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去世,姨家孩子一个理的都没有,等他们遇到同样情况我该去吗?

父亲去世,姨家孩子一个理的都没有,等他们遇到同样情况我该去吗? 如果我到时候不去,我母亲会难过吗,但我觉得我不该去

亲戚之间,没有事情的时候多走动走动,拉近互相之间的距离,到有了事情,亲戚们自然而然的就来了。

你平时和他们没有任何联系和走动,到有事情了,想起来这门亲戚,抱怨他们没有来给你上礼,使你少收了钱。

其实生活中什么东西都是互相的,来往!来往!有来才能有往,有来无往非礼也!实际情况是(一些农村的老规矩)姨表之间在丧事上来往的很少,姑表之间在丧事上一定要来往。

父亲去世,姨家孩子一个理的都没有,等他们遇到同样情况我该去吗?

父亲去世,姨家孩子一个理的都没有,遇到同样的情况还是要去的,因为姨还在,不去你姨和妈要不高兴的,为了不让老人不高兴,还是应该去。

这样的事情在十几年前我有过亲身经历,2003年,我父亲得了癌症,生了病的人就希望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能来看,当时在家里的亲人基本上都来看望了父亲,当时有两个姨和姨父来看父亲,他们连大门都没有进,只在窗子上面看了一眼,也不好说什么,毕竟人家还是来探望了的。父亲走了后,因为做道场,算日子的原因,停在家里的时间比较长,也需要人帮忙,当时姑姑一家都在这边、然后大姑父、二姑父、另外还有这边的堂叔在帮忙,妈这边的姊妹只有舅舅在这边,其他几个姨基本上都没有帮忙,表兄这些更别说了,人都没有来一个,有个表姐夫买了个花圈送到院子门口,人都没有进来,但人家心意已经到了,你不能指望每个人都来巴心巴肠的帮你,也不能按他们的处事方式来对待其他姨家里。

过了几年,一个姨父去世了,如果按他们当时对待我父亲的态度,我可以选择不回去,但自己心里过不去,一个因为和这家的表兄我们是一起长大的,关系也很好,当年他没有来,是因为他在外地工作,要不应该会来帮忙 所以当时请假回老家,去祭奠姨父,帮忙做一些事情,一是可以帮忙,二是也不让我妈难过。十年前另一个姨父去世,当时孩子才刚一岁,我们一家人都在重庆,上班也忙,本来计划托其他姨帮忙办的,但当时发生了两件事情,还是决定回去。那时我家四姨一家带她孙女在这边看病,另外一个孩子1岁多,我当时在收拾厨房上面的橱柜,用的木梯,突然从中间断裂,那小孩子最先就是在梯子下面玩,刚好被我家姑娘拉开了,才避免了一场意外。晚上洗澡的时候,厕所门突然炸了,把我的手都划伤了,第二天决定还是请假回老家去,一是让自己安心,二是也不让其他人有话可以说。

最近我一个姨父的母亲去世了,为这事我妈还和我怄了一场,因为这事发生后没有给姨父打电话慰问,我妈觉得不应该。但我觉得这是上一代人的事情,平时本来联系也不多,老一辈的去了人情就可以了。不管对方怎么做,自己遵从内心,做事对得起良心就可以了。姨父、姨还在,更多的是看在母亲的面子上,不让母亲伤心,还是应该去的。

父亲去世,姨家孩子一个理的都没有,等他们遇到同样情况我该去吗?

姨的孩子就是你的表兄弟姐妹,你父亲就是他们的姨夫,按照我们这里的惯例,你父亲去世他们都应该来吊唁折果(有的地方叫随礼)的,另外还应对你妈吊苦丧慰问的。

现在我不知你们那儿的习俗怎么样?不过按照惯例这人情世故都是“礼尚往来”的,既然你表兄弟姐妹们在你父亲去世时已断了来往,那末你也只要依照他们的行亊方式就可以了,碰到你姨夫或姨去世也可以不去吊唁折果了。至于你们的小孩结婚等更用不到来往了,也就是这门亲断了。这用我们这里的俗语就是:“不会莳秧,只要看前面那人怎么莳就行。”

父亲去世,姨家孩子一个理的都没有,等他们遇到同样情况我该去吗?

礼上往来是中华传统,既然姨家人不愿来往,你也不要太在意,顺其自然吧以后要是她们家办事,想去就去不想就免了,个人观点。

父亲去世,姨家孩子一个理的都没有,等他们遇到同样情况我该去吗?

“父亲去世,姨家孩子一个理的都没有…!”此事,即便是姨家的孩子有错在先,你总不能因姨家的孩子做了错事,而以不认姨妈、姨夫的方式去惩罚他的父母吧?!如果你坚持那样做了,你母亲当然会伤心!这也等于变相惩罚了你母亲。

所以切记这种情况不要做所谓他不仁你就不义的事。为斗一口“恶气”而伤害到身边其他亲人,得不偿失的!

话又说回来,老话常说:“朋友有远近,亲戚有厚薄!”这本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无论亲戚或朋友,常走动的关系就亲密,关系越亲密就更愿意走动;而再近的亲戚,少来往就生疏了,越生疏就越不愿意来往了!此事很难以双方的对与错来评判的!

每个人一生都会有很多走的近的、走的远的亲戚、朋友!而遇到类似的事情,不一定每个亲戚朋友都会通知到你;反之你也不可能百分之百都要去参加的。只是每个人心里都是有杆秤的!量力而行,问心无愧就好!

父亲去世,姨家孩子一个理的都没有,等他们遇到同样情况我该去吗?

亲情,互相往来、是亲情,你父亲去世,你姨家的孩子一个理的都设有,他若遇到同样的情况,你凭什么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