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生产队时,我国玉米亩产一般能到达多少?
谢邀。我记事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父亲还是生产队长,好象队里很少有机械化的东西,浇地还是好几个人在一起推水车。后来父亲才带着几个人到外地买来个抽水机,大家都很好奇,抽水时好多人围着看。种地一般都是自己打下粮食后自留麦种或玉米种,种玉米大多都是点种,两个人在麦垄里,一个人在前面用铁锹挖坑,压土,另一个人在后面点种玉米籽。这样熟练了好象点种得很快,前边的人挖上前一个坑的土,正好埋进后边点进玉米种的那个土坑,如此不断,两个人不知不觉也就点种到地头了。后来好象是包产到户以后吧,可能是人少,基本上是一个人点种,但刚分到地,人们积极性很高,也发明了不少单个人点种的好办法,如用一个长树杈做成的撑杆,撑开麦垄两边的麦子,然后就一个人点种,用割草的铲子刨坑,再从挂在腰里的兜子里取出玉米种点上。如此一个人点种也是很快的,我就这样点种过,有时觉得别有一番情趣,不觉得有多累,但时间长了也是不行的。记得种麦都是先拌麦种,好象是在一口大锅或者大盆里,将麦种倒进去,满满的,然后再加入刺鼻的浓药,也许是敌敌畏吧,味道很难闻。麦种就在地头拌,拌好后就开始耩(jiang)种,生产队都有几个耧,将拌好的麦种倒进去,用几个人或一个牲口在前面拉着,后面一个人两手扶着耧并不断的摇晃着耧向前走,这样耧的三个触地的耧脚,冲开犁耙过的耕地,耧脚后面也就会不断地沥拉出麦种,后面再由两个人或一个牲口拉着石吨子在后面吨地,正好将三个耧脚犁出并洒进麦种的犁沟给墩平,这也刚好是一垄麦。麦子种上后,有好几天,仍能在地头闻到那刺鼻的浓药味,临近村子的耕地,总有那么几天,时不时地传出有谁谁家的鸡没看好,跑进耕地,因食药麦而死的哀事。
那时候无论是种玉米还是种麦子,耕地事前都是撒的生产队自己积的农家肥,经过犁耙播种,很少用什么化肥、磷肥上地,后来才有了碳铵、尿素等肥料,但也不敢大规模上地,只是在出苗时才给一株株庄稼苗追肥。麦苗追肥一般在早春二月,也是像点玉米一样,将化肥埋在麦苗间的麦垄里,然后再浇上水;给玉米追肥,都是在收割麦子后,玉米苗大约有一尺多高时,在一株株玉米苗旁,或趁着雨天直接洒上化肥或尿素,或在晴天埋在玉米根部,再浇水。也或许那时使用的麦种、玉米种都是自留的并没有进行过培植杂交的缘故吧,也或许没有大规模使用化肥的缘故吧,也或许没有多讲究科学种田的缘故吧,也或许仍然多依靠靠天吃饭的缘故吧,每亩地收的麦子或玉米,普遍都不太高。那时麦子一亩地能收上四、五百斤就很很不错了,玉米一亩地能打上四百斤,就算极好的了。
那时候因为机械化程度低,也不讲究什么科学种田、科学管理,再加生产队一大二公,农民种地积极性并不高,记得一个生产队打下的粮囤子,还没土地联产承包后一个人口多的家庭打的粮囤子大。说实在点儿,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农村土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确实普遍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当然也在于机械化程度提高了,科学选种、科学管理、化肥使用都更普遍普及了,田地的亩产粮食有了质的飞跃,农民们不仅积极上交了国家公粮,而且家家户户余粮大囤小囤积满了房子,再不用忧愁粮食不够吃了,农民也从普遍一年还舍不得吃上一顿白馍馍,到后来成了天天都能吃上白馍馍了。因此,国家政策、科学种田和生产力水平,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粮囤子、菜蓝子、钱袋子,确实值得敬重啊!
六七十年代生产队时,我国玉米亩产一般能到达多少?
六七十年代掀起农业学大寨高潮,提出粮食亩产上纲要,跨黄河,达长江,争取亩产千斤粮!纲要四百斤,黄河六百斤,长江八百斤,争取亩产超千斤!
到了七十年代,亩产七,八百斤的生产队己经很多了,有的生产队超了千斤。我们那时候的粮食产量基本保持稳定。
六七十年代生产队时,我国玉米亩产一般能到达多少?
这是个老问题,六十年代农作物生长 ,靠的是土杂肥,没有化肥,产量不高,到了七十年代,国家兴建起了化肥厂,开始推广良种,所以六七十年代玉米产量逐步增高。开始由亩产三百多斤,增长到亩产五百多斤,七十年代,生产条件好的村队,亩产已达八百至一千斤。
农业农作物产量,是随科技发展而提高的。如潍坊的海水稻2018年前连种也不敢种,种了也颗粒不收。2019年引进了袁老先生团队研制的海水稻优良品种,2021年,种植的2.5万亩海水稻,亩产达到691.6公斤。
因此,农作物产量高,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结果,离不开机械化生产、良种化推广及科学化管理等条件,不是看年代。
六七十年代生产队时,我国玉米亩产一般能到达多少?
六七十年代,我们国家玉米种植面积很少。
六七十年代,我们国家主要农作物(粮食)是,水稻,小麦,高粱,小米。
由于当时农业生产技术落后,没有良种(所有的种子都是各自从收获的粮食中,选择好的留下来的),没有化肥(耕地以动物粪便为最好最优质的肥料,普通的肥料就是农家肥,农家肥是植物秸秆和家里产生的垃圾混合体,由于肥料比较短缺,不够耕地使用,有些耕地干脆就成了卫生田,就是什么肥料也不上),没有各种能够生长激素,粮食产量普遍比较低。
以小麦为例,当时的计量单位是:合,升,斗,石。
合:一合相当于一个人的双手合十所装的数量。
升:十合为一升。
斗:十升为一斗。
石:十斗为一石。
小升约合一市斤(十六两)。
大升约合一市斤八两。
这样算下来,一石如果是大斗只有一百伍拾斤。小斗只有一百斤左右。
一般风调雨顺年谨,一亩小麦只能生产两石粮食。
由于玉米是引进品种,又没有杂交品系,再加上种植技术没有完全掌握。在整个玉米生长期管理不到位。亩产量最高也就是两石左右,折合现在也就是三百多斤。
现在我们国家的玉米产量已经相当高,这主要依赖于良种(单,双倍体杂交),化肥(耕地的地力)和各种农药激素类。很多春播玉米,产量已经达到了一吨以上。
六七十年代生产队时,我国玉米亩产一般能到达多少?
我们家乡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由于没有优良种子,也没有使用化肥,我们生产队种植的普通的白玉米,亩产只有200多斤,有的年份甚至不足200斤。单位面积产量低的原因是:
每年秋收时,就从自产的玉米中挑选穗头较大的辫到一起晒干,第二年就成了种子。
没有化肥和农药及地膜,只是春种时和种子一起往垄沟撒一些农家肥(主要是牛羊粪),也没有化肥再往青苗的根部上追。
最重要的是等到秋天玉米穗成熟的时候,夜间偷着掰玉米穗的人防不胜防。因为每年到了秋天,新粮食还没有下来,陈粮食已经吃完了,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很多人家几乎是没有隔夜之粮,断顿现象时有发生。生产队也曾派人夜间看护,可以说看不过来。也曾到公社报案,那时候全公社就一个公安特派员(也叫公安助理员),挨家去找玉米棒,据说是偷吃玉米的人,把剩下的玉米棒都烧火了,谁也没有查到,只能不了了之。等到白露过后,生产队收割时,发现较大的玉米穗都没有了,这才是玉米减产的最大原因。
后来到七十年代初,我们生产队就不种玉米了。据我了解,现在的玉米亩产量一般都在1500斤左右,再也没有偷玉米的人了。
六七十年代生产队时,我国玉米亩产一般能到达多少?
我是69年17岁参加生产队劳动,家乡在黑龙江省,当时的玉米亩产量是330斤左右。那时玉米是农村的主要作物,一是玉米在当时的产量比其它作物高,生产队种的玉米面积最大,只有多种玉米才能完成国家粮食的征购任务和社员的口粮,否则国家征购任务完不成、社员的口粮也无法兑现。
六七十年代的玉米产量低是多种原因导致的,那时玉米没有优良品种,只是秋后在地里选择棒大的做下一年的种子,由于品种的退化,产量很难上涨。还有当时不知道使用化肥,农家肥的数量有限也影响玉米的产量。还有科学耕种、科学管理跟不上,还有一点是大锅饭,农民的积极性不高。是这些方面的影响,玉米的产量与现在没有可比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