,追求者众多。但她似乎从来不知道想要什么。辗转于各种社交活动是她每天的生活。她很有钱,但却总是不开心。这就是没有灵魂。

我们回头看许三多兄弟为什么那么火?因为他满足了我们那个空虚的灵魂。我们大多数人只寻求感官上的刺激,从来不问自己做的事是否有意义。

毛姆的《面纱》里,孤儿院长嬷嬷说出了全书的精华所在:

“你知道,我亲爱的孩子,无论在工作还是娱乐中,也无论在尘世还是修道院,一个人都无法找到安宁,安宁只存在于人的灵魂中。”

那么反问题来了,你是想做一个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还是要在灵魂中寻求安宁充实?

欢迎关注我,每天给脑子进账。

不再为高考而学习,不再为名利而奔忙,怎么可以做到?

为你热爱的事情努力吧,人一定要知道自己我想干什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