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控旺以后还能追肥吗?
玉米控旺后完全可以再追肥。因为一般玉米控旺都选择在小喇叭口期,后期大喇叭口期是孕穗期,此时植物需要大量的营养和水分,所以大喇叭口期追肥是比较好的时机,追肥后如果土地比较干旱,需要及时浇水。
玉米大喇叭口期又是防虫害的最佳期,一定要进行一次防虫喷洒农药。
玉米控旺以后还能追肥吗?
从玉米控旺抑长、追肥促长的字意上看,两者似乎存在矛盾关系,但从控旺的时间和追肥的时间距离差及玉米植株对营养的需求来分析,前期控旺与后期追肥又不存在什么因果关系。
喷施控旺药,主要是因氮肥施用过量或土壤水分过于充足,而引起的玉米植株旺长徒长,其作用是能使植株的细胞分裂和伸长速度减慢,从而达到控制旺长、刺激花芽分化、延迟衰老等,通过喷施控旺药,可使玉米植株的茎节生长速度减慢,茎节变短、茎秆增粗,植株整体长势墩实,使茎秆储存营养增多,雌穗位降低,且孕穗棒肥大,从而可起到控旺防倒伏、提高抗逆能力、增产增收的目的。
而玉米追肥的目的,主要是给土壤补充养分,供根系吸收,满足玉米植株在“控旺后缓慢生长中的营养需求”,而这些营养又包括氮磷钾三大主素、玉米敏感元素锌肥等,促进控旺后玉米植株茎秆的生长、叶片数的增多、叶面面积的增大,特别是棒三叶面积的增大,以提高光能合成,进一步促进玉米茎秆粗壮墩实,孕穗棒肥大,起到追施壮秆攻穗肥的目的。
所以,玉米控旺后,不但能追肥,而且在适宜的时候还应及时追肥,原因是:1,玉米控旺的时间一般在玉米小喇叭口期前后,喷药过早,会对植株抑制太重,喷药过晚,又会对雌穗分化有影响,在玉米6~8叶这个时间段内,若发现植株茎秆细、个高,呈虚旺长态势时,就应喷控旺药,抑制植株生长迅度,使植株生长变慢,茎节变短,茎秆增粗,穗位降低,从而提高抗倒伏、抗旱等抗逆能力。
2,而玉米追肥,在基肥足施的前提下,追肥一般在大喇叭口期,即10~12片叶时,这时是玉米中期管理的重点,主要是促进叶面积增大,促进茎秆粗壮墩实,就要在这时追施“壮秆攻穗肥,以尿素氮肥为主,配合磷钾肥,同时也可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和硫酸锌溶液,以供给玉米控旺后,植株正常的生长发育。
所以,玉米小喇叭口期的控旺和大喇叭口期的追肥,无论从时间、各自的作用不存在因果关系,各有各的目,各有各的作用,因此,玉米控旺后,是可以追肥的,而且必须要追肥,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产量。
玉米控旺以后还能追肥吗?
玉米控旺以后还能追肥吗?
玉米是我国粮食兼饲料作物之一,食用少,百分之九十用于饲料养殖。玉米分为春玉米、夏玉米,春季清明后温度稳定在20摄氏度时就可育苗播种,育苗可采用营养钵拱棚薄膜覆盖,半个月左右就可打穴点肥移栽,亩用总含量%51,氮磷钾含量17%复合肥50斤左右,直播翻耕好土地,亩撒入总含量51%,氮磷钾17%复合肥50斤后点播。夏玉米在五月中旬油菜收获,六月上旬小夏收割后播种,亩施复合肥50斤左右。
玉米品种分紧凑型、松散型两种,紧凑型亩栽4000株左右,松散型亩栽3800株左右,可根据地的肥力适当增减。玉米品种分早熟、中熟、晚熟三种,生育期在85 天~120天左右,不同类型的玉米,株高也是不相同的,有矮杆、中杆、高杆三种,矮杆株高100厘米,中杆150厘米,高杆200厘米左右。种植矮杆品种就不须化空,种植中杆、高杆品种就要进行化控。玉米化控有利于节间缩短,根系发达,可有效的防治玉米倒伏。
玉米化控时间是在玉米出苗,长出6到8片叶的时候,株高2尺左右,亩用25%的"缩节胺"(助壮素),20~30毫升兑水60斤进行喷雾。玉米在大喇叭时要追肥,亩施46%速效氮肥尿素50~80斤,玉米到了抽雄结苞时还要喷施叶面肥"磷酸二氢钾","氨基酸多微量元素"水液肥,‘芸苔素内酯",亩用量:"磷酸二氢钾"100克,"氨基酸多微量元素"水液肥60毫升,"芸苔素内酯"4~6克,兑水60斤均匀喷施,每10天一次,连喷两到三次,可防治玉米秃尖病,让玉米穗大粒饱,获得高产。
三农领域创作者:何满贵(原创)抄袭搬运追责。玉米控旺以后还能追肥吗?
玉米控旺以后还能追肥吗?
受先回答能追肥!要知道,控旺和追肥并不是矛盾的。题主说的控旺以后还能追肥吗,这以后可就没准了,你前面打控旺剂,后面就浇水施肥,这可以叫以后;打完控旺剂后至玉米收获,这更叫以后。
打控旺剂,玉米是有一定时间要求的,可不是随便啥时候想起来就打的。前面说过了,打控旺剂和浇水追肥不发生矛盾。只要了解了控旺剂功用性能,及浇水追肥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高产。你就没有这个纠结和顾虑了。当然,最好错开时间,不有意的同时进行更佳。一、控旺剂的功用及玉米生长期什么时候打。
控旺剂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抑制作物细胞伸长,但不抑制细胞分裂,能使植株变矮、茎秆变粗壮,叶色变绿,可使作物耐旱耐涝,防治作物徒长倒伏。
使用时间:通常在玉米7~11片叶时即拔节初期喷施。不要过早或过晚,过早对幼苗抑制太强影响苗期生长。过晚防倒伏效果差,对穗分化与籽粒发育有影响。
二、追肥及追肥时机。
追肥的目的就不用细说了,增强地力,保证作物营养的吸收利用,从而达到高产之目的。
追肥时机。通常只追一次肥的(未施底肥的),在小喇叭口期(9~10叶,实际和打控旺剂是同期);施入底肥的地块,可推迟到大喇叭口期即13~14叶时追肥,或再晚点追肥。
综上所述,控旺时机和玉米苗期及拔节期浇水基本在同一时期,以及控旺剂的功用,和追肥的目的,都不产生矛盾。所以,打控旺剂以后是能浇水追肥的。没有任何问题。玉米控旺以后还能追肥吗?
你好,我是卫农,很高兴回答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
对于题主提出的,玉米控旺以后还能追肥吗? 这个问题,卫农以为是还能进行追肥的。因为对玉米进行控旺和对玉米追肥并不矛盾,而且对玉米进行控旺,是有选择和时间限制的,追肥是必须的。
题主说的控旺以后还能追肥吗?没有说清楚,因为你的“以后”指代不明确。也就是说总不能前边刚打了控旺剂,后边紧接着就进行追肥吧?是应该有个时间的间隔的。
对玉米打控旺剂,不但是有时间要求,而且也有玉米长势要求不是随便打的。只有先了解清楚控旺剂性能和追肥目的,才好根据具体需要来打。就是之所以要给玉米打控旺剂和进行追肥,都是为了能使玉米获得高产的。当然,这两个是要错开时间,是不能同时进行的。
一、为什么要打控旺剂,以及应该什么时候打控旺剂。
控旺剂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抑制作物细胞伸长,但不抑制细胞的分裂,能使作物的植株变矮、茎秆变粗壮,叶色变绿,具有使农作物提高耐旱、耐涝、防止作物徒长和倒伏的作用。因此只有玉米出现了旺长、徒长现象时才打控旺剂的,如果玉米生长正常,没有出现旺长趋势的话,就是可以不用打控旺剂的。
给玉米打控旺剂的时间,通常是在玉米8~11片叶时,即玉米小喇叭口期噴施。亩用25%的"缩节胺"(助壮素),20~30毫升兑水60斤进行喷雾。一般不能过早或过晚,过早的话对玉米幼苗抑制太强,影响玉米苗期生长;但是如果过晚打控旺剂,那么玉米秸秆已经长成,防倒伏的效果会比较差,而且会对玉米穗的分化以及籽粒有影响。
二、给玉米追肥的时间。
给玉米追肥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土壤肥力,促使玉米对营养的吸收利用,从而达到高产的目的。给玉米追肥的时间。如果只追一次肥,如果底肥不足的话,可以在小喇叭口期既8~11片叶子时进行追肥。如果底肥比较充足的话,可推迟到大喇叭口期,即13~14片叶子时进行追肥。
三、如果追肥与控旺相遇怎么办?
如果追肥与打控旺剂的时间遇到一块的话,可以根据玉米长势,决定是先打控旺剂,还是应该先进行追肥的。一般来说如果玉米要打控旺剂,就说明玉米苗已经出现了旺长趋势 ,应该先打控旺剂,适当推迟到玉米大喇叭口期,再给玉米进行追肥。
综上所述,对玉米进行控旺和追肥的目的都是为了能获得高产的。由于打控旺剂的时间和玉米首次追施基本上都是在小喇叭口期,应该在打控旺剂以后,推迟到大喇叭口期对玉米进行追肥。也就是说打控旺剂以后是能追肥的,但是要错开时间,是不能同时进行的。
以上是卫农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文字原创,图片来之网络。
玉米控旺以后还能追肥吗?
种植的玉米,在施用基肥或后期多次追肥时,因为农民种地不可能对土壤中所含各种肥料元素,特别是氮元素有准确的把握,因此在施肥时因为氮元素过量的情况下,就会造成玉米旺长。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想办法控旺。那么,控旺后还需要追肥吗?控旺后肯定要追肥,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
控旺的原因玉米在幼苗期至孕穗期,都会因用肥不当造成旺长,需要控旺。当然用肥不当,是由于对土壤肥力估计不准确造成的。倒如种植大蒜的地块,明知道土壤内肥力充足,但在施肥时,怕用肥过少影响苗全苗旺,所以往往因施肥过多造成旺长。
造成旺长后,玉米的各个株节加长,植株会相应增高;但是因为营养不良,株节细弱,株节的外壁会变薄,并且没有韧性。一旦遇到大风容易折断;特别苗期如果不控旺,根系下扎浅,植株基部细,更容易倒伏。而孕穗期植株旺长的情况下不控旺,植株长势强盛,因争夺养分影响抽雄以及造成包穗小、籽粒不饱满等。
既然控旺,为什么还要追肥?既控旺又追肥的原因,啦句笨话是“控制长个子,让其上肉”。玉米旺长的原因,是前期施用氮肥过多,利用化控手段抑制其“长个子”,而追肥时,增施磷钾肥及微量元素,让玉米植株“上肉”,促使其整体营养平衡,使包穗个大,籽粒饱满。当然,在追施时,也要根据旺长情况,适量追施数量不同的氮肥:旺长是前期施肥造成的,追施适量氮肥,是为后期生长打好基础。
追肥时,在孕穗前应以地下肥为主,因为这期间根系吸肥能力强,传输养分的能力强,适宜植株吸收后增加养分,叶片增厚、舒展快。拔节前以穴施为主;拔节至孕穗期利用培土施肥或随水冲施,以免伤根。而在乳熟期后,根系吸收养分的能力较差,追肥时需喷洒叶面肥。
总之,玉米控旺后,在关键周期仍然需要追肥。如拔节期间控旺,后期为玉米生长周期中需肥最多的孕穗期,需及时追肥适应孕穗期生长的需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