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为什么曹魏政权还是放过了司马懿?
因为司马懿依然还有价值啊!
公元234年,蜀国丞相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历史七年的诸葛亮北伐结束,蜀国退兵。而这也意味着司马懿在关陇地区的任务完成,原本当初魏明帝起用司马懿,目的就是让他统帅雍凉军团,抵挡蜀汉的袭扰。
而如今诸葛亮的病故,来自蜀汉的威胁也暂时剪除,司马懿似乎也就失去了他存在的价值。那么魏明帝是不是应该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了呢?
显然不能这样,他没有动司马懿的理由啊。当时的司马懿的权势还并未达到功高震主的时候,魏明帝依旧有着绝对的掌控权。而且当时依然是三国鼎立,曹魏天下未定,魏明帝需要司马懿这样的人才来为他打天下,所以更不会动司马懿。
当然,魏明帝不是一个没有远见的人,他深知功高震主的的可怕,更知道自己曹家如今的地位,靠的其实就是以下犯上。所以对于司马懿,他不是没有防备,随着诸葛亮的去世,来自蜀汉方向的威胁减少,魏明帝就开始逐渐削弱司马懿的权力。
他先是拒绝了司马懿想趁诸葛亮去世的之机会,攻打蜀国的请求,以此杜绝了司马懿功高震主的可能性。而后又明升暗降,借着升任司马懿为太尉的名义,将其调离雍凉军团,实际上是剥夺了司马懿的兵权。
在京城,司马懿面对魏明帝,没有丝毫反抗的可能性。
不过司马懿运气好啊,当时曹魏正处在一个人才凋零,青黄不接的局面,能当大任的也就他司马懿。随着辽东太守公孙渊叛魏,而幽州刺史毌丘俭又征讨不利,魏明帝看来看去,只能是再度启用司马懿,让他北上平定辽东。
而司马懿不辱使命,成功平定辽东,凭借这个功劳,他的名望势力,再度增长,成为了当时曹魏士族集团的领头羊。
此时想动司马懿已经是不容易了,因为他的背后还有着曹魏的满朝文武。
而正是因为司马懿的能力出众,以及其代表着曹魏士族集团的身份,魏明帝出于平衡的想法,在临终前,最终选择了让他成为辅政大臣,与大将军曹爽一起辅佐少帝曹芳。当然,魏明帝留了个心眼儿,司马懿虽领高位,但是大将军的职务乃是由曹爽攥着。换句话讲,兵权还是在曹家手里,司马懿的存在,更多的是帮助曹爽,统帅曹魏的士族集团。
因为曹魏立国一来,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曹魏宗室和士族集团的矛盾,而司马懿作为他们中间的代表人物,只要把他控制好了,底下也就好管理了。
所以,魏明帝托孤之后,司马懿其实是没有太大实权的,大部分权力还是被曹爽这样的自家人控制。所以我们才能看到,虽然名义上曹魏是由司马懿和曹爽共同执掌,但是发号施令的却是曹爽。
但是曹爽是个草包,他完全理解错了当初魏明帝这样安排的意思。人家是让你拉拢司马懿,从而辅佐曹家更好的治理天下。而曹爽却想要专权,他不断的打压排挤司马懿,当然,以司马懿为首的曹魏士族也遭到了排挤。
在曹爽的操作下,几乎整个魏国朝堂,都成了曹家人的家族议事厅。这其实就相当于将魏国的士族彻底推向了曹家的对立面,无形中给司马懿带来了许多帮手,比如太尉蒋济,太后郭氏等等,这为日后的高平陵之变埋下了伏笔。
诸葛亮死后为什么曹魏政权还是放过了司马懿?
总得来说曹魏政权一代不如一代,而且寿命不祚。曹丕大不如曹操,但还能驾驭全局,而且重臣还健在,贾诩,华歆,陈群,锺繇,司马懿在虎顾狼视久后必反的阴影下,战战兢兢躲过了曹丕时代。曹丕时代,司马懿曾奏本五路兵伐蜀汉,他想着有成功把握,但被诸葛亮轻易地防备住了。司马懿失败了,曹丕没有治罪这是侥幸。在曹魏政权是悲哀,在司马懿是幸运,曹丕只活了四十岁。
曹睿很聪明,罗贯中用一件小事渲染他的聪明。曹丕在征战袁绍时发现了甄氏,立即纳为妻室。曹植都暗恋一生。甄氏生下了曹睿,但曹不后来又了新欢以后又逼死了甄氏,曹睿成了孤儿怪可怜的。时刻有生命之忧的曹睿能不提防。曹丕同曹睿狩猎时,曹丕射死了一头母鹿,当那个小鹿从曹睿马首经过时,曹睿放过了它。曹丕大呼:“吾儿何不射杀”,曹睿回答:“陛下已杀其母,臣又忍杀其子乎!”一句陛下,一句悲凄的话便曹丕倍觉伤情,也看到了儿子的聪明,他才下决心把皇位传给儿子。
曹睿虽然很聪明,但比起曹丕又逊色了许多。诸葛亮一纸离间的檄文,使曹睿惊慌失措,他流放了司马懿。后来,曹真败给诸葛亮,他无奈又请司马懿出山。司马懿平定孟达之乱,杀退诸葛亮他还向司马懿道了歉,这是一个示弱,司马懿的脖子硬了许多。
又教曹魏悲哀的是曹睿又只话了≡十五岁。这个和他爷爷的同辈人司马懿还硬朗着哩!
诸葛亮死了,姜维还在不停北伐,而且屡屡得胜,谁敢杀司马懿,再者司马懿执掌了大权,脖子完全硬了,巨大的战功,谁也扳不倒他。经几代人虎顾狼视久后必反的阴影消散了,人们淡忘,也没人敢说了。曹睿临死托孤司马懿,曹芳抱住司马懿那个亲切劲,谁还能动了司马懿,司马懿隐忍长寿是曹魏必败的原因。
诸葛亮死后为什么曹魏政权还是放过了司马懿?
这个时间点很奇妙,想起郭德纲经常说的一句话:艺人拼到最后,比的是身体,三个说相声的,熬死两个,最后一个说什么就是什么。
诸葛亮死后,同时期的优秀的政治人物差不多只剩司马懿。司马懿当时既是前任曹魏政权的统治者曹丕的恩师,又是曹丕登上皇位宝座的有力扶持者,已经进入权利核心层,曹丕遗诏又命司马懿辅政,可以说是权利达到巅峰。
魏明帝时期,司马懿政治声望急剧上升,南擒孟达、西拒诸葛亮、东平公孙渊,大有取代曹魏政权之势。魏明帝曹睿也曾想过除掉司马懿,被司马懿以敏锐的政治眼光,以及低调懂得隐藏自己的做法消除疑虑。再加之当时局势混乱,三足鼎立,连年征战,能用的人也只有司马懿。魏明帝也算是有头脑的君主,将朝政关键部门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上,想灭掉司马懿只需一道诏书。但最大的失误就是他死后命司马懿和曹爽为辅政大臣。在曹芳继位后,司马懿主要负责对东吴的防事,后政大全掌握在曹爽手中。
曹爽集团对司马懿的排挤在曹芳继位后就开始,动手各种手段想架空司马懿。在这次斗争中,司马懿继续选择伪装,称病不上朝,不与曹爽正面交战,却在私下谋划。曹爽是个无勇无谋的平庸之辈,表面上觉得自己胜权稳握。公元249年,司马懿陪皇帝曹芳在高平陵扫魏明帝的墓时,发动政变,挟持了皇帝,仅靠三千死士就控制了京都。此时曹爽懦弱的性格暴露无遗,直接放弃抵挡,交出了兵权。至此之后,司马懿在曹魏政权中获得了胜利,一人独大,想灭掉司马懿已经不可能了。
总的来说,是时势造就了司马懿接近权利巅峰,是司马懿自身握住了权利的利剑。老谋深算,善于伪装,不怕等待,在最高处懂得退让,在低谷中懂得隐忍,才能让他屹立于复杂纷纭的政治斗争胜利中。最关键的是要有一个好身体,熬过三代君主,你就是最具权威的。
诸葛亮死后为什么曹魏政权还是放过了司马懿?
标新立异的问题。诸葛亮六出祁山,病死于五丈原,其北伐事业也戛然而止。魏国最大的心头之患,已经去除,司马懿“鹰视狼顾”,极其危险,那么是不是魏国就可以“除掉”司马懿这个后来颠覆魏国政权的权臣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司马懿和夫人张春华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司马懿主持、参与对抗诸葛亮三次北伐,战功卓著。曹魏自大将军曹真病逝,对抗蜀汉的军队兵权就转到司马懿手中,诸葛亮不厌其烦的北伐中原,甚至在第三次出兵时,占据了武都、阴平二郡,给曹魏政权带来了很大威胁;司马懿长期以来,抗蜀有功,魏国怎能随便杀掉有功之臣?那才是失去人心,自取灭亡的做法。
- 司马懿那时还没有任何“擅权”迹象,野心也没有膨胀。(有曹睿在,他也不敢)仲达在年轻时就和曹丕交好,曹丕死后,其尽心辅佐曹睿,也深受信任。所以,诸葛亮死后,曹睿在感叹:“我等皆可高枕无忧矣”之余,还要好好感谢奖赏司马懿呢,怎么会除掉他?从曹睿死前把自己儿子曹芳托孤给司马懿来看,除掉司马懿,曹睿想都没想过。
魏明帝
- 叛乱不止。公元237年,魏国辽东太守公孙渊公然造反,其自称为燕王,定都襄平,并同时和孙权结盟,遥相呼应。司马懿作为当时最有经验和资历的军事指挥,朝廷还要用他平叛,更加不会加害与他。果然,转年司马懿就出兵辽东,历经数战,平定了叛乱。
- 魏明帝曹睿很有自信。曹睿是三国时期比较有作为的一个皇帝,在他的统治下,曹魏实力一直在稳定发展。通过领土和资源的优势慢慢的使国力远超蜀国和吴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孔明才不断的北伐,因为照此下去,魏国只需依靠“种田”,就可甩开蜀国,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当时曹睿大权在握,所有大臣包括司马懿都是对他俯首帖耳,他不会想到司马懿会变为一个权臣,所以没有动过除掉司马懿的心思。
司马懿和二子
总之,司马懿是在魏明帝死后才开始有了觊觎皇位之心,因为那时他是劳苦功高,且朝廷没有人能够制衡他。再加上当时的糊涂主政者曹真之子曹爽的一通弱智操作,成就了司马懿权倾朝野的局面。就像曹爽亲信桓范所说的:“大将军曹真一世英名,生的儿子不如猪狗”。
诸葛亮死后为什么曹魏政权还是放过了司马懿?
陈赓大将当年曾救过凯申,后来延安整风时,康生问陈曰:“如果当初不救蒋,或者成全他,把他毙了,我们现在哪里要打那么多仗!”陈对答曰:“那蒋不就成了烈士,我岂不成了反革命?”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如果曹丕父子两人能活个五六十岁?
如果曹冏兄弟三人有一个活到成年?
如果曹芳是亲儿子被早早立为太子?
如果曹爽智商情商在线且忠心耿耿?
如果……………………………………………………
那么焉知司马父子不是赤胆忠心,说不定没有毌丘俭的纠缠,司马师还可以多活几年呢。
届时邙山司马祠门前还会挂副对子,供人景仰。
一门父子三忠烈
千秋功臣两代人
诸葛亮死后为什么曹魏政权还是放过了司马懿?
曹真在世的时候,曹魏尚有人才抵御诸葛亮的北伐,但曹真死后,曹魏除了司马懿无人再能抵御诸葛亮,因此曹魏本来用司马懿就是被迫的,司马家从汉代开始就是世家大族,曹魏一直提防着他,曹丕在世重来没有给过司马懿兵权,曹睿继位后也一直提防着司马懿,因此诸葛亮死后,曹睿立即罢黜司马懿兵权,让他回洛阳,安排皇室宗亲夏侯霸、夏侯玄接任雍凉兵权。司马懿防守能力不错,进攻估计还是略逊色,在三国中后期唯一一次主动进攻诸葛亮,还给张颌搞死了,不知道是故意的还是意外。在历史中不太喜欢司马懿这个人,曹魏三代都提防他。
诸葛亮在七年间五伐魏国,消耗了大量的魏国财力物力人力,魏国很多早期的名将都在这段时间不是病逝就是战死,能堪当大任的谋臣也只有司马懿、蒋济、郝昭等寥寥数人,和平时期国力蒸蒸日上,但是一到打仗就总是失败,关键时候还是要请他们出来挽回局面。
司马懿真正的野心不是灭蜀,而是图谋军权,继而控制魏国朝政,如果不是诸葛亮的屡次北伐,曹魏家族抵挡不住,方才使用司马懿拥兵抵抗,假如诸葛亮只是一心治理蜀国的话,恐怕司马懿是不会有出头之日的,毕竟曹魏政权时刻在提防着司马懿的野心,否则也不会有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利用司马懿与曹真之间的猜忌,用离间计使魏帝停了司马懿的兵权,从而取得了第一次北伐的胜利。
诸葛亮的北伐促成了司马懿的被重用,而用兵略逊一筹的司马懿采用坚守策略,终在五丈原耗死诸葛亮,然而其并不追击,一是故意留下隐患,防止灭蜀后魏帝将其兵权解除,二是后方辽东太守公孙渊起兵造反需其去平定,平定之后又与曹真等争夺权力,等其彻底掌握兵权,灭了曹真,大权在握时,人已老矣,再无精力灭蜀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