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诗词专家讲起诗词知识滔滔不绝,很专业,为什么做不出比较有分量的诗词?

谢谢!这个话题,我昨天答过了,我今天,想补充几句;离开泥土芬芳的作品,都会枯燥无味,不管你有多大的腕,离开生活自然的境界,你就不会写出读者喜欢的作品。任何诗词也好,诗歌也罢都要去体验生活的根基,而读者就是这根基的检验者。作品要来源于生活,再把作品交与生活!

任何作品脱离现实,脱离生活当中的作品,都会枯燥无味!闭门造车不可取!就说这么多,完全是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某些诗词专家讲起诗词知识滔滔不绝,很专业,为什么做不出比较有分量的诗词?

野狐试答

题主好,你说的现象比较普遍,其原因有几个方面。

一 诗评家和诗人不同

诗歌评论和写诗有很大关系,但又有不同的分属,所谓术业有专攻。诗词专家讲起诗词知识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这就对了,他们专门研究有关诗词的专业知识,他们能写出来有分量的诗词当然更好,写不出来也不奇怪。古代有很多诗歌评论家也没有经典的诗词传世,甚至没留下几首好诗的人也不是一个两个。刘勰有《文心雕龙》、钟嵘有《诗品》他们论诗论文头头是道,大作对后世影响很大,也没见他们有几首经典的诗歌传世。所以你说的问题,不是问题。

二 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诗歌鉴赏,诗歌评论需要的是理性的思考,理性的分析;而诗歌写作更偏向于感性的表达。两种不同思维方式都很出色的人也有。既理性又感性,既有传世诗论、文论,又有传世诗歌、文章。曹丕有《典论 论文》,开文论之先河,也有《燕歌行》这样开七言诗之先河的经典传世诗作;欧阳修一代文坛泰斗,诗文传世很多,也有《六一诗话》……但不能要求人人都如此吧,李白、王维、李商隐等好像在理论上没有多少建树吧,他们在诗歌史上的地位都很突出,杜甫也是只言片语的几首诗来论诗,和他诗歌的创作相比就不算什么。

总结

真正的诗歌理论家也是靠真才实学来混的,我们应该尊重人家,当然也会有不少半瓶子醋,他们到处招摇撞骗,这些假大师就不足信奉了。如何区分两者,那你自己首先要能识货呀,但肯定不能用作诗来测试诗歌理论家。

某些诗词专家讲起诗词知识滔滔不绝,很专业,为什么做不出比较有分量的诗词?

这是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问题。纯理论的东西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只是空洞的,脱离现实的。有一定质量的诗词必须有生活,生活是诗词素材的源泉。那些诗词专家前期也是有较好的作品,后来当官了,脱离了生活实践,高高在上,凭空暇想,怎能写出与民情相关的好诗词呢!

某些诗词专家讲起诗词知识滔滔不绝,很专业,为什么做不出比较有分量的诗词?

诗词评论专家是靠嘴巴吃饭的,专业知识丰富,但实践的不多。他们有的可能养尊处优,没有遇到好的意境,舒发不出心中微妙的情怀。就像现在有的专家说起别人来头头是道,如果叫他去干不一定比被说的干得好。不过也有好多评论起来犀利,自己诗词写的也很好的,如:胡应麟,张德明……等。

某些诗词专家讲起诗词知识滔滔不绝,很专业,为什么做不出比较有分量的诗词?

某些诗词专家讲起诗词知识滔滔不竭,很专业,又为什么做不出比较有分量的诗词呢?这个问题问得好。因为这些专家就好比一台电脑,他们只是输入了前人的诗词知识,以及前人的扣字,平仄韵律,但并没有自己对诗词的认知见解。所以是不可能写出有什么分量的诗词的,最多就像电脑一样,怎么样输入就怎么样输出,好点的呢就会再重新编辑下输出,仅此而已。

平仄韵律对仗工整好比人的四肢健全,意境好比人的灵魂。一个人缺了个胳膊短了条腿,他还是人,能够正常生活。但是人如果没有了灵魂,他能称得上人吗?顶多也就是具行尸走肉。因此诗词对平仄韵律仗工整,意境清晰,乃是上上品。对仗不工整,意境清晰,为上品。平仄韵律对仗工整,意境全无,不知所云,完全就是废品。

我们重点讲下这个所谓的平仄韵律对仗工整,而又是废品的诗词。第一,为了对仗,扣字词,导致上下联意境没有丝毫关系,好比上句人家说,吃饭真开心,他来个下句,拉屎好舒服。这意境没半点关系能让人舒服吗?第二,为了对仗,扣字词,整句要表达的意思都不清楚,完全不知所谓,更别提什么意境了。第三,字词的拼接,不按事物的属性相关性。就好比一个人的腿断了,你给他拼接条狗腿上去,这能行吗?古人做诗都是根据事物客观属性来联想创作的。脱离了客观事实,那你就不是在做诗了,你这是在天方夜谭,胡说八道,还误人子弟。

某些诗词专家讲起诗词知识滔滔不绝,很专业,为什么做不出比较有分量的诗词?

严格一点说,专家和写作者,实际上是分工不同的,甚至是截然不同。

专家之所以是专家,其原因是掌握着诗词的传承历史,发展规律以及优质诗词的美学鉴定能力。也就是说,专家有可能写出优质的经典评论,但不一定就能写出优质的诗词。这也与专家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写作悟性有关。所以说专家写不出好的诗词,是正常的。再比如说,有一些杂志社的编辑,也许他能当一名优秀的编辑,但不一定就能当一名优秀的诗人。纵然他每天阅稿无数,也是不行的。一个道理,这几乎是一种规律或自然现象。

说点不是题外的题外话,写作是需要天份需要悟性的,而悟性又不是人人都具备的!比如说,写诗词的作者好多好多,但真正写得好的也不见得多。这就完全归咎于一个写作者的悟性问题了。

陆游就曾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意思就是说,好的文章或诗词,本来是自然天成,大手笔无非是偶然得来。所以,一个专业写作者的实践能力必须要强,一个写作者必须要专注于实践和生活现场。

而专家则不需非要去生活中实践。专家只执着于诗词的理论知识和发展方向以及诗词的内在即可。所以说,二者分工不同,写作方式和内容也就不同了。

如此一来,专家写不出有分量的诗词,并不就是可耻的,换言之,一个写作者写不出精彩华丽的诗词理论文章,也是情有可原的。

当然了,专家可以给写诗词的作者授课,指导,甚至如以上提问所言,专家可以滔滔不绝,点评作者诗词的或优或劣,讲述优质诗词的意境之美,分析一首诗词不成功的原因所在,但专家不一定非要写出优质的诗词。这是不可勉强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那么在现实生活当中,有写作者也就应该有相应匹配的专家。专家有如在大海里航行的舵手,而写作者只管一味的划船前进就行了。二者可以形成互补关系,彼此依赖,彼此信任,促进交流,从而达成默契和共识。如此,诗词的发展才会步入良性循环轨道,才会进步向前,熠熠生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