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时候有曹冲称象这一个事情吗?到底是故意编写出来的教材,还是真有这一回事?

相信我们读小学的时候都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而且是翻译的白话文。

原文是记载在《三国志》里面: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

从这个层面上讲,小学教材中有曹冲称象的课文,并不是故意编写出来的,它是有出处的,这个出处应该就是《三国志》。

但是很多人对这个事件产生了怀疑,理由也比较充分,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首先是曹冲的生平,他在五六岁的时候,差不多是建安五六年的样子。仍然是三国志中的记载:

“年十三,建安十三年疾病,太祖亲为请命。及亡,哀甚。”

也就是说曹冲在十三岁的时候,病逝,当时是建安十三年。

在建安五六年的时候,孙权不仅刚刚即位,而且地盘也是相当的小,只有江东六郡,相当于现在的江苏、浙江、安徽等地,那时候这个地方还没有大象出没。

而孙权直到建安十五年才去了交州,也就是越南,才发现的大象。

所以,有一种说法是《三国志》是参考了一部经书《杂宝经藏》,这部经书应该来自印度,北魏的时候翻译成汉文。

里面有记载:

“大臣问父,父言:‘置象船上,著大池中,画水齐船,深浅几许,即以此船量石著中,水没齐画,则知斤两。’”

后来这个典故被移植到了曹冲身上。

不过也有认同这件事情是真实的人,比如有人指出《艺文类聚》中的《江表传》就有记载曹冲称象的故事,而且记载的时间是一致的。

并且有地理和生物学家也指出,在刘宋之前,长江以北也有野象出没,所以孙权抓到一头野象为了示好进献曹操也是有可能的。

当然还有很多著名的学者以此为论文,写下了鸿篇巨制,目的就是证明曹冲没有称过象!

其实我觉得事情的真伪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我们要学习里面的道理,只要道理上行得通,那么不失为一篇好文章。

不然的话,大家都较真,岂不是连武松打虎的典故都不能再用了?

三国的时候有曹冲称象这一个事情吗?到底是故意编写出来的教材,还是真有这一回事?

曹冲称象的典故出自《三国志》。

《艺文类聚》卷九十五引《江表传》也有记载:邓王冲尚幼”,与本传“生五六岁”契合,可知此事发生于建安五年至建安六年之间,当时孙权刚开始统治,献象求好是符合情理的。

从史书记载来看,曹冲称象的故事确有其事。

三国的时候有曹冲称象这一个事情吗?到底是故意编写出来的教材,还是真有这一回事?

谢谢邀请!

“曹冲称象”的故事是不是真的呢?

这个典故出自陈寿的《三国志》,陈寿是属于三国时期的文学家,曾经在蜀汉朝廷为官,他的作品应该是没有理由怀疑他的真实性。

1、曹冲称象的故事是真的!

但是经过改编以后的故事和古典中的原文也有所不同。另外古典中的故事也存在几个疑问。我们先来看看故事原文:

“郑哀王冲字仓舒,少聪蔡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曹操一共有26个儿子,曹冲是曹操的第七个儿子,属于庶出,是曹操 的宠妾,环夫人所生。曹冲自幼就悟性极高、冰雪聪明,深得曹操的喜爱。

从上文“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之中可以看出,当时曹操身边的所有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大臣们,全都不知道怎么样才能得出大象是多少斤的答案。

2、然而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呢?当然是假不知道啰!为什么?

大家知道,当时曹冲在现场,曹操有意炫耀自己的儿子,想要曹冲回答的。又有哪个没头脑的大臣愿意扫曹操的兴致呢?

在曹操面前耍小聪明是会死的。主薄杨修就是因为在曹操面前玩弄小聪明,而导致招罪取祸而被处死的。曹操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杨修就马上叫人把园门给改大了。

曹操在一盒雪片糕上面写了“一盒酥”,杨修就说遵照丞相吩咐“一人一口酥”,然后与众人分吃了之。

曹操嘴上并没有说什么,心里特别嫉恨杨修,所以一直在找杨修的把柄。后来曹操在军营之中念叨“鸡肋、鸡肋”,杨修又自作聪明打点行装准备回程。被曹操扣上一个“蛊惑军心”之罪一杀了之。

曹操生性晦暗阴险,最恨的就是有人在他面前玩弄小聪明。所以众大臣之中即使有人想出了办法那也是全都说不知道。

3、曹冲称象的教材不是故意编写出来的教材,但是和古典原文有些改动。

那么上文所说的“生五六岁,智慧所及”,说明曹冲称象之时才刚刚五六岁呢。这么小的年龄怎么会知道这么个经验加智商才能想得出的办法呢?的确使人难以置信。

所以现代“曹冲称象”的故事都改成了当时是“七岁”的曹冲,没有遵照原文在所说五六岁。

那么这个办法到底是不是曹冲想出来的呢?

我认为不是的!为什么?

当时的曹操虽说是身为丞相,其实就是一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代皇帝。他的儿子肯定是有非常博学多才的老师经常给他们讲故事的。

战国时期的燕国第39任君王燕昭王曾经就做过“浮舟称猪”的事情。据说把一头猪养到了一万斤,无法过称,也是采取了曹冲称象一样的办法。

可能曹冲博学多识的老师应该给他讲过这个故事,所以五六岁的曹冲因此融会贯通,借而用之也未可知。

还有一个疑点,文中“时孙权曾致巨象”,这个巨象可不是个小动物啊。一般成年的大象大约在3—8吨之间,来个折中而取也有一万多斤。坐过船的朋友都知道,百把斤的一个人上船都晃悠得难以站立。把这么个庞然大物赶上船时,又是如何保持船的平衡呢?更何况那还是一只听不懂人话的巨象呢。

另外现代故事还有一点杜撰,上文中“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这里所说的是“称物”,并没有说称“石头”,然而现代故事都是说称石头,其实船载石头是很难保持平衡的。

如果往船中注入“水”来代替“石头”,那才是最科学的。

问题回答完毕!敬请提出不同意见。

三国的时候有曹冲称象这一个事情吗?到底是故意编写出来的教材,还是真有这一回事?

人教版的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课是曹冲称象,这个并非是编者编出来的教材,有注释说是根据三国志曹冲传改写的,课文会写得比较详实一些,那么三国志里面又是怎么记载的呢?

曹冲字仓舒,从小就很聪明,在他六岁的时候,他的智力就达到了成人的水平。孙权当时向曹操献了一只大象,曹操想知道这只大象有多重,就问大家有什么办法。很多人看着大象,实在想不出办法来。

这个时候,曹冲说:我们可以把大象放到船上,然后在船舷上面刻一下水痕,然后再把大象换成货物,也到相应的水痕处,就能够知道这头大象的重量,曹操听了很开心,就用了这个办法,测出这头大象的重量。

曹冲死于建安十三年,只有十三岁,所以曹冲称象的时候大约是在建安六年左右,而孙策死于建安五年,也就是说孙权继位才一年,需要通过献大象的方式,向曹操献好。

后来国学大师陈寅恪对这个故事提出质疑,主要有两个论据,第一,孙权是在建安十五年的时候才有交州的,如果有大象,也应该是在建安十五年之后。第二,这个故事在北魏时期译成的佛经《杂宝藏经》上面出现,故事情节也基本一致。

但其实,陈寅恪的说法是有问题的,第一,大象并不是交州才有的,根据华阳国志,汉杨雄的《蜀都赋》,还有晋朝左思的《蜀都赋》也都有象的存在,另外根据生物科学家的考证,那个时期,长江以南是有亚洲象的存在的。

第二,退一步说,即使孙权那个时候没有占有交州,也不能排除孙权从交州这个地方获得大象,也有可能其他地方的人送给,交易给孙权一头大象。

第三,《杂宝藏经》是北魏时期译制的,而三国志的成书是在西晋时期,也就是说三国志里面记载的曹冲称象的故事是早于《杂宝藏经》的。

三国的时候有曹冲称象这一个事情吗?到底是故意编写出来的教材,还是真有这一回事?

我想应该是真实的故事吧!

三国的时候有曹冲称象这一个事情吗?到底是故意编写出来的教材,还是真有这一回事?

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在历史上是有的,不过,总感觉陈寿为了曹操这个最喜欢的儿子,在主观上有故意夸大的成份在里面。

曹冲称象的故事,在陈寿的《三国志》里是有记载的,并说这头大象是孙权送的。不过,陈寿没有说是用石头称重的;他只是说,曹冲当时让“把同等重量的其他小东西装到船上”。至于要往船上装什么,估计,都是后人拍马屁演绎出来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