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的“围点打援”,对打援与围点哪个的要求更重要?

豫东战役结束以后的1948年7月14日,西柏坡电示华野各首长,为了保证主力休整不受敌军干扰:“似须以有效行动分散敌人,你们则乘敌分散之机,歼灭几部敌人,方能实现大休整。此种分散敌人的行动,似以许谭(兵团)攻击济南最为有效”。也就是说,军委最初关于济南战役的设想,是由山东兵团独立完成,并且对许谭的作战细节提出了具体要求。

电文中指出:“许谭攻济南,可先占领机场,以两三个星期完成攻城准备,然后看敌援兵情况,决定先打援或先攻城”。当然了,无论如何济南机场是必须首先攻占的,因为要切断王耀武跟南京、徐州方面的联系,避免敌人空援而彻底孤立11万守军。不过华野代司令员粟裕经过反复考虑,认为仅仅以山东兵团实施济南战役,力量是不充分的,请求休整一个月左右后,集中华野全军再发起济南战役。

西柏坡采纳了这一建议,7月23日复电粟裕和许谭,批准华野全军休整一个月。在休整期间,粟裕跟陈士榘、唐亮等野司首长多次研究后,于8月10日给西柏坡发出了一封长电,提出了关于下一步作战的三个方案:1、集中全力出豫皖苏,以运动战寻歼邱清泉整编第5军,解决掉这一大敌;2、集中全力攻济南,对于可能北援之敌,仅以必要兵力阻击之;3、攻济与打援同时进行,有重点地配合和使用兵力。

粟裕在电文最后特别说明:“我们详细研究了以上三案,认为以执行第三案为最好”,这个第三案的核心部署,是以山东兵团所属的两个纵队首先攻击济南机场,而集中11个纵队的主力准备打援,待重创或者击溃杜聿明的援军后,再回师全力攻城。所以在战役构想之初,粟裕其实是准备以打援为主、围点为辅,因为对于迅速攻克济南这样重兵防守的大城市,华野上下还是有顾虑的。

山东兵团九纵司令员聂凤智就回忆,战前“在曲阜会议上有争执,主要是攻击时间问题,我说最多20天,被大家挖苦的不得了”,毕竟这是前所未有的大型攻坚战,而守敌王耀武又不是无能之辈,轻敌肯定是要不得的。正是考虑到了济南是块硬骨头,所以粟裕才决心先打援敌,然后从容收拾王耀武,做长时间围攻之准备,这是非常客观的。

但是西柏坡敏锐地发现了作战计划中存在的问题:你们第三案的目的,是为了争取第一种结果(指既攻克济南又歼灭大部援敌,形成一次大的歼灭战),其弱点是只以两纵队占领飞机场,对济南既不真打,而集中十一个纵队打援,则援敌势必谨慎集结缓缓推进,并不真援。如果你们此次计划不是真打济南,而是置重点于打援,援敌必会采取(不会不采取)这种谨慎集结缓缓推进的办法。

这封指示电既含蓄又高瞻远瞩,指出了华野作战计划中存在的问题,即如果佯攻济南,则狡猾的杜聿明必然也不会积极来援,不但华野寻歼敌人援军的计划落空,济南方向也会因为兵力不足而形成僵局,属于两边耽误。如果在战役发起后中途改变计划,则“丧失了一部分时间,并让敌人推进了一段路程,可能给予战局以影响”。看见了吧,“攻济打援”双管齐下其实是西柏坡最先提出来的,只是没有讲的那么直白。

并且西柏坡在电文中,着重说明我军已经具备了大城市的攻坚作战能力,要求华野打消顾虑(南麻战役有些阴影),敢于攻坚和真打济南,树立夺取济南的信心,对华野首长和指战员起到了很大的鼓舞和推动作用。1948年8月20日,粟裕等华野首长按此电指示,在曲阜召开济南战役作战会议,经过五天五夜的详细探讨,最终形成了“攻济打援”的战役决心。

为了保证打援作战的顺利进行,粟裕同时请求调苏北兵团加入山东战场,西柏坡第一时间复电同意,命令韦国清率两个纵队另一个旅北上,所有部队统归粟裕指挥。在曲阜会议的最后一天,粟裕在兵力分配上进行了重大调整,华野所有参战部队被分为攻坚和打援两大集团,其中攻城兵力14万人,占全部参战兵力的44%;打援集团18万人,占全部参战兵力的56%。

所以说,在围点(或者拔点)打援作战中,不存在哪一边更重要的问题,完全需要根据我方的作战目的和实际情况进行军事部署,因为战场情况非常复杂并且瞬息万变,指挥员必须根据形势发展来调整决心。比如济南战役的筹划过程,就经历了拔点阻援、围点打援和既拔点又打援的三次变化,最终才有了“攻克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战斗口号,因为是准备真打啊!

1948年8月31日,粟裕上报华野关于攻济打援的详细部署,西柏坡复电完全同意,轰轰烈烈的济南战役由此即将打响!

战争中的“围点打援”,对打援与围点哪个的要求更重要?

围点是一种战略布局。

打援是一种战术指导,其中有两个战术方针,一个是伏击战,另外一个是阻击战,伏击战吃掉援军,阻击战阻止援军对包围圈中的敌军进行增援。

围点的最核心目的就是先打援,后围剿。先吃掉援军,然后回过头来瓮中捉鳖,把装在口袋里的敌人全部歼灭。

这就是孙武子的一箭双雕之计。

不过指挥员要胸有成竹,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我们的伟人毛泽东在这方面就是中国军事史上的杰岀代表,是伟大的谋略家和天才的军事指挥家。

战争中的“围点打援”,对打援与围点哪个的要求更重要?

围点打援的战役很多。

在解放战争中,最著名的战役就是辽沈战役的塔山阻击战,还有淮海战役的孟良崮战役,这两次战役都是围点打援的精典战役。

1,

1948年秋季,我东北解放军以占领东北97%的土地,解放了86%的人口,只剩下长春,沈阳,锦州55万国军,而且被分别隔离孤立起来,而我东北解放军已发展壮大到100万的部队。

毛主席总揽全局,决策千里。命令林,罗先围住锦州,然后吃掉。因为锦州是进关的铁路,公路咽喉交通要道,拿下锦州,余下的沈阳和长春的国军就等于瓮中捉鳖。

林帅和罗帅听从毛主席的布署,把大部队紧急调往锦州方向,林总作了战略布置。打锦州,当时驻守锦州的是国民党军队范汉杰把守,有93军,新八军两个师,新六军一个师,60军一个师,还有地方民团和加上特种兵。一共八个师,共十多万人,凭借着坚固的碉堡在锦州坚守。国军的增援东进兵团,唯一交通要道是塔山方向。

塔山是东西长约30公里狭长地带,离葫芦岛海岸线大约六七公里,位于锦州西南, 距锦州大约30公里。我兵团司令程子华为塔山防御阻击战的总指挥,黄克诚为政委。

前线总指挥为第四纵队司令吴克华,胡奇才为副司令,第一纵队贺晋年和辽西军区为预备役部队,共八个师。

战前吴克华召开团以上党委扩大会议,讲了塔山阻击战的重要性,要求要人在阵地在,决不后退半步,为解放锦州提供时间。前沿一个师加一个营,为第一梯队,另两个师为第二梯队。其他五个师为预备役部队。

国军的老蒋也知道锦州的重要性,紧急从关内调来92军,62军,加之在锦西的54军,后又调来独立95师,共11个师为东进兵团紧急驰援锦州。又从海上到葫芦岛来了重庆号战舰,还有空中飞机支援。

于1948年10月10日在锦州的塔山展开了激战。先是国军的飞机对塔山阵地的狂轰乱炸,然后海上军舰对塔山阵地炮击,然后是地面部队进攻,战斗打得相当激烈。这三个军的部队反复冲锋,也没冲破我塔山阵地防线。

后到的国军95独立师,号称赵子龙师,没有拿不下的阵地。战前做了动员,然后是整营,整营,团长,营长带头排着方队往阵地上冲锋,后面还有敢死队。

我塔山阵地,有的阵地几次失手,反复争夺又夺了回来。在阵地上进行了肉搏战。这个国军95是独立师,最后损失了2/3的人,撤回关内时,缩编为三个营。

在战斗时,东野统帅林彪,告诉程子华,不要报告我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

在10月15日。我军对锦州发动了攻势,千门大炮以排山倒海之势,对锦州发起了猛攻。

国军听到锦州方向炮声隆隆,知道大势已去,知道锦州已被解放。残兵败将败将只好退回关内。

这次阻击战,国军死亡七千多人。我军牺牲三千五百多人。是以少胜多的一次阻击战。我军真正成了一面不可逾越的钢铁铜墙,出现了三个塔山英雄团。

锦州的解放,标志着东北的基本解放。对平津和淮海战役提供了后方保障,对解放全中国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2,

简要介绍一下孟良崮战役。

当时的国军蒋介石和陈诚,从全面的进攻改为重点进攻,对山东和陕北进行重点进攻。国军调到山东的有24师,60个旅,45万人,一举想歼灭我华东野战军。

我华东野战军当时有九个纵队共27万人。华东野战军采取迂回和游击战术消灭国军的有生力量。

国军汤恩伯是第一梯队,带领20万人对我华东野战军进行包围。首当其中的是国军王牌中的王牌,整编74师张灵甫。

张灵甫凭借着全部的美式装备,孤军深入, 吸引我华东野战军,想来一个中间开花。

陈毅元帅和粟裕大将,经研究决定,消灭孤军深入的张灵甫整编74师。

华东野战军动用了五个纵队共15万人。在1947年的5月13号,把张灵甫的整编74师包围在孟良崮。张灵甫的74师有三万多人,有三个族,每个旅下辖三个团,他的部队相当于一个军的建制。

栗裕将军吩咐各纵队,一定要在三天之内消灭74师,否则弄个反包围,对我军是大大的不利,实质上这也是一步险棋。

余下的10多万部队,在外围进行打阻击。国军的外围救援部队已离孟良不到几十公里,有的部队不到十几公里。就是救援不到孟良崮的张灵甫,不到三天之内,由于我军的强大攻势,和张灵甫的弹尽粮绝,整编第七四师被全部歼灭和投降,张灵甫自杀身亡。

(国军74师张灵甫)

事后,毛主席见到栗裕将军说,“你敢在猛虎里掏心,虎口中拔牙,确实很了不起”。

国军的蒋介石,对他的爱将张灵甫自杀成仁,感到十分的痛心,对救援的各路将领,十分不满。有的被撤销职务,有的被法办。

孟良崮战役,是陈毅元帅和粟裕大将,杰出的一笔围点打援战例。

战争中的“围点打援”,对打援与围点哪个的要求更重要?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说。

打援的难度更大。

这是因为,你很难预料敌人的援军会从什么地方赶来。

同时,你要保证自己的打援不被敌人识破,或者能够保持吃掉敌人,而不是陷入持久战。

但是,这也不是一定的,还要看围点究竟能不能把敌人打疼。

如果打不通,敌人援军是很难上当的。

我们可以看看解放军历史上围点打援的败仗,南麻之战。

南麻之战是粟裕历史上的败仗之一。

在歼灭74师以后,粟裕的局势颇为不利,一直在不断的突围中。

当时粟裕认为必须改变被动局面,以南麻作为诱饵,吸引国军精锐主力第11师占领,随后将其合围歼灭。同时因为国军其他部队来援救第11师,在寻机将他们歼灭,彻底打破国军的战略合围。

南麻位于山东沂蒙山区的中央,对日抗战期间,山东省政府就在这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也是中原地区的解放军主要根据地。

第11师师长胡琏发现解放军故意放弃南麻,认为肯定有诈。

在占领南麻以后,胡琏并没有随便追击,而是命令所属7个团,立即就地防御。

胡琏的部队就是赫赫有名的五大主力之首,第18军。

18军是国军的主力,在抗战中立下赫赫战功,被解放军成为吃人的部队,是能够打硬仗的部队。

此次,胡琏命令下,第11师花费半个月时间,在南麻修建了大量的土木工事,准备就地死守。

从7月15日开始,粟裕集中5个纵队兵力,除了1个纵队阻击援军以外,其余4个纵队共36个团,围攻胡琏的7个团。

说起来,胡琏别张灵甫厉害多了。在解放军5倍兵力围攻下,第11师依靠土木工事顽强抵抗,坚守了真正7天。

到了7月22日,国军整编第九师、整编第二十五师、整编第六十四师各师已经接近南麻地区。

当时本来是准备一二天歼灭第11师,然后将主力转头对付国军增援部队,寻机歼灭。

但此时吃不掉南麻的胡琏,歼灭增援敌人也就是无稽之谈。

无奈之下,粟裕在7月23日宣布放弃攻打南麻,全军总撤退。

南麻战役以解放军失败告终。

台湾后来认为,此战胡琏伤亡1万人,解放军伤亡1万5000人,其中被俘就有3000人。此战说明,国军一流主力即便面对数倍解放军的合围,只要指挥得法,合理选择阵地,仍然能够保持强大的战斗力。

此战也客观说明,解放军的攻坚能力在当时不是很强。

以5倍兵力强攻7天尚且吃不掉国军7个团,自己伤亡还是国军接近2倍。

战争中的“围点打援”,对打援与围点哪个的要求更重要?

谢谢!

说起耒围点打援这个战略战术是我军的创举,国外战争史上没有或少见。它是一种伏击战,是利用一部份兵力佯攻或围困住一座城池或一个据点的敌军,引诱对方派出援军,在敌援军必经之处选择好有利地形,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一般二至三、四倍于敌的兵力>一举全歼。这种战略战术源于《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中国古代战争中常用。围点打援的战略战术,我军在红军时期的土地革命战争中、抗日战争乃至解放战争中经常用,并且在解放战争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围点打援的战略部署是两个不同的战术动作,一是用一部份兵力佯攻、包围敌军据点成池,需要毕真,要造大声势,使守敌相信我军真的意在围而攻之,引诱或逼迫敌军派支援部队。

打援能否成功?围点是关键重要的首选一局,重点在于能否使敌派出支援部队。

打援在于选择好增援之敌必经的有利地形,参战部队要隐避好,要有耐心。就象猎人狩猎,须耐心和信心。

一九二九年二月九日,毛主席率領红四军从闽西转入江西瑞金城北约二十里处的黄柏墟一带,我军利用有利地形引诱尾追而耒的敌刘士毅部进入设伏圈,正面迎击敌人,又派部队从侧背进行包围,激战一天打垮了敌人。俘虏敌团长肖志平、钟桓以下八百余人。

大柏地战役是红军在被敌人连续的追剿后,我军在毛主席、朱德元帅、彭德怀元帅指挥下取得一个漂亮的伏击战,用的战术是,利用敌军的骄气,把敌主力诱进了口袋阵,打了个漂亮重大的歼灭战。

这次设伏时间很长,指战员们有些失去信心,但在上级的指导下,指战员们树立起信心,使这次伏击圆滿成功!

战争中的“围点打援”,对打援与围点哪个的要求更重要?

攻其所必救,是围点打援的核心问题。围点是手段,而歼灭援军才是目的,根本目标是消灭敌有生力量或寻求战争的主动。

例如,围魏救赵之战,庞涓魏大军包围赵国都城邯郸,孙膑齐国大军不是直接到赵地救援赵国,而是到魏国国内作战,摆出包围魏国大梁的架势,魏王大惊,急忙命令庞涓回师救援。对于庞涓而言,魏王以及魏国都城的价值要远大于赵国首都邯郸,即使把邯郸打下了,也是两败俱伤,得一个不被征服的赵国,所以庞涓必须要解救魏王。在他回军途中,孙膑设伏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设伏,大败魏军,擒庞涓又释放,给魏军以重创。

1948年11月平津战役中,傅作义集团王牌军35军驻扎在北京,在毛泽东的“调遣下”出城援救张家口、宣化之敌,被秘密入关的四野与北上的二野给歼灭于新宝安地区。因为张家口是大城市,驻扎有重兵,而毛泽东先期派兵急行军隔断了张家口与附近城市宣化的联系,成为孤城。傅作义本想放弃张家口,看见全线似乎要动摇,又认为35军可用,于是命令35军解救张家口,结果是出去回不来了。王牌军被歼灭,傅作义心头肉被挖,大势去了。张家口本是解放军夺取的第一座大城市,而初期主动放弃。

1935年,红军长征到贵州,为国民党军、黔军、滇军、川军包围在一个狭小地区,毛泽东发挥红军机动作战的优势,急行军忽然兵临贵阳城下,摆出重回贵州,建设遵义革命割据地的架式,老蒋当时正在贵阳,急忙命令滇军进入贵州护驾。而红军主力再次渡过赤水河进入兵力空虚的运南,摆脱了敌军重围。这也是围点打援的一种,如果红军力量够,完全是可以伏击滇军。但是红军当时只有2万多人,而滇军三个旅,武器精良。红军没有碰硬,到云南境内补充给养和人员。

所包围之点必须是敌方最有价值的地方,需要发现和巧妙利用情报和现有条件,而打援则是要发挥机动灵活的战术,能够长途奔袭,又善于伪装,示弱于敌,使得敌人不防备,方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取得战果。例如孙膑示弱的方法是军队进入魏境内,故意让粮草为对方抢走、烧掉,吃小败仗,退军的路上不断减员减灶,迷惑庞涓。毛主席的示形方法,是以小部队拉长队伍伪装成大部队,让敌军摸不清头脑。

综上,围点与打援是一体化作战,都重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