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按照兵书,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为什么还输了?
谢大圣邀!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要因敌之变化而变化。为将者指挥作战,单靠生搬硬套兵书、依葫芦画瓢,除极个别侥幸者外,沒有不败北的。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名将都是靠自已过人的天赋和悟性从实战中脱颖出来的,而不是从学堂里教出来的,正如同今天大学的经管学院和作家班培养不出商界巨子和文学大师。
自兵法问世至火器出现的二千年冷兵器时代,中原王朝的读书人能把吕望、孙武、孙膑、司马穰苴、尉缭、吴起、李靖等人的兵书倒背如流者数以万计,尤以赵宋朱明王朝为多,可还不是被大字不识几个的草原民族打的称臣纳贡乃至亡国?
马谡食古不化、一叶障目,死抱着“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之教条,而忽略“置军于无水源之孤地,不战自溃”的常识;只盲目相信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个特殊战例,却无视置之死地而覆灭的普遍规律。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亚圣诚不我欺。
马谡按照兵书,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为什么还输了?
吃饭喝水是历代军队的命,王平说的是完全正确的,只可惜马将军拥兵自重,再仗着和孔军师的亲密关系,独断专行,把大军守扎在高山上,自以为可以居高临下,对敌军可以势如破竹,一鼓作气击退敌军的进攻。其不知:人算不如天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敌军统帅(计)高一筹,采取围而不攻的战略,切断山上军队的水源,这样就可以用孙子兵法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一个军队的领军人物,一定要倾听下面付将,谋士们的意见,综合评估优劣势,打仗一定要打有把握之仗。主观癔断的无把握之仗是会溃军灭国的。
马将军走上不归路完全是咎由自取。
马谡按照兵书,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为什么还输了?
居高临下是居高临下了,势如破竹的势也势了,只是破的不是竹子,而是块铁砣子,还是块厚厚实实的铁砣子!碰得头破血流!铁砣子也没有破!
翻开《三国演义》:孔明问的是:“谁敢引兵去守街亭?”可见孔明要的是守住即可,不需要在街亭破敌。而马谡立功心切,对孔明的意图理解不到位,同时又骄傲自满,正合骄兵必败!
历史已过,具体当时情况如何不得而知,只论三国演义中孔明曰:“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谡曰:“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若有差失,乞斩全家。”这一段对话可见马谡之骄,孔明就不应当让其为主将!孙子曰: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如此骄傲,实不应当领兵!
再看两军交战时,司马懿围山,“蜀兵见之,尽皆丧胆,不敢下山。”未战已胆寒,以此弱军冲严整魏兵,自是鸡蛋碰石头!至半夜时分,无食无水,兵将自降!马谡又禁止不住!可见其不知己!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马谡一不知己,二不知彼,三不能充分理解领导的意图!实不合为将。做个随军参军写写文书,已是极限!
现实中这种夸夸其谈,好大喜功者众,而无法知人善任的领导也是和孔明一样,只不过小损失大多由国家(广大纳税人)承受了。
异史氏曰:叽叽喳喳者,多为无能!默然无语者,实能任事!
马谡按照兵书,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为什么还输了?
马谡街亭之战,怎么打怎么输。
因为诸葛亮、马谡,甚至包括魏延在内,都把曹魏当成了傻子。
严肃地说,就是蜀汉的全部战争目的的实现,都要建立在曹魏犯错误的前提之上。而曹魏不犯错误,蜀汉就没有打赢的可能。
所以,魏延是孤注一掷地赌,诸葛亮是稳扎稳打地赌,马谡则是投机取巧地赌。
01.诸葛亮首次北伐,就是一场战略偷袭蜀汉北伐中原,总共有六条道路可以选择:
一是从汉中到关中的五条道路,分别是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道。但,这几条道都得翻越秦岭大山。秦岭多是海拔三千米的大山,连鸟都飞不过去。所以,运兵运粮就能耗死诸葛亮。当然,也能耗死从关中进攻汉中的曹魏。
二是从子午道东侧顺汉江东下,经安康、南阳,然后绕过关中、直抵中原许昌。但是,荆州丢失后,这条道就不通了。孟达准备降蜀,却被诸葛亮和司马懿给玩死了,所以孟达的上庸之地被曹魏拿下。于是,从汉江到中原这条路,就彻底没了希望。
于是,诸葛亮北伐,就五条路可以选择,但都要穿越秦岭大山,所以都可能把自己耗死。然后,这时候就问诸葛亮怎么选了。
他选择了以汉中为跳板、经祁山道入陇右,再以陇右为跳板、经陇山道入关中。走这条道,进可攻、退可守。干过祁山道,就是曹魏的陇右之地。退,则从曹魏身上撕下陇右这块肥肉;进则从陇右直下关中平原。
但,这是一次战略偷袭。之所以是偷袭,是因为要建立在曹魏连续犯两个错误的前提之上。一个错误是关中虚弱,这里没驻多少兵,曹魏也反应不过来;一个是陇右更虚弱,这里不能打成持久战,曹魏也来不及支援。
02.魏延所谓的子午奇谋,则是一场战略豪赌蜀汉北伐,主要的战略目标是关中。但,诸葛亮非要先到陇右再入关中,这也太折腾了。于是,魏延提出了子午奇谋,给我一支偏师奇兵,经由子午道直接入关中,这个效率岂不更高?而等魏延拿下关中重镇长安,你诸葛亮再从其他四条道路率主力杀过来。然后,关中就可以遍插汉旗了。
有人说诸葛亮嫉贤妒能或不敢奇谋,所以放弃了魏延的子午奇谋。但魏延的子午奇谋,就更是扯淡了。因为子午奇谋的前提,更难以成立。
首先关中得虚弱到极致,五千蜀军一个闪电战就能把长安拿下;其次是长安守将夏侯楙得足够怂,魏延一到、立即跑路,长安没有城战;第三是魏延偏师闪电战,诸葛亮的主力也得闪电战,主力得恰逢其时地打到长安、接应偏师;第四是曹魏得怂到极致,蜀汉拿下了关中,也不敢组织反击战。
这四个前提必须同时具备,但实际则是一个都不具备。关中不仅没有虚弱到极致,而且连虚弱都算不上。因为大战一起,魏明帝直接御驾长安,而且还带来了五万大军。关中怎么可能虚弱?第一前提都不成立,其他前提就不用说了。
所以,魏延子午奇谋,就是一场战略豪赌。魏延此计的全部前提,就一句话:曹魏是大傻子。你把对手当成傻子,对手肯定就会让你死无葬身之地。所以,诸葛亮死活不同意魏延这么玩。那么,诸葛亮的陇右攻略呢?
其实,也不咋地。他是把曹魏当成了二傻子。成功与否,不取决于蜀汉,而取决于曹魏。就是曹魏得犯错误。曹魏只要不犯错误,或及时弥补漏洞,蜀汉就没希望。
03.蜀汉只能等待曹魏犯错误,诸葛亮只能赌为什么曹魏必须要犯错误?
因为天下三分,曹魏最强、蜀汉最弱。以弱胜强,就不能长策取胜。只能等待对手犯错误,然后弱势一方抓住机会、搞战略偷袭。对手不犯错误,就是坐待长策了,而只要坐待长策,胜利者就是实力最强者。
曹魏确实犯了错误。因为自汉中之战后,西部地区,主要是关中地区,就没怎么打过仗。特别是陇右这个地方,要多穷有多穷,所以根本就不可能驻扎大军。于是,曹魏的主要关注和兵力配置,集中在东线的东吴一方。因此,北伐的时机和目标,诸葛亮选择的非常到位。
在诸葛亮北伐的同时,孙权也在为石亭之战做准备。而石亭之战的战役规模,不次于蜀汉首次北伐。此战,魏军十万、吴军九万,关键是东吴在战场上斩杀和俘虏了魏军一万多人。但,吴蜀两家在配合上出了时间差,蜀汉是228年春天北伐的,东吴是228年秋天才北伐的。这个时间差,给了曹魏实施战略腾挪的可能。
但无论怎么说,诸葛亮的陇右攻略,是在稳扎稳打地赌。因为战争的变数太多,所以凡是战争都是在赌概率。
而且,北伐首战告捷。陇右五郡,诸葛亮一下就干掉了三个:天水、南安和安定,只有广魏和陇西还在负隅顽抗。所以,胜利就在眼前,诸葛亮马上就要赌赢了。
04.街亭这个地方为什么重要街亭,为什么重要?
渭水从渭源经天水流向宝鸡,于是通过渭水河谷也能进入陇右,这就是陈仓渭水道。但渭水两岸高山林立,所以曹魏大军没法走这条路。于是,曹魏只能选择翻越陇山、走陇山道。这时候,街亭就极为重要了。
天水郡是陇右的产粮区。天水郡一方,一旦占据街亭就能控住陇山道,然后兵出陇山、直下关中;关中一方,一旦占据街亭就能控住陇山,然后在街亭切断天水进攻关中的路线。
街亭就是一个战略枢纽。所以,非常重要。但街亭这个小地方,根本就无法支援大军持久作战。所以,街亭必须北依天水郡。而天水郡恰恰已经被诸葛亮控制了。于是,胜利的天平转移到了蜀汉一方。
拿下陇右三郡后,诸葛亮就要断了曹魏亡羊补牢的念想。所以,必须从主力大军中分出一支足够分量的军队,堵住从陇山道赶来支援的曹魏大军。于是,街亭之战,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但,街亭之战,必须得输。
没别的原因,就是打不过。曹魏无论是军事还是经济,都是碾压蜀汉的存在。所以,只要曹魏拼死支援陇右,带着两万大军的马谡不可能守住街亭。
而诸葛亮也没指望马谡能守住街亭,他需要的是时间。只要马谡能够在街亭堵住曹魏十天半个月,其主力大军就能搞定陇右,然后全线压到天水。这时候就能在街亭和天水一带取得关键局部的优势。
05.街亭之战,马谡上山扎营就是在赌胜利诸葛亮没想马谡能打得过曹魏的援军,他只想让马谡挡住一段时间。有了这个时间窗口,他就能搞定陇右,然后,带着主力大军赶赴天水和街亭,堵住张郃的关中援军。
但是,马谡想赢。
占据街亭,张郃就不能绕道支援陇右了吗?当然能。但,张郃必须担心腹背受敌。前面是诸葛亮的主力部队,后面是街亭的马谡军团,两方合力就能把张郃围起来打。所以,张郃必须拿下街亭。
马谡上山扎营也是占尽了优势。张郃大军上山仰攻,那么这里就是绞肉机,曹魏有多少人都得被绞死;张郃大军山下就营,那么这里就是出击堡垒,曹魏就只能在山下等着挨揍。
所以,马谡也不是傻子,他想的是怎么把曹魏打疼,然后怎么把曹魏打败。但是,马谡唯一忽略的就是水源,山太小,根本就无法找到水源。而没有水,别说十天半个月,就是两天时间都坚持不住。所以,马谡这种投机取巧的赌博,就只能输得一塌糊涂。
张郃当然想全歼马谡军团,但山下扎营的王平却保留了马谡兵败而退的机会。因为张郃也不知道诸葛亮在街亭布置了多少军队,所以只能稳扎稳打地向陇右支援,而不敢轻易推进。
但无论如何,街亭之战,蜀汉战败了。而一旦守不住街亭,那么曹魏援军就可以连同陇右的两个郡一起狂揍蜀汉。
不是诸葛亮还捏着天水郡吗?天水是街亭的基础,而街亭只是天水的前出堡垒。但,诸葛亮没想到的是陇右太穷了,天水的粮食也不够吃,根本就没法支援他的主力部队。而一旦陇右打成持久战,那么曹魏则通过陇山道从关中输送陇右,而诸葛亮只能通过祁山道从汉中输送陇右。就是这个消耗,就能把诸葛亮耗死。
而关键是打不过,蜀汉的军队根本无力与曹魏硬碰硬。所以,诸葛亮只能赶紧撤军,撤晚了、陷在陇右,那么就会全军覆没。
亮阻山为固,今者自来,正合兵书致人之术,破亮必也。
这是魏明帝对诸葛亮首次北伐的评价。从中就能知道,曹魏从上到下就没把诸葛亮和蜀汉当盘菜。
你守着秦岭大山过太平日子就行了,竟然还敢翻山越岭搞偷袭。这就是兵法所言的“致人之术”,即: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所以,在曹魏看来,这仗可以打,而且一定能打赢。
所以,曹魏没一个是傻子,从魏明帝到夏侯楙再到张郃,个个都不是怂人。魏延把曹魏当成大傻子,诸葛亮把曹魏当成二傻子,战略上就已经输了。而马谡则是把自己当成了兵仙韩信,但名将张郃却不是陈余,而关中援军更百战精兵。所以,街亭之战必败,陇右攻略必输,子午奇谋也只是魏延的一己相思。
马谡按照兵书,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为什么还输了?
马谡的方法不差,合乎兵法,只是他的兵太少,力量太弱,不能形成破竹之势,适合在险要路口,一夫当关的地方,所以堵住路口还可以。
马谡按照兵书,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为什么还输了?
看街亭之战一定要配合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总体战略来看,因为街亭之战只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的一次局部战役,而且这个局部战役的成败影响到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总体战略的成败,街亭之战的重要性在于他是决定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胜负的关键性战役。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总体战略是:声东击西、阻击援军、攻取陇右。
所谓的声东击西就是指赵云和邓芝率领一支作为疑兵的部队在箕谷牵制曹魏关中主帅曹军的主力,然后诸葛亮率领主力直取战略目标陇右五郡。所谓的阻击援军就是指马谡率领的街亭守军在街亭这个关键战略位置阻止魏军援军进入陇右,因为街亭是从关中进入陇右的唯一道路。所谓的攻取陇右,就是诸葛亮亲率主力在陇右五郡攻城拔寨,如果没有魏军援军,陇右的地方军根本不是蜀汉主力的对手,这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总体战略。
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的战略目标就是:夺取陇右五郡。
所以,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总体战略部署来看,马谡在街亭的任务就是阻止魏军援军进入陇右,只要马谡在一定时间内阻止了魏军援军进入陇右,因此诸葛亮夺取陇右的战略目标就能达成,至于马谡在街亭要阻止魏军多久,这就要看诸葛亮夺取陇右五郡需要多少时间,只要诸葛亮夺取了陇右五郡,占领了城池,即使这个时候魏军进入陇右,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击败诸葛亮,诸葛亮就能达到战略目标,夺取陇右。
所以,诸葛亮需要马谡做的就是阻止魏军前进,一定要注意是阻止魏军前进并通过街亭进入陇右,这个任务的关键是阻止,而不是打败或者击败魏军,更不是在街亭无所事事,放任魏军通过街亭,那么马谡在街亭做了什么?
诸葛亮北伐图
以三国志的记载来看,马谡在街亭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命令,而是放弃城池与水源上山扎营,马谡为什么敢不听诸葛亮的命令,最大的可能就是他认为自己做的事是正确的,同时他认为在山上扎营可以扩大战果,而完成诸葛亮给他的任务。
街亭的地形现在已经很难说得清楚了,根据史书的记载街亭有城池,然后有水源穿城而过,而在城池的南边还有一座山,这座山暂时叫南山,这也是马谡驻扎的山,这座山是易守难攻打,一是因为居高临下,二是因为山路难行,山下的部队想要进攻山上,只能靠徒步而行,魏军多是骑兵部队,马谡想以地形来抵消魏军骑兵的优势,这样蜀军的山地作战部队就能发挥作用。
马谡
以三国历史来看,蜀军的山地兵有优势,因为蜀汉地形本就多山,但是蜀军骑兵很少,而魏军恰恰相反,魏军的优势是骑兵和步兵,而没有山地兵,蜀军擅长在山上作战,马谡想把战场预设到山上,所以从这些方面考虑,马谡做的没错,马谡的错误就在于战略的错误。
马谡不是不可以驻扎士兵在山上,但是不能把主力驻扎在山上,因为他的任务是阻止魏军前进通过街亭的,如果蜀军主力都在山上,那么魏军还是可以直接通过街亭的,只是通过后也会把背后及运输线暴露给蜀军,但由于魏军人多势力众,再加上赵去与邓芝的疑兵被识破后,魏军只会派出大量的增援部队攻打街亭,街亭是难以守住的。
但是,街亭并不是守不住,这个道理就在于马谡的任务不是死守街亭,而是阻止魏军进入陇右,马谡只需要在合适的时间(诸葛亮拿下陇右五郡)内守住街亭,马谡就算成功完成了任务,但马谡犯了几个小错误:
街亭地势
1、山上驻扎导致补给困难。
正常情况下,人只能坚持三天不喝水,如果超过三天,身体就会出现问题,如果七天不喝水,人就会死亡,南山上是否有人已经弄不清楚了,一般来说,水是从高处往低处流的,山上如果没有水,马谡怎么会犯这个常识性错误。
驻扎在山上的蜀军需要从后方及山上运输粮食上山,山上的人越多,运粮任务越难,当时的山不像现在,那个时候是完全没有路的,所有的路都是现场开辟出来的,困难可想而知,马谡没有考虑到这些困难,这就是犯了错误。
2、魏军围而不打。
马谡没有想过魏军可以选择围而不打,事实上,王平手下的军队是驻扎在山下的城池,但由于王平手下的军队数量太少,只有千余人,而张郃手下的魏军先后有5万人,王平根本挡不住,就算加上驻扎在山上的蜀军,蜀军总兵力也不及张郃的一半。
张郃
张郃身经百战,看出来马谡的失误在于后勤补给,根本不需要攻打山上的蜀军,只需要围住南山,三五天马谡就会没吃没喝,到时候就是大败,这是马谡的失误。
3、不应该把主力驻扎在山上,如果弄一支数量不多的军队驻扎在山上,马谡就能成功守住街亭。
如果马谡只弄一支军队驻扎在山上,然后把主力部署在山下,那么张郃是很难拿下街亭的,一是因为张郃是远道而来,而且还是急行军,手下士兵疲惫不堪,更不用说作战,而蜀军则是以逸待劳,战斗力肯定比魏军强。
二是马谡如果在山下扎营,可以提前做好防御措施,比如建好鹿角、修建及加固城池,那样的话,马谡的军队在短时间内都不可能击败马谡,而且蜀军还有高翔和魏延各率一支军队在街亭左右两边的山中协助马谡镇守,张郃如果应付认真防守的马谡是没法短时间内击败的,可是马谡偏偏就犯了错误。
诸葛亮与马谡
最后,马谡还有错误,就是以为在山上扎营能够让蜀军置之死地而后生,比如项羽的破釜沉舟和韩信的背水一战都是先置之死地激发士兵极大的战斗热情而后生的,为什么马谡就不能成功,而项羽和韩信能成功呢?
其实,项羽和韩信能成功的关键在于对手,项羽的对手章邯和王离轻敌了,韩信的对手陈馀同样大意了,所以他们能成功,而马谡的对手是身经百战的张郃,五子良将硕果仅存的名将,识破了马谡的计谋,所以马谡败了,马谡也同样败在了骄傲轻敌上,或者说马谡完全是纸上谈兵的才能,毕竟他是第一次独自率军作战,没有经验,就是马谡犯的错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