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二桃杀三士”的《梁父吟》,真是诸葛亮写的吗?
记得中学学《隆中对》时的一句“亮躬耕垅亩,好为《梁父吟》”,翻泽过来就是”诸葛亮亲自耕耘田地,还喜欢吟诵《梁父吟》”。
诗名为《梁父吟》的《三国演义》里也录了一首录于此:
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 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 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 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 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
而汉《乐府诗集》也录一首正是写晏子设计“二桃杀三士”的那一首: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墓(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冢),田疆古冶子(氏)。 力能排南山,文(又)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相国)齐晏子
这首《梁父吟》是汉乐府诗,诸葛亮仅仅是爱经常朗读吟诵,而非此首诗的作者。
仅从陈寿《三国志》中的一句“好为梁父吟”中的“为”字就断定为此首的诸葛亮所作是不科学的,也没有其它傍证。应该从上下文字对比终合翻译才对,所以中学时学的翻译是正确的。
至于《三国演义》里录的那一首,小说里说是诸葛亮所作,是小说里托诸葛亮的伪作,不见任何历史资料。
写“二桃杀三士”的《梁父吟》,真是诸葛亮写的吗?
写二桃杀三士是选自《乐府诗集》的《梁父吟》原文如下: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氏。
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
其中所涉及的故事,就是“二桃杀三士”。
我认为就这首歌本身来看,它通过渲染“三士”的武力之强来衬托国相晏子多智。主旨就是歌颂晏子。我认为诸葛亮唱它也是取这个意思的。
《三国志》裴注引《魏略》:
魏略曰: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於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日:“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后公威思乡里,欲北归,亮谓之日:“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
我读诸葛亮早年事迹,似乎总能看出陈胜、项羽之流的影....《魏略》的记叙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诸葛亮以为自己将来的官位非但在刺史、郡守之上,而且高得“不能说”或者“不好意思说”一这就是诸葛孔明的心迹 了吧!
难得的是,即便当诸葛亮的政治智慧已高度成熟后,他依然保留了自己特有的潇酒豪爽:“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这样回复潜在政治对手李严的试探,好像比曹操的“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来得光明磊落,也更高明。
总之,我认为“好为《梁父吟》”就是“自比晏婴”之意,诸葛亮自认为“德合一君,而征一国”。只是他的目标或许还是定小了些,后来他“立德立功立言”, 不论政绩还是影响力,事实 上早已超越晏、管、乐了。
写“二桃杀三士”的《梁父吟》,真是诸葛亮写的吗?
谢谢邀请!
写二桃杀三士的《梁父吟》,是不是诸葛亮写的呢?我发现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争议很大,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怀疑的声音。
今天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乡村老夫也来说一说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认为内容为“二桃杀三士”的《梁甫吟》应该是诸葛亮写的。为什么呢?
《梁父吟》也叫做《梁甫吟》,“父”与“甫”互为通假字。
1、《三国志》可以证明。我们先来看看《三国志》里涉及到《梁甫吟》内容。
“亮微耕陇亩,好为《梁甫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州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这里说到的“好为《梁甫吟》”,就可以证明诸葛亮是经常创作以《梁甫吟》这种词牌名为题材的诗词。虽然书中没有写出具体的诗词内容,但是古人创作往往都是惜墨如金,这不足为奇。
文中这个“好为”,就是喜欢做某一件事的意思,说明诸葛亮当时应该创作了不止一首的这类题材的作品,由于年代久远,都已经散失不复存在了。
2、诗词之中所描述的地点和诸葛亮隐居地点相吻合。我们来看看诸葛亮创作的《梁甫吟》原文:
“步出齐东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强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文中的“齐东门”所指正是山东的东面,“荡阴里”就是“阴阳里”,在山东淄博市临淄城北八里的地方。
然而诸葛亮是徐州、琅琊、阳都人氏,就在今天的临沂市,沂南县。沂南县距离“阴阳里”不到一百公里的路程。说明诸葛亮外出云游是有可能经常经过“阴阳里”的。
3、诗的意境与诸葛亮当时的心情相吻合。大家知道,诸葛亮博学多识、满腹经纶,深谙历朝历代一幕又一幕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原本只想“躬耕于畎亩之间”的,并不想出人头地的。
但是经不住刘备诚心诚意的“三顾茅庐”,又觑着刘备是一个真心实意、能成大事之人,到底是被刘备的诚心感动而撬出了山。
然而《梁甫吟》这首诗的意境正是替齐国的壮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的遭遇而鸣冤,有暗讽晏婴之意。
正是所谓“悲士之立身处世之不易,讽为相者之不仁也”。诸葛亮浮想翩翩、感怀触绪之余,有那种“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之感。
4、这首《梁甫吟》的诗风附合东汉时期的风格。这首诸葛亮创作的《梁甫吟》被收录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之中的沈德潜《古诗源》之中。诗的风格符合东汉末年五言歌谣的风格。
当时有许多流传下来的歌谣都是这种风格,比如《陌上桑》、以及班固的《咏史》等。
5、宋代陆游的诗可以证明。陆游曾经说道:
“两年来剩欲《梁父吟》,千古隆中可与期。”后来又写了一首名为《咏史》的诗:
“夜雨灯前感慨深,为邦一士重千金。风云未展康时略,天地能知许国心。剑忽拄颐都将相,帽曾压耳隐山林。英雄自古常如此,君看隆中梁甫吟。”陆游也认为该诗是诸葛亮所作,最后一句写着“君看隆中梁甫吟”。
总之,笔者认为《梁父吟》的确是诸葛亮所作。但这谨代表笔者本人。
敬请给以斧正!谢谢!
写“二桃杀三士”的《梁父吟》,真是诸葛亮写的吗?
按目前的主流说法,是诸葛亮所作。但是也有部分学者提出了质疑,认为不是诸葛亮所作,诸葛亮只是喜欢朗诵这首诗而已。
我个人更倾向于是诸葛亮所作。
写“二桃杀三士”的《梁父吟》,真是诸葛亮写的吗?
后人误认诸葛亮所写,他只是喜好吟唱而已。喜欢这首诗歌,体现了诸葛亮对春秋战国时代的特殊情怀。他仰慕管仲,乐毅,晏婴,希望能够成为他们那样的人才,辅佐明君成就霸业,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和抱负。实际上他做到了,而且超越了前人。成了中国古代贤相的代表人物。
写“二桃杀三士”的《梁父吟》,真是诸葛亮写的吗?
感谢邀请。在下孤陋寡闻这个不知道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