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三国演义》中的杨修是个人才吗?曹操杀他到底对不对?
杨修绝对是个人才,但曹操杀他绝不冤枉。
01
杨修是大才
提起杨修,大家熟知的就是“鸡肋”、“一盒酥”、大门太“阔”、“绝妙好辞”的故事,似乎杨修就是耍些小聪明。
其实不然,这些文字游戏,曹操也很喜欢玩,要不杨修咋会热衷于此道。
杨修是大才,理由有二:
其一,杨修是曹植的师傅。
曹植聪明无比,曹操非常喜欢他。曹操特意让杨修做曹植的老师,而且曹植也很佩服自己的老师。
才高八斗的曹植,谁还能教得了他,他又能佩服谁呢?
由此可知,杨修的学问是没得说。
其二,杨修得知曹操有意要立曹植为继承人,杨修就给曹植猜题,把曹操可能询问的军国大事,全部做好了答案,让曹植熟记。曹操询问时,曹植对答如流,非常满意。几次想立曹植为太子。
由此可见,杨修对军国大事的处置策略,也很符合曹操的心思,这足以说明他的能力。
无论学识还是能力,杨修绝对是顶尖的,是难得的人才。
02
不该站队,或者说站错了队。
在曹操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杨修犯下了致命的错误。
第一,杨修不该选择站队,明确的站在曹植一边。
同样的问题,贾诩就聪明很多。曹操询问贾诩的意见,他一言不发,曹操再三追问,贾诩才说:“他在考虑袁绍、刘表的事。”
响鼓不用重锤敲,点到为止,曹操自然明白。曹操哈哈一笑,心里在骂“你个好滑头。”
不动声色中,暗中支持了曹丕,曹丕继位后,拜贾诩为太尉,位列三公。
立储之事,是臣子最忌讳的事,不该有明确的立场,选择分班排队。
杨修犯了大忌。
第二,教育方法不对头,被曹操认定是师徒作弊。这个问题也非常严重,归根结底也是直接参与到了立储之争中。
这不仅坑了自己,而且坑了曹植。
有其师必有其徒,曹植没有学到师傅那些治国方略,只学会了投机取巧。杨修、曹植就成了一根绳子上的蚂蚱,死活在一起了。
不选边站队是最明智的做法,但也不是唯一的选择。
当时,虎贲中郎将侍中桓阶,就公开支持曹丕。不论在大庭广众之下,还是在单独召见的时候,桓阶都在曹操面前夸耀曹丕德操优良,年龄又长,适宜立为太子。多次劝说曹操,而且自始至终态度十分恳切。
桓阶光明磊落,秉公直言,反而没有招致曹操疑忌。
根本而言,还是桓阶站在了正确的一边。
03
为理想而死,死得其所
当时明确站在曹植一边的,除了杨修,还有丁廙、丁仪、孔桂、杨俊等重臣。
曹丕继位后,丁廙、丁仪兄弟因为与曹植友善,曹操病逝,曹植不奔丧,三人喝得烂醉如泥。曹丕大怒,因而把丁氏兄弟二人一起杀死。
孔桂在曹丕继位后,并没有被追究罪责,随例转拜驸马都尉。后来因为私自接受西域的贿赂,事发后,被诛杀。
杨俊在曹丕称帝后,迁南阳太守。曹丕巡视宛城时,以城中不繁盛为由,将其下狱处死。
从这些支持曹植的大臣下场来看,杨修之死,是出于同一个状况,那就是站错了队,站在了失败者一边。
这是政治斗争必然的结果。
犹如将军阵前亡一样,不上前线就不会被敌人所杀,也就没有机会杀掉敌人,也就失去了立功封侯的可能。
杨修也一样,如果不参与政治斗争,明哲保身,就不会有生命危险,但也就失去晋升的机会。政治争斗也是一场赌博,押对了飞黄腾达,押错了粉身碎骨。
愿赌服输,其实,我们完全没必要去评价杨修的对错。
杨修是绝顶聪明的人,他更清楚应该如何去做。
富贵险中求,这个道理,不只杨修,包括那些一起挺植派都清楚,比我们都明白的多。
既然失败了,就要承担后果。谁杀都是杀,目的一样,就是为了曹魏政权的稳固和延续。
既然曹操选择了曹丕,就必须把杨修杀掉。否则,不仅会威胁曹丕的政权,还很可能连累曹植,鼓动曹植造反。那么曹丕留给曹植生存的机会,恐怕连七步也没有了。
杨修死得其所,他自己一定不会觉得冤屈,我们就更不必认为他冤屈了。
最重要的一点,杨修是曹植的师傅,作为竞争失败者的老师,有几个是善终的?
很少啊。
在关键时刻不站在自己的弟子一边,还是一个好师傅吗?
只是策略不太对头,原则也没有大错。
失败本身就是最大的过错,错到了该杀头的程度,也就只能被杀了。
你认为《三国演义》中的杨修是个人才吗?曹操杀他到底对不对?
《庄子徐无鬼》中有段话:说吴王进山遇到很多猴子,猴群看到他们的队伍就四处逃散了,但有一只猴子留了下来,它很从容的在吴王的队伍前面跳来跳去,显示自己的能耐,吴王用箭射它,他轻松地接住了箭,吴王命众人一起射箭,猴子死了。
比杨修早出生了N年的庄子早就说了,有本事要收起来,藏起来,不要卖弄,更不要过于彰显自己,否则就是死路一条啊。
再看看杨修都做了些什么呢?在我们的课文《杨修之死》中,可是明说了:“持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卖弄聪明,改人家墙门,人家写一盒酥,他来个一人一口吃了,却不知操虽美,虽喜,但心甚忌之、恶之。甚至参与曹植与曹丕之间的事,故为曹操所恶,不知明哲保身,自无生理。
从杨修的行为看,也许杨修是个人才吧,可惜爱卖弄了。
至于您问曹操杀他对不对,您设身处地想一想,您是曹操,你杀不杀杨修?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催之,堆高于岸 ,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果然诚不我欺!
你认为《三国演义》中的杨修是个人才吗?曹操杀他到底对不对?
杨修是个人才。只不过不谙官场潜规则罢了。他智谋一般,智慧过人,爱显摆小聪明。但不至于因此丧生。曹操杀他是嫉妒心作遂。对与不对,小说中他已经杀了,又能怎样呢。
你认为《三国演义》中的杨修是个人才吗?曹操杀他到底对不对?
扬修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的才能,这个人很会耍小聪明,而且善于揣摩领导的心。
这样一个人,是很难成大器的。
如果一个人不把自己的能为用在事业上,而是整天想着领导怎么着?老是去揣摩领导的心思,研究领导的决策,这样的人难免失算。
本来别人送给领导的礼物(一盒桃酥)领导还没有享只是在盒子上写了“一盒酥”这三个字,用于标明盒子里边是什么礼品。杨修看到了就耍小聪明说:领导写明啦!这盒食物,让我们一人一口,来吧!我们开吃吧!结果不分青红皂白,把别人送给领导的礼品,他自作主张分给同僚吃了。对这样的下属,领导肯定是会很有想法的,只是不便明说而已。
曹操杀了这样的人是很应该的,因为化不但不务正业,有时间还会往反面去理解领导人的思想。这样就会酿成大错,惹祸上身。
由于在鸡肋的问题上,错误的理解了曹操的思维,在军营内散布谣言,涣散军心,犯了军队大忌,险些给曹操的军事部署造成严重损害。
对这样一个哈巴狗,曹操是不允许他在自己打身边和军营中存在的,以前曹操几次对他的行为怀恨在心,想杀了他,以解心头之恨,苦于没有什么大的把柄。
这一次他公然在军营造谣,涣散军心,动摇军人的意志,再在曹操看来,这是除掉杨修的最好时机,所以,当机立断,在军营中斩了杨修,稳定了军心。
现实中这样的马屁精不少,而且有一部分人和杨修一样,拍马屁拍到马腿上,最后被马踢死。
你认为《三国演义》中的杨修是个人才吗?曹操杀他到底对不对?
谢邀:
杨修是个人才,但是不是一个大智大愚的人才,曹操杀他是对的。
杨修学问渊深,聪明才智过人,在曹操帐下任主簿之职,他的才华就连曹操也曾自叹不如。
在三国书里的:绝妙好辞:一人一口酥:鸡肋:的故事来看,杨修的猜心之术和以文解字之能力,可以说明他的文才智慧和心理推论的思维确实是很强的。可是他对治国毫无建树,对政治,军事方面从没献计划策。也可以说他只是一个喜欢卖弄小聪明之性,善于揣摩他人心思的,自认为才智无双,特才放旷之辈。
曹操暗藏杀杨修之心的主要原因是,杨修参于了内部兄弟争王之事。杨修是曹植的师傅,他猜想出曹操想询问国家之计的全部内容,先做好答卷教曹植熟记,在曹操面前对如流,使曹操恶之。曹植又自以为有杨修的帮助经常傲才,在很多场面上懒散。因此当选定曹丕继位时,曹操为了他的江山稳固,怕杨修会鼓动曹植造反,便决定了杨修之生死。在一次曹操出兵攻打刘备遭到失败,退又怕人耻笑,进又无力取胜。杨修就借:鸡肋:口令揣摩曹操之意,激怒曹操遭到杀身之祸。
杨修虽然没有犯多大原则性的错误,但是心计策略不对头。作为一个下属工作人员,不应该完全站队偏于曹植,参于兄弟争王之列,平时又特才不低调,心里没有上下级之分,没有顾及他人的场合任意发挥。从杨修各方面的思想指导来说,曹操杀他是对的,以杨修本人来说死得也不冤。
你认为《三国演义》中的杨修是个人才吗?曹操杀他到底对不对?
感谢,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杨修算是一个人才。
关于杨修的几个故事:大家仔细看就能知道。
第一,鸡肋的故事。
(杨修剧照)
曹操大军在斜谷驻扎了很长一段时间,粮草不济,想要进军,但前有马超顽强抵抗;想要收兵,又怕被蜀军耻笑,心中犹豫不决。
这个时候下属端来了一盘鸡肉,意思是请曹操用餐,这个时候曹操 正在全神贯注的思考,于是就下意识的说了两个字“鸡肋”。
杨修正巧外旁边听到,他跑到军队军士之中,散布曹操将要不久退兵的言论,让士兵收拾包袱,以防来不及撤,收拾不及。
杨修这举动,恰恰犯了军中的大忌,
最终曹操以动摇军心之名将杨修杀死。
曹操向来治军严密,不容私情,而且正是两军对峙的时候,特别忌讳乱军心的话。
其实,曹操早就看杨修不舒服了,此番举动,正好杀之。
杨修是曹操儿子曹植的谋士,杨修自以为攀附到了曹植这里,以后曹植继承大位,自己地位也不会低。
但是,曹植持才傲物,饮酒作乐,放荡不羁,曹操有次经过曹植的住所,看到曹植和杨修等人饮酒作乐,当即不快而去。
曹操对于曹植的喜欢其实还是过多喜欢曹植的文学天赋,曹操以识人著称,他不可能将江山传给一个文弱书生的。
曹操知道治国重任非一般人可以为之,这一点低调内敛的曹丕就强很多。
杨修经常给曹植出主意,然后都被曹操识破,问之答曰:主薄杨修之计。那曹操更加不舒服了,你这不是明摆着捣乱吗,这时候正是曹操定继承人最关键的时候。
(曹操剧照)
杨修还有个问题:就是他是曹操对立面袁术的外甥,杨修的母亲是袁术同父异母的姐姐,那么这样一个敌人的亲戚在自己的阵营,无疑曹操是很记恨杨修的,怕有军国大事机密给杨修探听的去,所以深深防备,找机会杀之而后快。
正好,杨修乱传自己要退兵的谣言,趁机而杀之。临杀之时,还若有不舍,其实乃是作爱才不舍状,为收买人心也。
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出生于公元一七五年,死于公元二一九年,卒时四十四岁。
杨氏家世为汉名门,祖先杨喜,汉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
高祖杨震、曾祖杨秉、祖杨赐、父杨彪四世历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与东汉末年的袁氏世家并驾齐驱,声名显赫。
杨修还有几件事情让曹操很不舒服:
1、 阔门事件:曹操曾叫人建造花园,他看了后不给评语,只在花园的门上写一“活”字,杨修看了,即明其意,竟不问曹操,擅自命人反门修窄。
人们问:君何知?答曰:丞相嫌门太宽,门内写活,就是阔,所以要窄一点为好。
从这个故事看:杨修是有小聪明的,但是把曹操的心意说的那么清楚就不好了。那不是尽明心事吗?曹操是一代奸雄,自然不喜。
2、 一合酥事件:曹操收到西域有人送的一合酥,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
杨修见了,便叫人把整盒酥吃了,曹操问他为体力这样做,他答:盒上写明[一人一口酥],丞相之命怎敢违反?
曹操的态度虽然笑了,但是心里记恨。
3、 梦中杀人事件:曹操恐怕有人暗杀他,便假装说自己在梦中好杀人,更杀了一个近侍后假意痛哭,好杀一儆百。
杨修知曹操心中所想,便恃才说出:曹操不是梦中杀人,而近侍才是在梦中死得不明不白而已。曹操于是更加厌恶杨修。
4、 吴质事件:曹丕密请吴质入内府,相议曹操欲立世子一事。曹丕但怕有人知道,就用大簏藏了吴质,杨修得知,告诉曹操。
曹认为是修想陷害曹丕,便更加厌恶杨修。
以上罗列总总,就是说杨修持才傲物,摆弄小聪明在曹操身边,那是不行的。加上他是袁术外甥,更加要除之。
所以说做人要收敛,不要高调,杨修又不是一个有大才的人,更不能如此高调,引发杀生之祸,如果杨修不如此,曹操或许就不杀了。
但是,历史容不得猜测和更改,作为后人,我们应当引以为戒。
杨修之死主要原因是他在曹操面前耍小聪明,反被曹操识破,以乱军心而杀之。
可以说杨修有小才但是绝对不是大智。、
曹操杀他为了杜绝后患,因为杨修是曹植的心腹,处处与曹丕为敌,曹操想死后让政权平稳过渡就要消灭杨修。
曹操是一代奸雄,杨修在曹操面前就不应该过于高调,以至招来杀生之祸。
(以上史料参考网络资料而编辑,谢谢)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