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当初为什么不谋反?对此你怎么看?
吕不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人,他的谋略和口才在中国历史人物中当属一流。司马贞评价他“不韦钓奇,委质子楚。华阳立嗣,邯郸献女。及封河南,乃号仲父。徙蜀惩谤,悬金作语。筹策既成,富贵斯取。”吕不韦凭着一人之力、三寸不烂之舌,促成了自己终生的荣华富贵。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商人之一,凭借投资一个秦国质子嬴异人,赢得数不尽的财富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吕不韦的投资是成功的,他的眼光深远独到,在秦庄襄王死后又扶持嬴政上位,独揽朝中大权。就是这样一个有能力有心计的人,为什么不在位高权重的时候废了嬴政,自己当皇帝呢?
首先,吕不韦可能从来没有过谋反的想法。在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尽管吕不韦后来成为秦国的相国,秦始皇嬴政的“仲父”,但还是改变不了他曾经出身卑微的事实,所以他才会广纳贤才、编书著作,维持相国的名声和地位都已经是十分艰难了,更别提谋权篡位。尽管权倾天下,但他深知自己是“狐假虎威”,只有嬴异人和嬴政的地位稳固,才有他的荣华富贵,或许他心里从来没想过把王位占为己有。
吕不韦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他不甘心一辈子都当一个商人,而是要做一个名垂史册的人物。他与其父亲的对话也可以看出他的目光之长远,不韦问其父:“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呵以遗世。愿往事之。”吕不韦是一个典型的商人——“投机取巧”、“趋名逐利”,却不是一个天生的君王,他没有秦始皇横扫六国的绝世胸怀,没有刘邦项羽的豪情壮志。在他的思想里面,不是要做一个君主,而是确立国君。因此他才四处奔走力保嬴异人,面对日渐成熟的嬴政也懂得审时度势,吕不韦是个好商人,却成不了好君主。
吕不韦独揽大权不过数年,尽管权势很大,但是想要篡位显然是不可能的。从商鞅变法时秦国就注定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而且自周朝以来,只有贵族才能掌握国家大权,想要打破这种贵族垄断,别说是吕不韦了,就是当初同为“平民相国”的张仪、范雎都没有做到。张仪“横强破纵”有功,因秦武王不喜而被驱逐、范雎“远交近攻”使诸侯归附秦国,也害怕被秦昭王杀掉,找借口辞归封地,不久病逝。吕不韦只是比普通平民还要低一等的商贾,资助国君虽是从龙之功,但却并未立下功勋,不是贵族的出身,在礼法上已经被钉死了。
嬴异人当了三年秦王之后便撒手人寰,吕不韦顺水推舟得大权独揽,他的投资有了巨大的回报。嬴异人是他立足秦国的根本,而新晋秦王嬴政却并不是,尽管他很快清醒过来,摆脱赵姬的纠缠,但还是不敌日益强大的嬴政,最终因秦始皇一句:“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万户侯,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在自己的封地“自度稍侵,恐诛,乃饮鸩而亡。“
吕不韦当初为什么不谋反?对此你怎么看?
谢谢悟空邀请!
谋立储君谁孕姬,巨商贩鬻巧欢时。十年富贵随轻覆,奇货元来祸更奇。这是宋朝诗人徐钧写吕不韦用“奇货可居”之计却自取其祸的一首诗。
吕不韦当初为什么不谋反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已是垂暮之年的吕不韦不想毁了自己亲手栽培的累累硕果。众所周知秦始皇其实就是吕不韦的亲生儿子,这一点在司马迁的《史记•吕不韦列传》之中是这样记载的:
“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悦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原来吕不韦在还没有把赵姬许给子楚之时,就已经知道赵姬怀有了他自己的后代。之所以把有孕在身的赵姬许给子楚,就是“欲以钓奇”而已,想着早晚有一天他的后代能够得到整个秦国的江山。
可是后来的事情居然全都依照了他的意愿实现了,他的儿子顺利地成为泰国的秦始皇了,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或者是害怕后人戮他脊梁骨,或者迫于秦国皇家威力,吕不韦父子竟然不敢相认。当然,哪有老子对儿子造反的呢?
2、当秦始皇写信逼迫吕不韦之时,吕不韦手上已经没有兵权,根本无法再掀起什么波澜。吕不韦的倒台是由于嫪毐造反之事而受到牵连的,嫪毐是吕不韦暗中把他在没有净身的情况下,送给太后赵姬的。这个嫪毐下身的阳具特别硕大无朋,而且力度惊人,竟可以把正在转动的桐木车轮逼停。
那时太后赵姬快活得有如神仙,爱嫪毐如掌上明珠,却不料后来瞒着秦始皇生下了两个儿子。有大臣向秦始皇秘密告状,嫪毐利用真姬太后的玉玺调取兵马乘机造反,被秦始皇杀了。秦始皇的两个幼小的弟弟(嫪毐之子)被装进口袋里活活摔死。
太后赵姬被贬往离宫幽禁,吕不韦被罢相贬往河南封地。此时他的手上已经没有兵权,但是他还是有些自信,认为秦始皇不会把他怎样,不懂得韬光养晦、闭门思过,反而照样和各国使臣往来喧嚣。
这事传到了秦始皇的耳朵里,秦始皇害怕吕不韦会联合诸侯造反,于是给吕不韦写了下面这封信:
“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于家属徙处蜀。”吕不韦再次迁往蜀地之时,此时手上再无任何兵权,此时就是想造反也无能为力了。
3、被赠贬往蜀地的吕不韦已是年老体衰,没有胆力和魄力造反。
吕不韦是战国末年卫国人,大约出生于公元前292年,到235年的时侯已经是58岁了。在那个远古时代,这样的年龄已经是风烛残年的糟老头子了,就算野心很大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吕不韦要不是年老体衰怎么肯把如花似玉的赵姬太后推给嫪毐呢?当然他也是有考虑保全自己的,却不料事与愿违仍然不得瓦全。
4、吕不韦功成名就之后只想着青史留名了,不愿意再往自己身上抹黑了。
吕不韦是战国末期的巨贾,家中财富富可敌国,光童仆就有上万人之多,钱财和权势对于他来说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此时的他脑子里想的是“名”。那么如何才能名垂青史呢?
当时战国末年有钱有势之人流行“养士”,比如当时的楚国春申君黄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等,这些各人门下全都养了几千人的食客。这些食客都是拥有一技之长之人,往往都能够为主子在某些方面谋得利益。比如孟尝君手下就有“鸡鸣狗盗”之徙救了他的性命。
吕不韦看在眼里也不得心里发痒,于是也开始养士几千人,不过吕不韦却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光辉的,号称“一字千金”的名著《吕氏春秋》。
这部汇集了先秦各派各类五光十色的学说,整整20多万字,其中内容相当丰富,代表了当时社会人们的最先进思想,这是吕不韦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遗产。
吕不韦当了秦国11年的丞相,自觉踌躇满志,有功于社稷,所谓“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所以他不想在自认为美好的人生旅程上抺上任何黑斑,所以他选择了悄然离去。
总之,我认为吕不韦以奸诈巧计谋取富贵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王世贞就曾经说过:
自古至今以术取富贵索权势者,毋如吕不韦之秽且卑。然亦无如不韦之巧者也。凡不韦之所筹筮,皆凿空至难期,而其应若响,彼故至天幸,亦其术有以摄之。人人皆有崇尚富贵之心,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取富贵应该走正道,若是玩一些阴谋诡计,就是苟然得到富贵,也未必就能长久。“佛说,悖入悖出,相酬之道”,就是这个道理。
问题回答完毕,欢迎评论!谢谢!
吕不韦当初为什么不谋反?对此你怎么看?
吕不韦为什么不造反?吕不韦本是韩国商人,因见秦子楚,认为奇货可居,进行重大政治投资,大获成功,晋位秦国丞相。曾经在秦国朝堂一手遮天,在秦始皇嬴政要罢免吕不韦时,或者吕不韦就国河南时,为何不伺机起兵谋反呢?
吕不韦:
原因有几点
1,吕不韦属于外来户,无根基
他的官职权力来源于国君恩赐——丞相,仲父。只要秦国国君把这些恩赐收回来,那么他就仍然是一个白身商人。而他自己在秦国根本没有培养自己的亲信势力,政治上最大的助手就是嬴政生母赵姬。
吕不韦和赵姬:
他门下广招的宾客,这些是公开的信息,只是依附他的势力进仕谋生,绝没胆子跟着他谋反的,吕不韦自己心里也清楚这些人的心思。就国河南后,在河南地方,更加没有熟人和根基,这就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准备了。
2,根本没有心思,也没有准备谋反
谋反成功是需要精密的准备和计划的,吕不韦根本没有往这方面想过,所以就没有谋反的准备,比如谋反的亲信兵力安排,谋反所需的军械兵器盔甲粮草,谋反的精密计划,进攻路线等等,他根本就没想过,所以这些就没有考虑过,到嬴政发难,他也只能是呆呆的默默接受。
3,最大成功的刺杀计划,也有投路石去做了
刺杀国君,是最激进,最快速达到政治目的的。可是弊端也是最大的,刺杀成功,固然可以短时间掌控朝廷中枢。但是,此举会招致秦国群臣反扑,就算把群臣也消灭了,外驻的大部军队分分钟拉回来教刺杀者重新做人。
大阴人嫪毐:
刺杀国君是得不到群臣和王室公族承认的,而且属于外来户无根基,只会招致本地势力的疯狂反扑。这是最愚蠢的狗急跳墙做法,而且也有人去做这个投路石了。
这个人就是嫪毐,秦王九年,有人告发嫪毐并非阉人,且已与嬴政生母赵姬太后通奸,并生有两个孩子,嫪毐知道被人告发,惊恐之下,伪造太后旨意,率门下一帮阉人和一些被欺骗的军队攻击蕲年宫,属于临死前的最后疯狂。欲刺杀嬴政,被嬴政派一支军队即扑灭了这场仓促的兵变闹剧。嫪毐兵败身死,并被夷三族。
嫪毐与太后:
受嫪毐谋反影响,嬴政本来想一起诛杀吕不韦,因念其迎奉先王子楚功劳大,加之大量宾客辩士为其游说,才幸免于难。
秦王十年十月,免去吕不韦相国一职,把他放到河南就国,更加远离咸阳他的根据地。
一年后,诸侯各国的宾客以及使者,在路上拦住秦王车架,要请见吕不韦,秦王嬴政见他影响力如此大,怕他作乱,遂写封书信质问他:你有什么功劳于秦国?我秦国把河南给你做为封地,有十万户家庭给你提供税收!你有什么血缘是亲近秦国王室的?竟敢号称仲父。你及你的家属必须迁徙到四川蜀地!吕不韦看后,怕连累家族,遂饮毒酒而死。
秦王嬴政:
从秦王九年嫪毐被告发诛杀后,吕不韦就没有想过谋反,到秦王十年被免相国一职,封地河南,远离他的咸阳根据地到一年后,他被秦王书信严词质问饮毒酒死,中间只有一年时间,他根本就没有准备过谋反。
故而,自始至终,吕不韦都没有过谋反的心思。怕是吕不韦自己心里都认为嬴政是他的儿子。
吕不韦当初为什么不谋反?对此你怎么看?
吕不韦相权来路不正,用之不明,又阴谋诡计行事。不韦虽才能卓越,铺助秦王治理国家有功劳巨大,乃丞相本份。
当相权自成体系与皇权争执,不韦为相已显得老钝,如何与雄才大略,如日中天的秦王争胜!
秦王嬴政为统一大业,清除了吕不韦为代表的反叛阻碍势力。
吕不韦当初为什么不谋反?对此你怎么看?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吕不韦,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累积出千金的家产。
吕不韦曾跟父亲有一段经典的对话:
“耕田可获利几倍呢?”父亲说:“十倍”
吕不韦又问:“贩卖珠玉,或获利几倍呢?”父亲说:“百倍。”
吕不韦又问:“立一个国家的君主,可获利几倍呢?”父亲说:“无数。”
吕不韦说:“如今努力耕田劳作,还不能做到丰衣足食;若是拥君建国则可泽被后世。我决定去做这笔买卖。”
那么我们回到问题,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1.首先,他不是王族血统。
在古代,尤其是先秦时期,很讲究这个的。
你非王族而代君自立,名不正言不顺,没有人支持你。
2.他的权势虽然大,但还没到一手遮天的程度。如果他敢篡位,会有很多王公贵族、公卿大臣出来反对,毕竟嬴政不是昏君,没犯什么错误,吕不韦没有将他拉下位的正当理由。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大家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请评论。
吕不韦当初为什么不谋反?对此你怎么看?
秦庄襄王为了感谢吕不韦的帮助,不忘当初共治天下的许诺,请吕不韦做相国,封他为文信侯。秦庄襄王仅仅在位三年就去世了。13岁的太子羸政继位,就是秦王政。秦国的朝政大权这时候完全掌握在母亲赵太后和吕不韦的手里。吕不韦接着做相国,还被秦始皇尊为仲父。
吕不韦不仅在朝廷上专权,而且据说还和赵太后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甚至传说嬴政就是吕不韦的儿子。赵姬怀上了嬴政后才被送给秦庄襄王子楚的。
随着羸政一天一天地长大成人,自然对吕不韦和赵太后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怨恨。公元前238年,22岁的羸政相继除掉了吕不韦和宦官鏐毐,亲自掌握了秦国的朝政大权。吕不韦至死没有像嫪毐那样图谋不轨,可能有以下原因:
一是主观上贵族阶级观念牢固。先秦时期贵族、士、平民的界限是很清楚的,各国王族为代表的贵族虽然相互攻伐,但是在维护贵族统治这一共同利益上观点是高度一致的。所以才有“尊王攘夷”的共同理想。士的使命就是为贵族统治服务的,所以作为士阶层杰出代表的吕不韦,根本就是一个高级打工仔,是不可能与秦国的董事长嬴政分庭抗礼的。
二是客观上没有军事力量。自古枪杆子里出政权,没有兵权就只能任人宰割。吕不韦虽担任宰相多年,但是军权一直掌握在秦王手里,仅靠一些门客是不可能进行军事斗争的。从嫪毐起兵迅速被剿灭可以看出,军队动起手来可是不含糊的。
三是感情上可能也于心不忍。即使嬴政不是吕不韦的儿子,也是在吕不韦的保护下长大的,对一个尊自己为仲父的晚辈,吕不韦还没有达到为了权势六亲不认的厚黑程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